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郝景芳|真正的人生成就,属于极致的沉醉者

此念 2022-05-0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晴妈说 Author 晴妈

本文转载自郝景芳个人公众号:晴妈说

ID:qingmashuo

作者:郝景芳

儿童通识教育品牌童行学院创始人

公众号:童行学院 ID:tongxingplan

导读

今天这篇文章,是讨论近期经常被人谈起的尖子生问题。


在北京海淀区,有传说中的八少八素和早培,有一秒刷爆的英国某英语考试网站,在顺义区,有全世界送孩子参加的体育比赛,有每天放学后排满的最优秀家教列表。无论在哪个区,都不缺少“样板孩”,语数外成绩顶尖且业余爱好样样出色的孩子深深震撼着吃瓜父母。


这两个区的家庭,无论是从经济条件、教育资源,还是从孩子的天生遗传因素,都算是全国最好的家庭了。但她们的普遍焦虑情绪也远远高于全国普通家庭。


为什么会如此呢?原因很简单:孩子的资质很好,父母希望让孩子成为最优秀的那一个。这是“资优生”培养的典型心态。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聊两个话题:

1)资优生该如何培养?

2)资优生的问题在哪里?



cinian


01

火爆的天才班和英语考试说起


在很多海淀父母心里,不知道“八少八素和早培”是值得笑话的。其中,八少是“八中少年班的简称,15岁考大学;“八素”是八中素质班的简称,17岁考大学;“早培”是人大附中早培班的简称。这些专门选拔天才儿童的班级,以超前学习出名。颇为类似于八十年代开始兴盛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本来我以为这类“少年上大学”的班不流行了,也以为“提前学”早已不是父母观念,但仔细了解一下才发现,最近这几年这条路还是甚为兴盛,甚至烈火烹油之势超越当年。


据说2018年“八少八素”少年班招收120人,报名13000多人;人大附中早培班报了14000多人。英国剑桥英语水平测试KET和PET,开放报名当天就刷爆网站,一秒抢光名额,有的家长报不到北京的名额,就给孩子报外地名额,结果河北、甘肃……名额都没了。


据说还有一些公立和国际学校优秀学生,小学就去考成人托福,成绩斐然。


总而言之,疯狂的尖子生考试。


为何有这么狂热的尖子生考试爱好呢?


原因大致有三点:


1)觉得孩子有天赋,不想辜负天赋,想把孩子培养出最顶尖成就;

2)小升初竞争激烈,现在不允许统一招考,于是名校看各种竞赛奖项作为名校点招标准;

3)被周围环境裹挟,就像红桃皇后,你只有同样奔跑,才能保持在原地。


今天我先不说后两点,因为都和大环境相关,有空我再慢慢聊。


我今天就想说第一点:认为自己的孩子资质好,想从小按照顶尖人才的方式培养。


我想聊聊,资质好的孩子,要如何成长

02

 从理科实验班的经历讲起


事实上,我自己小升初的时候,走的就是数学竞赛-理科实验班路线。


天津市的小升初,从二十年前就是白热化状态,当时全国很多城市小升初都还是直升,天津市就是统考,市重点、市级区重点、区重点中学层次分明,0.5分就差出千百个名次。在这种情况下,小学奥数和重点学校点招成为很多学生的重点战场。当时天津市的重点中学也办奥数培训班,在奥数培训学校严格按名次分班。


换句话说,今天很多父母狂热的路,我二十年前都经历过。


当时的结果如何呢?


我从五年级开始进入奥数学校,一直在年级一班,而后通过了另一所著名初中的点招,进入超常实验班。


当时天津市只有这一个所谓的超常学生实验班,五年读完初高中,高考和竞赛兼顾。当时有四五千人报名,我考了全市第七名。


可以说,我算是当时奥数选拔赛的“赢家”。


-那你今天会想要推女儿再走这条路吗?

-不,我应该不会推女儿走奥数选拔之路。


-为什么?

-我希望她有更广泛的生活空间。


-学奥数不好吗?

-没什么不好。只是这条路是一条适合真正对数学有极特殊天赋的孩子,那种天赋类似于有运动天赋的孩子去体育学校做体育特长生。很多要强的孩子也可以通过测试,成功考上,但如果没有特别的数学天赋,在这条路上走不远。


-怎么知道自己的孩子有没有特殊天赋呢?

-很简单,热爱就是天赋有天赋的孩子会展现出对这个领域极强的兴趣。


-兴趣也是成功带来的吧?刚开始没兴趣,也许成功之后就有兴趣了?

-这个事情,怎么说呢……我就是不希望她混淆对“成功”的感觉,和对“事情”的感觉。我希望她能更敏感地体会到,什么是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的事情。


我还是继续分享一点我的过往经历吧。

03

两年前的演讲,有关“聪明”


两年前,我应哈佛大学驻中国代表处的邀请,给他们的一个青少年营的活动演讲。


这个青少年营是从全国高中甄选出的优秀学生,层层筛选,都是尖子。虽然是读书主题的活动,但入围的难度还是很高。哈佛的活动,毕竟自带光环。北京一场,上海一场。


两场演讲我都用了同一个题目:《愿你一生勇敢,不负聪明》。


我说:“我在这个会堂里讲的东西在其他地方可能都不会讲,因为有些东西说给一般人听比较刺耳,但我相信你们会懂。能坐在这个会堂里的你们,都是很聪明的,在各种考试中也能证明你们聪明。而我要讲的,就是如何对待聪明,走出聪明带给自己的桎梏。”


然后我讲了聪明可能遇到的问题,也讲了我的建议和鼓励。


第二场演讲结束后,会场后排有一个女孩站起来,说:“我觉得你从一开始就说‘聪明’,听着挺刺耳的。”我说:“你说的没错,所以我平时在外面并不会讲。我只是在这样一个场合,针对一小部分人讲的,我想会有人明白我在说些什么。”


事实上,两场演讲结束后,都有孩子找到我。


第一场有一个男孩从后面追上我,跟我说:你说的对,我就是那种做什么都很快的,也得过不少竞赛的奖,但我不知道怎么找到自己的动力。


第二场结束后,有好几个孩子跑到后台,一个女孩说:我完全明白你在讲什么,我就是像你描述的那样,从小就是第一名,但很多时候内心会很脆弱。周围的几个孩子也点头。其中一个男孩还提出跟我抱一下,希望得到一些鼓励。


那个时候,我觉得我的努力是值得的。


是的,很多时候聪明孩子面临的是共性问题。聪明,是一种很容易被识别的特征,也是非常容易被周遭环境捧在手心上的特征。但也因为如此,聪明的孩子也很容易走入一些共同的问题圈。


我也曾经在这问题圈里徘徊很久。

04

关注成就,还是关注事情


我算是从小被说“聪明”一直到大的孩子。小学第一个学期期中考试,得了年级第一,老师说那一年试卷偏难,没想到有人能全满分。从此之后在各级都拿过年级第一,高中毕业也还是学校的第一。


而这个过程,对我而言并不是很困难。我没刷过题,小学时候放学先在户外玩到天黑;中学放学去打篮球,从小做学校主持人,也做校园电视台、参与文艺演出、校学生会。学习也不需要父母督促。


总而言之,我没有感受过学习辛苦。


讲这些事情貌似非常装逼,但我必须在这些方面诚实地讲出来,然后才能用同样的诚实,把我经历过的真正的困难讲出来。


我经历的真正困难,在于大学之后,当我真正需要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内心深处对于自我和事物的感知。


我在大学有一段时间陷入“自我怀疑”的困境,我成绩和业余爱好都算不得出色,自己想要为之努力的写作也毫无进展。


这种时候,我就不停给自己制定“成就”目标,每年都定新年的成就目标,幻想自己某些方面大放异彩。


可是常常事与愿违,某一年并没能做出我给自己定的杰出目标,下一年也没完成目标,这让我十分焦虑,常常临近年末就用尽办法想赶上进度,例如被退稿的作品发疯似的修改,期望在年内发表出来,完成我对自己设定的目标。而这样就越发不成功,更怀疑自我。

直到过了好几年,我才慢慢发现症结所在:我混淆了对“成功”的感觉和对事物本身的感觉。


举个例子,如果喜欢的是站在第一名的领奖台上,那么游泳时想的更多是成功的步骤;但如果喜欢的是游泳本身,那么游泳时感受的可能是身体和水接触的感觉,人在水下奇妙的变化,调动身体肌肉拨开水面的触感,头脑中想的是更纯粹的身体姿态的细节。


吊诡的是,在人生的很多领域,以前者心态都不如后者心态带来真正的成功。


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一点,是在一堂大提琴私教课上,当时我已经学了两三年,给自己的目标是今年学到能在年底的聚会上拉曲子。


但是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打断了我的演奏,直言不讳地问我:

你是不是没有在听你拉的声音?

你真的听不出来声音本身的音色好坏吗?


那个时候我发现,我确实没有全身心感受声音,我只关心尽快推进练习曲的进度。


这件事本身给我很大的刺激。我开始慢慢感受到,当其他人真正喜欢一件事的时候,在他们做这件事的时候是怎样全心投入的。


跳舞的时候,专注的是肌肉和身体的感觉。写作的时候,专注的是记忆引起的细微情绪,研究数学的时候,专注的是方程两边的意义。


我羡慕他们那种发自内心的专注,能够每天沉浸其中,而不让随时随地的进度审查干扰心流。


不能沉心感受事物,是任何领域无法精进的最大障碍

05

局部最优 vs. 全局最优


正是在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聪明”给自己设下的障碍。


曾经太过容易地达到各种事的成功,因此习惯于站上山头的感觉,恨不得一脚就迈上山头。


我熟悉的就是怎样每年在各种山头打卡,无论是各式各样的考试,还是学校里的学生组织和各种文娱活动中打卡。


可是校园里的小山头,对于人生的高山而言是无关紧要的。人生中的各个行业领域,都是一生攀登而到不了顶端。


如果熟悉的只是山头打卡,往往没有耐心一步一步踏实走山路,更无法接受那种“看不见顶端、只是一直在路上”的长期登山过程,那就做不到真的卓越。接受不了寂寞长路,就完全不能攀登任何真正的高山。


原先有一个说法,当人工智能AI寻找策略的时候,很容易把自己卡死在“局部最优”,也就是某个小山头。


算法往任何一个方向探索都会发现比现在更差,因此不被接受,就无法下降到谷底,也就不能找到更高的真正“全局最优”。


我曾经的问题,可能也是很多聪明孩子会遇到的问题:习惯于快速站上山头,不习惯于长久在山路上摸索。

对我来说,从小到大各方面的成绩和轻易性,让我误以为成就感就等于兴趣。我想尝试各种事情,其中有很多并不是因为我有沉醉的爱,而是因为我喜欢给自己打勾:你看我又会一项新技能了,你看我这也好,那也好,什么都好。其中绝大多数都像考试,每年都能向人展示。


可是真正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


真正的人生成就,属于极致的沉醉者。在更广阔的世界中,在更长久的人生里,最终是对一件事极致的敏感和热情,才能让一个人摸索出攀登的道路。就好像全世界不存在,只有自己和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种时刻,内心澎湃如大海。


听一个音符,就像音符里包含宇宙;

推一个公式,愿意数十年如一日;

写一行代码,就像全世界都安静下来。


想要在真实世界里做出一些重要的事情,就需要一个人将自己全然打碎,忘掉所有既往,有一种从山脚开始攀登的赤子之心。


然而很多习惯于在小山头上用成绩证明自己的人,不愿走下山谷,被卡死在自己的小山头上,也就很难攀登真正永无止境的高山。能走出这一步,需要的勇气多于才华。


换句话说,有的时候,“聪明”阻碍了真正的“勇敢”。

06

愿你一生勇敢,不负聪明

回到教育上,对我的小孩,我有什么样的期望呢?


我希望她能真正对内心诚实而敏感,找到自己一生所爱。


我曾看到一些人工作的样子,用高超的科技做CG动态,他们日复一日进行繁复的处理,但是为此兴奋,为了想象的实现而废寝忘食。


我也知道真正热爱数学的人是什么样子,那些数字和符号,是他们头脑中闪闪发光的星星。


我见过没学过绘画,却成为暴雪第一流美术师的人。


我见过顶着“成功者光环”,志得意满做电影,最后狼狈收场的人。


也见过真正热爱电影,从剧务吃盒饭做起,每天看几小时电影自学,最终呈现出划时代作品的人。


换句话说,我见过“头顶有光”和“内心有光”的人,后者比前者的道路远得多,能走向无穷。


我会让女儿尝试各种东西,学数学、学语言、学一点艺术、学一点音乐、学一点体育,也学一点科学。但我不会对短期成就有要求,只是希望她能在广泛的接触中,对内心敏感,慢慢摸索出内心真正光亮之所在,摸索出自我的样子。


我不觉得资质好的孩子,一定要超前学习、跳级,甚至不觉得资质好必须进入顶尖学校。


事实上,“最顶尖的位置”是很多人向往的位置,但它也只是千万个位置之一。如果资质好变成了“必须抢这个位置”,那其实是降低了自己的自由度。

在我面临毕业选择的时候,我周围很多人的选择是十分局限的。理工科对人生的选择,基本上是在顶级高校或者公司做科研;社科类对人生的选择,局限于一些投资机构、大银行、咨询或世界500强,职位选择不外乎几类:咨询、投资、研究、管理实习生。


在那个时候,觉得似乎全世界只有这几个职业,其余都是不可考虑甚至不存在的。


后来接触的领域更多了,看的世界更大了,才发现这几个职位只不过是全天下千百条路中间的几个,它们确实挺好,只是远远不意味着全部。


我们每每做一些项目,发现很多领域有广阔的市场、全新的血液,但鲜有名校生参与。一些新兴业务蓬勃发展,创意产业一天天变化,到处都是新的项目机会寻找人才,而这些流动的世界,鲜少出现在名校生眼里。


这个世界上,形形色色的职业太多了,在创新时代有一些工作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设计颜值与交互俱佳的新产品、策划体验丰富的浸入体验、为历史人物设计虚拟现实呈现、规划突破传统边界的跨界互动合作、以想象力为核心的内容事业、对精准用户群体有吸引力的圈层事业、新科技与新的社会形态结合、与现实发生交互的电影导演、声音装置艺术家、气味品鉴师、虚拟偶像打造者、游戏设计大师……


我相信,未来一定只会有更多选择,更多路径。企业形态革新的速度也只会越来越快。只要人生不给自己太多条条框框限制,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那条路。

插画师-lost7的作品

在这样的时候,怕的不是一无所有,怕的是自我设限。越是资质优异的孩子,越是容易被校园成就的优秀困住,站在既往成功的山头上,走不出破釜沉舟的一步,无法从零开始,找不到真心想要攀登的高山。


这个世界上的高山太多了,每一座高山都是要穷尽毕生的力气,一小步一小步行进。如果没有热爱,根本无从选择。而如果没有自我发现的敏感,根本无从产生心底的热爱。


发现热爱,需要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所以如果问我考各种竞赛和特长班好不好,我会很明确地回答:可以考,但是不要占据孩子自由探索的时间精力,更不要让孩子心中只有短期竞赛,不懂人生的长期旅途。


只有抛却聪明给自己的所有包袱,走到谷底,找到真正能让自己泪流满面的事物,才是支持生命的长久力量。


我只愿你一生勇敢,不负聪明。

- END -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快乐教育“和”高成就“哪个才是幸福的真谛?


贺岭峰:是不是花了时间花了钱,

哭着也要把兴趣班上完


李松蔚:做父母,为什么有时越学育儿越焦虑?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