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王熙乔(上篇)教育创新是未来的必然趋势,探月学院就是要尝试去做不可能的事
历时一年,“此念”出品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
于2018年12月20日正式推出第一季:
凯叔讲故事APP 创始人 凯叔
正安康健 创始人 梁冬
心理学家 贺岭峰
水墨画家 林曦
漫画艺术家 蔡志忠
一土教育 联合创始人 李一诺
探月学院 创始人 王熙乔
教育家 赖念华
前芬兰驻华大使馆科学与教育参赞
Dr. Mika
九位教育实践者,向“此念”讲述他们个人成长中的关键时刻,共同探讨什么是好的教育。因为 ——
教育,关乎人类的未来。
嘉 宾 简 介
王熙乔
探月学院创始人
创新教育的先锋实践者
👇 点此观看《生命·成长》| 王熙乔(上篇)精彩视频 👇
15岁那年,王熙乔“重新定义”了自己的人生,从四川绵阳的一所寄宿学校,一步踏入了全中国最好的高中之一,北大附中国际部读书。高中三年,开启了他思考问题本质的思维模式。他有将近1/3的时间在中科院超导所实习;1/3时间跟随导师深入探究人类哲学与未来社会;1/3时间用来给同学们做了个“登月舱”Club,学习独立思考,探讨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
高三那年,他被美国南加州大学与加州理工合办的天体物理系录取,几经考量,他选择了创业,从一名高中生,成为了一所高中的创办人。这一次,这位90后青年,再一次重新定义了自己的人生。而这一次,他的目标更加“疯狂”——十年内改变人类现有的教育体系。
王熙乔给这所学校取名“探月学院”。他引用肯尼迪的话,“我们选择在这个时代登月,并不因为它简单,而是因为它很难。”
王熙乔有很多“忘年交”,从慧眼识珠的北大附中校长王铮,到投资人王建利、教育者钱志龙。老友们经历过时代的潮涨潮落,在他们四五十岁的时候,重新开始了这样的思考——人永远在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吗?人终其一生,最重要的追寻是——我到底是谁,我想要什么?
或许是他们在王熙乔身上看到了对成长“纯粹”的热爱与理想主义的光芒,于是一路推动他度过了创业最初的迷茫与自我怀疑。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比如说我们需要考虑人类的福祉。包括我们内部会说探月就是希望在十年内去彻底变革人类现有的教育体系”,说起这些颇具人类使命感的话,王熙乔的语气仍然是淡淡的,却又是毫不迟疑的。
如果研究过一点商业故事或大公司创业史,你会发现,这样的句子几乎是硅谷的标配。无论乔布斯、扎克伯格或是马斯克,似乎都会将“造福人类”这类宏大的目标写入公司纲领。而今日中国的年轻人,他们的价值观也同样发生着悄然的改变。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新生代已经生活在一个现实与虚拟的平行世界。他们获取知识、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方式趋向全球同步,他们学习的方式也因此发生着“进化式”的革命。
进化,或许这正是“探月学院”之所以存在的基础。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此念”创始人毛思翩,在探月学院跟王熙乔一起聊一聊,什么样的孩子适合上探月学院?
15分钟 听王熙乔讲述
“探月学院”长什么样?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 第一季
王熙乔 访谈(上篇) 全文阅读
“
为什么叫探月学院
”
有几个原因,第一是因为,我本来本科是要去学天文和天体物理的,我自己特别喜欢和宇宙相关的东西,所以在想名字的时候,脑子里面都会有很多不太落地的名字出现。
另外一方面,其实是因为当时觉得,我们在做的这个项目是一个打破了很多传统的,甚至很多人会说“这事儿不可能!”尤其以我的年龄,包括从法律等等各个角度,都觉得“你是不可能的!”
但我们觉得,教育的创新是未来必然的趋势,“探月”背后本身就有一个精神,就是做“看似不可能的事”。
“
我为何开始思考未来
”
我从五岁的时候,就进入到一个住宿制的学校。在初中的时候,就能看到高中的学生,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晚上十点半睡觉,就寝后还得在被窝里面刷刷题。当时就觉得那样的生活特别不是自己想要的。
我的一个同学说,他爸妈可能会把他送到外地或国外去上学,所以当时就跟着他一起来到北京,来到北大附中面试,很幸运的是,我面过了。
当时在北大附中也遇到了很重要的几个老师。前面的两年有一对美国夫妇,他们是圣约翰学院的教授,整个教学方法都是偏向于古希腊学派的哲学。我们第一年讨论的主题是,什么是本质。第二年讨论主题是,什么是变化。
这是我第一次在某一个教育场景里面,开始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比如从《汉谟拉比法典》到美国《独立宣言》,它们所认为的好的人性是完全对立的。
在高三的时候,这两位教授走了,来了一个新老师,是一位美籍华人。他教的第一门课是“创业学”(Entrepreneurship)。我们在2014年的课堂里面,在高中时代,就在讨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基因工程会对人类未来十到二十年的影响。如果说哲学是带我回到过去,进行很多本质的思考的话,这位老师带给我的更多是对未来和格局的思考。
我开始在想——这样一个未来,我到底能做什么?
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我的思维得到特别大的解放——不再说谁就是权威,谁是对的,而是更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 王建利博士与王熙乔
“
我为何决定创立“探月学院”
”
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独立思考”是一件特别有价值的事情,所以我就把这样的过程变成了当时北大附中的一个Club(俱乐部)。这个Club是一个把我们对于教学的深度思考,包括实践性的学习进行落地的项目,当时做了半年多,影响了学校内部很多同学以及学弟学妹。
这个时候,王建利博士,“探月”的第一个投资和合伙人,正好来到北大附中,我是作为接待他的人跟他认识的。我们聊得挺开心的,后来他就说,“要不我投资你,你创业。”当时我还没有创业的想法。他就说,“这样吧,马上春节了,我带你去美国转一圈”。
通过那次旅行,让我对全球最前沿的教育状态有了一个了解,也发现自己其实是能够做一些事情的。
▲过程性评估专家 Brent Duckor、PBL 发源地 BIE 掌门人 Bob Lenz 、探月学院合伙人王建利、探月学院创始人Jason、探月学院督学钱志龙
“
探月学院哪里最吸引人
”
首先,探月学院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感知到,我们有很强的使命色彩。在“探月场域”里,我们会谈到很多可能在其它地方不好意思说的话题,比如说:“我们需要考虑人类的福祉。”
我们在内部也会说,“探月就是希望在十年内,去彻底变革人类现有的教育体系”。我们也会有一步一步达成这个目标的方式。
还有就是“探月”的纯粹感。我们的目标很纯粹,就是希望每一个在这儿的生命个体,都能够找到他自己最好的生命状态,期望他以后能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去付出努力和行动,而不是那些盯着同一个标准,希望考很高的分,然后“下一步再说,下一步再说……”。
因为人生永远都会有“下一步再说”,我们追寻的东西应该是“我到底是谁?我想要什么?”
▲ 探月学院团队教练、MIT x U.lab 中国核心成员珺泽,在带领团队用 3D 模型来感知探月学院的未来
“
探月的老师是如何上课的
”
优秀人才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创造力,你得给他空间去创造。探月整个课程体系都是一个开源框架,学生可以去把学习的目标定好,同时我们去提供学习的工具。
当老师其实就像是工程师做APP一样,每个工程师都可以做不同的APP,但是你的开发语言和开发质量得达到一个标准才能上线。所以我们认为每个老师都是一个真正的开发者和一个创造者,因此他们能够决定自己的内容具体是什么样的,能够决定自己在哪个地方上课。
我还蛮羡慕探月老师的状态的,因为我们给予他足够的报酬,他不用去考虑生活。我们也有足够的项目资金,老师每一个学期都可以换着花样去开设课程,可以把他新学到的东西变成课程——学习最快的方式就是给别人教课。他又能带着一群小助手一起玩。
你能想象吗?他不是在数十年如一日地去教一个东西,而是他变着花样地玩,不用考虑成本,就是不断创造。这对于我们想要的老师来说,简直就是天堂一样的地方。
比如说我们其中一个老师,他是MIT(麻省理工)本科毕业,本科连续两次拿了MIT机械工程大赛的第一名。后来他去了Apple(苹果),做硬件工程师,但那时候他特别不开心。
他其实不需要你给到多高的报酬,他用不到那么多钱,他的钱只要够他想吃什么就吃,想去哪儿旅游就去,就够了。作为老师,他就用探月的场域和材料,就能够带着学生去做很多的事情。
他上一个项目是一个过山车,这里面其实就会有很多知识的学习,你会发现,学生特别容易被这样的人调动。学生就是会去热爱他学的东西,没有理由让他不热爱。
▲ “高效学习与记忆”、“批判性思维”课程
“
探月的学生是如何学习的
”
在探月的场域里、IT系统里,没有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因为合理的情况是,让学生突破老师,让他找到老师教给不了他的东西。如果这个学生在一个专业上面走得比较远,我们的老师支持不到他,探月除了全职的老师以外,还有兼职老师的预算。
再进一步,我们经常都会说,“探月最大的目标之一,就是让探月学生不再需要我们。”
在所有教育理论当中都会找到一个说法:“内在动机是影响学习效率最大的因素”,但我们从来都在违背它。因为我们没有安全感。我们总是会觉得,会默认一个人如果没有我们的严格管理,他就不会去做他该做的事。
我们第一个原则就是,相信每一个人是天生学习者,如果不相信这一点,他就不能成为探月人。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
探月的学习成绩如何认定
”
探月也在探索用区块链进行学习情况和能力的证明。理论上,不仅是中考、高考,从某种意义上讲,以后上大学甚至都没有必要了。因为你有什么能力,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很多人都可以来证明你都会什么。
我们IT技术的负责人就是IBM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一个核心的成员。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做产品要找这样的背景,确实是我们也在考虑用区块链技术来进行能力认定,这种方式其实是把一个人身上的很多标签解除了。
你基本很难想象,就在十年以后,在物质和信息传输的成本都大幅降低过后,还会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四年固定在一个地方,在一个封闭的课程体系中被规划好学什么。
为什么我不能在哈佛待半年,在MIT待半年,在斯坦福待半年,然后去印度待半年,去非洲待半年?我的所有经历都可以被可信地认定下来,以一个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那么为什么我还要用那一页纸(学历)去证明我的能力?
所以理论上,整个正式教育体系,都会受到非常非常大的冲击。
你会发现,现在的“05后”,他们用互联网技术自己去学习和捣腾东西,这种能力我们都不能说是变化,是“进化”了,速度很快!
所以自主学习的人的年龄阶段也在下沉,它影响到的其实远远超过我们想象!至少我们内部在做战略规划的时候,是完全考虑到这些状况的。
▲ 探月学院的课堂
“
探月的学生有什么不一样
”
探月所有的学生都特别喜欢我们,他们也特别热爱他们在学的东西,他们会拼命地去想把一件事情做好,所以他们会去利用探月给他们的IT系统去学知识。
很多人说探月学院会不会更加轻松?其实从客观角度来说,他们学习的时间和工作的体量,是远大于一般学校的,只是心理状态不一样。
我想做一个完整的教学体验,是能够让这个个体以及这个群体能够有完整的、新的体验,而不是在纠结中,尤其是在他生命中最迷茫的青春期。因为青春期其实是一个自我定义的过程,处于一个持续的纠结,或者说被压抑的状态。我们希望真正能把他这个时期的能量释放出来,去找到他来探月的目的。
敬请关注系列教育纪录片
《生命·成长》第一季
听九位教育的实践者和觉知者
李一诺/王熙乔/林曦
贺岭峰/赖念华/梁冬
凯叔/蔡志忠/Dr.Mika
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
一起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生命·成长》收看方式
⭐ 关注【此念】微信公众号,2018年12月20日开始,每周四上新。
⭐ 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腾讯视频等平台,搜索关键词“生命成长”即可。
欢迎入群互动,参与讨论
长按添加小念微信,获取入群链接
- 阅读推荐 -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 | 李一诺(上篇)既然对教育的现状不满,干脆自己办一所学校!
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info@cinianchina.com
点击阅读原文看《生命·成长》系列更多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