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念课堂
其他
“快乐教育”和“高成就”,哪个才是幸福童年的真谛?
此念导读:奉行“快乐教育”的家长,对于各种补习班满眼不屑;奉行鸡娃的家长,他们的口号是,童年吃点苦总好过中年吃苦。是给娃“快乐的童年”还是“快乐的中年”,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二选一的问题。如果能像本文作者所说:不因为“鸡娃”对孩子提出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过高要求,也不要因为所谓的“快乐教育”而剥夺孩子本可以发挥的潜能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感。就可以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毕竟凡事都没有绝对,关键是让孩子发现他真正的兴趣点,一直支持他做下去,童年的快乐或许就延续到了中年。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童行学院ID:tongxingplan作者:
2019年7月27日
其他
贺岭峰 | 是不是花了时间花了钱,哭着也要把兴趣班上完
导读:在已经播出过的《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第一季中,此念采访了心理学专家贺岭峰老师,贺老师对于如何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力、如何应对考试,以及如何对待孩子的早恋、同伴关系问题上的精彩问答,在各个平台上引发了众多家长的共鸣。2019年4月,此念又邀请贺老师在上海开展了为期2天,主题为《如何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力》的线下课程,现场引起了家长及教育从业者们的积极互动。在课后为期4周的线上答疑时间,贺老师也回答了大家在回家跟孩子继续斗智斗勇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本周我们将分四期来分享这些具有普遍性的家庭教育问答。第四期:信心和目标感的来源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怕是都要跟各种各要,或多或少的课外班结缘。到底怎么才是兴趣班,不想学了还要不要坚持,总是这个学一学,哪个试一试,什么都不能长期坚持,没有清晰的目标和为之努力的方向,没有擅长的领域,渐渐会导致自信心不够,那家长应该怎么去积极地引导孩子发现他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独特领域,从而树立自己的目标?
2019年7月26日
其他
北大教授渠敬东:今天的教育双轨制,成了家庭资源投入的无底洞
导读:2019年7月1日,第二届“大学-中学圆桌论坛”在北京大学成功举行。本次论坛致力于推动大学与中学之间的理性对话,共同探索中国教育之道。论坛主题是“知识的阶梯与教育的差异”。国内知名大学的专家学者与特色中学校长进行了圆桌讨论,希望通过理性对话,加深大学与中学对人才培养的理解。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教授做了精彩演讲。他从学生本身的角度出发,深刻犀利地分析了教育的本质。一次考试能定终身吗?高考是推翻阶层固化的唯一途径吗?成功就是要干掉别人吗?
2019年7月13日
其他
郝景芳:在通识阅读中,寻找人生意义
导读:本文来自通识教育的推行达人,通识教育机构童行学院创始人——郝景芳于2017年11月23日在清华的一场演讲。在这次演讲中,郝景芳回忆了自己的整个阅读历史。从中学到大学,她一直从阅读中寻找人生的寄望。演讲围绕6种人生意义的来源和其对应的6个领域的阅读,看完颇有启发。人生意义的许多种来源都经不起推敲,然而人仍然需要意义,仍然需要在艰难的生活中拨开缝隙,朝向一个有光的方向。世界的荒谬性和人对意义的追求,是人生中永恒的冲突和张力。内容来源:晴妈说ID:qingmashuo大家好!很高兴回到学校,我对图书馆非常非常有感情,很多影响我很深的书都是在图书馆这边接触的,所以我今天来讲一讲阅读和我自己的一些经历。我今天讲通识阅读与人生意义。平时我们会问,我们从哪里去寻找人生意义?这个话题说起来非常大,也很空。我们可能茶余饭后聊一聊,但是好像谁也不会把这个问题当真。但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在书的海洋里面去寻找,前人曾经提出过哪些可以被称之为人生意义的东西。人活在世上都还是需要某种意义,不一定像我们小时候学的黄继光、邱少云那种烈士才叫有人生意义,而是每个人都需要把自己的生命以某种方式讲述出来,就像任何一段文字都有文字意义一样,我们任何人每天的碎片生活,都需要某种连贯的方向,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人生意义。-
2019年7月8日
其他
耶鲁大学校长2019毕业典礼演讲(附视频)
。这些都是我所追求的。耶鲁的使命包含这样一句话:“致力于改善世界,为今天,也为后人”。这个承诺不应在毕业时终止。诸位即将离开耶鲁,正如曾在耶鲁学习和授课的文学家罗伯特·佩恩·沃伦(Robert
2019年7月6日
其他
该不该送孩子上“寄宿”学校? 这篇文章讲透了
“工作忙无暇照顾孩子”我和丈夫的工作比较忙,孩子明年就上小学了,想把他送到一家寄宿的学校,这样不耽误我们做生意,孩子的自理能力还大大增强,我想问问专家,孩子多大就读寄宿学校比较合适呢?○
2019年6月27日
其他
哈佛大学教育博士Saida:玩耍和游戏是学习的核心资源
第二个元素是好奇好奇意味着他们想要学习更多,尽管有的时候他们会有一些举措,但这些举措却是积极的,能够吸引他们更多的去尝试,他们通过好奇想要学习更多,包括一些讨论、辩论、想象、发现、创造等等;○
2019年6月17日
其他
“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父母最常犯的错
你曾从孩子口中听见过合理的答案吗?孩子通常会回答:“没为什么!”或“我不知道”、“因为我要”。这对你有帮助吗?有些父母甚至会得到像“妈妈你很烦!”这种傲慢的答案,或者孩子根本忽视你的问题。
2019年6月15日
其他
哈佛大学50年研究成果,3个步骤帮孩子习得思维力!
比如你看到画面后,你有的判断,你的猜测,你的假设,这些都是信息进入你的脑袋里,经过加工后,才会出来。在See这个阶段,不要。不要加入你的思考,你只要去观察,观察你可以看到,别人也可以看到的东西。
2019年6月10日
其他
加州心理学教授洪兰: 激活孩子大脑最好的三个方法——运动、阅读和游戏!
此念课堂:“三岁定终身”指是的一个人的思维、行为和情感反应模式在生命初期形成后不大容易改变,而并非指一个人的能力,脑科学研究证实具有可塑性的大脑,终身都在持续发展中,它会因新的经验而不断地被重塑。
2019年6月9日
其他
上海名校小学生的哲学课:你愿意自己的孩子是基因超人吗
且由于破坏了亲子之间“人与人原本自由和平等的对称关系”,它破坏了平等原则。一旦父母成为孩子的设计者,无可避免地也需为孩子的人生负责,这样的关系不可能是平等互惠的。(转引自迈克尔·桑德尔所著
2019年6月3日
其他
我们一直在接受美术教育,但长大后画一幅画好像很难…
等孩子长到4到5岁的时候,就进入了理智写实。这时候他们的作品我们就能够看懂了。而且这时候小朋友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画的东西让别人知道自己画的是什么,所以他会把头脑中对于这个事物的认知全部画出来。
2019年6月1日
其他
哥伦比亚大学老师的教学法:这样做才能让孩子真正学会阅读!
的?有什么特点?仔细观察并说出,画家哪里画得好?叶子的形状,树木间的距离,交错,叶子上的细节,脉络等等。也说出,在孩子看来,他觉得画家哪里可以改进变更好?类似Peer
2019年5月27日
其他
总是被忽视的艺术教育,其实才是连接所有学科的万能胶水
艺术教育,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边缘学科,有不少学校以牺牲艺术和创造力为代价来引进数字技术教育,这让孩子们在家和学校里接触艺术的机会越来越少。有研究表明,绘画可以在许多方面与学习相结合,包括绘制思维导图、培养反思性思维、组织和表达信息,以及跨越语言障碍进行沟通。这也是目前教育者们极力推行在STEM教育中加一个A(Art艺术)的原因。“Ik
2019年5月25日
其他
宾大教授: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成功的孩子?
家长的短期目标培养孩子好学精神。要是家长给孩子太多压力,孩子不再喜欢学习,孩子将来走的路也就离成功更远。人们的成功往往是因为对学习持续不断地热爱。○
2019年5月21日
其他
视频推荐 《昼与夜》| 白天懂了夜的黑
面对不知是敌是友的未知的事物,你是否愿意给以信任,与其合作,取其之长补己之短,还是对舒适圈外的一切事物持怀疑态度,带着偏见拒不接受异己者。今天介绍的这部短片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昼精灵决定去冒险,他遇到了跟自己迥然不同的夜精灵,两人从怀疑、看不起对方,到互相合作,终于看到了各自从未见过的美丽世界。《昼与夜》原名《Day
2019年5月17日
其他
你对前夫的评价,隐藏着单亲家庭孩子是否能健康成长的秘密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也随之产生。单亲家庭中,尤其以妈妈单独抚养孩子所占比例最多。单亲妈妈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也往往要经历比正常家庭更多的艰辛与困惑。社会上存在一种偏见,单亲妈妈抚养的孩子,特别是男孩,身心健康很容易出现问题,孩子极有可能变成他人眼中的“妈宝男”、“伪娘”或者“背锅者”,认为家庭中男性角色的缺失是对孩子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的罪魁祸首。当代男孩子缺乏“男子气概”,女孩子则易被失范男性吸引,也常常被归结于父亲缺席的“伪单亲式婚姻”。对待爸爸的缺位,单亲妈妈们自身也有很多情绪,有的焦虑担心,有的怨愤不平:“儿子从小接受那么多的’女性教育’:婴幼儿时期是妈妈,外婆,奶奶,保姆带;到了上学的年龄,学校又大多是女老师。我真的担心儿子欠缺‘阳刚之气’……”“我不想让儿子跟他爸爸有任何的接触,他爸爸生活习惯很差,品行恶劣,我可不希望儿子像他……”“离婚都是他爸爸的错,我永远也无法原谅他对我和孩子造成的伤害……”单亲妈妈认为一人没法既当妈又当爹,无法弥补孩子成长中的缺陷,这样的焦虑科学吗?向孩子“如实”数落爸爸的过错,让自己扮演受害者的弱势角色,会影响孩子心理发展吗?单亲妈妈在养育儿子过程中,哪些才应该是更加关注的核心呢?1总觉得欠孩子一份爸爸的爱一些心理学研究的确发现,那些爸爸亲力亲为带得较多的孩子,不论是儿子还是女儿,和同龄人相比不仅在学业和职业上的发展更好(可能是这个“更聪明”说法的来源),而且对他人也更富有同理心,和父母关系也更亲密,婚姻生活比同龄人也更为幸福(Lewis
2019年5月15日
其他
学心理学32年的我,做家长时所经历的那些坑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一土教育,ID:etuedu今天的文章来自一土嘉年华时主题分享环节『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主持人是此念文化创始人,《生命·觉者》《生命·成长》系列纪录片出品人毛思翩,分享人是心理学家、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心理学教指委委员贺岭峰。他们二位就如何培养适应未来世界的孩子、在家庭教育当中父母最需要做的是什么以及如何把握“助力孩子”和“溺爱孩子”之间的度等问题上,带着我们走上了寻找答案的旅程。一起来看看~要站在未来看今天毛思翩:您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以及我们如何培养适应未来世界的孩子?贺岭峰:今年是我学习心理学的第32个年头,但是我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所有的坑一个都不曾避免,做家长的所有痛苦、烦恼、迷茫,我一个都没有错过:孩子写作业拖拖拉拉怎么办;孩子总是忘记拿东西怎么办;孩子在学校受到霸凌怎么办……我当时也有很多困惑,但我觉得学习心理学最大的好处是,它让我在陷入问题当中的时候,经常能够抽身出来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贺岭峰老师在做分享如今做学生不容易:早晨6点起来“上班”,“上班”就是不停地完成作业,不停地被检查,不停地被批评;然后4、5点“下班”之后,还要夹着小包带着晚上要“加班”的东西回家,饭后继续“加班”到9、10点钟甚至更晚;好不容易到了周末,可能还要到其他“公司”去“兼职”……这样的“工作”一干就是12年,没有任何可预见的即时收益。家长告诉孩子这样干12年是为了什么,但说实话,学校、家长许诺给孩子的东西基本都没法兑现。因为时代在变,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孩子未来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样子,今天的学校教育、课堂教育,孩子们的考试分数、文凭能带给他们的东西保质期非常短。家长和孩子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如果家长现在给孩子画一个圈,让他们在这个圈里好好努力,告诉孩子“将来你面对整个世界时,你就成功了”,但是孩子就这么努力了12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后,发现世界完全不是这样,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远,那是特别可怕的。▲Photo
2019年5月11日
其他
视频推荐 | 不盲随的孩子背后都有不强求不控制的大人
去月亮上扫星星…的浪漫幻想。短短6分钟的小动画,讲述祖孙三代扫星星的亲情故事。有孩子对大人的模仿,也有大人对孩子的信任;有父与子的争执,也有彼此的看见和理解。今天介绍的这部短片,是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于2016年出品,曾获得第84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这是一部充满梦幻、浪漫与童真的短片。整个基调,唯美温馨静谧,每一帧都一幅精美的海报。除了脑洞大开的童话故事,和唯美场景,
2019年5月9日
其他
一代又一代儿童的怪兽,何时能被请走?
·指的是由于学生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导致的分数差异。研究者把学生分为五个不同级别,计算每跨越一个等级,会对成绩产生多大的影响。世界平均值是38分,中国大陆为40,美国是33,香港是19,澳门是12。·
2019年5月6日
其他
陈丹青:今天我们该怎样教育孩子
本文授权转载自:艺术先生▲陈丹青(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1法国有一个很著名的风景画家叫柯罗,他晚年说过一句话“我每天早上醒过来向上帝祈祷,让我像小孩一样天真地看世界”。我岁数越大越明白这句话,孩子们都是我的老师。没有学画这件事情,甚至没有画画这件事情,要紧的是大家都有眼睛。现在春天来了,我上午在公寓旁边走,像北京这么糟糕的天气,可是每朵花儿都好看,每一棵树都好看,这个时候我觉得我可能只有五岁。▲Camille
2019年5月1日
其他
李松蔚:我为什么没给女儿选择北京最好的公立小学?
本文由公众号—Momself授权转载上什么样的小学能决定一个孩子会长成什么样的人吗?心理学大咖李松蔚没有为女儿北京最好的公立小学,而是选择了刚刚成立三年的一土学校。他说:“重要的是学习的习惯,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的过程对自己的认识。而不是学习的内容本身。”我在一所很好的大学当老师。坦白地说,当初应聘这所大学的职位,包含了一个很私人的考虑:这所大学有一流的附属学校,可以给孩子提供几乎是最棒的公立小学教育。但在我女儿幼升小的这一年,我放弃了当初的想法。我给孩子选择了一所私立学校。一直有人问我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我也想聊一聊,但没有否定其它学校的意思。没有什么是一定正确的,不同的教育只是关注点不同。至于什么更重要,每个人可以有不一样的看法。这篇文章只想诚实地说一说我怎么看。为方便起见,我把它写成一封给女儿的信。有一些内容她现在还不能理解,但这些想法迟早是要和她一起讨论的。所以,不妨趁现在记录下来。亲爱的女儿:很抱歉,我们替你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我们放弃了一所很好的学校,为你选择了另一所学校。我当然也有跟你商量过。你还记得上次跟老师在教室里搭乐高积木吗?那是这所学校的入学面试。等你面试出来,我问,以后在这里上学好不好?你不太能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决定。你感觉这里没什么不好的,特别考察了一下厕所,没有异味——这是你最在意的点。然后,你就随随便便地点了头。但我心里是忐忑的。因为你也问过这所学校为什么这么小。相比于我们放弃的那所学校,硬件上差得太远了,没有气派的操场,也没有高大的教学楼。而且我还没有告诉你,这是一个暂时的校址,以后说不定还会搬家。做出这个决定之后,许多亲朋好友都表示了好奇或质疑。我只好一遍遍地向他们解释这个决定。解释也没什么用,毕竟我们放弃的是很多人挤破头都想进的牛校,而我们选择的学校毕竟那么年轻,那么小,很多东西没有被验证。很多人嘴上不说,心里在想我一定是疯了。奶奶在微信上发来了质问三连:你们大学的教师子女有几个会读这所学校?这所学校办了多少年?市重点还是区重点?学生的平均成绩如何?毕业以后都会去哪里?——我一个也回答不上来。但偶尔也会听到支持的声音。一个朋友说,他虽然不懂小学教育,但他相信这是我思考之后的决定,一定有我想要的东西,这就够了。他还说,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一个人学会什么,而是让他发现自己要什么和不要什么。没错,那也是我心里所认同的。我不确定你认不认同,但我想跟你好好谈一谈。让我告诉你,我们为什么会替你做这样的选择。在这个决定中,我们希望你要什么和不要什么。先说不要的。我希望你不要成为「受害者」。这里的「受害者」是一种心态。别误会,我不是说公立教育会给人带来什么伤害,恰好相反,优秀的公立教育会让人成为「受益者」。但这两者在我看来是有共性的:把自己的人生归功/归咎于别人,让别人为自己负责。有很多好学校,为学生安排得如此之好,以至于他们相信:「我只是碰巧在这样的环境里,碰巧受到了最好的教育,除此之外我什么也不是」。我在最好的大学做心理咨询,绝大多数来访的学生都是公立教育下的佼佼者。而他们在咨询中提出的困境,常常让我感到一种与年龄不匹配的软弱:「我中学的知识基础不如别人好,但是大学老师不体谅」,「这不是我喜欢的专业,我是被调剂来的」,或者是「室友每天晚上开黑,害我看不进书」,甚至「父母老限制我」。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我跟你说过,中国过去有一个时代,那时候的女性抱怨她们的人生,会说「谁叫我遇不上一个好男人」。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但有时我觉得这种阴影还存在于今天。不只是女性,不只在婚姻里。写这封信的时候,我在给公号Momself的网络课程做顾问。写课的人源源不断地收集来各种各样的「痛点」:下属不好用,怎么办?同事老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怎么办?想要推进工作,搭档不配合,怎么办?别人总跟我意见不一致,他们怎么这么不通情达理?老公不做家务,怎么让他接受分工……一位女性,已经做到了公司的高管,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公婆在家闹脾气,拿孩子撒火。她看着孩子惊吓的眼神,又愤怒又心疼,打电话跟老公告状,夫妻抱头痛哭。哭完之后老公说:我怎么就遇不到情绪正常的父母啊?她说:我怎么就遇不到敢反抗的老公啊?人人都是「受害者」。我向写课的人再三确认,他们说这实实在在是大多数人的现状。已经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优越的社会地位,却还在作为「受害者」而苦恼着。我说,那他们需要学习的不是方法,首先是价值观。这个价值观从小就开始了。自己为自己负责。我希望你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清楚地知道,每一件事都只为自己负责。在这里,你可以自己决定怎样做一件事,承担它的代价和后果,没有什么天生是「必须」的。你负责决定什么重要,成绩的高低重要,还是兴趣重要,这些都由你来判断。老师也很重要,但老师不能替你做决定。老师的角色只是
2019年4月29日
其他
TED | 16岁女孩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一不小心拿了科学大奖,还被哈佛录取
12年级(即初三至高三)中学生的科学竞赛。于1950年创办,英特尔公司将赞助这一赛事至2019年。竞赛学科包括了所有自然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内容,
2019年4月24日
其他
总被同学嘲笑没有爸爸,小女孩的霸气回击让单亲妈妈感动到泪目!
本文来自:英国那些事儿(ID:hereinuk)日推推主@NKKKoubou的真名叫做中西Ayumi,今年39岁,她是一位脑洞比较大的甜点师。▲中西Ayumi因为从小就对河童和妖怪文化感兴趣,如今中西Ayumi经营着一家“中西怪奇菓子工房”,甜点主打恐怖风,推出一些形似眼球、断指、大脑等造型的特色甜品糕点。▲中西Ayumi制作的“恐怖风”蛋糕尤其是在夏天,中西Ayumi精心制作的这些甜点可以给人们带来丝丝“凉意”,尤其受到粉丝的欢迎,还因此上了电视节目,变得小有名气。▲中西Ayumi的甜点上电视节目而在私生活中,中西Ayumi是一位单亲母亲,独自带着今年就读小学四年级的女儿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可能有时难免会感到难过,害怕别人异样的目光和不怀好意的言语。前几天,中西Ayumi的女儿也没逃过这样的精神攻击,但女儿表现出内心的强大,让妈妈都觉得惊叹:我是单亲妈妈,带着女儿生活。昨天女儿好像被班上同学嘲笑说没有爸爸。我问女儿,“那么,你是怎样回答的?”女儿是这样说的:“我的妈妈又会赚钱养家又会做家务,你家是不是没有两个人就养活不了你了?”我家的孩子真是太强了。然后中西Ayumi接着分享女儿曾经的一些表现:因为妈妈的工作是制作恐怖风的甜点,所以女儿时常被嘲笑“真是好恶心啊”。然后每到这时女儿好像都会回答说:“我妈妈做这份工作上了电视出了名,你的父母是有多大名气呢?”真是妈妈最好的伙伴(哭泣)。中西Ayumi介绍说,如今女儿的性格非常直爽,对于讨厌的东西就会直说讨厌。但是在女儿非常年幼的时候,面对小伙伴没有恶意的提问“你为什么没有爸爸呢?”,她还是会苦恼着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有时也会因此而在家嚎啕大哭。时光流逝,如今女儿已经就读小学四年级,周围也有了已经明事理但还是要欺凌别人的熊孩子。但已经成长起来的女儿首次勇敢地正面回怼别人不怀好意的提问,让当妈的感觉非常欣慰。中西Ayumi表示,她并没有diss两人养家育儿这样的家庭组成模式的意思。虽然女儿的反击并非100%正确,但是面对被人故意调戏着问“喂,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你没有爸爸呢?一般人都有的吧?为什么你没呢?”,正常人难免都会生气的。作为一位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小女孩,不仅没有因为被嘲笑而变得自卑自闭,反而是有理有据自信回怼,暖哭了同样不容易的单亲妈妈。这样一位强大的小女孩也是获得网友盛赞,还有人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也是在母子单亲家庭中成长。以前大多人会向别人瞒着单亲家庭的情况。选择公开的我,提前想好了很多反击的话来应对那些多嘴的人,后来我才知道,对那些没公开家庭情况的孩子来说,我的反击似乎成了一种默默的鼓励。推主的女儿,一定也是某位朋友心中的女英雄吧!”“真是好棒的女儿(*ˊᵕˋ*)在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因为母亲不幸去世,我们三姐妹在父女单亲家庭中成长。我以父亲为自豪,他又会做家务,还上着班养育儿女,也会做裁缝。因为父亲是木匠,还做了架子、翻修房间什么的(笑)。”“被推主的女儿感动了。我也是在母子单亲家庭中成长。当年读书时,关系最好的朋友突然开始疏远我,问了理由说是‘父母要求不要和单亲家庭的孩子交往’。这给我留下了非常悲伤的回忆。我也希望自己当时能成为像推主女儿一样堂堂正正的孩子。”“我有一位好友是未婚单亲妈妈,带着一位小男孩。小孩有时会因为妈妈的钱包里没钱而担忧哭泣,有时因为想买游戏机,就会对妈妈说‘要不咱们不要在外面吃饭了吧?’明明还是小小年纪,就已经很会管理金钱了。笑。”“推主的女儿做得好棒。我是一位身高只有138cm的小个母亲。儿子在读小学的时候,被别人嘲笑说你母亲真的好小个啊,然后儿子会回击‘就算小个,但也是非常努力着养育我长大。人的价值并不是看身高。’如今儿子已经大学毕业,作为一名护理专员努力工作着。”“我是在父子单亲家庭中成长,当时这种情况比母子家庭还要少见。我也曾被嘲笑和歧视过,但却没说什么予以回击。推主的女儿真是太帅了,给我也带来了勇气。非常感谢。”“我在出生后仅10个月大的时候,父母离婚了。然后母亲兼顾工作和家务,养育着3个女儿。母亲很会做菜,裁缝和编织也会做,是一位非常时尚让人感觉骄傲的母亲。一个人没办法,必须既当爹又当妈,但还是希望推主和女儿能淡定从容地生活下去。”“我是单亲妈妈,比起别人家的孩子,我家孩子更迟拥有手机和电脑。毕竟手头不宽裕。但是长子总是这样说‘因为还没有,所以会期待!把期待一直保持下去也很好!’成长中的儿子能有这样的想法,真是让我感觉太开心了(о´∀`о)”【END】-
2019年4月22日
其他
法国教育的秘密, 都藏在餐桌上
Everything》,直译就是“法国小孩什么都吃”,台湾去年出版了繁体中文版——《法国餐桌上的10堂食育课:教出爱吃、懂吃、不挑食的健康孩子》,作者是一位加拿大人,Karen
2019年4月20日
其他
TED | 盖布·兹彻曼:电子游戏不是洪水猛兽,多项实验证明电游让人更聪明
▲盖布·兹彻曼TED演讲精彩片段电子游戏一向被家长们视为洪水猛兽,有些人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让孩子接受电击治疗网瘾。但是,近年来,把游戏与工作结合的案例越来越多,靠打游戏就能拿高收入的职业玩家,一边享受着游戏的快感就把钱挣了,还真是让人羡慕,今天就推荐一位玩电游出身的人生赢家。或许看过盖布·兹彻曼(Gabe
2019年4月17日
其他
叛逆的孩子背后往往藏着专制的父母,中国需要一场亲子关系的革命(下篇)
本文来源:乐见岛(ID:lepingfoundation)作者:彭小华旅美独立学人关系-交流研究者国际注册高级婚姻家庭指导师REBT咨询师;译者、写作者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后果,后果是观念的果实。果实,有大有小,有苦有甜。如果说中国式养育的效果与父母的初衷南辕北辙,那么,我们首先要反思的,不是后果本身,而是导致后果的做法及其背后的观念。大多数中国父母是程度不同的专制主义者有位80后父亲固执地认为:孩子必须惧怕一位家长才行,夫妻之中必须有一个人唱白脸,这样才“镇”得住孩子。他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这个令女儿害怕的角色。孩子从小就受到他的唠叨、吼叫、打骂,如他所愿,孩子确实怕他,只要他在身边,她就感到紧张。7、8岁的她已经琢磨着如何远离父亲,请求妈妈让爸爸搬到单位吃、住,工资也不用亲自送回家,银行转账就行了。他的观念来自他成长的家庭。他小时候就是这样被对待的。这是他熟悉和习惯的方式。
2019年4月15日
其他
叛逆、自杀、抑郁……为什么现在孩子问题那么多?中国需要一场亲子关系的革命
本文来源:乐见岛(ID:lepingfoundation)根据妇联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中国自杀人数达每年60万以上,其中15~24岁人群占去26.64%;5~14岁的少年儿童占去1.02%;而且这个年龄段的自杀人数还在呈上升趋势。调查显示: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而与此同时,父母们却将孩子的问题归咎地孩子本身和社会大环境,对于“问题孩子”的管教多采用强制手段。孰不知“问题孩子”的根源并不在孩子,而是在父母的教养方式。本文分析了中国普遍存在的亲子关系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具体解决方法。由于篇幅过长,分为长下篇,此文为上篇,请继续关注下篇。把爱变成绳索把期待变成鞭子思思是我所在城市一所名校的初三学生,还有两个月就要中考了,她却精神萎靡,要么不去上学,在家睡觉、玩游戏、看玄幻小说,父母好说歹说好不容易去了学校,整个上午基本上处于迷糊状态,根本听不进课。她不想再为考试付出努力,“太累了”、“为什么一定要上大学?”她只想熬到初中毕业就找份工作,不再依赖父母生活,如果因为年龄原因,无法进入劳动力市场,那就读个职高。思思素来是个乖乖女,从小就学业优秀,而一切都在初二下期的一个晚上改变。那天晚上,临近午夜,作业还没写完。思思困极了,想睡觉,守在一旁的父亲不许。父女爆发了严重争吵,盛怒之下,父亲扬手一杯茶水泼到她脸上,她顿时崩溃,哭着喊着奔向窗前,扬言要跳楼……第二天清早,思思神思恍惚,已不记得夜间发生的事,只是反复念叨:“有人要打我,有人要打我”。她在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一个多月,“根本没有效果”。出院后,每天服用抗抑郁药、安眠药。药物没有恢复她的精神、心理状态,反令她白天困顿、乏力。她让父母别再对她寄予希望,再生一个孩子。怕女儿轻生,母亲辞职做起了全职妈妈。她恨自己软弱,为没能抵挡丈夫对女儿的高压管控后悔不已;曾经志满意得的父亲愧悔交加,深恨自己毁了女儿的前程,他请求女儿回到升普高、考大学的“正常轨道”,唯其如此,他才认为女儿原谅了他。这是一个常见的例子。中国太多中产父母把子女养育作为家庭的重心,出于对子女近乎狂热的爱,为了让子女将来过上好生活,为他们设定了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径:考大学,或者说,考名牌大学。养育的重心遂围绕子女教育展开,教育的重心又落实在考试成绩上。我们自认为对孩子关怀备至,尽其可能为孩子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习条件——“现在的孩子太幸运了”、“生在福中不知福”,我们经常这么说。为了孩子的成功,我们的确殚精竭虑。但能否帮助孩子成功尚在未定之天,而孩子们当下不快乐却是真实的!这首先是因为,孩子们严重缺少自由、自主,而且,父母的付出是要求回报的,孩子得“听话”、得“感恩”,得严格按照父母设定的道路走,拿出好成绩,以及满足父母设定的其它理想化要求。我们就这样把爱变成了绳索,把期待变成了鞭子,孩子无论多好的成绩也还是不够好,无论怎么努力都还有继续努力的空间。孩子仿佛是学习和考试的“劳工”,父母类似严苛的“监工”,彼此之间关系紧张,大小摩擦频仍。如今的父母聚会,申讨孩子“叛逆”是一个重要议题;孩子们聚首,吐槽父母唠叨、专制、不可理喻是常规节目。孩子“叛逆”的年龄比二、三十年前大大提前,有小到七、八岁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就更多了;儿童抑郁、自杀的年龄也屡创新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孩子的成长没有达到预设的养育目标,亲子关系紧张的状态更令人备感困惑。父母通常归咎于孩子和社会、文化环境,解决办法往往是加强规训、升级打压,还有人呼吁恢复传统孝道。这都不得其法。正如美国养育革命先锋人物、斯坦福大学前新生教务长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指出的,孩子的问题根源不在孩子身上,而在于父母错误的养育方式。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孩子的问题、亲子关系问题根本上都是父母的问题,需要检讨的是父母。不得不承认,同美国相比,我们的养育问题严重太多。美国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自主,亲子关系比我们好得多—调查显示,很多美国年轻人把父母视为最好的朋友、最崇拜的人。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养育方式已陷入了空前危机,反思与改变已经迫在眉睫。亲子关系的背后其实是权力关系1967年,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归纳了放任、专制、权威三种养育模式;1983年,心理学家埃莉诺·麦考比和约翰·马丁对鲍姆林德对分类做了修改,以“放纵型”取代“放任型”,并增加了“忽视型”;
2019年4月13日
其他
TED | 艾美莉·史密斯:努力地追求快乐反而会让人不快乐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精彩视频抢先看曾几何时,逃离北上广,一路向西去大理,诗与远方,种地放羊,成了浪漫、诗意和美好生活的代名词。如果有一天我能够拥有一个大果园,我愿放下所有追求,做个农夫去种田,每个早晨耕耘在绿野田园,每一个黄昏都守候在乡间的麦田这类歌词代表了无数老中青年的心声。心理学家、哲学家、宗教人物、作家、中医等等,各种权威公众人物,都建议人们:要生活的快乐。数不清的作家出书教人们怎么变得快乐,网络上有各种让人变得快乐、保持快乐的方法、秘笈。就连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们能接受快乐教育。而自己加班工作、努力赚钱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或家人的幸福快乐。“做人,最重要就是开心”这样的话被奉为金句,成为无数人的口头禅。可是仍有很多人已经拥有体面的工作、宽敞的房子,理想的另一半,随时可享用的美食,貌似是想要的都有了,还是会不快乐?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是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心理危机干预专家,他在一场家庭教育论坛上曾讲到北大30%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籍此徐教授提出了一个概念—“空心病”。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这些人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抑郁症,但是问题是所有的药物都无效。令人唏嘘的是他们从小可都是成绩最优秀的好学生,最乖的学生。▲林真理子就像日本作家林真理子的小说《平民之宴》中描写的帅气少年—翔,成长于优渥的中产家庭,母亲由美子花尽心思培养一对儿女,
2019年4月10日
其他
如果觉得教育孩子太难, 可能是你的情商需要“充值”了
本文来源:公众号“蓝橡树”(ID:blue_oak)你是不是觉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教?打不得,骂不得,有主见,性子倔。你说一句话,他有理有据的顶回来十句话,拿他完全没办法。你是不是对孩子教育充满焦虑,眼看着未来已来,但考试还得看分数和排名,父母如何权衡?心理学博士张怡筠认为,这些烦恼都是因为“情商不足”。无论是高效育儿,还是备战未知世界,父母应提升自己情商,同时成为孩子的情商教练。▲张怡筠张怡筠,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心理学博士,过去她频繁出现在电视节目中,担任心理顾问,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2019年4月8日
其他
视频 | Dr.Mika :中国的家长需要放松,当你陷入恐慌,你就来不及思考
因此我不会让孩子整晚都在做作业,到一定时候,我会说:“不用做了,这些就够了。你需要有一些自己的时间,你需要休息,你需要去见你的朋友,不用太担心下一次考试,我们可以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得更远。”
2019年4月6日
其他
专家支招:如何走出单亲家庭孩子可能出现的心理怪圈
居高不下的离婚率从侧面反映出女性在经济上日渐独立,在思想观念上也越来越追求自我,深为女性意识的抬头感到欢欣鼓舞。有孩子的妈妈们,为自己争得一口气,
2019年4月4日
其他
视频 | 赖念华(下篇)父母如果只做好一件事,那应该是什么?
其实孩子需要知道这个社会的价值是什么,规准是什么,或者是人们对他的期待是什么。但是知道了以后,是不是要遵守这样的一个规准,成为这个社会价值标准期待的人,是孩子需要去思考的。
2019年3月30日
其他
这世上有一种劫,叫做辅导孩子写作业
点击观看精彩视频贺岭峰的亲子心理课《如何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力》开始报名啦!一堂助力孩子高效学习的专家课,一份温暖亲子关系的成长之礼。报名方式长按添加小念微信,获取课程信息-END--
2019年3月28日
其他
耶鲁教授:中国学生最不擅长的思辨与表达,却是美国教育的精髓
作者:陈志武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原载于《教师博览》。在耶鲁大学,我们对本科生的培养理念是:任何一个在耶鲁读完四年大学的毕业生,如果他从耶鲁毕业时,变成物理、电脑、化学或者是任何领域的专家,我们会觉得那是一种失败!因为我们不希望四年大学教育是培养专家,让他们在某一领域里面投入那么深,而忽视掉在其它更广泛的做人、做公民、做有思辨能力的人的机会。为什么中国人在美国只能做技术活我不是研究教育的专家,但是,这些年看到国内的教育,特别是我自己从小在中国受教育,然后又去了美国,自然有许多观察和体会。到目前为止,我这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学校。1968年在湖南茶陵县开始上小学,1979年读完高中在长沙上大学,1986年去美国读研究生,1990年毕业以后至今一直在美国的大学教书。我有两个女儿,一个15岁,一个13岁,她们在美国出生、长大,这些年看着她们在美国上学。同时,也因为我跟国内的一些大学一直有不少交流,所以基本能看到国内同行和教育界学者、业者每天的运作目标。这些经历和观察让我确实感触比较多,特别是这些年看到这么多从国内培养出来的杰出高材生,他们在专业上这么突出,但思维方式那么僵化、偏执,社会交往能力又那么差,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己,让我非常痛心。由于国内教育体系以及教育理念的僵化,绝大多数中国人再好也只能做些技术活,难以在美国社会或其他非华人社会出人头地,这些都很悲哀。原来没有全球化时不知道这些,但现在中国人也走出去了,跟其他文化、教育背景的人一在一起,就知道彼此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了。这些问题的根子都出在教育上,包括正式的学校教育、家教和社会文化教育。我们说,中国社会现在处于转型时期,尤其是经济领域面临很大的挑战。现在提得比较多的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这一点大家都讲。但想想中国为什么建设不了创新型国家?为什么这么艰难?光靠在街上挂很多横幅、标语,在核心报纸上发表一些社论,就能把这个国家建设成创新型国家?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不少。比如,讲到中国的公司品牌,不管是广东,还是其它省份,都很难建立品牌。所以,难以通过品牌赚更多钱,而只能制造一些玩具或者说制造一些衣服、鞋、甚至一些机器和电脑,只能是卖苦力。为什么难以建立品牌、难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原因当然包括法治制度、产权保护以及国有制的问题,但也与中国教育体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关系非常紧密。本科毕业就成专家是一种失败中国经济今天以制造业为主体,这当然就需要有很多的工程院院士,大学要培养很多的工程师。相比之下,美国的服务业占GDP的85%以上,所以美国的教育体系侧重点就不同,是侧重通识教育,培养通才。在中国和日本变为世界工厂之前,几乎所有的美国州立大学和一些工程学院都非常侧重技能型的工程系科,像中国的大学一样侧重理工训练。但是,我发现过去的四五十年,特别是三四十年,随着制造业向日本、韩国和中国转移,美国大学的教育内容经历了一个全面的转型,转向通识教育。所以,在耶鲁大学,我们对本科生的培养理念是:任何一个在耶鲁读完四年大学的毕业生,如果他从耶鲁毕业时,变成物理、电脑、化学或者是任何领域的专家,我们会觉得那是一种失败,因为我们不希望四年大学教育是培养专家,让他们在某一领域里面投入那么深,而忽视掉在其它更广泛的做人、做公民、做有思辨能力的人的机会。我们不主张他们在某个工程领域、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在大学时期就成为专家。如果有学生在大学四年时真的成了专家,我们不以为那是一种成功,反而会是一种失败。当然这也跟耶鲁这些年出了那么多总统有关系,以至于我们的历史系教授就想,既然以前出了这么多总统,说不定今天在校的哪个学生以后也会成为总统,怎么办?于是我们就开一门大课,叫做“大策略”,由两个研究世界史最出色的教授轮流讲,这是持续一年长的课程,是一种非常综合型的训练,讲到孙子兵法、管子经济、古希腊策略等等。中国的教育则侧重硬技术,由此产生的人才结构使中国即使想要从制造业往服务业转移,也难。产业结构也受到教育内容约束。在中国,从幼儿园到小学、大学、再到研究生,一直都强调死记硬背为考试,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技能,特别是科学和工程几乎为我们每个中国家长、每个老师认同,这些教育手段、教育内容使中国差不多也只能从事制造业。为了向创新、向品牌经济转型,就必须侧重思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只为考试;就必须也重视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的训练,而不是只看重硬技术、只偏重工程思维。离开市场营销、离开人性的研究,就难以建立品牌价值。从幼儿园开始的人文通识教育为了支持以服务业为主的创新型社会,美国的学校是如何办的呢?我有两个女儿,老大现在读高二,老二在读初二。她们的经历大概是这样:首先,从幼儿园一直到小学四年级前,没有家庭作业,下午放学就放学了,周末就是周末,不用担心学习。如果老师布置作业给学生,很多家长会抱怨,说“你怎么给我的女儿、儿子这么多作业,那他们还过不过日子了?他们一生的幸福是我们更关心的,你不要让他们回家后每分钟都花到作业上,最后他们变成了人还是变成了机器?”所以,学校与家长谈判的结果,往往是这样一个结局:美国的幼儿园、小学四年级以前都不会布置作业。有没有考试呢?初一之前没有考试。而这一点中国的老师和家长可能觉得奇怪,没有考试学什么东西?你放心好了,美国学生学的东西很有意思,比如,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他们的课程安排往往比较广泛。甚至在幼儿园的时候,我女儿她们每年都会有科学、人文社会、语言方面的内容,一共有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完全由老师决定用什么教材,教什么内容。比如,在人文社会课程方面,可能是今年重点了解一下亚洲不同的国家,以前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等等;明年了解非洲、拉美等等。从幼儿园到小学,讲的深度会慢慢地上升,但差不多每年或者每两年会绕着五大洲兜一圈,这是一种非常广泛的了解。你想一想,如果这些小孩以后出去做服务业、做市场营销、做外贸,如果他们对其他的国家一点都不了解,怎么能行?而有了这些从小学到的知识,今后到哪里去“全球化”,都不会有问题。当然,沿着这种方式去培养,很容易让我们说:“他们怎么能够做工程师、做专家呢?”但这也没关系,美国本身不需要这么多工程师,因为制造业已经由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胜任了。因此,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决定其教育知识的结构,反过来,教育知识结构又会决定其经济的产业结构。思辨能力训练也始于幼儿园思辨能力的训练在美国是自幼儿园开始就重视的强项。这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2019年3月27日
其他
TED|多种语言者的学习奥秘
Memrise,或是在笔记本上用“黄金列表”法写下一系列单词,这也在许多多语言者之间十分流行。如果你不确定什么方法是有效的,以及现在有些什么方法,那么就去看看多语言者的YouTube和他们的主页,
2019年3月25日
其他
视频 | 赖念华(上篇)父母跟孩子一起好好地玩,孩子就会越来越有创造性
“如何发现孩子的擅长和创造力?就是跟孩子好好地玩”这个部分很简单,就是父母应该试着去融入到孩子的生活里面。譬如说孩子可能在扮家家酒,那我们也可以跟他们一起玩,孩子在那边玩沙子,我们也可以去玩玩看!
2019年3月23日
其他
贺岭峰亲子系列答疑专栏:超量作业是低效学习的典型特质
所以超过150%以上的作业,其实带来的学习效果是越来越差的,但是我们现在孩子都在比超出部分的作业,这个是一种低效学习模式典型的特征。
2019年3月17日
其他
听说你也患上了“恐辅症”?别怕,这里有对症药方
听说你也患上了“恐辅症”?别怕,这里有对症药方这样的场面和情景你是不是觉得非常熟悉:“妈妈,我要喝水!”“爸爸,这个单词我忘记了。”“妈妈,我要上厕所!”“爸爸,这一道题老师没有讲过。”“妈妈,我困了……”每天孩子放学回家的学习时间,家长陪孩子写作业,孩子总是花样百出,按下葫芦起来瓢,就像在玩打地鼠游戏,刚解决一个问题,另一个又冒出来了。当孩子抱着花样百出的作业眼巴巴地望着自己时,不知有多少家长会瞬间“窒息”。很多时候用尽十八般武艺,换来的依旧是孩子抠着手指眨眨眼,委屈地说出一句“不懂”。家长的怒火瞬间就能达到顶峰:“你还委屈上了?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做?你是不是没有用心?”
2019年3月5日
其他
贺岭峰 | 你没有权利规定另一朵花如何开放,父母不是孩子的控制者,而是助力人
全文阅读“你没有权利去规定另外一朵花怎么开放”有些时候我们在孩子身上那么多控制感,实际上是一个放弃自己的表现,觉得自己这辈子没机会了,我就这样了,我还有很多没有实现的愿望,我希望在孩子身上实现。
2019年3月1日
其他
视频 | 贺岭峰(下篇)我们看到了太多伤心的案例,做父母最重要的是维护好亲子关系
皮克斯华人女导演的小动画《包宝宝》前段时间刷屏,里面很多情节与现实生活如此惊人地一致——许多家长在孩子接近成年的时候,才猛然发现,他发生了任何事情,你无从知晓;你说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
2019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