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该不该送孩子上“寄宿”学校? 这篇文章讲透了

此念 2022-05-0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此念课堂 Author 孙惠群

 


导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长工作越来越繁忙,家庭经济条件也相应不断提高,对于孩子在校寄读的需求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据了解,全国一二线城市除了部分民办学校有寄宿条件外,有些公办重点中小学、幼儿园也纷纷开设了寄宿部,寄宿出现了低龄化趋向。


很多家长开始关心,上寄宿学校对孩子心理发展有哪些利弊呢?在考虑送孩子上寄宿学校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送孩子上寄宿学校理由多多


“工作忙无暇照顾孩子”


我和丈夫的工作比较忙,孩子明年就上小学了,想把他送到一家寄宿的学校,这样不耽误我们做生意,孩子的自理能力还大大增强,我想问问专家,孩子多大就读寄宿学校比较合适呢?


“期望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儿子8岁,从小娇生惯养,在家谁的话也不听,感觉再这样下去,孩子成长会出问题,听说寄宿学校生活和学习有规律,不仅能培养孩子自理能力,还能提前学会如何与人交往。请问寄宿教育能改造我的孩子吗?


“逃避家庭成员间教育理念冲突”


平时晚上加班很多,主要靠婆婆带娃,自己在育儿理念上与婆婆经常发生争执,尝试说服和沟通完全没用,老人总是固执己见,想想不如找个寄宿学校,专业老师应该比老人教育孩子更科学,婆媳关系也能缓和些。

……

上寄宿学校究竟好不好?


著名“依恋理论”的提出者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比明确反对寄宿。鲍比生于1907年,有着典型的英国上流社会式的童年,幼小的鲍比不能经常看到父母,被一个保姆照看到4岁之后就只身一人了,七岁时,他按照当时上流社会的习惯被送去了寄宿学校,后来以自身的经历发展出了“分离焦虑”等理论,也可以说终其一生都在研究和疗愈早期童年的内心伤痛。他曾说过“我甚至不会把一条7岁的狗送去寄宿学校,太残忍了!”。


教育类畅销书作者尹建莉在流传甚广的《“寄宿制”是个坏制度》一文中指出,孩子过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会对其心灵造成一生难以弥补的创伤。创伤程度等同于成年人失去亲人时所经历的哀痛。


然而赞成寄宿的专家们则认为,对寄宿的负面印象更多来自于特定时代下的寄宿生活,或者说个别学校的管理模式,比如鲍比那个年代的英国寄宿学校生活,充斥着严格的戒律,板着脸的宿管和压抑的氛围。如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换来了私校教育体系的加倍重视,更多的学校不断改进寄宿政策,学生的体验变得更为人性化。


关于“依恋关系”,一方面虽然早期孩子依恋关系和安全感的建立至关重要,但并非错过关键期的孩子将来一定会出问题,取决于孩子在这样情境中,生成了何种应对世界的基本生存策略,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关键在于质,而不是量。如果家庭环境压抑,父母关系紧张,就算父母再爱孩子,整天跟孩子在一起,孩子也不开心。反之,父母关系和谐,孩子也能感知到父母的爱,平时住在学校,周末回家,其乐融融,与父母亲的关系反而更为亲近。


当然,需要承认的是,从人的教育而非应试教学的角度来说,绝大多数教师的专业能力并不完全尽如人意,但如果将父母的教育能力也看作专业来衡量,结论可能更不理想。


考虑寄宿需要关注哪些方面?


因此纯粹从孩子成长和教育的角度,孩子上寄宿学校是好还是坏,答案可能因人而异。如果家长已经考虑让孩子上寄宿学校,那么我建议家长仔细对照以下几点参考:


-01-

孩子是什么样的孩子

孩子的年龄大小

孩子越小,对父母之爱的要求越多,对相处时间和频次要求越多,因此幼儿园不建议寄宿,孩子年龄越大寄宿制的负面影响会递减。


在德国,乃至欧洲,几乎没有国内目前这种意义上的寄宿幼儿园。德国现有的幼儿园大部分也是半天制,最长的从早上8点到晚上5点。在美国只有几种专门为特殊职业人员服务的寄宿幼儿园,如值夜班的医生护士。按国际惯例,即便是寄宿,大都从中学开始。

孩子的全面素质。

有些孩子在家里就是“问题王”,家长希望将孩子放到寄宿制学校让老师管,最后的结果就是就,上学如果是抱着解决问题的初衷,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英国优秀的寄宿学校在录取方面恰恰是设置较高门槛的,进入好的学校需要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比较好,比如自律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

-02-

学校是什么样的学校

学校的办学理念。

看学校寄宿政策是否弹性化方便孩子适应。比如有些学校学生一开始可以选择一周只住一两天,慢慢过渡,直到他/她习惯了,再延长天数,或者可选择2至5天的灵活寄宿。


还应当看孩子有没有单独和老师交流的机会,学校是否创造了一些类似家庭的氛围,孩子是否允许携带自己的玩具和私人用品等等。学校是否重视住校生精神关怀,寄宿部团队人员配备够不够,学校有哪些维护在校生权益的政策规章制度。


-03-

家长是什么样的家长

家长的心理态度

首先处理好亲子分离的过程。“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寄宿关系到孩子个体,会有适合与不适合的情况,但是对很多入学的孩子而言,可能最放不下的,反而是父母对孩子的“依恋”,这种依恋可能会干扰孩子对集体生活的融入;  


其次避免不当补偿心理。孩子全托,父母会以各种方式补偿,但容易过度,比如无限制满足孩子的金钱需求等。


在“弥补”之前,家长应当认真思考一下,自己想弥补的是什么——是自己的内疚?还是孩子的需求?因为内疚而引发的弥补并非孩子需要的,有内疚感的关系一定是扭曲的,过度补偿往往会走向没有界限和原则的溺爱。

关注寄宿易出现的问题

孩子在寄宿时遇到一些问题常常不能及时发现,需要家长有意关心和关注。比如:

  • 人际交往问题,对于寄宿学生来说,集体生活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出更多的挑战;

  • 早恋问题,远离父母的寄宿生每天自我支配的时间较长,存在孤独、渴望亲情,好奇、容易冲动的心理特点,导致与异性同学交往过密;

  • 攀比心理,寄宿学生的家庭条件普遍较好,攀比现象较严重等等。

认识到家庭教育不可替代

家长不应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交给学校,也不应过分依赖学校,而是需要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不只了解孩子的问题,更应清楚孩子的全面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事实上“最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代替母亲”,学校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成长平均只起到10%的作用,最终还是家庭教育起主要作用。孩子寄宿,恰恰要求父母打造一种更高质量的亲子沟通模式,创造更多时间和空间与孩子进行连接和接触。


【此念】福利

“此念课堂”携手“荔枝”特邀婚姻与亲子问题专家,心理学家贺岭峰博士,推出免费公益音频课程《父母不在家,孩子怎么教?》,从专业角度分析和解决家长不在孩子身边的育儿疑问和焦虑。欢迎下载荔枝APP收听完整内容。

点击阅读原文

获取完整免费课程

- END -

- 阅读推荐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