查看原文
其他

苏辙 | 圣寿法堂记

宋·苏辙 高安伍桥易居白
2024-09-05

                           筠州圣寿法堂记

                                               宋·苏辙

       高安郡本豫章之属邑①,居溪山之间,四方舟车之所不由②,水有蛟蜃③,野有虎豹。其人稼穑渔猎④,其利粳、稻、竹、箭、楩、柟、茶、楮⑤,民富而无事。然以其崄且远也⑥,士之行乎当时者,不至于其间⑦。

  元丰三年,余以罪迁焉。既至,幸其风气之和,饮食之良,饱食而安居,忽焉不知险远之为患⑧。然以有罪故, 法不得释官而游⑨,间独取郡之图书,考其风俗人物之旧,然后信其宜为余之居也。

  昔东晋太宁之间⑩,道士许逊与其徒十有二人,散居山中⑾,能以术救民疾苦, 民尊而化之⑿。至今道士比他州为多,至于妇人孺子亦喜为道士服。唐仪凤中⒀,六祖以佛法化岭南⒁,再传而马祖兴于江西⒂。于是洞山有价⒃,黄蘖有运⒄,真如有愚⒅,九峰有虔⒆,五峰有观⒇。高安虽小邦,而五道场在焉(21)。则诸方游谈之僧接迹于其地(22),至于以禅名精舍者二十有四(23)。此二者皆他方之所无(24),予乃以罪故,得兼而有之。余既少而多病,壮而多难,行年四十有二而视听衰耗,志气消竭。夫多病则与学道者宜,多难则与学禅者宜。既与其徒出入相従,于是吐故纳新(25),引挽屈伸,而病以少安。照了诸妄(26),还复本性,而忧以自去。洒然不知网罟之在前(27),与桎梏之在身(28),孰知夫险远之不为予安,而流徙之不为予幸也哉(29)?

  然郡之诸山近者数十里,远者数百里,皆非余所得至。独圣寿者近在城东南隅,每事之闲辄往游焉。其僧省聪,本绵竹人(30),少治讲说,晚得法于浙西本禅师。听其言亹亹不倦(31)。郡人有吴智讷者,治生有余(32),辄尽之于佛。既为僧堂之后室,又为聪治其法堂,皆极壮丽,凡材甓金漆皆具于智讷(33)。堂成,聪以余游之亟也(34),求余为记。余亦喜聪之能以其法助余也,遂为记其略。

      四年六月十七日。


【注释】
①高安:县名。属江西省。宋时为筠州州治。故称郡。 豫章:郡名。汉代分九江郡置,治所在今南昌市。辖地相当今江西省地,后逐步缩小。
②由:经由。
③蛟:传说中龙类的动物。 蜃:大蛤蜊。
④稼:耕种。 穑:收割。
⑤其利:指当地出产。粳稻:不粘之稻,其米谓之粳米。楩(pián):木名,即黄楩树。
柟(nán):同“楠”,即今楠木。 楮(chǔ):木名,即枸树。后以代指纸。
⑥崄:高而险。
⑦士之行乎当时者:那些走运于当时的士。
⑧忽焉:忽略不经意的样子。 患:忧患。
⑨“然以”二句:然而因有罪的缘故,依法规不能辞官而游。
⑩太宁:东晋明帝司马绍年号。
许逊(239—374),字敬之,汝南(今属河南人),东晋道士。家于南昌。宋代封为“神功妙济真君”,世称许真君或许旌阳。
⑿化之:为之教化。
⒀仪凤:唐高宗李治年号。

(21)道场:佛教指修行所据之佛法和修行学道之所。此指后者。
(22)游谈之僧:云游四方,传经说法之僧。 接迹:络绎接踵之意。
(23)精舍:道士、僧人修炼居住之所。
(24)此二者:指佛道之风行兴盛。
(25)吐故纳新:即“吐纳”,道教的养生修炼法,道教以此为长生之法。语出《庄子·刻意》。
(26)“照了”二句:洞察了悟一切虚妄(指功名利禄等),回复原本的心性。
(27)洒然:洒脱无拘的样子。 罟(gǔ) :网。
(28)桎梏:脚镣手铐之类的刑具。
(29)“孰知”二句:意谓在“照了诸妄还复本性”后,能以险远为安,流徙为幸。
(30)省聪:俗姓王,曾师事剑门海亮师,吴越净慈大本禅师。后至高安圣寿院讲法。卒于绍圣三年(1096),享年55岁。作者有《逍遥聪禅师塔碑》记其生平。 绵竹,今四川省绵竹市。
(31)亹亹(wěi):动听,吸引人。
(32)治生:谋生计,经营家业。
(33)甓(pì):砖。
(34)亟(qì):屡次。


 

【参考译文】 

    高安郡本来是豫章属下的一个小县城,处在山峦和溪水之间,各地的船只和马车都不经过这里,河水中有鳄鱼,山中有虎豹。当地人主要以耕种、打渔、狩猎为生,当地出产的作物是稻米、竹子、楩树、楠树、茶叶、纸张,百姓生活富足,社会秩序良好,但是因为这里地势险要而又偏僻,所以,官运当头的士大夫们是不会到这个地方来的。 

   元丰三年,我因为得罪了朝廷,被贬谪到这里。来了以后,很喜欢这里祥和的风气、可口的食物,于是安心而又快乐地在这里安居了下来,竟然忘了自己受到贬谪的身份,忘记了这里偏僻的环境。然而因有罪的缘故,依法规不能辞官而游,在这期间,只找到一本当地的地方志加以阅读了解当地的风俗、人物等历史状况,而后,我了解到,这里确实是一片适合我定居的好地方。 

   从前,东晋年间,有一个叫许逊的道士,带着他的十二个徒弟散居在这里的大山当中,他们擅长医术,救治百姓,百姓也敬重他们,进而受到了他们的感化。因此这里的道士比别的地方要多出很多,甚至连妇女、小孩也喜欢穿道士的服饰。唐朝仪凤年间,佛教的六代祖师在岭南地区讲禅传法,他的弟子在江西传授佛法。于是佛教就在江西地区兴起,洞山有价禅师,黄蘖有运禅师,真如有愚禅师,九峰有虔禅师,五峰有观禅师都在这里传法。高安虽然是个小地方,但是却有五位禅师的道场在此。各地的僧人便接连不断地来到这里,以至于专门供僧人诵经居住的房屋就达二十四处之多。这都是别的地方没有,而高安县独有的现象,由于我获罪到此地,居然都看到了。我年幼的时候体弱多病,长大之后又屡次遭遇患难,所以,虽然现在只有四十二岁,但是视力和听力都已经衰退,身体状况开始变坏,体弱多病的人适合学习道教,多灾多难的人适合学习佛教。我因而与道教徒多有来往,懂得了他们那些吐故纳新的修炼方法,不断地加以练习,结果病情暂时安定了下来。我也和佛教有所接触,受到他们思想的影响感化,看破了世间一切虚妄的东西,回到人心的本来面目,因此心中的烦恼也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我的心胸变得开阔了起来,性格也变得潇洒随意,根本不去想将来会不会有罗网牵绊,身上会不会有脚镣束缚。由此看来,谁又能说偏远险阻的地方不是我的安身之地,而流放贬谪的遭遇不是我的一种幸运呢? 

    然而,郡城周围的群山,近处的有几十里,远处的绵延数百里,所以那些地方我是不能去的。只有一座叫做圣寿院的佛寺位于郡城的东南角,经常在办公闲暇之余来到那里游玩。寺院里有个住持,法号叫省聪,本是四川绵竹人,年轻时钻研讲解经文的书,晚年又师从浙江西路的本禅,他领悟了佛法的真谛。听他讲话,觉得引人入胜而且一点也不会让人感到困倦。郡城中有一位叫吴智讷的人,家里经营产业,家境富裕,他把多余的钱全部捐给了寺院。他还出钱为佛堂盖了后室,又出钱为省聪禅师修建了法堂,这些佛教建筑都非常华美。建筑用的木料、砖瓦、金饰、油漆等各种费用全是吴智讷支付的。法堂建成之后,省聪禅师因为我经常到佛寺中游玩,就求我为他写一篇记文。我也很感激省聪禅师能用佛法给我帮助,于是就写了这篇文章以记下修建佛寺的事情。 

    元丰四年六月十七日。


解题



  筠州为今江西高安县,圣寿院在县东南隅,法堂是演说佛法的大堂。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苏辙上书乞纳在身官赎兄罪,不报。同年十二月轼谪黄州团练副使,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四年(1081)作本纪。通过法堂记可以看出作者力图借助佛道,养身修性,平息郁愤,排遣无聊。
     文章先述高安处地崄远,物产丰富,民安无事,再论其地佛道之盛,最后才记圣寿院法堂,而三段都写作者的谪居生活和心理。从“幸”、“宜”、“忽焉不知”、“洒然不知”等词语中,可以看出作者竭力用佛教的随遇而安,“照了诸妄,还复本性”去除外累,恬淡自适。但从“士之行乎当时者不至于其间”,“法不得释官而游”,“网罟之在前”,“桎梏之在身”,“孰知”等词语中,仍然可以看出他的不平和幽愤。以平常之心,平淡之笔抚慰不平之情,是本文的特色。





点击下面蓝色字体可查看更多伍桥历史故事

一、对联联佳姻

二、沐凡道人在龙山

三、何至清两次著书

四、朱栾与《江城旧事》

五、抗日名将王禹九

六、朱栾的民间传说

七、为民官员吴棐龙

八、乾隆皇帝在伍桥的传说

九、何德通智败胡百万

十、执着县令吴锦元

十一、吴居阀英明断案

十二、郜封爵投身革命

十三、萧浚兰修《瑞州府志》

十四、全能学士朱珊

十五、游击队员郑由源

十六、龙山的诸多传说

十七、丫口石的传说三则

十八、石鼓潭的故事四则

十九、仙女寨的传说

二十、伍桥敦行故事五则

二十一、三公祠

  特别注意!特别注意!特别注意!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请帮忙投票!请帮忙投票!请帮忙投票!

感谢江西团省委的推荐与共青团中央的批准,易鹏飞(网名易居白),也就是小编本人与高安伍桥的真实故事《他,用网络凝结了一个乡镇的亲情》进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网信办举办的全国第二届“中国青年好网民”复赛阶段,全国将最终入选100个名额。希望大家为我点赞、投票与转发,评分中将占比50%!我是39号易居白。


投票方法:关注“共青团中央”—右下角“好网民”—查找“39号易居白”—点赞验证投票。


3月1-15日,每人每天可点赞一次!感谢各位乡亲,希望伍桥文化能通过网络传播到全国平台,祝伍桥人民生活幸福美满!

                         

识别二维码

请先关注共青团中央公众号

请大家帮忙投票支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安伍桥易居白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