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伍桥易居白

其他

何以筠州——江西筠州得名新考

何以筠州——江西筠州得名新考我国的地名,有许多是根据当地的特产名称而命名的。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江西道都督鲍安仁奏改米州为筠州,是因为当地产一种筠篁(又名瑞竹)而得名。之前的米州,则因治所高安盛产香米。米州更名为筠州,其行政区划级别相同,所隶属地区、治所不变,辖境相当今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万载、清江五县地,治所在今高安。关于筠州的得名由来,《瑞州府志》、《高安县志》均有记载。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编修的《瑞州府志》“地理志”中载:“筠州,唐郡名,武德七年因产瑞竹,改筠州,号筠阳。”这里只指出郡内产筠竹,但未道明具体地点。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编修的《高安县志》“古迹志”中载:“绿筠堂,在江西道院后,唐武德七年产瑞竹,都督鲍安仁奏改米州为筠州。堂适落成,遂以颜其堂曰:绿筠。”此版本说的是碧落山上筠竹。然而,因历史原因,高安遗失了明以前所有的府志、县志。而明代的高安又不怎么修志书的(漆身起主编《江西省地方志概述》谓,高安县在明代数百年间都不修志,原因就是因浮粮的影响,民怨颇深)。我们无法了解更早的志书是如何描述的。清同治十年《高安县志》离“筠州”得名已经一千二百余年,这资料可靠吗?筠州因碧落山上的筠竹而得名?确定?会不会是高安其它地方的筠竹呢?对此,小编开始了调查。史料记载,高安早在宋代以前就有《筠州图经》、《筠州古图经》、《筠州旧经》,宋代有《蜀江志》、《瑞阳志》、《高安旧图经》、《高安县记》、《高安志》,元代有《瑞阳志》、《瑞阳高安县志》,明初也有《高安县志》。只有找到这上面的记载,才能更加明确。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载:“旧《志》,高安县有石炭岭,产篁竹,唐因改为筠州。今府治北凤凰山下有大石,色黑,碎之若炭。《永和山川记》:建成县西有羊山,山产燃石。《豫章记》:建成县有葛乡,有石炭二顷,可燃以爨。疑即石炭岭矣。”《读史方舆纪要》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开始编纂该书,于清康熙五年(1666)成第一版,后历时二三十年多次修正。《读史方舆纪要》早于清同治十年的《高安县志》近四百年,且书中有言内容源于“旧《志》”,所言文字在当时有据可考。据此,可以明确一点的是,“筠州”得名的原因是高安的“石炭岭”产篁竹,因此以“筠州”为名。这个信息是比较确切的,来源于“旧《志》”。据南宋雷次宗《豫章记》载:“《蜀江志》载高安县有石炭岭”。所以顾祖禹所说的“旧《志》”可能指宋代的《蜀江志》。也另外需要去查明一点,在顾祖禹所属的时代(清顺治—康熙年间),高安的《蜀江志》是否遗失?惜当今高安的“旧《志》”全部遗失,无法去翻阅原版旧《志》中“石炭岭”的位置。那么高安的“石炭岭”在哪里呢?顾祖禹也提出了他的自己猜测与考证。答案一:凤凰山,即碧落山,这与清同治十年县志一致。“今府治北凤凰山下有大石,色黑,碎之若炭。”是因为碧落山下像炭那么黑的大黑石。答案二:羊山。特征是产“燃石”。另据《江西通志》讲:高安县“羊山,在县南四十里,俗名石炭山”。综合可知,羊山产筠竹和“燃石”,也是“筠州”得名的可疑答案。但羊山在哪里,还不明确。《读史方舆纪要》说在“县西”,《江西通志》说在“县南四十里”。(笔者自言:又西又南又产“燃石”的,莫非在灰埠镇?)又南宋刘澄之《永初山川记》云:建成县有羊山,上有燃石,色黄白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热,可煮物,故谓燃石。《永初山川记》中记载的羊山的燃石是黄白色的(可能是石灰石?),所以是“石炭山”的可能性没有其它答案更可靠。答案三:葛乡。特征是二百亩大煤山。煤炭届学者考证,葛乡位于高安与丰城交界处,盛产煤炭(高安县葛乡亦是古籍中中国南方最早的煤炭使用地。(笔者自言:莫非在荷岭镇或蓝坊镇?)把这些答案排个序,我们再来捋一捋:(1)80分答案——石炭山;(2)60分答案——高安碧落山,算刚刚及格吧;(3)50分答案——高安与丰城交界处的葛乡,地址不明确,小编认为可能是在蓝坊镇或荷岭镇;(4)40分答案——高安羊山,地址不太明确,小编认为可能在灰埠镇。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筠州改名高安郡,五年后复名筠州。宝庆元年(1225年),因“筠”字与宋理宗赵昀名同音,且恰逢州治后山的碧落堂发现一株十四茎灵芝草,视为祥瑞之兆,乃改筠州为瑞州,高安仍是县名,为瑞州治所。“筠州”的地名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不过,何以“筠州”?到底是高安哪里的“筠竹”使得历史上有了“筠州”这个地名,仍是个未能得到肯定答案的谜题!
9月1日 上午 8:34
其他

【拾遗】高安最后一名进士熊坤及其家族

高安最后一名进士熊坤及其家族
8月30日 上午 10:36
其他

梦中诗谶言生死——江西瑞州知府陈士璠

梦中诗谶言生死——江西瑞州知府陈士璠陈士璠(1688—1755),字鲁章,号鲁斋、泉亭,浙江钱塘人,诸生。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科,授庶吉士,改户部主事,典试四川,历转员外郎。乾隆十一年(1746)任江西瑞州知府。工诗,有《梦碧轩诗钞》《梦碧轩文钞》《使蜀集》等集,与厉鹗、杭世骏、袁枚、钱琦、金农等名公交情笃深。在清代著名的性灵派三大家之一、同为浙江钱塘人袁枚的《随园诗话》(卷十·五二)中,记载陈士璠为“同试鸿博陈鲁章士璠,杭州人”。而在《随园诗话》(卷十四·六五)中,有关于他的一则故事:
8月27日 上午 10:43
其他

【完本故事】刘伯温出仕高安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伯温于元至顺间考取进士,得好友揭傒斯(江西丰城人,元诗四大家之一)所荐,出任高安县丞。高安是刘伯温仕途的起点,也是刘伯温初入仕途、习得本领、看透官场、洗涤心灵,最后成为大明朝开国功臣、因此留名青史的重要地方。刘伯温在高安担任县丞长达三年,留下了不少故事。这里总结一些刘伯温出仕高安的脉络,让读者能清楚看到刘伯温在高安的“官路历程”和“心路旅程”。
8月26日 上午 9:46
其他

苏辙在高安碧落山建造的东轩,楹联应该是怎样的?

苏辙在高安碧落山建的东轩,楹联应该是怎样的?“联圣”梁章钜记录了江西高安·瑞州府衙东轩楹联清·梁章钜《楹联丛话》记载了这样一个楹联故事:瑞州府治后有凤皇山,山之左有东轩,乃苏文定公辙谪筠州监酒税时所建。瑞州在宋时为筠州也。翁覃溪师为补题"东轩"二字额,并为之记。复集苏诗为联云:天下几人学杜甫;当时四海一子由。注:1.凤皇山,正名应写作“凤凰山”,又名碧落山,今江西高安瑞州府衙所在地,高安已在碧落山的瑞州府衙公园复建苏辙“东轩”;2.“天下几人学杜甫”出自宋·苏轼《次韵孔毅甫集古人句见赠五首》;3.“当时四海一子由”出自宋·苏轼《送晁美叔发运右司年兄赴阙》。高安瑞州府衙公园中复建的苏辙“东轩”
8月24日 下午 9:02
其他

考上状元后不忘带着导师飞,让导师也圆了状元梦

上疏让第,师生共圆状元梦姚勉(1216-1262),字述之,一字成一,号雪坡。宋朝瑞州新昌县(今宜春市宜丰县新庄镇人),南宋宝祐元年(1253)癸丑科状元。姚勉考上状元后,上演了一段“上疏让第”的佳话,不仅自己当上状元,也让老师得了个“特科状元”。这是个怎样的故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01春风得意,考上状元宋嘉定九年(1216),姚勉出生于江西瑞州新昌县天德乡(今江西宜丰县新庄镇)。彼时新昌县天德乡从高安县分出不过百余年,且姚勉有时候也称呼自己为“瑞凤凰山人”,即“瑞州(高安)凤凰山人”,一些文献也误将姚勉写为高安县人。姚勉为姚父妾室所生。刚出生时,姚家正母不肯认姚勉,将襁褓中的姚勉丢弃在野外坡地大雪之中。两天后,有路过的人听到小孩哭声,这才将他送回。姚父怪罪并狠狠教育了正妻一通,重新将姚勉领回家抚养。姚勉长大后,知道了这件事,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做“雪坡”。姚勉从小就很聪明,每天背诵数千字的文章。他常常在家写文章,很小就表现出“魁天下”的远大志向。稍大时,姚勉移居丰城龙凤洲海觉寺,师从江西诗派著名诗人乐雷发。乐雷发是江西丰城人。从二十岁时,乐雷发四海漫游,以诗文结交朋友,素有才名。南宋时,国家偏安于江南一隅,江北大片领土沦陷,外患严重,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乐雷发主张以收复国土为己任,拥护抗击金元,文章直抵时弊,而投降派史弥远执掌朝纲,乐雷发北上抗金的政治主张不能为权臣们所容,虽满腹经纶,却屡试不第。他对此十分愤慨,遂放弃功名,转而收徒讲学,在多地开馆授徒,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姚勉在丰城乐雷发这里求学,也在三十岁出头先后娶了丰城兴仁乡邹舍里人地主邹氏的两个女儿。在丰城的岳父、当地政府及民间读书人“义约”的资助下,姚勉于淳祐12年(1252)中举,宝祐元年(1253)进士及第,廷对第一,点为状元。不忘恩师,上疏让第02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姚勉登科考取状元后,上疏让第。所谓“上疏让第”,就是上奏皇上,让出自己状元的位置。上疏让第这种事,在以前也发生过。唐大和二年(828),湖南道州延唐县(今湖南宁远县)李郃名列进士第一,考取状元。同试举子刘蕡因试中直言官司干扰朝政而落第。李郃仗义执言,也整了一出“上疏让第”,上奏了一本《让第刘蕡疏》,为其鸣不平,朝野称誉一时。但唐文宗并没有听从李郃的建议。李郃反而因此得罪了宦官,被排挤出京,在河南当参军一职。由此可见,“上疏让第”是有很大风险的,说不定就得罪人了。03师生状元,传为佳话唐代李郃“上疏让第”失败的案例,并没有在姚勉这里重演。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姚勉登科状元,“上疏让第”,要求把状元之位让给恩师乐雷发。“文章天子”宋理宗是个爱才之人,见到姚勉的上疏,他决定见见这个姚勉口中有状元之才,甘愿让出状元之位的乐雷发。宋理宗召见亲试乐雷发。金銮殿上,宋理宗问以“学、术、才、智、选、举、教、养”八事,乐雷发“条对切直”,留下了著名的“廷对八策”。宋理宗大悦,当即赐以“特科状元”,赐田八百亩,敕建状元楼一座,授翰林馆职。姚勉的上疏让第,使得其恩师乐雷发也获恩赐了个“特科状元”称号,而自己的状元之名也实至名归,无需再“让”。一门师生两状元,姚勉的“上疏让第”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也成为了历史上一段佳话。题外话:最近网上有个热点,姜萍以优异成绩参加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其老师王闰秋也随之走入大众视野。该数学竞赛就快出成绩了,对此,网络上也众说纷纭。这对师生的命运又会是怎样呢,我们拭目以待!
8月22日 下午 7:53
其他

义约——宋代瑞州学子的这种互助模式,帮助他考上了状元,走上人生巅峰

义约——宋代瑞州学子的这种互助模式帮助他考上了状元,走上人生巅峰01宋代“义约”的产生帮助考生顺利完成科举宋代科举制度高度发达,是朝廷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宋代统治者极力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支持寒门子弟入仕。这使得更多的士子投身于科举之中。但是,对于家境贫寒的下层士人,科举备考费用、赴京盘缠、在京生活费用都是沉重的负担。因此,宋代的书院、经馆、私塾等私学充分发展。在这样的时代土壤上,“义约”这种互助模式就产生了。“义约”最初产生于南宋,是理学家谢谔(1121-1194)在江西创设的。“义约”为贫困士子进京赶考提供了经济保障,也给士子带来了切实的帮助和莫大的精神鼓舞。南宋的江西,考风正盛,实力非凡,义约在江西也最为盛行。“义约”就是用签约形式资助得解举子赴省应试。义约的名目繁多,以江西地区为例,就有以科举为名的“词赋义约”“经赋义约”,以等第为名的“龙头义约”“梯云义约”“甲科义约”“南宫义约”,以地域为名的“新昌县义约”“古洪三洲义约”“楚泮荣登义约”“安仁县兴德乡义约”,及以个人名义立约、以姓氏为名立约。义约的经费筹措形式包括众筹、得第者捐款、私试各科第一名出资等。宋时“义约”的产生,不仅是对于考生经济上的互助,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功能就是他们以约为名共同学习举业。义约实际上包含着两种组织形式:经济上类似于互助会,活动形式上则等同于当时的文社。02状元姚勉是“义约”得益者及大力推广者姚勉(1216-1262)是南宋宝祐元年(1253)癸丑科状元,他就是一名“义约”模式下的得益者及大力推广者。靠着“义约”的资助,姚勉顺利地通往中央参加省试,并通过科举最终考取状元。姚勉出生在江西瑞州府新昌县天德乡灵源村(今宜丰县新庄镇)。姚勉初生时曾被遗弃在山野雪地,因此成年后自号“雪坡”。姚勉的恩师是丰城人乐雷发,这也是江西诗派的著名诗人。姚勉与丰城地主邹氏联姻后,邹氏也曾两次资助姚勉进京师参加太学补试。淳祐十二年(1252),姚勉第三次赴京赶考。此次赴京,姚勉手持解额,除了家里及地方政府的赞助外,高额的路费盘缠还是让姚勉有些犯难。正是“义约”的出现,解了姚勉的燃眉之急,让姚勉的进京赶考路费有了更多的筹措方式。到底与谁一起参加的“义约”,姚勉文集中未有详提,只是略将此事记录。但从他日后非常热衷于为“义约”作序这件事来看,姚勉非常感恩于“义约”,也成为了“义约”的大力推广者。03姚勉为高安的6处“义约”作序据《雪坡集》、《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古籍记载,姚勉曾至少为8处“义约”作序,排行在中国历代“义约”文献之首。目前遗存姚勉作序的义约文献有8篇,其中6篇是关于高安的,《词赋义约序》《乙卯词赋义约序》《瑞州经赋义约序》《高安义约序》《陈氏同宗义约序》《邹氏同宗义约序》;1篇关于新昌(今宜丰)的《新昌义约序》;1篇是南昌/新建/丰城三地联合的《古洪三州义约序》。这几地均是姚勉曾求学过的地方。姚勉是江西瑞州人,那时瑞州的府衙设在高安县。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建立了新昌县(今宜丰镇),姚勉所在的天德乡(今宜丰新庄镇)也从高安县分出。高安作为瑞州的府衙所在地,也是姚勉求学路上呆过最多的地方之一。姚勉考取状元之事,极大地给激励了高安学子,更加大了“义约”的推广。高安各地或以县名,或以考试科目为名,或以家族姓氏为名,纷纷订立“义约”,既在经济上帮扶,也在学业上互助。“义约”既然有所“约定”,就必须拿纸笔写下。有文,就有序。而高安各“义约”所邀请的写序之人,最佳人选就是从瑞州考出去、一举天下闻的姚勉。姚勉也是义不容辞,欣然应邀作序。04姚勉义约序的文献价值从姚勉的文集中多篇义约序,我们可大致了解义约的资助对象、组织形式、作用、组织形态等内容。首先,义约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获得解额后赴京城参加省试的举子。姚勉的诸篇义约序大多写在解试年,如《词赋义约序》为壬子春代时倡为义约的刘簿而作,即:作于淳祐十二年(1252),《乙卯词赋义约序》作于宝祐三年(1255),《新昌义约序》作于“岁丙午”,即宝祐六年(1258),《瑞州经赋义约序》作于“景定辛酉”,即景定二年(1261),均为解试年。且《瑞州经赋义约序》载:“士诣春官,合为约,义也。”“春官”二字即点明了其服务对象是取解举子。
8月21日 下午 5:09
其他

【最后的进士】清朝最后一榜进士中的高安籍人士

辛亥年(1911年)革鼎之后,熊坤又去了哪里?笔者目前还没有找到相关资料。鉴于其“新学”背景及邮传部的实际功用,应该在民国时期还有行走余地,待日后有时间再去查证。单志贤家乡:荷岭三桥村江背单家
7月31日 下午 7:36
其他

易居白《伍桥历史故事》全集

分别点击下面蓝色字体可查看伍桥历史故事一、对联联佳姻二、沐凡道人在龙山三、何至清两次著书四、朱栾与《江城旧事》五、抗日名将王禹九六、朱栾的民间传说七、为民官员吴棐龙八、乾隆皇帝在伍桥的传说九、何德通智败胡百万十、执着县令吴锦元十一、吴居阀英明断案十二、郜封爵投身革命十三、萧浚兰修《瑞州府志》十四、全能学士朱珊十五、游击队员郑由源十六、龙山的诸多传说十七、丫口石的传说三则十八、石鼓潭的故事四则十九、仙女寨的传说二十、一乡善士胡魁选二十一、三公祠二十二、伍桥各村地名由来二十三、伍桥举人和进士名录二十四、中国最后一块科举牌匾二十五、毛泽东在伍桥——狮公脑大捷
2018年4月15日
其他

易居白《高安历史故事》全集

点击下列蓝色字体查看文章一、极简高安史(漫画版)二、高安乡镇科举排名榜三、岳飞收复筠州四、华林山历代农民起义五、刘伯温出仕高安六、一九四一年的上高会战七、为什么高安在古代被称为“江西道院”八、华林山农民起义原因探讨九、文天祥《瑞州三贤堂记》十、苏轼《筠州圣祖殿记》、
2018年4月15日
其他

毛泽东在高安伍桥的战斗——狮公脑大捷

敌人刚刚爬上山腰,就遭到红军痛击。后面那个团一听到前边枪声密集,已知事情不妙,丢下前面那个团不顾,向奉新罗坊溜之大吉。敌军先头团成了瓮中之鳖,红军从四面八方压过来,敌人见势已去,乖乖举手投降。
2018年3月13日
其他

大数据 |历史上, 伍桥究竟考取了多少举人和进士?

识别二维码先关注“共青团中央”公众号请大家帮忙投票支持!
2018年3月1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大数据 | 古代高安科举哪集强?小编用大数据说话!

高安科举世家排名入选条件:1.均为高安本地人氏,以村落为统计单位;2.以县志为准,籍贯未详者暂不计入;3.截止日期为清同治辛未年(1871年);4.包含文举、武举。5.考取进士3人以上者入选。统计结果排名村落所属乡镇进士人数举人人数1钧山刘氏灰埠1972龙山吴氏伍桥8193洪城幸氏华林813*龙口胡氏灰埠815坡山朱氏村前756社山朱氏村前527荷山陈氏荷岭398赤土陈氏大城349珠湖傅氏上湖33说明:
2018年3月11日
其他

详解高安华林山历代农民起义

识别二维码先关注“共青团中央”公众号请大家帮忙投票支持!
2018年3月10日
其他

为什么高安在古代常常被称为“江西道院”?

江西道院,是高安众多别称中的最别致一个,也是在古代文人墨客中提及最多的一个。它先后出现在黄庭坚的《江西道院赋》、杨万里的诗集《江西道院集》、文天祥的《瑞州三贤堂记》等名人的书籍或文章中,也频繁在《明一统志》、《常德县志》、《瑞州府志》等中央志或地方志中出现,都指的是江西高安这个地方。那么,“江西道院”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江西道院”一词的得名,最早来自于宋代的筠州知府柳平。这个词出现在元祐八年(1094年),也就是柳平在高安为官的第二年。柳平,字子仪,湖南常德著名的“武陵五柳”之一,宋仁宗嘉佑年间(1056—1063)进士。元佑七年(1093)担任江西筠州(今高安市)知府。守土尽责,为官清廉,政优民和,诉讼渐无。次年,他在新居中堂上特书“江西道院”四字,以倡民风。黄庭坚为其作《江西道院赋序》,竭力推崇柳平的政绩。“江西道院”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明张自烈《正字通》卷十一对“院”字的解说中称:“道流所居曰道院,亦曰观。又官闲事简谓之道院。”下面用的例证正好是黄庭坚的《江西道院赋序》。只是题作《西州道院赋》,估计是笔误,因为其他地方从未见到此篇目题的异文。其所引文字差别不大:“江西士夫秀而文,其细民险而健,名曰珥笔之民。惟筠不嚚于讼,故筠守号江西道院。”据此,“道院”本是道教徒们的住所,也称为观。道观一般处于风景优美的清静之地,加上道教又崇尚清静自然,让人看起来很悠闲。于是,人们将官吏清闲政事简易的情形比喻为“道院”。这一层意思其他人也有用例,如明代张师绎《月鹿堂文集》卷之三《桃源阙褐公合稿序》即称:“当予守鼎郡…半……士大夫琴书闲静,敦诗说礼,青青子衿,雅好修饰。民间无逋赋,无嚚讼,辰午散衙闭键如道院,辄发褐公稿伏读,一读一击节狂叫,惟恐其尽。”看来,“道院”应是“无逋赋,无嚚讼,辰午散衙闭键”即交税及时、官司发生得少的政简官闲现象的通用形容语。黄庭坚黄庭坚《江西道院赋序》原文为:“江西之俗,士大夫多秀而文,其细民险而健,以终讼为能,由是玉石俱焚,名日珥笔之民。虽有辩者,不能自解免也。惟筠为州,独不黑于讼,故筠州太守号为守江西道院,然与南康、庐陵、宜春三郡并蒙恶声。元祐八年(1093),武陵柳侯子仪守筠之明年,乐其俗之美,使为政者不勤,乃新燕居之堂,榜曰‘江西道院’,以鼓舞其国风,且为高安之父老雪耻焉。秋九月,遣使来告成于双井永思堂,于是为之赋。”这则序的意思是说:当初江西的一般风俗,士大夫才智秀美而文雅,那些没文化的乡民却心地险恶而粗豪,打官司不争个你死我活就不甘罢休,因而闹得两败俱伤,被称为“珥笔之民(官司专家)”。即使能言善辩的人,也不能避免。只有筠州(今高安)这个地方的老百姓比较淳朴,不喜欢老是纠缠在官司中,因此在筠州做太守的人被称为是守“江西道院”。然而,它还是与南康、庐陵、宜春这三郡一样一起背上了恶名。元祐八年(1093),也就是武陵人柳平(子仪)来担任筠州太守的第二年,因为特别喜欢这里的良风美俗,能够让执政者省许多的心,于是就整修了自己退朝闲居的住宅,并在堂楣挂上一块“江西道院”的匾额,目的是表彰鼓励这里的民风,并且替高安地方的父老乡亲洗雪背恶名的耻辱。杨万里杨万里是最喜欢“江西道院”这个称呼的名人。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官至秘书监。一生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以正直敢言,累遭贬抑,晚年闲居乡里长达15年之久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有《诚斋乐府》。淳熙十五年(1188年)三月,孝宗采纳翰林学士洪迈之议,以吕颐浩等人配飨高宗庙祀。杨万里力争主战名相张浚当配飨,指斥洪迈不俟集议、专辄独断,无异“指鹿为马”,因此惹恼孝宗。孝宗说:“万里以朕为何如主?”因而削去直秘阁,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可谓天下皆知,妇孺老幼皆能背诵。他一生一共留下4200余首诗歌(33岁前的一千首被他烧了,未能传世,否则更多),算是一名高产的著名诗人。从离京赴任到为官高安这16个月期间,他一共写了80余首诗。他把这80余首诗编成了一本诗钞,叫做《江西道院集》。诗钞重要描述他赴任、游玩、为官期间的所见所闻,集中在浙江、江苏、江西等地,其中写筠州(今江西高安)的最多,有将近一半。描写了高安的碧落堂、披仙阁、亦山亭、玉井亭、筠庵、翠樾亭、无讼堂等地,其中又以碧落堂的诗歌最多,有8首。《江西道院集》杨万里南宋庐陵欧阳守道记碧落堂云:“(高安郡)郡治在山间……最高处有碧落堂,下俯万山,一水穿城,南北岸万家鳞鳞,楼台皆可指数。诚斋先生所谓滕阁郁孤皆不及’者,诚斋为此堂赋诗凡八章。”杨万里碧落堂诗,按所作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为《碧落堂暮景》、《雨后晓登碧落堂》、《碧落堂晓望荷山》、《七月十日大雨晓霁,登碧落堂》、《碧落堂晚望》、《中元日晓登碧落堂,望南北山二首》、《留题碧落堂》等。作品所写碧落堂以晓登晚望之景为主,“其状烟云吞吐,晴阴变化,真若游汗漫而凌倒景”,诗人在郡事余暇,晨往夕返,他以传神之笔描绘了此堂衣被云锦,胜绝天下之美。其《留题碧落堂》乃是告别筠州时所作的文字:“仙人白日上青冥,千载如闻月下笙。南北万山俱在下,中间一水独穿城。江西个是绝奇处,天下几多虚得名?滕阁孤台非不好,只缘犹带市朝声。”该诗描述了高安碧落堂的缥渺仙境以及地理形胜,洋溢着作者对江西名胜的赞颂之情和留恋之意。高安碧落山对于“江西道院”一词,杨万里提到多次,如“《只召还京题江西道院》病身只要早投闲,乞得高安政小安。山水秋来浑是画,楼台高处日生寒。登临未足还辞去,老大重来毕竟难。碧落翠微好将息,清风明月梦中看。【自注:郡圃凤山佳处,有碧落堂、翠微台。】”、“《自跋江西道院集戏答客问》问我来朝南内南,便从花底趁朝参。新诗犹作《江西集》,为带筠州刺史衔。【自注:时召命筠州守臣奏事。】”、“《延之寄诗觅道院集遣骑送呈和韵谢之》与君鬓发总星星,诗句输君老更成。别去多时频梦见,夜来一雨又秋生。故人金石情犹在,赠我琼琚雪似清。谁把尤杨语同日,不教李杜独齐名!”“看荷山沉半脊,急归道院了残书”……文天祥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也曾在高安为官,他对“江西道院”的描述较少,只在《瑞州三贤堂》中提及:“夫瑞为郡,号江西道院。”无论是柳平、黄庭坚,还是杨万里、文天祥,他们都对筠州(高安)这个宋朝时偏远的小县城有个一致的印象,那就是“筠州百姓很淳朴、邻里和睦,很少有官司,为官轻松,政简官闲”的“江西道院”。无论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在此为官,他们都能收获一种心灵上的安宁。为此题名的柳平,收获的是一种闲适;贬谪于此的杨万里,得到的是一种慰籍;奋发有为的文天祥,期望的是一种和谐。在筠州高安,他们都有所获、有所感、有所文,也让“江西道院”这个词,成了历代文人或者官员笔下高安的常用代言之一。900多年后,新时代的高安,依然充满着和谐,人民幸福,百姓安康,继续着“江西道院”的美名!
2018年3月8日
其他

苏辙·《筠州圣祖殿记》

文章末还有作者专门为之写的诗,共六章,每章八句。文中写到周代
2018年3月6日
其他

苏辙 | 圣寿法堂记

高安郡本豫章之属邑①,居溪山之间,四方舟车之所不由②,水有蛟蜃③,野有虎豹。其人稼穑渔猎④,其利粳、稻、竹、箭、楩、柟、茶、楮⑤,民富而无事。然以其崄且远也⑥,士之行乎当时者,不至于其间⑦。
2018年3月5日
其他

伍桥故事:三公祠

识别二维码请先关注共青团中央公众号请大家帮忙投票支持!
2018年3月4日
其他

文天祥《瑞州三贤堂记》

瑞州三贤堂记①
2018年1月17日
其他

刘伯温出仕高安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2018年1月13日
其他

一九四一年的上高会战

会战时,日军各兵种共集结六万五千余人,实际出动的兵力为四万二千余人,飞机百余架,战车四十余辆。国民党军队共九个师,实际约七万人左右。3三、上高会战的经过
2018年1月12日
其他

岳飞收复筠州

绍兴元年(元公1131年),南宋王朝刚刚建立,就面临金兵继续大举南侵的严重局面,国内也动荡不安。南宋皇帝命张俊为江淮路招讨使,岳飞为副使,讨伐强据在江、淮、湖、湘一带的李成。
2018年1月11日
其他

稀奇!伍桥有一块中国最后的科举功名牌匾!

稀奇,最后的科举功名牌匾这一块牌匾,来自于合并于伍桥关王庙村之前的陂头游村,牌匾的主人公是清光绪年间的游学程。这是一块特殊的牌匾。金光闪闪的“进士”两个字很是耀眼。周围还有些小字,右边是“钦命某某官职的阮大人”,由于相机拍得有点看不清,就不过多解读,反正就是一个受皇命委派的颁发单位官员名称。左边比较清晰,写的是“光绪三十一年念岁次乙巳冬月毂旦考取正贡一名游学程立”。(备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冬月,农历十一月;毂旦,晴朗美好的日子)。乍眼一看,没什么奇怪的,仔细一看,原来,“进士”两字中间还夹了一个小小的“岁”字。原来,这块牌匾并不是写着游学程考取了进士,而是“岁进士”。从旁边的“正贡”也可以得到再次印证。何为“岁进士”?“岁进士”不是殿试进士,是对于“岁贡(生)”的一种雅化的别称。明清时代的“岁贡(生)”是“贡生”的一类。“贡生”是什么?明清科举时期,按期选拔各地府、州、县学的“生员”(俗称秀才),贡入中央国子监(俗称“出贡”),称“贡生”。清朝的贡生分为岁贡、恩贡、副贡、拔贡、优贡五类,合称“五贡”。其中以“岁贡”(岁贡生)最多。当然,贡生也可以通过捐赠得来。为了特别表彰游学程是通过自己真才实学地从秀才做起,在瑞州府学埋头苦读,最终完成学业并顺利完成毕业考试,贡入了国子监,所以特别注明了他是“正贡”。“岁贡”之名,源于明初“各学(按:指各地的府、州、县学)岁贡一人”。后来因州、县学大小不同而所贡人数有了差别,但“岁贡”之名已经定型。岁贡之选,例由老资格的“廪生”论资排辈,所以俗称“挨贡”。秀才出贡,就等于在府、州、县学毕业,成了国子监的监生(俗称太学生),取得了出仕做官的资格。按例,开始只能做“候选训导”,就是候补州、县学的副学官。在清代后期,绝大多数的“候选训导”只是一种虚衔,终老无望实授。对于岁贡生来说,最美的称呼便莫过于“岁进士”了。“岁进士”,算是提前透支下对于科举最终成功的美好祝愿吧,沾点“进士”这个名称的光。按前文所说,“岁进士”的录取基数算是比较大的了,那么这种牌匾也称不上是特殊。其实,它有它特殊的地方,特殊在这个年份上。1905年,这是最后一个执行科举制度的年份,1906年年初开始正式废除科举。而这块牌匾又是在11月颁发的,那么,这就有可能是最后颁发的几块科举制度产生的功名牌匾之一了。1904年,也就是光绪三十年,中国历史上举办了最后一次殿试考试,刘春霖考取了状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这样一算,游学程所获的“岁进士”牌匾,必然是科举考试废止之前最后的功名牌匾之一了。再来介绍点题外知识。废除科举以后,还有没有“进士”称号呢?有的,不过性质已经发生变化了。清末,国家积贫积弱,罹经甲午、庚子、辛丑之沉重打击,科举取士之弊端也日显端倪。清朝政府中午笃定要各处科举,力主新政。准备是以奖励学堂出身代替科举考试选才育人。而在当时,国内的高等学堂尚未大兴,很多学子就远到东洋、西洋去求学。在光绪年间,留学生大批回国。从1905年到1911年,学部就对这些回国的留学生进行考试,按所学的科目,分门发问,成绩优秀的给予“进士”或“举人”出身。考试科目分为法政科、商科、工科、农科、医科、格致科等。最终共有1300余人获得“进士”或“举人”出身。1905年以后所说的“进士”或“举人”,就已经不同于以往科举考试的“进士”、“举人”了。以往考试科目完全相同,集中出题,皇帝把最后一关。现在呢,有几个科目,就出几种题,学部把关。即使这个科目只有一两个人参考,可能也要出题开考。所获荣誉称号,就不能直接叫“进士”或“举人”了,必须加上科目名称,比如“法政科进士”(这个特别多)、“工科举人”、“医学进士”(似乎没谁得过,都忙着弃医从文了)……科举时代的进士三至五年才考一届,每届才两三百人录取。所以,按学位上,进士可以相当于现在的博士了;地位呢,相当于中科院院士;在官场呢,可以做到副省级官员以上。游学程所得的这个“岁进士”,大抵算来就想当于一本(第一批本科)学校的毕业证书吧。稀奇就稀奇在获得这牌匾的时间上,算是“最后的科举功名牌匾”了吧,它见证了科举制度最后的消亡。说明:标题只是为了吸引你进来.....感谢阅读!
2017年12月1日
其他

1985年《高安县地名志》之伍桥地名来源

《江西省高安县地名志》32年前的统计资料,包含伍桥各村地名信息、历史、人口、经济、文化等。点击下列图片可查看大图
2017年11月26日
其他

历朝历代高安人口变化

新石器时代,高安有人类活动踪迹,如相城垦殖场的下陈遗址,灰埠镇的杨村遗址等。↓宋朝以后,开始有高安人口数据记载。所以,为了不让无聊打瞌困,说点东晋至三国时候的高安神仙吧。那时候在高安华林山、珠湖、伍桥、米岭、荷岭等地修过仙的著名人物有丁义、吴猛、许逊、丁奎、王子乔、李八百、李明香、黄仁览等等(有没有眼熟的?)总之,仙人挺多,百姓人口数量不详。↓宋朝,始有文献记载宝庆二年(1226年),高安有主客户共计34546户,约17.28万人(以每户5人计)↓元代,有过一次统计至治二年(1322年),高安有70422户,那么再估算一下,约为35.21万人↓明代1391年,人口20.83万(下降原因与战争及明朝大移民有关)1512年,人口22.66万(一百多年人口没什么增长,主要是这时候高安人苦啊,税费超高,浮赋不堪重负。)↓清朝1783年,56.13万人1869年,66.49万人↓民国1916年,52.12万人1928年,39.52万人(人口下降原因为北伐战争)↓民国1936年,36.39万1946年,23.62万(人口下降原因为抗日战争)↓新中国1949年,29.77万然后,爆发式增长1949——1979年,平均每十年净增人口10.48万人1959年,37.76万1969年,49.83万1979年,61.21万↓1980年,开始计划生育,增速逐年减缓。1980年,61.73万1981年,62.40万1982年,63.27万......1989年,67.66万......1999年,78.57万......2009年,82.05万2010年,81.16万2011年,83.56万2015年,82.78万2016年,83.12万↓图表↓2017年,人口老龄化加剧,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您预计至今年年底高安人口会是多少?
2017年9月29日
其他

极简高安史(漫画版)

高安市建置沿革远古人类:下城遗址、矿山遗址、反泉遗址等↓3000年以前:古三苗活动范围↓春秋时:属吴国↓春秋时:属楚国↓战国时:属吴国↓秦始皇二十四年:属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名为建成县,属豫章郡↓西汉末年,王莽平帝元始四年:名为多聚县↓东汉刘秀:建成县↓东汉末年:属孙吴政权↓晋及南朝:属豫章郡↓隋朝:属洪州,后属豫章郡↓唐武德五年:改建成名为高安,属靖州唐武德七年,先后属米州、筠州↓唐武德八年,废筠州,并四县,属洪州↓五代十国:先属杨行密的吴政权后为李昪的南唐政权保管,保大十年属筠州↓南宋绍兴十三年:筠州改名高安郡,五年后复名筠州↓南宋宝庆六年,改筠州为瑞州,高安仍为县名↓元朝:高安归瑞州路管↓明、清:高安归瑞州府管↓民国三年:高安属庐陵道↓民国十五年,高安直属江西省管↓民国二十一年,高安属江西省第一行政区↓民国二十二年,高安属江西省第二行政区↓民国三十一年,高安属江西省第一行政区(因为行政区总数也在变化)↓1949年7月,隶属于江西省人民政府南昌分区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59年,隶属宜春专员公署↓1968年,隶属宜春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隶属宜春地区行署↓1993年12月8日,高安撤县设市伍桥镇建置沿革唐宋元以前史料记载不详(小贴士:这以前只有村名来历,感兴趣的可以点击文章《伍桥何家,何家伍桥》)↓明、清:属高安十三区旌义乡,管辖三十二都里居至三十五都里居↓民国保甲制度,单位依次拆分为联保、保、甲,地理范围内有伍桥乡、墨园乡、风市乡(一部分)↓1957年,伍桥乡属肖坊区↓1958年,东风公社↓1959年,伍桥公社↓1961年,汪家区伍桥公社↓1964年,伍桥公社↓1984年,伍桥乡↓2000年12月,伍桥镇。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2017年9月27日
其他

伍桥故事系列二十:一乡善士胡魁选

摘录县志记载同治年间的伍桥敦行故事几则说明:清同治《高安县志》共有伍桥善行、孝行、德行等敦行故事二十余则,这里摘录五则。承祖辈之德,创和谐伍桥。
2017年9月21日
其他

伍桥故事系列十九:仙女寨的传说

伍桥故事系列仙女寨传说四则华林山有三座主峰,居中一座位于高安伍桥关王庙村与奉新湾里村交界处,叫玄秀峰,亦名仙女寨。(一)王母九子祭灵仙据《南昌府志》(乾隆版)载:“玄秀峰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华林山之东南,奇秀矗立。相传王母第九子玄秀真人筑坛于此,以祭灵仙。稍下一阜为仙姑坛。”这段话交待了玄秀峰所处的地理位置、得名的原因和附近的景观。前人有诗咏此山说:
2017年9月19日
其他

伍桥故事系列十八:石鼓潭故事四则

伍桥故事系列石鼓潭故事四则
2017年9月18日
其他

伍桥故事系列十七:丫口石的传说三则

这一个故事,主要源于对关公的崇拜,也与丫口石有关。关于关公的传说,全国各地都有,集“忠义仁勇”一身,是中国人最崇拜的人物之一。而这一处关公刀与丫口石的传说,只是当地关于关公诸多传说中的其中一个。
2017年9月17日
其他

伍桥故事系列十六:伍桥龙山的诸多传说

伍桥龙山古时叫“龙珠岭”,因吴氏族人在此定居,此地又叫“吴珠岭下”
2017年9月16日
其他

伍桥故事系列十五:游击队员郑由源

在《郜封爵投身革命》的故事中,我们讲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秋,红军游击队在华林山开展革命斗争,郜封爵在与游击队接头途中,因伤口复发而牺牲。
2017年9月15日
其他

伍桥故事系列十四:全能学士朱珊

伍桥故事系列全能学士朱珊
2017年9月14日
其他

伍桥故事系列十三:萧浚兰修《瑞州府志》

回乡后,受瑞州知府(今高安市)黄廷金邀请,得当地百姓的大力支持,萧浚兰参与了同治辛未年《瑞州府志》的编修工作。
2017年9月13日
其他

伍桥故事系列十二:郜封爵投身革命

郜封爵(1895-1934年),伍桥洋源郜家村人。先在华林山区当教师,后受聘于珠湖小学。民国十五年(1926年)9月,北伐军占领高安时,他投身革命。民国十六年(1927年),郜封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17年9月12日
其他

伍桥故事系列十:执着县令吴锦元

点击可查看伍桥故事系列一、对联联佳姻二、沐凡道人在龙山三、何至清两次著书四、朱栾与《江城旧事》五、抗日名将王禹九六、朱栾的民间传说七、为民官员吴棐龙八、乾隆皇帝在伍桥的传说九、何德通智败胡百万
2017年9月10日
其他

伍桥故事系列九:何德通智败胡百万

感谢支持易居白乡愁散文集《伍桥记忆》,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可在左下角“阅读原文”微店中购买(有优惠券可领)。或者直接扫描二维码付款,务必在后台留下联系方式,将及时寄出作者签名新书。
2017年9月9日
其他

伍桥故事系列八:乾隆皇帝在伍桥的传说

感谢大家支持易居白的乡愁散文集《伍桥记忆》,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可在文章左下角“阅读原文”微店中购买(有优惠券可领)。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付款,并在后台留下联系方式,将及时寄出作者签名新书。
2017年9月8日
其他

伍桥故事系列六:朱栾的民间传说

到任那天,县史告诉他,瑞州有一个惯例:初上任者要礼贤下士,先拜访当地文人名流,对瑞州三条光棍更不敢怠慢。薛知县说:“怕什么,你们给我贴出告示去,薛某刚刚上任,一路劳累,三日之内,概不见客。”
2017年9月6日
其他

伍桥故事系列五:抗日将军王禹九

感谢大家支持易居白的乡愁散文集《伍桥记忆》,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可在文章左下角“阅读原文”微店中购买(有优惠券可领)。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付款,并在后台留下联系方式,将及时寄出作者签名新书。
2017年9月5日
其他

伍桥故事系列四:朱栾与《江城旧事》

引子:《江城旧事》为清代高安伍桥古塘人朱栾所撰,以时代先后为序,内容为辑录历代各种典籍中有关南昌的历史掌故。其中对江西的得名,南昌的名胜古迹、名人轶事、历史事件等有不少精细的考据。
2017年9月4日
其他

伍桥故事系列:沐凡道人

感谢大家支持易居白的乡愁散文集《伍桥记忆》,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可在文章左下角“阅读原文”微店中购买(有优惠券可领)。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付款,并在后台留下联系方式,将及时寄出作者签名新书。
2017年9月2日
其他

书籍《伍桥记忆》序言——伍桥之幸

书籍《伍桥记忆》序言——伍桥之幸伍桥,是位于江西省高安市一个有着千余年人文历史积淀的古镇。千百年来,世代生息繁衍在这里的伍桥人勤恳劳作,开基立业,鼎盛族嗣,传承文明,在这方富庶丰饶的沃土上建树了淳朴的民俗民风,昌达的人文教化,繁荣的乡村经济。千百年来,伍桥古镇人杰辈出、文明昌盛,在文武政商、各朝各代都留下了浓墨重彩。如何让伍桥古镇的人文光彩留芳青史?如何让伍桥人寄托自己的乡思乡情乡愁?如今,生于斯长于斯的伍桥人易鹏飞做了一件功德无量、传载厚重的文化伟业,一部洋洋洒洒十余万字的《伍桥记忆》付梓成书。易鹏飞无愧于故乡。当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纷纷离开了故乡故土,成了自由流动的人。人们似乎有了一个新的认知:我们能在哪里立足,那里就是“家”;哪里生活得更好,“家”就可以安在那里。但这个“家”与心灵深处眷恋的“家园”是不可同日而语,不是同一个涵义的概念。只有故乡的乡音、乡俗、乡规、乡情……才是我们每个人最拙朴、最原始、最纯净、最本真的念想。故乡是孕育繁衍了我们祖先的地方,只有故乡才是安放我们“乡愁”的“子宫”啊。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和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逐渐地在销蚀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习俗、亲情和人伦。人们追逐着时代潮流,背井离乡,逐利而居,传统式的家族甚至家庭不断被肢解剥离,血脉亲情相隔千里而被疏远稀释,随之演化衍生了如今的一些社会怪相:独巢老人、留守儿童、露水夫妻、一夜情爱……当人们在高速运转的社会潮流中得以短暂的挣脱或是得以歇息,最为眷恋念想的心灵寄托和情感归宿恐怕就是“回家”。因为,在我们情感世界的深处,乡土情结,血脉亲情并未销蚀到泯灭。“乡愁”是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结,无论身处何方,无论世界发生多大变化,它都会使人从内心生起认同之感。易鹏飞的《伍桥记忆》是一部寄托承载乡愁的记史传情的文学作品。这些年来,易鹏飞走遍了伍桥的山山水水,村镇街坊。可以说,他是怀着一腔挚爱去膜拜亲吻这方故土的。《伍桥记忆》全书按内容归类分列了“村庄古韵”、“寻胜访幽”、“民风习俗”等九大章节,从伍桥的旖旎景色、秀丽风光的自然景观到自古至今的名门望族、匠人工艺的人文成就,从伍桥的民风民俗到伍桥的土产特产,从伍桥的文化盛举到伍桥的今古奇事……凡是伍桥事、伍桥人、伍桥山、伍桥水,几乎无所不涉,无所不包。几乎可以说,这是人们认知伍桥的一部百科全书。在作品里,易鹏飞以文学的笔触,以不寻常的视角和感受力,展现了乡土民间的寻常事物。读着这些文字,可以感触到作者浓郁的故乡情结、家园情结。“家园”、“故乡”,在任何文化中都是非常神圣的语言。可以说,任何人,只要他的思维和生活是正常的,“家园”和“故乡”的意念都会在他心灵深处蕴蓄。易鹏飞的这部《伍桥记忆》成书已是十余万字,我们可以想见,这是他多年来遍访故里,搜集查阅各类散轶文书,并大量在坊间通过采录口碑、旁征博引得来了数倍或是数十倍于成书文稿篇幅的海量资料。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浩若瀚海的原始资料纠谬补缺、去粗取精,明是非,甄臧否,撰出初稿。又经厘正体例,分类架构,修润文字。最终以秉笔直书、还原本真、文约事半为准则,慎而统稿,方才付梓成书。其间不乏呕心沥血之用功,奔波劳动之辛苦。作者念大学是学的中药专业,众所周知,这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医药学,古文或说是古汉语应是主修课目之一。这就正巧契合了易鹏飞深蕴在心底里那份追求和眷念,为他“半路出家”的作家之路夯实了古汉语文学的基础。我们循着易鹏飞创作《伍桥记忆》的征途似乎可以看到这么一幅幅动人感人的画面:一位勤勉的青年,他以中药师的职业操行,在伍桥的土地上披星戴月,餐风露宿,细心地采撷着故乡家园的百味花草。他用文化为犁铧在故乡的土壤里精耕细作,为人们调制烹饪了一份乡土文化的“心灵鸡汤”,发掘出了极有震撼力的成果。乡土世界负载的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不能割舍的命脉,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乡土文化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中式微甚至消失。乡音乡情乡愁是我们寄寓心灵的家园,我们也决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式微甚至消失。易鹏飞以文字的形式实现了对故乡特别的拥抱,而故乡的一草一木、人事物件在他的这种拥抱中具有了非凡的意义。易鹏飞是个有着满腔家园情怀的人。就这点上来说,易鹏飞不愧为伍桥之子,而这也可以说是伍桥之幸。易鹏飞送来书稿给我已有近一个月,因百事冗繁,难以静心,延宕了一些时日。捧读之后,颇有上述感触,以记之,姑且为序。
2017年8月22日
其他

论文|华林山农民起义的原因分析

(请尊重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7年4月26日
其他

祭文·纪念李昭同志

传承伍桥文化,共建生态乡镇!伍桥记忆,永不忘的乡愁!
2017年4月7日
其他

高安神仙志(五)妖仙篇

高安的神仙主要是道教人物,其修仙派系可分为以下几个派系:派系一:
2017年2月16日
其他

高安神仙志(四) 散仙篇

如今,幸潭尚有遗迹在高安。其“城北潭边”曾有幸龙王庙,深潭还在。位于高安大道与高伍公路交会处。(小编说,诗不错,就是没写标点符号,按七言绝句一算每首还少了一个字。小编文化水平低,断句断了半天。)
2017年2月15日
其他

高安神仙志(二)

高安道教修仙门派高安的神仙主要是道教人物,其修仙派系可分为以下几个派系:派系一:净明道:丁义→丁奎、吴猛→许逊→黄仁览→祥符观派系二:李家道:李八百→李明香→秀华→青天、白云→白云观(另有朱元偶然得李八百道经二卷自学成才)派系三:天师道:张道陵→张惠感→孙智琼→浮云观派系四:散仙——自行修道、无门派(王子乔、谢仲、刘仙翁、幸谭、沈鳞、赵吉等)派系五:妖仙——动物修成仙人(白鹤仙、蛇姑、龙王夫人等)
2017年2月13日
其他

高安神仙志(一)

小编查了些资料,分类归纳了一下。小编不编故事,只是故事的搬运者。
2017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