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频 | 赖念华(下篇)父母如果只做好一件事,那应该是什么?

此念出品 此念课堂 2022-05-08

嘉 宾 简 介

赖念华|教育家

台湾台北教育大学

心理与咨商系教授及系主任

国际傅尔布莱特学术交流基金会资深学者

日本立命馆大学访问教授

美国ABE认证之心理剧导演与训练师

👇 点此观看《生命·成长》| 赖念华(下篇)精彩视频 👇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e0854mqjvms

/// 

心理学家也有育儿困难

赖老师一直学习研究心理学,儿子很优秀,母子关系也特别好。但在教养过程中她也曾遇到困难,甚至她说,跟所有的父母遇到的困难或者是挫折相比,绝对不会少。采访中赖老师说道,她儿子跟她很像,都是乖乖牌的孩子,都是充满着创意,经常捣蛋,制造麻烦的小孩。

 

赖老师的儿子念国中的时候,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有一天放学回来很伤心地请求妈妈,可不可以不要这么爱他。相信听到这句话,作母亲的挫败感都会很强烈。


作父母最难的部分就是父母也是人,不被认可的痛苦一下子会被诱发出来——“我这么爱你,你居然还这样说”。

但是,如果马上用不知感恩之类的话把孩子说一顿,那就是彼此伤害了。


赖老师心里也涌起了挫折感,但是长期学习心理学的经验让她在话出口前,先暂停一下,不要那么快对号入座。去想想为什么孩子会说这句话,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问问孩子是不是妈妈的爱让他感觉压力很大。


当你这样反应而不是上来就冲孩子发泄一通,孩子就能感受到妈妈懂得了他背后想要表达的含义,妈妈理解了自己。

 

赖老师的回答值得很多父母借鉴,她回应儿子说:“你不能要求一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你可以拒绝我给你的爱,一个母亲一辈子都会爱他的孩子,但你可以将这份爱退货。”

 

赖老师也很期待将来支持儿子实现梦想,即使他的梦想很不符合这个社会规范,会让他知道这条路会很辛苦,但如果这就是他想要的,那就准备好付出代价。

在访谈中,赖老师几次表示很感谢他的父亲。在她的周遭很多人都比她有条件有能力,但是父亲送了她一份“相信我自己”的礼物,一直让她做一个敢冒险,勇于面对问题的人,这份礼物很珍贵,赖老师也很期待把这个美好的礼物传承下去。

 

当一个人真的愿意相信自己的时候,困难就不再是困难。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 

期待孩子改变

那就自己先跨越一步

如果父母很期待孩子改变,那就自己先跨越一步,从今天开始,做出一点改变,就会为孩子带来很大的不一样,但通常父母期待孩子先改变。


其实父母要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尝试理解孩子,我们才有可能发展出更多可能性和策略。


我们需要第一个先知道,我的孩子是怎么了,我的孩子的特质是什么……知道了这些才能对症下药。而不是简单地评判孩子,把自己认为的“正确”的标准往孩子身上套。

 

作为父母我们都是爱孩子的,之所以会那么快地想要去纠正孩子,是因为不希望他受苦,不希望他走弯路,希望他可以用最快的时间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但是,也因为着急,所以就很快下结论,很快下指导棋,很想告诉他,怎么做就不会有问题了。但是,每个孩子的特质不一样,而且他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情境也不一样,所以如果就用我们所想的方式来告诉孩子,说不定是局限了他的可能性。

/// 

小心孩子长成你所担心的样子

最可怕的是,如果你一直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孩子,孩子真的就会长成你所形容的样子。


比如你越担心他内向他就会越内向。越担心他粗线条他可能就会变得越来越粗线条。人通常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回馈来认识自己的,所以当你告诉孩子“你很笨,你怎么什么都不会”,听久了他可能真的会觉得自己就是笨,就开始觉得自己真的什么都不会。即使事实是他比别人都强,可是因为常常在这样的环境里浸染,他真的就相信了这件事情。

    

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父母稍微忍一下,在很想要提醒孩子的时候,先提醒一下自己,除非是这件事情有危险性、伤害性,否则就先看看孩子的反应,看看他有些什么想法,听听他为何有这样的行为,他想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的,当我们的速度可以变慢的时候,孩子就会有比较多的机会去展现和表露自己。


每一个个体都不尽相同,不是按照你所认可的方式可以把一个孩子形塑出来。作为父母,我们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让他成为他自己。

/// 

父母对孩子总是满满的期待

可你有听过孩子对你的期待吗?

孩子不会独自长成现在的样子,呈现出当下的状态,一定是在家庭的成长环境中,跟教养人长期互动的过程中慢慢形塑出来的结果。

 

在教养过程中,最难的是倾听孩子给你的反馈。父母可以去听听孩子的反馈,什么对他是最重要的。


在做父亲或母亲的历程中,其实都曾或多或少的收到过孩子的批评,只是我们都会用一套理由去告诉孩子为什么我要这样,我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可能是孩子在诉说他对我们的期待。

 

如果得到了孩子的回馈,父母也意识到要做一点调整或改变,那就真的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出跟过去不一样的事情,适度的管教,而不是全然地操控孩子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 

决定按社会常规套路走

也是做自己

很多家长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就缺失允许他成为他自己的环境,他从小就是被各种要求束缚的,可能也不清楚怎么做可以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其实孩子需要知道这个社会的价值是什么,规准是什么,或者是人们对他的期待是什么。但是知道了以后,是不是要遵守这样的一个规准,成为这个社会价值标准期待的人,是孩子需要去思考的。

 

也就是说,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如果你不按社会常规的套路走,可能会付出什么的代价,别人会怎么形容你,你在成长的过程中,持续不断地听到别人负面的评价,你可能会很辛苦,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些评价令你疲于应对时,那父母会很愿意支持你。

 

当孩子明白了这个社会真实的样子,就会比较明白:原来我的父母跟外在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但是外在的世界仍然会影响到我。


我们不可能让孩子成为依循传统的人,因为世界一直在转换,一直在改变,那孩子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如果他只是依循着所有人告诉他的去做,譬如说老师说的,爸爸、妈妈说的,很可能他长大了以后在这个社会的生存都会有困难。

 

所以我们不应该是盲目地走到这里或是那里, 而是要一直寻找:孩子站在这个竖线的哪一点,对他来讲比较合适。在成长的历程中可以付上比较少的代价,又比较能够展露自己,那个点才是好的。

/// 

创造性需要一点冒险精神

一个孩子如果过度地被规范,过度地被压抑,他的创造性大概很难出来。人人都在讲创造性,怎么才能让一个人有创造性?


通常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在成长环境中会不断地被鼓励,不断地被刺激,才会不断地有创意,而且这个创意的有时候需要一点冒险性。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允许,这个孩子肯定不敢冒险,因为遵循是最容易的,而冒险可能会付出代价,所以我们怎么去提供这些环境给孩子,就会帮助他发挥出创造性。

 

如果孩子过度的追求完美,那他的创造性也会被打折,所以有时候不完美也没有关系,那孩子他就会勇于冒险,他的创造性就会出现。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 

最好的自己=最适合的定位

孩子自己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理解特别重要。但是对孩子来说很难做到正确的理解和判断,父母就要帮助孩子去调整。

 

引导孩子去理解,不仅仅是你这么做,人家会怎么说。而是去想想看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说,如果很期待自己做的跟他们不一样,很可能之后他们还是会这样批评你。但这就是我们想要跟他们期待的不一样而付出的代价。按照这个思路,孩子会比较好的适应外部环境对自己的各种评判。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使今天我做了这个决定,要成为这个社会期待的样子,这也是通过我自己的决定,也是在做自己。虽然看起来我的样貌好像很符合社会的期待,因为我已经考虑过,评估过,这样的方式生活是我愿意的。所以它不是好跟坏,对跟错的问题,而是怎么帮助一个人找到最适合他的方式。

 

其实很多父母可能不太接受过去的自己,或者过去的自己有很多受苦的经验,所以就希望孩子成为另外一个样子;或者是,父母不喜欢当年自己的状态,就不要孩子成为那样。


父母其实可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里回过头来看看自己,重新思考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为什么会对孩子有这样的期待。

《生命·成长》收看方式

⭐ 关注【此念】微信公众号,2018年12月20日开始,每周四上新


⭐ 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腾讯视频等平台,搜索关键词“生命成长”即可。

欢迎入群互动,参与讨论

长按添加小念微信,获取入群链接

- 阅读推荐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info@cinianchina.com

点击阅读原文看《生命·成长》系列更多精彩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