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以筠州——江西筠州得名新考

易鹏飞 高安伍桥易居白
2024-09-05



何以筠州——江西筠州得名新考



我国的地名,有许多是根据当地的特产名称而命名的。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江西道都督鲍安仁奏改米州为筠州,是因为当地产一种筠篁(又名瑞竹)而得名。之前的米州,则因治所高安盛产香米。

米州更名为筠州,其行政区划级别相同,所隶属地区、治所不变,辖境相当今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万载、清江五县地,治所在今高安。

关于筠州的得名由来,《瑞州府志》、《高安县志》均有记载。

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编修的《瑞州府志》“地理志”中载:“筠州,唐郡名,武德七年因产瑞竹,改筠州,号筠阳。”这里只指出郡内产筠竹,但未道明具体地点。

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编修的《高安县志》“古迹志”中载:“绿筠堂,在江西道院后,唐武德七年产瑞竹,都督鲍安仁奏改米州为筠州。堂适落成,遂以颜其堂曰:绿筠。”此版本说的是碧落山上筠竹。

然而,因历史原因,高安遗失了明以前所有的府志、县志。而明代的高安又不怎么修志书的(漆身起主编《江西省地方志概述》谓,高安县在明代数百年间都不修志,原因就是因浮粮的影响,民怨颇深)。我们无法了解更早的志书是如何描述的。

清同治十年《高安县志》离“筠州”得名已经一千二百余年,这资料可靠吗?筠州因碧落山上的筠竹而得名?确定?会不会是高安其它地方的筠竹呢?

对此,小编开始了调查。史料记载,高安早在宋代以前就有《筠州图经》、《筠州古图经》、《筠州旧经》,宋代有《蜀江志》、《瑞阳志》、《高安旧图经》、《高安县记》、《高安志》,元代有《瑞阳志》、《瑞阳高安县志》,明初也有《高安县志》。只有找到这上面的记载,才能更加明确。

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载:“旧《志》,高安县有石炭岭,产篁竹,唐因改为筠州。今府治北凤凰山下有大石,色黑,碎之若炭。《永和山川记》:建成县西有羊山,山产燃石。《豫章记》:建成县有葛乡,有石炭二顷,可燃以爨。疑即石炭岭矣。”

《读史方舆纪要》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开始编纂该书,于清康熙五年(1666)成第一版,后历时二三十年多次修正。

《读史方舆纪要》早于清同治十年的《高安县志》近四百年,且书中有言内容源于“旧《志》”,所言文字在当时有据可考。

据此,可以明确一点的是,“筠州”得名的原因是高安的“石炭岭”产篁竹,因此以“筠州”为名。这个信息是比较确切的,来源于“旧《志》”。

据南宋雷次宗《豫章记》载:“《蜀江志》载高安县有石炭岭”。所以顾祖禹所说的“旧《志》”可能指宋代的《蜀江志》。也另外需要去查明一点,在顾祖禹所属的时代(清顺治—康熙年间),高安的《蜀江志》是否遗失?

惜当今高安的“旧《志》”全部遗失,无法去翻阅原版旧《志》中“石炭岭”的位置。

那么高安的“石炭岭”在哪里呢?顾祖禹也提出了他的自己猜测与考证。

答案一:凤凰山,即碧落山,这与清同治十年县志一致。“今府治北凤凰山下有大石,色黑,碎之若炭。”是因为碧落山下像炭那么黑的大黑石。

答案二:羊山。特征是产“燃石”。另据《江西通志》讲:高安县“羊山,在县南四十里,俗名石炭山”。综合可知,羊山产筠竹和“燃石”,也是“筠州”得名的可疑答案。但羊山在哪里,还不明确。《读史方舆纪要》说在“县西”,《江西通志》说在“县南四十里”。(笔者自言:又西又南又产“燃石”的,莫非在灰埠镇?)又南宋刘澄之《永初山川记》云:建成县有羊山,上有燃石,色黄白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热,可煮物,故谓燃石。《永初山川记》中记载的羊山的燃石是黄白色的(可能是石灰石?),所以是“石炭山”的可能性没有其它答案更可靠。

答案三:葛乡。特征是二百亩大煤山。煤炭届学者考证,葛乡位于高安与丰城交界处,盛产煤炭(高安县葛乡亦是古籍中中国南方最早的煤炭使用地。(笔者自言:莫非在荷岭镇或蓝坊镇?)


把这些答案排个序,我们再来捋一捋:(1)80分答案——石炭山;(2)60分答案——高安碧落山,算刚刚及格吧;(3)50分答案——高安与丰城交界处的葛乡,地址不明确,小编认为可能是在蓝坊镇或荷岭镇;(4)40分答案——高安羊山,地址不太明确,小编认为可能在灰埠镇。

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筠州改名高安郡,五年后复名筠州。宝庆元年(1225年),因“筠”字与宋理宗赵昀名同音,且恰逢州治后山的碧落堂发现一株十四茎灵芝草,视为祥瑞之兆,乃改筠州为瑞州,高安仍是县名,为瑞州治所。“筠州”的地名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

不过,何以“筠州”?到底是高安哪里的“筠竹”使得历史上有了“筠州”这个地名,仍是个未能得到肯定答案的谜题!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安伍桥易居白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