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念手记|李松蔚:做父母,为什么有时越学育儿越焦虑?
○ 吼娃几句,她就说:“妈妈你又凶我,你是不是不爱我!”
○ 他摔伤了,我说:“没事没事,一点小伤没关系的。”结果他哭得更厉害了……
○ 孩子说要学钢琴,琴买了班报了,孩子学了几天就说不去了……
○ 孩子英文不好,是不是我错过了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面对孩子,我们常常自我反思,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对,不够好?
我们都知道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但经常学得越多发现错的越多,于是很多人都诚惶诚恐地带孩子。
此念前不久采访了心理学大V李松蔚,谈到“育儿”,李松蔚说:
“我们这一代人习惯的教育,是要把人培养成更完美、更正确的人。回到学习的本质,学习的目的其实应该是一个发现和接纳自己,回到真实自我的过程。”
当我们发现真的很难做到接纳孩子的情绪,或许是因为我们需要先学会接纳自己。
有关“如何接纳自己”,小编整理了此念创始人毛思翩与李松蔚的部分精彩问答手记,与您分享。
嘉 宾 简 介
李松蔚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
注册心理师
心理学科普大V
致力于心理学的大众传播普及
在知乎和微信公众平台吸引了众多读者
毛思翩:
做父母,为什么有时越学育儿越焦虑?
李松蔚:
问题的本质是,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的目的是让你成为自己,还是让你成为另一个人?
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或者我们这一代人习惯的教育里有一个没有说出来的话,就是最好的教育是把你教育成另外一个人,让你成为一个所谓完美、正确的、不犯错的,很高高在上的存在。
所以我们买到任何一本跟“养育”有关的书,或者我们听到一门课,只要我们把它跟学习划成等号,我们就在心里边想,“我不是一个好的父母,我要怎么样怎么样才能是一个好父母。”
带着这样的一个心情,你可以装,但是你不会真的觉得很愉快,或者很幸福。”
毛思翩:
为什么小孩子那么容易情绪失控?有时候感觉他们真的像外星人,无法跟他们讲道理。
李松蔚:
我们一生都在反复确认一件事,我的存在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它是不是可以的?它是不是被允许的?
这个存在的一部分表征在情绪感上,就像一个孩子摔了一跤,他疼的时候,如果这个父母说;“不疼”,这个孩子会哭得很厉害。
他哭有一部分是为了他的疼而哭,一部分是在为了某一种混乱的感受而哭——好像我的疼是错的,代表了我可能是一个比较软弱,或者比较娇气的孩子,可能我才会有这种感觉,所以这个部分是他心里面很难释怀的东西。
孩子可能觉得委屈,或者害怕,有时候觉得生气,这些感受他其实也需要反复地确认——它可以存在吗?它是正确,或者它是正常的吗?它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本来有可以有的一部分吗?
当然这是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一个疑惑,这个疑惑其实在很多人心里持续很多年的。
毛思翩:
当孩子开始情绪失控的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做?
李松蔚:
很多时候,当孩子开始大喊大叫、不停哭泣、蛮不讲理的时候,父母的情绪也经常跟着失控。父母习惯性地先澄清自己,或者先否定孩子的情绪。
“别生气了,别哭了”,是因为有些人不习惯去讲感受,尤其我们中国人,从小自己的感受从来没有被人看见过。
如果这样处理,孩子的感受就掉在地上了,因为他觉得很委屈,他很害怕,或者他很希望得到多一点的安抚,这部分感受如果没有被接受,他的情绪就会更加崩溃。
所以说其实父母能帮助孩子最重要的是;先帮他澄清他的感受,然后接纳他的感受。告诉他这都是正常的,你确实觉得疼了,我也接纳你的疼,这个是特别重要的。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所以一般来说,父母对孩子第一句话一定是说;“你生气了”,然后说:“过来过来,让我抱抱”,或者你去逗一逗他,安抚一下,也许我会用这样的一些方式,先在感受层面做一点工作。
等这部分做完了再讲道理,让孩子了解真实的这个世界是怎么去运作的,那么后边那个部分他接受起来就会更容易。
毛思翩:
如何做到接纳孩子的情绪?有时候我们甚至无法接纳自己的情绪。
李松蔚:
接纳别人感受的第一步是先接纳自己,你接纳自己的时候就要允许自己会犯错,没那么完美。
要让自己不要那么求全责备,生活当中可以有一些犯错的空间,偷懒的空间,不那么正确的空间。
有时候被孩子惹急了自己也会生气,然后也要接纳这部分生气,因为没有父母真的可以做到像佛一样的。
父母真的能够接受,甚至有一点喜欢自己现在的存在状态,他才有那样的一个心力和能量去对自己表达他的接受和喜欢。
自己觉得很舒适,很松驰,然后当孩子不高兴的时候你就很容易说出;“你不高兴了。”
可是如果你自己想着今天有800件事情要做,我已经很难了,你真的很难接纳别人的情绪。所以这个学习的过程是先要学会原谅自己的过程。
毛思翩:
如何做到接纳自己呢?
李松蔚:
如果你要接纳自己,那么假如你有一些东西是不能接纳的,你也要接纳这个“暂时不能接纳自己”的自己。
如果你真的很接纳自己有这些部分,那么一段时间之后其实你就会有变化。人最奇妙的就是,你不需要做任何的刻意努力都会有变化。
可能在某一个阶段的时候你会特别不耐烦,假如这个时候你开始说;“我不耐烦,是不是我不好,我是不是要改掉这个习惯?”。
可能这样下去你就会陷入一团乱麻当中,因为你不会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批判,结果迟迟也没有真的从这个状态里面走出来。
但是如果你说:“我就是不耐烦,也许我的这个状态它也是好的,它也是可以存在的。”如果你这样以比较如实、觉知的态度去关照自己,说不定过一两个月你就会发现,好像跟之前相比现在就变得轻松多了,或者不耐烦的东西它来了,它待了一段自己就走掉了。
我们看孩子也一样,孩子有时候在某一个阶段会有一些毛病,然后突然有一天,你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就不在这个地方较劲了。
很多人可能因为太爱孩子了,或者太在意孩子了,所以别的事情上可以很松驰,但一到了教育孩子上完全不松驰。
当我说我必须放松下来,其实这个就是对自己的一个要求。我们要想松驰我们就要接受这个人是不松驰的,所谓放松的意思就是不放松也可以。
比如孩子学钢琴,我就会说这个事情本来就是你喜欢做就做,不喜欢做也没关系。我发现当我把这个事情说得越无所谓的时候,他们就越能够快速地进入到那样一个状态。
毛思翩:
道理其实很多人都懂,但是做起来还是觉得挺难的。作为心理学家,您是如何面对育儿焦虑的?
李松蔚:
我们看一些书,或者听一些课,它告诉你这样的一个做法,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百分之百都能做到。其实每一个当父母的人,自己也都不可能那么“完美”。
心理学家做父母,最好的一点就是不容易被现在很多同行吓到。他们讲的那些要怎么去养孩子,几岁之前是关键期,一定要怎么样,然后错过这个阶段就怎么怎么样。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现在很多人讲挫折教育,本质上就是孩子得多遇到点困难才行,如果你把什么东西都给孩子计划特别好,布置得特别完美,那就没有挫折教育意义了。
所以不完美也是一种非常必要的经验,从这个角度讲,我不认为现在很多这种条条框框的东西是那么重要的,带着这样的一个心态在养的孩子时候就会轻松一些。
比如你看育儿书,你发现孩子跟书上说的不一样,你就会想,我们家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他没有照着书上写得去发展呢?这是不是孩子出问题了?
但是后来我突然理解,如果书上写得跟孩子实际的表现不一样,那不是孩子出问题,肯定是书没写对。
或者说这个书写得东西没有涵盖到我们家孩子的情况,那是写书的问题,那不是孩子的事,所以想明白了这一点,有用的我就用,如果跟孩子对不上我肯定以孩子为主。
毛思翩:
现在有些家长认为必须要激娃,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要散养,您怎么看?
李松蔚:
我们这一代一定是比我们的父母要更接近于真实的父母,所以我们的孩子体验到的感受一定比我们小时候的体验到要好很多,因此我们没必要再去责备自己。
可能有时候我们确实会忍不住对孩子挑剔,但从好的角度来看,其实我们也是用这种方式给孩子施加了一些积极的影响,我们也让这个孩子接受到了某一种祝福。
因为我们在很高的自我标准下,成长为非常优秀的一代人,然后也希望我们的孩子同样优秀,甚至更优秀,我们通过那种方式不是犯错,其实是把这样的一种祝福传递下去。
如果孩子真的是在一个相对宽松,更有弹性的环境里长大,他能够接收到,“其实我犯点错也没关系,我不需要对自己那么苛刻”,那也很好。
这两类父母,其实对孩子来讲,都是有好处的。所以总的来讲,这样也很好,那样也很好,再在一起就更好了。而不是说,这样也不够好,那样也不够好,到底怎么样才对孩子好。
孩子天生是不一样的,他有很多天生的特质,所以父母也要接纳,其实他就这样,可能未必是我做了什么他才会这样,这就是他天生的样子。
有一个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当父母得对自己好一点,夫妻之间相互要对对方好一点,孩子其实怎么样是第二位了。自己活得好不好,我觉得是对孩子更重要的一件事情。
- END -
◆ ◆ ◆ ◆ ◆
阅读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赞赏或转发,都是真爱”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