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年龄限制、无年级划分、无专业选择,斯坦福计划开创怎样的大学模式?

此念 2022-05-0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外滩教育 Author 郑钢

▲ 斯坦福 图源网络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外滩教育

ID:TBEducation

文丨郑钢    编丨Travis

导读

高中毕业就被推入校园,选择一门专业研读四五年后便被投放到社会... 当下的教育体制,培养了太多对未来迷茫的大学生,亟待变革。


斯坦福大学的“2025”计划试图打破当前大学教育对年龄、年级与专业的限制,通过“开环大学、自定节奏的教育、轴翻转和有使命的学习”四个蓝图,培养新一代大学生。




cinian



18岁左右入学,一直到22岁,在连续四到五年的时间内,在教室里完成若干门必修课和选修课,修完规定的学分,换取一张毕业证。之后,毕业生拿着大学毕业证,投递简历,申请工作。


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大学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伴随着大学的诞生,已经存在近千年,如同博物馆的文物一样古老。


向来以自由与创新校风闻名的斯坦福大学,五年前,提出了斯坦福“2025”计划打破所有人对于大学和学习的想象,提出了让人惊艳的大学前景,这个计划正在一步一步从蓝图走向现实。


“2025”计划主要由开环大学、自定节奏的教育、轴翻转和有使命的学习“四个蓝图”组成,这四个蓝图彻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大学的教育体制、学习方式、培养目标和使命价值。





01

从线性到开放环型的学习

人类诞生以来,学习革命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中断过,有些波澜壮阔,有些是波澜不惊,但是不管如何进化和变革,这三个方向始终引导着学习革命:


❍ 1. 释放学习者的主体活力

❍ 2. 拓展学习者的学习时空

❍ 3. 赋能学习者的终身发展


斯坦福“2025”计划,正是引领着学习革命的三个方向。


“开环大学”是该计划最关键的内容之一。该计划创新性地解除了入学年龄的限制,17岁前的天才少年、进入职场的青年、职场失意的中年以及退休后的老人都可以入学。


另外一个鲜明的特色是延长了大学学习时间,以往连续的四年延长到一生中任意加起来的六年,学习者时间可以自由安排。


如此一来,学生可以不断学习、体验、运用、修正、再学习,每一段重回校园的旅程都是一个开放式的环状旅途,可以随时结束或是开始。大学成为开放的学习中心,学生一生中随时需要,就可以回来充电的六年学习基地。

如果说传统的大学体制,是一种以四年为单位的学习闭环,那么这种创新是另一种闭环,这个闭环发生在人生任何阶段的六年里面,代表一生的学习机会。


他们可以自由地学习了一个阶段后离开校园去工作或实习,如果有需要,再返回校园充电;或者如果他们想改变职业,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再去接受教育。


这类似于一种无限量供应、随心所欲地吃东西的自助餐方式。


知乎网站上有个网友的评论,一语中的。他说:


学习应该是主动和选择的,个性化的,不应该被时间和年龄所限制;


还有,很多时候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实践相分离。我们学习的知识和理论,往往不知道用来做什么,当工作时发现用途了,却已经来不及回学校里重新学习。


而最佳的学习方式一定是不断反馈,去社会和实践中发现问题,回来知道自己要学习什么,也找到自己的理想和方向,效率绝对是天壤之别,这就是开环的意义所在,在不断反馈和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开环大学还会带来另一个变化,那就是校友的重新定义。


传统的校友往往是班级的同学,开环大学里的学生很有可能是处于各个年龄段以及从事不同工作的一群人,他们可能是天真的孩子,也可能是富有经验的长者... ...


开环大学形成了独特的混合学生群体。这可能导致更有趣、更有活力的课堂:“既被年轻的,有创意的,大胆的观点所丰富;又被有经验的,年长者的智慧所丰富。”而且学生更容易建立起合作、强劲与持久的社会网络。


在国外,有种“间隔年”教育模式,类似于开环大学,学生高中毕业生到全世界去实践、实习或者旅行一年,再申请大学。学生通过这样一段经历,能够更清楚地了解社会需求和自我兴趣。


但是这种模式一直遭人诟病,并没有被广泛接受。开环大学为间隔年、休学见习等灵活式学习模式消除污名,而且时间更长,方式更灵活。


埃里克·霍弗(Eric Hoffer)在他的《对人类状况的思考》中写道: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是学习者继承了未来。只有有学识的人才有能力生活在一个不复存在的世界中。

我们的人生之旅需要有学习相伴,需要终身学习。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未来,获取未来,开环大学使得这一切有了可能。




02

自适应教育取代流水线式教育

大学自从创办以来,就把本科学生分为四个年级,分别是“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生”,学生大一结束就必须进入大二,大二结束也不管“是否学会”,或是“超前进度”,将直接进入大三,这样固定制式的流程就像是工厂的流程一般。


“2025”计划打破陈旧、僵化的年级划分,代之以“CEA”模式——校准(Calibrate)、提升(Elevate)、激活(Activate)三阶段。这三个阶段被称之为“自适应教育”,学生在不断地尝试、调整和适应中定位自己的方向。

校准期间,学生学习和接触短期专业入门课程,可能一天或是一周的密集课程,能够体验广泛的学科领域,学习模式和职业轨迹。


这样,学生有大量的、充足的机会去了解各种各样的课程、专业,从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或者学习领域。


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必须跟踪和反思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断在学习、调整和适应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有的学生可以在半年内就定位,有的则需要长一点的时间来探索,对即将深入学习的内容做出了更好的选择。


学生再也不用受到大学申报时专业或者志愿的限制,也不用即使不喜欢也要硬着头皮学下去。

当学生定位自己要深入或者感兴趣的领域时,就进行到“提升阶段”。此时学生对自己的志向和专业有了清楚的认识,他追求知识和学习产生了高度的热情,在专业的领域上也有了高度的聚焦,深入学习,建立起深度专业知识和方法。


第三个阶段是活化或者激活,将学校所学的知识在真实世界运用。学生通过实习、计划合作和创业计划,在知识和真实世界建立连结,验证知识的实践价值并创新知识。

马尔科姆·杜拉德威尔的《异类》一书中讲到:要成为一个领域的高手,需要一万小时的训练。有人将其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但其实还需要两点前提:一是需要兴趣,二是需要方法。如果一个人在跑步上缺乏兴趣或者天赋的话,那即使每天练习跑步,十年后也不可能达到专业运动员的水平,方法也同样如此重要。


“自适应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导向教育,学习者在自我导向、自我调整、自我管理中,获得个人成长和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并能回答“我想成为谁?”这个问题。




03

专注于技能,而不是知识

轴翻转(Axis Flip)是“2025”计划的亮点之一,将大学教育“先知识后能力”的培养目标反转为“先能力后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非专业知识,让学生具备基础能力去分析和运用专业知识,如同具备拼图的能力可以拼组图像和解密。


学生毕业后,他们得到的不再是印有一门门课程,一个个学分的成绩单,而是一个个技能的清单。


斯坦福大学认为:“成绩单是一种过时的,追溯性的且元数据贫乏的时间记录,而不能展示学生所获得的技能或知识。“作为一种独特的,有效的能力产物,技能清单将成为雇主评估岗位候选人潜力的宝贵工具。”


在知识量爆炸增长,知识获取途径不断扁平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共识是:大学应更多地专注于衡量“能力”,不仅是学生所知道的,而且他们能做什么。

有个统计,2015年,只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从事与大学专业直接相关的领域工作,原因在于或者学生选择不佳,或者专业本身与新的发展不相符合,更或者是新兴职业层出不穷。


而那些通用的或者社会最需要的技能,通常能够改变这样的现状,在快速变化的经济形势下,为学生提供了应对各种职业的基础。


未来的学习,不是攸关你知道什么,而是你如何运用所学。


斯坦福大学一改过去以一栋栋的大楼分割学术专业,重新组合专业和技术,开发和整理出各种课程,打造弹性的学习中心。


这些中心以能力区分,以科学分析、量化推论、社会批判、道德推论、美学解读、创意、有效沟通中心等命名。这是一种以可迁移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通识课程和教育。

根据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就业前景报告》,随着技术的大跃进发展以及人与机器之间岗位分工的转变,到2025年,将有50%的员工需要新的技能,否则将被其淘汰。


报告还列出了雇主最有欢迎的十大技能:


❍ 分析思维、

❍ 主动学习策略、

❍ 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 批判性思维、

❍ 创新能力、

 领导力和社会影响力、

 技术使用和控制能力、

❍ 技术设计、

 弹性,压力承受能力和灵活性、

 推理能力。


这十大技能里,新出现的是自我管理技能,例如主动学习,弹性,压力承受能力和灵活性。“2025”计划的技能清单,就是希冀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因应复杂的变局,从而在未来人与机器的岗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04

将学习建立在意义之上

未来学和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说过,未来人才最需要的6大能力,叫做“三感三力”: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故事力,交响力和共情力。


“意义感”的核心是“知识”、“我”和“世界”的关系,也就是说我是如何用知识去改变或者影响世界的。


“2025”计划要求学生基于一定的使命和目的进行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专业,更要将专业的使命深深烙印在脑海中。


比如说,学生在介绍自己的专业时,不要简单地说“我主修生物学”,而应说“我学习人类生物学,消除世界饥饿”;不能简单地说“我正在学习信息技术和政治学科”,而是说“我学习信息技术和政治学科,为了推动公民与政府的互动。”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修这些课?为什么要念这门主修?我的行动是什么?为什么要选这个工作?


如果你到斯坦福校园看看,可以看到学生们穿着自制的斯坦福T恤,上面写着“ 去点燃”、“要创造”、“去挑战”、“去改变”、“去说服”。


这种非正式的标语,正是学生们受他们正在研究和学习的启发,对于使命的回应。“有使命”,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人生之旅,使得学习和工作的意义感变得无比强大。


学生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工作而工作,而是创造更多的价值,推动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即使有一天遇到挫折或者困难时,依然“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毅坚持。


学生无需选择广泛的研究领域来学习专业,而是会选择自己想解决的问题,以及在开始职业生涯时如何继续努力解决该问题。


这些问题通常转化为项目或者任务。学生通常讲的是我在解决何种任务,而不是学习何种专业。

例如,一项任务可能是研究农业和生物学以消除世界饥饿。然后,他们学习了大学课程来支持实现该目标。


这些问题包括贫困,健康,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全球治理以及艺术和文化成就等问题,加速学生的个人意义感,增强了学生向外的全球影响力。


在白岩松看来,所谓前沿,就是要以非常敏锐的视角,站在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思考问题。


曾经有人问斯坦福的前校长:“斯坦福未来会是一个教学中心,还是研究中心?”这位校长回答:“斯坦福应该是个学习中心。”


一所不断学习,创新变革的大学,才会是带动一整个时代进步的引擎!


*图片来自斯坦福“2025”计划官网。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并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优质在线课程。



- END -




《生命·成长》第二季正在播出,欢迎收看。

👇

击下方海报即可观看

最新《生命·成长》第二季完整版纪录片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蔡志忠 | “爱”就是让小孩到外面敢于冒险,

因为他知道永远有一个家的爱支持着他


金穆兰:芬兰教育改革,到底改了什么?


做不正经工作的年轻人:我对成功没有兴趣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