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德师风大讲堂 | 以对话为方法,营造学习共同体


日前,外国语学院举办师德师风专题讲座,特邀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林玮副教授分享“今天我们如何做大学教师/班主任”,赋能大学教师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外国语学院全体教师参会,会议由副院长沈雷燕主持。

01

“以对话作为方法,做好大学教师”

讲座伊始,林玮从自身的教学经历出发,联系鲁迅先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及梁漱溟先生《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这两篇文章,提出在当下快速变化的时代,应当以对话作为方法,做好大学教师。他结合诸多调查数据及个人经验,从中分析得出在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当代年轻人产生了一些变化,例如手机成为年轻一代与社会关联的主要媒介,潜层意味着时代催生出的利己主义使年轻人缺乏共情能力;对社会信任态度及对社会问题的正向归因变化,对世界的认知意愿正在变弱等等,表明教师群体应当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再与学生进行交流。

02

“师道,师道,谁予立?责无旁贷在藐躬”

林玮分享了他通过给学生写信保持交流、依托自身专业能力带领学生进行设计等经历,他建议班主任们在带领学生时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能力给予学生更多帮助,营造学习共同体,而非将学生与自我的研究、教学割裂。他强调站上讲台重感情,作为大学教师应坚持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坚守“读西学,治中学”的传统,注重情感交流的方式,带领学生完成一些作品比赛等,增加彼此的认同感凝聚力。

03

“锻炼学生‘延迟满足’的能力”

讲座末尾,林玮提炼出“跃出算法”“更新圈层”“美育复兴”三个要点。他强调要锻炼学生“延迟满足”的能力,鼓励并引导学生保持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在这个喧嚣快速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去细细品味,不囿于信息茧房之中,打破自我偏见与舒适圈。与此同时,他着重说明了老师需持有絜矩之道,调节好学生之间的问题,教导学生具有同理心,成为一名君子。他以坚持考古梦的钟芳蓉与自主设计火箭的南航学生为例,认为一个好的学生应当有强烈的兴趣,并将兴趣与世界关联起来。

最后,林玮送诸位老师一句鲁迅先生的话:“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学者名片


林玮,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助理,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支持培育计划、国家广电总局全国“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青年创新人才、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青年英才,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动漫奖”等奖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浙江省软科学重大课题、浙江省哲社重点课题等纵向科研项目10余项。

-END-

图片:林紊萱

文字:邓思思

编辑:邵一诺

责编:许俊俊

· 官微纳新|一见倾“新”,“媒”你不行

· 外国语学院协办2022年东北亚青年可持续发展研习营

· 用阅读的热情点亮生命!博雅书会成立

· 学术英语特色班,开班!

· 青椒沙龙 | 第一期:外语教师如何进行科研选题

为ZUCC外国语学院点个!告诉大家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