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研模型100例-11】菱形十二面体

独孤嘌呤 3D科研绘图 2021-12-21

本系列教程针对无3D软件操作基础的小白,所用软件为C4D r20。用最通俗易懂的讲解,带你深挖C4D。

作者:复旦大学高分子系博士,3D科研绘图公众号创始人,有十年以上3D软件使用经验,绘制各类科研图像逾千幅。


【例11】菱形十二面体

难度:★★

知识点:多边形


转眼间科研模型100例已经讲完了十分之一,相信大家对C4D这款软件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前十例的内容大多是一颗星的难度,从第11例开始,我们逐渐进入两颗星的世界。


本例要讲的菱形十二面体,用之前学过的知识,也就只有倒角变形器有能力一试。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操作。


第一步,创建一个立方体对象,添加倒角变形器。


「构成模式」这里选择多边形,「偏移模式」默认为固定距离,「偏移」值100 cm。当「偏移」值从0到100 cm变化时,可以看到立方体每个面都插入了一个小正方形,直至缩为一点。该操作类似于多边形建模中的「内部插入」。


接着将「挤出」值也设为100 cm,即可得到菱形十二面体模型。


大家可能觉得我的教程步骤都很简单,这就对了,因为这是我花了一年时间挑选的教程。没什么能比让天下小白轻轻松松就成为高手更值得我快乐的事情了。


但今天的教程并未结束,恰恰相反,它压根就还没有开始。


回过头来,看上面倒角变形器的两个参数,一个「偏移」,一个「挤出」,凭什么就能把立方体变成菱形十二面体?


下面这个图也许能帮助你理解,如果我们将菱形十二面体的每个菱形面较短的对角线连起来,刚好能围成一个立方体。


利用逆向思维,在立方体的每个面上生成一个四棱锥,就可以得到菱形十二面体。问题是这个四棱锥的高度是多少?该怎么得到?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四棱锥的高度,即上面「挤出」的值。其实只要切换到正视图就可以知道,这个值刚好是立方体边长的一半。(默认立方体对象边长为200 cm,所以四棱锥高度为100 cm)


第二个问题:四棱锥怎么得到?这才是今天的主要内容——多边形建模。


创建一个立方体对象,然后点击左侧竖列工具栏的第一个图标:转为可编辑对象(快捷键C)。


操作完之后虽然 [ 立方体 ] 的名称没有变,但它现在已经是一个多边形对象。多边形对象的图标为,在属性窗口也没有对应的对象属性。因为多边形对象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它的点线面有无限变化的可能,岂是几个参数就栓得住的?


在进行多边形编辑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两种编辑模式:一种是模型模式,也就是整个对象;另一种是点/边/多边形模式,操作的是对象的局部。例如我们要对模型的面进行操作,就需要切换到多边形模式。模式的切换都在视图左侧的竖行工具栏进行。


在多边形模式下按Ctrl~A,可以全选多边形对象所有的面。在视图空白处单击鼠标右键,会弹出多边形编辑的列表,找到「挤压」。


点击「挤压」之后,属性窗口会显示「挤压」的属性,鼠标右边也会多出一个「挤压」的符号。这些都在提示你:注意着点,我要开始挤压了。


将「最大角度」设为0°,「偏移」值设为100 cm(即立方体边长的一半),按回车键。挤压成功。


小技巧:如果这时在视图中点击鼠标,会发现鼠标旁边的「挤压」符号还没有消失,说明选择面还可以继续挤压。如果要结束这“难缠”的操作,只需按空格键即可。


接下来,让我们用选择工具选择挤出的六个面(按住Shift可以加选),然后点击鼠标右键,选择「坍塌」(快捷键U~C)。


奇迹出现了,我们得到了一个菱形十二面体。和之前倒角倒出来的一模一样。


回顾一下:第一步、转为可编辑对象;第二步、选中所有面;第三步,「挤压」;第四步、「坍塌」。其中,前两步是多边形建模的程序化操作步骤,而后面的「挤压」和「坍塌」则可以千变万化。


如果你是第一次右键点开多边形建模的列表,多少都会有些蒙圈,根本不知道该点哪个。但我相信这100例学完后,你可以做到像我一样游刃有余。



* 深 * 挖 * 时 * 间 *

1、最大角度

当我们选中立方体的六个面准备挤压时,我将「最大角度」设为了0°,而默认的值是91°。在这个默认角度下挤压,不出意外的话你只是得到了一个大号的立方体。挤压是挤压了,只不过所有面都是一体挤压的。


这就要讲到「最大角度」的作用,它相当于一个阈值,只要相邻的多边形面夹角超过这个值,就会单独挤压;反之,则作为整体进行挤压。


当「最大角度」为91°时,显然立方体的两个面夹角(=90°)不可能超得过,于是只能抱团挤压了。这里哪怕将夹角改为89°,也能得到上述一样的结果。


2、如何提高建模效率

上面我们在第二步「坍塌」之前,依次加选了六个面。这操作很是循规蹈矩,自然没有毛病。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挤压」刚结束时这六个面默认就是选中的状态,所以可以直接在这时按快捷键U~C,实现「坍塌」的效果。


这样做可以节省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所以在建模时有三大好习惯一定要掌握:

1、切忌乱点鼠标;

2、经常按N~B检查结构线;

3、眼见不一定为实。


本例讲解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观看!

下期案例预告:血红细胞

p.s. 本系列的视频教程将在思斐迩科研绘图社群中推出,敬请期待。

思斐迩(Sphere)——沟通科学与艺术的桥梁

我们的设计队伍是一支专业的硕博团队,具有深厚的科研底蕴,致力于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最周到的科研图像设计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包括MIT、Stanford、Cornell、中科院、清华、北大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蜚声海内外。作品被CNS、JACS、Chem等期刊选作封面,并受邀为其制作科普动画。更有国内最大的科研作图教学公众号“3D科研绘图”,曾为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单位提供专业作图讲座和培训,线上线下总受众数超十万人。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