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久久为功,看榆林农业七十年沧桑巨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榆林大地处处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榆林的农业更是如此。回望过去,再看今朝,榆林人民无不心潮澎湃,感慨新中国成立70年沧桑巨变。
1949年,榆林地区总人口12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2.2万人,占总人口的92.9%;粮食总播种面积1132.1万亩,而粮食总产量却仅仅为17.7万吨,平均亩产也只有36市斤。榆林地区存栏羊子44.4万只、大家畜11.81万只、生猪4.16万只;农机总动力为零。由此可见,70年前的榆林,农牧业并行发展的特点明显,农业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但“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粗放耕作方式导致了严重的贫困,解决温饱曾是榆林“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7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榆林人民在苦难中奋起,在迷茫中探索,在改革中开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户生产积极性的调动和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进入新世纪后,中央连续出台了多个“一号文件”,取消了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对农民实行种粮综合补贴,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经过不懈奋斗,榆林终于实现了粮食的基本供给,迎来了农业转型升级的契机。
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重新定位榆林农业发展,把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纳入到全市的战略发展目标之中,确立了“能源化工强市,特色农业富民”的总体发展思路。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决策,榆林农业人以打造四个百亿产业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农业农村实现了快速发展。
实现粮食总产266.2万吨,70年翻了15倍
新中国成立以来,榆林农业在恶劣的生态环境和薄弱的产业基础上起步,70年的历程可谓历尽艰辛,种粮保命、争取救济曾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榆林农业农村发展才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1949年榆林地区粮食总产量仅为17.7万吨,改革开放之初也仅为61.5万吨;2018年达266.2万吨,是1949年的15倍、1978年的4.3倍,榆林已成为陕北大粮仓、全省重要的产粮大市。农机装备总动力从一无所有提升到297万千瓦,是1978年的57万千瓦的5.2倍,机械化耕作水平大大提高。近年来,榆林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2018年榆林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034元,1980年为60元,增长了200多倍。农业农村的稳定快速发展,为榆林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农业成为榆林立市之基。
从“两杂一薯”到"粮薯果菜药"新格局
改革开放前,榆林农业产业结构主要是“两杂一薯”。1949年,榆林地区以“两杂”为主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0%以上,群众餐桌供应单一。1949年,榆林地区瓜果菜种植面积不到15万亩,1978年也仅为51万亩。近年来,榆林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形成了粮薯果菜药(中药材)全面发展的合理格局。2018年,榆林市马铃薯播种面积251.8万亩,而1949年是46.1万亩,增长了5.4倍;1978年是190.7万亩,增长了1.3倍;马铃薯总产量达到59万吨,是1949年1.96万吨的30.1倍、1978年16.0万吨的3.7倍。2018年瓜菜面积为73.9万亩,是1978年10.7万亩的6.9倍,总产量达到130.6万吨。苹果面积达到90万亩,是1978年40.6万亩的2倍;苹果产量45万吨,是1978年1.5万吨的30倍。中药材面积27.8万亩,是1978年3.0万亩的9.3倍,实现总产3万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打造“四个百亿”产业七大公共品牌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农业转型升级,榆林坚持走绿色生态的品牌化发展道路,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榆林率先在全国地级市中制定区域公共品牌发展规划,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大力发展以“榆林”冠名的“马铃薯、小杂粮、山地苹果、羊子、大漠蔬菜、红枣、中药材”7大区域公共品牌,突出重点集群,推进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重点打造苹果、设施农业、羊子、马铃薯4个百亿级产业。2018年榆林成为全国唯一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GAP)试点市,52家企业获得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试点生产经营主体,占全省57.1%,全国10.4%。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为榆林“为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推行和地域全国名特优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表率和引领示范”。同时,榆林征集发布了优质农产品LOGO,开展了榆林区域公用品牌“榆林尚农”形象设计,成为陕西省首家对全市农产品和分产业产品进行整体品牌形象设计的地级市。榆林马铃薯和榆林山地苹果成功申报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国家工商总局和农业部地标“双认证”产品,也被推荐申报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
建成237个园区实现31.2亿元产值
现代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业态、新模式,是连接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十八大以来,榆林市按照产业化发展、特色化推进、工业化带动的思路,坚持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的重要抓手,有效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2018年,榆林市各级各类现代农业园区达到237个,有国家级园区1个,省级园区47个(省级园区提质增效23个),市级园区122个,规划总面积135.4万亩,建成面积110.2万亩,完成投资96.4亿元,园区共涉及农业人口35万人。2018年,榆林各类园区实现产值31.2亿元,同比增幅5%。入园专业合作社116个,吸引了270家企业入驻。累计引进新品种8879个,新技术786项,大幅提升了榆林市园区的综合实力。
发展727个产业化组织318家龙头企业
长期以来,榆林的农业生产都是“靠天吃饭”的粗放型经营方式。近年来榆林的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数量逐年增多,质量不断提升,发展更加规范,现代经营体系逐步建立,有效促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截至2018年,榆林市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727个。各级龙头企业总数318家(国家级3家、省级65家、市级250家),其中有加工型企业679家(精深加工企业86家),总产值227.88亿元。全市农民合作社有10808个(市级示范社465个、省级百强28个、省级示范社151个、国家级30个),合作社入社农户达34.1万人,带动非成员农户27万人,其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9873户。认定家庭农场2873个,其中市级示范社374个、省级136个,家庭农场平均经营面积190亩,是一般农户经营面积的10-15倍,平均纯收入10万元以上。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91个,其中农机服务319个、植保服务56个、土肥服务60个、金融服务6个。
发展休闲农业主题526个
目前,榆林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526个,其中:认定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点1处、中国美丽田园1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四星级示范点9个;陕西省休闲农家明星村1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13个。同时认定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7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571个、一乡一业示范镇29个、一县一业示范县1个,市级百强示范村106个。
2018年村集体经济组织分红1.2亿元
改革开放40年来,榆林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农业农村取得重大进步。目前榆林市1600多万亩承包耕地完成确权颁证,初步实现确实权、颁铁证,给农民吃上了定心丸。“三权分置”政策积极落实,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400万亩,“一户一田”等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得到完善。2017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来,榆林市全部乡村组完成了清产核资,70%的村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由此前的一“分”独大发展到现在的统分有机结合,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焕发出勃勃生机。50%的村集体开始有集体收入,2018年分红近1.2亿元,在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全市农经体系日趋完善,市县乡农经机构有场所、有人员、有经费,打通了改革最后一公里。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庭等平台全覆盖,农村产权要素流转加快,初步实现农村资产保值增值,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榆林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涌现出了像榆阳区赵家峁、靖边马季沟、横山高疙垯等先进典型,为西北贫困地区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壮大提供了有效借鉴,受到了农业部的高度肯定。
羊子存栏561.5万只,畜牧产业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榆林历届领导高度重视畜牧业生产、品种改良、草原保护、疫病防治和培训技术等各项工作,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扶持激励政策,畜牧业逐步走向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之路。2018年,榆林市羊子存栏561.5万只、是1949年的12.6倍,是1978年的2.5倍;生猪存栏101.9万头,是1949年的24.2倍,是1978年的1.1倍;家禽存栏量764.9万只;牛存栏17.89万头。2018年,榆林市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6.97万吨、6.85万吨和6.66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30.56亿元,畜产品市场价格,养殖效益总体较好。改革开放前,榆林市渔业生产得不到有效发展,群众餐桌供应单一,改革开放后渔业政策得到调整,渔业养殖面积逐年扩大,水产品产量增加、种类增多。2018年养殖面积达22.3万亩,产量达到0.89万吨。渔业的发展,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和“菜盘子”。
产业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近年来,榆林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关键举措和根本之策,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扶持政策措施、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动精准扶贫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产业扶贫助推精准脱贫取得显著成效。全市15.3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10.5万户有中长期产业,实现了依靠产业脱贫贫困户产业项目全覆盖;全市90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市县两级农技人员培训贫困户16.93万户(次),实现了有技术帮扶需求贫困户的全覆盖。
在未来的工作中,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市各级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以产业扶贫为引领,以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强基础,补短板,努力把榆林建设成为“陕西省现代农业的先行区、乡村振兴的示范区和全国知名的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谱写强农富民的新篇章。 (记者鱼玉军通讯员王 德朋 )
往期回顾
塞上陕农 权威发声
Modifi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