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奔赴”,这样的战友情更加沁人心脾、坚强有力!
文/图🖊 张鑫磊
“顺子,来到中队一个多月了,感觉怎么样?平时在生活上、伙食上还习惯吗?”
“指导员,来到中队之后感觉非常好,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原本在家的时候听说在这里会特别苦,但是下到连队才知道老兵对我们特别好,事事都关心我们、照顾我们,就和大哥哥一样······”吃完饭,政治指导员王英豪和新兵周顺在营区里散步时闲聊了起来。
周顺是从地方大学入伍的,平时很安静、比较内向,刚来到中队的时候,不太爱说话,基本上就是一问一答,但是一个月的时间他就变得像个“话匣子”一样,一旦打开就关不上了······
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变化,还是在于中队改变了以往的谈心模式。“不能让干部骨干去找话题,天天问冷不冷、适不适应,这些问题太单调了,得要先从新战友擅长的方面入手,谈他们感兴趣的,然后再一步步引导战士们自己说出来、讲出来。”政治指导员王英豪介绍道。
同时,支队还积极开展“我身边的暖心事”故事分享会、“我的强军梦”演讲比赛、“我为中队献一计”诸葛亮会等活动,让新战友们走上讲台,敞开心怀,畅所欲言。
“同志们,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中队的荣誉室,这些奖状、奖杯和证书大家可以随便看,随便摸,但是一定要爱护好。”新同志来到基层连队,要想稳住心、扎下根,最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提高认同感,增强荣誉感。
在搞好经常性思想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激发新同志的主观能动性,不再一味地去“我讲你听”或者反复教育战士“你们必须要做到”,而是通过采取实地观摩、现场互动等方式让新战友在一件件“传家宝”、一张张“老照片”、一份份“红证书”、一面面“荣誉旗”中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矢志强军。
“中队一直以来有一个传统,每次新兵下连都会组织新战友对中队的荣誉石进行描红,这种无声无形的教育,使新战友们在一笔一划中感悟到了中队的光辉历史,自觉在心里根植以队为家的观念。”班长王利介绍道。
通过这种“身临其境”式的教学方式,让新战友感同身受,勇敢的接过老兵手中的“接力棒”,传承赓续中队的红色基因。
没有精益求精,怎能百步穿杨?没有千锤百炼,哪有肌肉记忆?没有奋勇拼搏,如何破茧成蝶?为了让新同志们尽快进入战斗状态,适应战斗岗位,伴随开训动员的一声令下,基层中队整装待发,坚持从实战出发,严格训练、严格要求,训练场上改变了以往的“我教你练”,灵活采取“比学赶帮超”的方法,比一比,看看谁军姿站得好,这就是学习的榜样;帮一帮,新老兵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提高。
“大家平时时间用了、功夫下了,为什么被子还是比较皱?这说明方法不对,平时很多时候都是‘我做你看’,一点效果都没有,你们不光要学会看,还要学会去思考,有不明白的地方及时提问。”班宿舍里,一场随机开展的“三互活动”正在温馨的进行中,身为组长的副班长刘宇耐心细致地解答着新战友生活中的“小难题”,还时不时的进行手把手教学。
中队通过采取“三互”“双四一”“一对一结对子”等举措,拉近了战友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激发了新同志主动作为的上进心和积极性。
“干部们讲的再好、班长们讲的再多、老兵们教的再细,如果自己不去学习、不去努力、不去拼搏,一切荣誉和进步对自己来说都是遥不可及”。在中队组织的读书分享会上,新战友周继杰说出了新战友们的共同心声。
训练场上精武强能,自习室里“加油充电”,无论是高超的军事技能,还是充满智慧的人生哲理,唯有自己去不断的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我,才能在军旅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
(本文为山东武警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监 制:朱传强
主 编:李庆领 王宜海
责任编辑:杨一鸣
值班编辑:陈杉杉
投稿邮箱:sdwj_new@163.com
小编微信:sm2018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