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模型100例-06】锥状阵列
本系列教程针对无3D软件操作基础的小白,所用软件为C4D r20。用最通俗易懂的讲解,带你深挖C4D。
作者:复旦大学高分子系博士,3D科研绘图公众号创始人,有十年以上3D软件使用经验,绘制各类科研图像逾千幅。
【例6】锥状阵列
难度:★
知识点:运动挤压
经过前五个例子的打磨,相信大家已经对C4D软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如果一些基础操作还不会的话,可以看公众号菜单「绘图教程」>>「C4D教程」中的第一个入门视频(点这里可直接穿越)。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锥状阵列(如上图)的画法。
如果按照上一篇【例5】的思路,创建一个有足够「高度分段」的长方体,添加锥化变形器,然后进行行与列的复制得到一个阵列(这种操作叫克隆,我们会在以后的教程中讲解)。
今天教程的难度只有一颗星,用到的仅有一个操作——运动挤压。(我们在建模时应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各种方法,手段多了,遇到新的模型时才不会慌。而我精挑细选一整年的这个系列,就是用最简单的模型教会大家各种手段。请记住,鱼我已经给得够多了,现在你们是在学钓鱼。)
首先,创建一个平面对象。
在对象属性中将平面的「宽度分段」和「高度分段」均设为10(记得按N~B进行观察)。这一步是为了得到方形的阵列,然后基于这些小方块挤压出锥形,是为运动挤压。
那么运动挤压在哪里创建呢?这个对象藏在『运动图形』菜单中。『运动图形』中有很多扛把子一般的存在,比如克隆、破碎……个个都能独当一面。在它们面前,运动挤压只能装孙子(从图标颜色
将运动挤压添加到平面对象的子层级后,平面会挤压出一个个棱台的形状(每一个单独的多边形面都会独立挤压)。在其对象属性中,我们暂时只需了解「挤出步幅」。默认的「挤出步幅」为4,视图中可以看出每个小正方形被挤出了4段。
至于每段挤出的高度、缩放程度等,都是在「变换」属性中设置。「变换」主要有「位置」、「缩放」和「旋转」三个参数,将「位置 . Z」设为10 cm,「缩放 . X」和「缩放 . Y」均设为0.8,观察模型的变化。(注意,这里的X、Y、Z不是视图空间坐标,而是模型的相对坐标,Z方向是每一个挤出面的法线方向)
不经意间,锥状阵列就得到了,这一颗星摘得简直不费吹灰之力。下面进入深挖时间。
* 深 * 挖 * 时 * 间 *
1、显示方式
有时候,我们在切换到正视图或其他投影视图时,会发现模型“看不见”了。比如这里我们按F4,可能就只看到视图中有一条线,挤压出来的棱台“消失”了?
其实,这是「显示方式」开的一个小玩笑,只需要将「等参线」改为「线框」显示就好。
2、线性变化 or 指数变化
观察挤压出来的棱台可以发现,经过多步挤压后,正方形的边长是呈指数级缩小的(具体为0.8的n次方,n为挤出的步数)。侧面看上去有一个弧度。
若要侧面看上去是直的,只需将「挤出步幅」设为1,再设置合适的「位置 . Z」和「缩放 . X/Y」的即可。
3、倒角变形器
为了锥形的棱角更有立体感,可以再整体添加倒角变形器。这里只做简单演示,具体用法后面再讲。
注意倒角变形器的位置和层级关系,「构成模式」默认为边,勾选「使用角度」,「偏移」值为0.6 cm,「细分」为3。观察添加倒角前后模型的变化。
最后可以参考【例4】添加「环境吸收」效果,渲染如图——
思斐迩(Sphere)——沟通科学与艺术的桥梁
我们的设计队伍是一支专业的硕博团队,具有深厚的科研底蕴,致力于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最周到的科研图像设计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包括MIT、Stanford、Cornell、中科院、清华、北大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蜚声海内外。作品被CNS、JACS、Chem等期刊选作封面,并受邀为其制作科普动画。更有国内最大的科研作图教学公众号“3D科研绘图”,曾为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单位提供专业作图讲座和培训,线上线下总受众数超十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