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命·觉者》梁冬对话彼德·圣吉第三期 | 如何正确的思考问题,什么是分层式的思维模式?

此念 此念 2022-05-08


《生命·觉者》系列

讲述对生命解说最具多样性的观点


本期对象:彼德·圣吉


彼德·圣吉

学习型组织之父,

国际组织学习协会(SoL)创始人、主席;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资深教授。

1990年出版了他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一书,

推动人们刻苦修炼,

学习和掌握新的系统思维方法。

此书一出,反响强烈,

连续3年荣登全美最畅销书榜首,

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过去二十年来五本最有影响的管理书籍之一,

他本人也被称为继彼得.德鲁克之后,

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

专访彼德·圣吉第三期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607ouw1jg&width=500&height=375&auto=0


说在前面

彼得·圣吉先生相信,儿童教育的本质来自于帮助每个小孩子找到一位所谓的真正的“他”(自我),这个时候其实隐含了一个假设:


虽然他是一个小孩子,但他并不是一张白纸,他有可能本身就是一个包含很多信息的人。


彼得·圣吉先生一个很好的朋友告诉过他一个故事。


他有两个可爱的女孩,一个2岁,一个2、3个月大。有一天在家,大女儿问他:“我能不能和妹妹单独待一会儿?”他们虽然不太放心,但还是答应了。于是当大女儿进入婴儿房的时候,他们就站在门口,把门留了一条小缝,以便于看到里面发生什么。


他们听到大女儿站在婴儿床边,跟妹妹说:“和我说说上帝的事吧,我越来越记不清了。”


一、集体共业,多维度的驱动力

梁冬老师

除了一个个体的灵魂之外,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个组织,一个很多人构成的灵魂,一个共同生命体。它是如何演化的呢?

彼得·圣吉老师

如何从个人修炼进入到集体修炼,我觉得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当今,人们在试图解决的问题大多是巨大的,比方说在中国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人们试图让不同城市的人协作,解决空气质量的问题等。


但是问题试图直接跳到更高的层面上来解决,而没有考虑个人的转变,团队的转变,组织的转变,这些层面都被忽略,人们在解决通常被称为“系统性的转变”的问题上,总是试着在不同层次之间进行跨越,但又不仔细考虑任何一个层面。


想要转变思考方式,需要从这三个层面来考虑:


1、第一层次的集体,比如团队,家庭这样的集体。


此时此地,我们正在创造一个“社会场域”,我们能在某些时候的对话中感受到这种场域,那时候会觉得对话好像有了生命力,不仅是有你有我,还有一种额外的东西生发出来,所以这就是谈话原本的含义,也是一种意义的流动。


2、往上一个层次的集体是组织和机构。


比方说我们的公司,可以说无论哪一个层次都有其独特的动力。在公司层面,我们有个人,有团队,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额外的东西——我们有共同的历史,共同的使命,共同的定式和习惯,而这些行为模式可能会带来问题,并不能真正达成我们的目标。所以在公司的层面上,又多了一个层面的复杂性。


3、比集体更高的层面,比如产业的层面,地域的层面,或是不同层面的聚集,多个机构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的互相影响,也有很多不同的层面,这些层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就是关于用三个层面来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举个例子来更详细的说明一下,当你解决问题的时候,你要问的是“这个系统上怎么样运作的”,而不是“整个大系统是怎么运作的”,可以说这是一种我们都必须建立的,理解事物的全新的思维层次。



建立这种思维模式是必要且迫切的,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已经很大了,你无法用个人英雄主义解决集体共业的问题。


现在社会面临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集体共业造成的。


二、起心动念:公司的前世今生

梁冬老师

假设一个新的公司,就像一个婴儿一样,尽管他们是刚刚成立的,是不是他也拥有某一种的老灵魂?在这个公司成长的过程中,去唤醒它们这个组织之前的一些记忆,并且会关联到它未来的修炼呢?


您认为,什么样的人群组织在一起,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发展他们的生意,将会有更大概率成就一个伟大的公司呢?

彼得·圣吉老师

我们中常常有人会突然感到必须开创一番事业,而且会一致地产生这种感觉,被不同的事情牵引而最终聚在一起。


因此我认为有时这种天命的召唤确实存在,当然,西方人的传统不习惯用前世的角度来考虑这些事,而东方人就对业力和前世考虑得很多,但是我觉得重要的是个人的体验,而不是理论。


某些组织建立的早期,会有一种特别的能量。


当苹果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和史蒂夫·乔布斯这两个年轻人一起干了很多疯狂的事。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他因为一些非常关键的发明而出名,比如他发明了复印机。事实上他的发明都是在施乐公司产生的,施乐公司有一个创新研发中心PARC,他们就是在那里发明了图形用户界面和鼠标,并把它们组装到了一起。


虽然他做出了很多伟大的发明,但他并没有感受到这种命运的召唤,突然有一天,他认识了苹果公司的两位创始人,他才感受到了这种召唤,这些人在一起,一定会发生特别的事。

这就是一个很有趣的矛盾了:


因为从技术的角度看,施乐公司已经有了成功所需要的一切,他们很富有也很有品牌影响力,他们有成功所需的一切资源,但是他们没有那种天命的召唤。


而当时苹果公司的那些人什么都没有,但是他们就有这样一个信念——我们要做成这件事。


当你透过表面去看,一个新公司深层的本质的时候,你探寻的是它的使命到底是什么,它究竟想要创造什么,一如苹果公司的核心价值就是对于学习的热情,和对孩童的关注。


如果他们觉得做的事情没有乐趣的话,他们就不做。当时电脑产业呈现出白热化的竞争,施乐公司有一切新的研究成果,IBM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电脑公司,但是没有一个巨头有这样的想法——学习应该是有趣的。


我们企业的最核心的本质和组织的愿景不应该是“我们要怎么赚钱”,“我们的商业计划是什么”之类的东西。


我有一个朋友,在很多年以前,他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战略学教授,他对互联网企业的创业情况很感兴趣,于是他就从密歇根州搬到了加利福尼亚的中部,担任了几家互联网公司的董事。


大概两年之后我见到他,就问他学到了什么。他说,如果你看报纸会发现创业最基本的动力是赚很多钱,但是那些卓越的企业家,都有一个相同的动力:他们都想要改变世界。


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第一个问题,你希望怎么改变这个世界,你希望对世界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那些卓越的商人也不是不在乎钱,但是他们知道,钱只是一种手段,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我觉得我们都应该从这个初心开始。


------------------- END -------------------

      在后台发送" 蔡志忠 "

                           即可观看系列访谈特辑


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info@cinianchina.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