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你不得不为了工作早出晚归,请记得照顾好孩子的心灵

米山 此念课堂 2022-05-08
 




导读:

前些天,关于电影《何以为家》的讨论刷了一屏,又一屏,这部来自小国黎巴嫩,没火爆场面,没流量、没IP的小众电影,何以刺痛无数人的神经,因为扎恩这个孩子的故事在中国能引起无限共鸣。12岁的男孩,垂首低眉缓缓而深沉地说: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诈尸式育儿,丧偶式育儿,甚至完全弃之不顾让孩子留守千里之外的家乡的父母们,那些早出晚归一天到头见不着孩子的父母亲们,听到这句话,会浑身哆嗦着打个激灵。仅仅一句,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家,就能把生而不养的责任撇的干干净净吗?


好希望有人举着话筒去问问那些被留守在家的孩子:你幸福吗?


-01-

如果成年人有生育权利,孩子也有幸福的权利。


带着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湖南女作家阮梅曾历时三年,跨越五大省份,和1600多名教师和1900多个留守儿童倾心交谈,走访看守所、少管所,接触900多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例。


而后,阮梅发现了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走进少管所的孩子,80%以上是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的孩子。管教干部告诉她,这些留守儿童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小毛病很多;没有时间观念、没有诚信观念;爱占小便宜,对别人的痛苦无所谓。

《棉花村里的孩子》

同样关心人间疾苦的周浩导演,深入贵州省普安县高棉乡棉花村拍摄了村里留守儿童的生活《棉花村里的孩子》。片里的陆小跳不肯去上学,宁肯跟着爷爷下地干活,父亲来作他工作,一句句地说着老师和家里都是为你好,孩子一点都不为所动。旁边的一位街坊说,不要为了赚钱让娃长歪了,可这样的话陆小跳的父亲根本听不进去。


正像扎恩的父母一样,他们从未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

《何以为家》

遗憾的是,像这样的父母基数太大。大到无数人把它当成一个正确的事,从不怀疑。 


以至于2015年在贵州毕节,四个孩子喝农药自杀后,还有人说不缺吃,不少穿的,这些孩子太不能扛事儿。


显然说这种话的人,是不能被说服的。但更悲惨的是,多少让孩子留守的父母们认同这样的观点。


-02-

被孩子怨恨的不是“外出”,而是父母内心的忽视和不在乎


春天里,去一个朋友在乡下的老家吃杀猪饭,吃完饭带着娃在村子里闲诳,有个人家大门敞开着,院子里还有个小娃娃,娃妈看我们在门口,就招呼我们进去玩。 


闲聊中得知,眼前这个有点腼腆的二十五岁的女孩,叫小丽,看起来很像个妈妈的样子了,跟老公一起在北京的一个工地上打工。像所有妈妈一样,一谈起孩子,脸上雀跃着幸福感,她怀里的儿子一岁多,还有一个女儿六岁,去北京打工的时候孩子们都在家里跟着奶奶。问她,孩子这么小,不会很想他们吗? 想了就打视频呀,语气里倒并没有想象中的愧疚。


在小丽看来,年轻的时候就该多去挣点钱,而孩子不管怎样总会长大的。家里的房子去年才盖起来的,别人家早就盖起了。现在房子里面还没有完全收拾好,女儿越来越大,要花的钱会越来越多。 


问她为什么不去离家近一点的省城打工,小丽说,去北京就是为了离家远,不然总要回来,挣的钱都浪费在路费上了。而且回家一趟耽误好几天不能上班,太不划算。去了北京,他们一年只回一次,去年因为家里的大伯去世不得不中途回来了一次,真是太折腾了。


为了不把天聊死,我只好把话题换到旁边的烧烤架,肉片,小瓜片,滋滋的冒着泡。旁边的女儿从头到尾一句话也没说,甚至都没有抬头看一眼我这个外乡人,是害羞,还是深深的绝望,还是无法说出口的——恨?被孩子怨恨的不是父母的“外出”,而是父母内心的忽视和不在乎;一边忽视着孩子,一边又想让孩子认可这样是为他好,得是多懂事的孩子才能接受这样不平等的霸王条款。


-03-

物质上的丰富丝毫不能弥补心里的荒凉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利用和人类基因有94%相似度的恒河猴做了一项实验,哈洛把刚出生的小猴子从妈妈身边抱走,放在安装了两个“假妈妈”的笼子里,“铁丝妈妈”胸口上有奶瓶,另一个有柔软的绒布包裹的妈妈没有奶瓶。小猴子只有饿了才靠近“钢丝妈妈”,一吃完奶,就马上回到“绒布妈妈”身边。


这些猴子成年后,大多性情冷漠,不会交配或拒绝交配,不能正常融入集体生活中。


这个实验充分证明了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超越了对食物的需求;以及,早年的情感滋润对一个有思维的生命到底有多重要。 

哈洛实验

有人说哈洛的实验太过残忍,也有人说哈洛对几只猴子的虐待换回了全美婴儿的母爱。


哈洛本人不理会这些评论,之后,做了一些调整,又进行了另一轮猴子实验。


他制作了一种特殊的代母——铁娘子,她会向小猴子发射锋利的铁钉,并且向它们吹出强力冷气,把猴宝宝吹得只能紧贴笼子的栏杆,还发出怪声,有些还会刺伤小猴子。 结果,无论是什么样的邪恶母亲,猴宝宝都不会离它们而去,反而更加紧紧地抱住它们。


离家的父母就像实验里的铁丝猴妈妈,有“奶”但没有温暖和安慰。而孩子就像第二个实验里的猴子,只想抓住爱,不放手。哪怕这样会让自己受伤。

《何以为家》

如果不想成为影片中那样从来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的父母,如果不想在孩子生命之初就在他的意识中埋下缺爱、自卑的种子,如果你不得已的必须外出工作才能撑起一个家,请一定要先学着分离期间怎么撑起孩子的心灵。


这个讲述如何更好地对待被留守的孩子的公益课请你一定要好好听。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收听完整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收听完整课程

- END -

- 阅读推荐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