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为什么需要属于自己的教育?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诗坚 Author 肖诗坚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诗坚
导读
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此政策出台,掀起巨浪。号称中国教育体系中的第三大教育体系“校外培训”受到毁灭性打击,教育股票暴跌,培训机构纷纷裁员倒闭。此双减政策或将载入中国教育史册。
然而,此重大政策在乡村教育界却没掀起任何涟漪。有没有新东方、好未来,对于乡村孩子都一样,放学之后该干农活干农活,该在地里撒欢儿撒欢儿。
不仅本次,教育部接二连三出台的各种政策几乎都和乡村教育无直接关系,因为我们的教育是城市本位,一切从城市出发。
但就学生数量而言,中国乡村孩子却是义务教育的主体。推进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是承认乡村教育的差异性,在政策、机制,甚至教学内容上走差异化道路,不一刀切。乡村教育要生存要激活要发展,不能简单地从内容到形式复制城市教育,更不能跟在城市教育后面追,而是要根据乡村教育特点及需求探寻出属于乡村自己的教育模式。
乡村教育的宗旨不应是培养跳龙门的鲤鱼,而是要培养热爱乡土、热爱生活,敬爱自然、走向未来的新一代乡村子弟。
cinian
01
中国义务教育的主体是乡村学生
尽管城市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但中国土地上依旧并将永远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祖辈以土地及农业为生,数量庞大,他们是中国的农民。《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65.5%,届时,依旧有将近5亿农村人口。5亿人是什么概念?世界第三大人口国美国人口不过3.2亿,中国农民总数到2025年依然比美国总人口多了将近2个亿。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这些勤劳而贫苦的农民后代大多在其所属村庄或镇上读书上学。发生在乡镇学校的教育被统称为“农村教育”。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在校生1.45亿人,其中在乡镇接受义务教育达9000万人,占全国接受义务教育总数的65%,这个比例到2019年依然相差无几。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乡镇9000万孩子在接受义务教育,这个总数甩出城市学生整整四千万,比加拿大一个国家的人口还多。如此庞大的群体,理应成为我国义务教育的主体,理应享有和都市孩子一样的有质量的教育,但并不然,我们农村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的薄弱地带,尽管农村孩子也将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
02
中国教育正在失去乡村
我国乡村学校在国家统一课纲指导下从课程设置到教材内容都与城市学校保持一致。乡村学校基本都使用部编版教材,同时学校也努力按要求 “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尽管后一点因为师资的缺少导致很多乡村学校难以实现。从教育质量评估而言,全国城乡都采用考试制度,大浪淘沙通过高考的乡村孩子,通常被称为是“鲤鱼跳龙门”,属于少数幸运者,寓意其命运将就此改变。
一方面是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另一方面是落后的教育及教育资源,再加上社会变迁中复杂的文化心理变化,使得中国的教育正在失去乡村,乡村也在失去教育。早在十年前,学者饶静等就大声疾呼以城市为导向的教育政策让我们正在失去农村,我们的农村正在失去教育。很不幸,这一呼声在都市化、城乡一体化的浪潮中被淹没。
乡村学生及学校的总数量在锐减,每年乡村学生总数以百万级数量断崖式下降。大量农村学生涌向县城,导致乡村学校进一步萎缩,且师资流失,教学质量下降,并恶性循环。
▲ 数据来源:教育部官网
▲ 数据来源:教育部官网
在谈农民子女时,有个词叫“农二代”。农二代指80或90后的农民子女,其父母或在农村务农或在城市打工。农二代基本分为两大类:顺利跳过龙门的鲤鱼们和没有通过高考的小鱼小虾们。
近年中国农村90后高考升学率最高可达40%,这是一个很可喜的进步。但参考高中升学率我们可以计算出乡村孩子能上大学的总数约为乡村孩子总数的12%。也就是说,90后们有幸成为鲤鱼的概率大约是1成左右,没跳过龙门的小鱼小虾大约为9成。2016年,中国在外打工的人有1.6个亿,其中有1亿是小鱼小虾农二代。
▲ 数据来源:教育部官网
但无论是鲤鱼还是小鱼小虾,农二代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不回农村也不认同农村。农二代一般是6岁上学,他们或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就离开家乡外出打工,他们对农业、农村、土地、家乡都没有太多认同,也不熟悉,“离乡”“离农”“离土”是他们必然的选择。这造成看似乡村孩子高考升学率在升高,实则农村在留人口的受教育比例很低。随着更多乡村小学的消失,农村将成为文化与教育的荒凉之地。这就是说,中国教育在失去乡村。
从另一方面看,乡村学校只教授课本知识,且以帮助学生考试为目标。平日,学校日常教学与村庄无关联,学生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及村庄无关联,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学校教育无关联,乡村学校成为村庄中的孤岛,乡村教育成为城市教育的木偶,缺少灵魂。就这一点而言,乡村在失去教育。
事实上,中国的乡村没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没有所谓的“乡村教育”。乡村教育只是简单地传递、传播以都市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和文化文明。更为可悲的是,乡村教育对大多数农民后代而言更似在浪费生命,无法帮助他们走入社会拥有美好甚至正常的人生。教育在失去乡村的同时,中国也在失去自己的后代。
03
失去乡村教育的农民后代
我们有如此庞大的乡村儿童群体,却没有属于他们的教育,这对乡村孩子意味着什么?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都市代表先进和富足,乡村代表落后和贫穷。这种乡村二元对立思想在教育中有较强市场,并成为推动城乡教育公平的动力,先进带落后,富足带贫穷,或落后及贫困的乡村要向先进及富足的城市看齐。这种以都市教育为中心的思想,会不自觉地对乡村及乡村文化的存在漠视,有时甚至是一种居高临下俯视的态度。乡村儿童在接受这种都市中心的教育时,不仅有距离感,也缺少生命连接。这种居高临下的无生命连接的教育,让他们产生极强的自卑,再加之乡村教育资源匮乏,造成乡村孩子在接受教育时经历教育的“三无学习”:学着无趣,学着无聊,学着无用;到了打工时代他们又经历“三无人生“:回乡无心,进城无路,找工无技。
大部分农二代的生活状态是悲哀的,他们是漂浮的一代,他们没有根,带着子女漂浮在城乡之间。
大部分农二代小鱼小虾们回不了家乡,因为从小他们被教育要“走出大山”,“远离乡村”,回乡是没出息没本事的表现;就算有勇气回去,他们也不会种地,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家长不让学,学校没有教。所以,他们不回乡。
小鱼小虾们也留不了都市,一是他们没有一技之长,上学期间他们没有学会任何可以赖以生存的技能及手艺;二是没有能力,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开始崭新的生活最起码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的能力,这些他们都不具备。
小鱼小虾们的一生是漂浮和流动的一生,他们一般哪里有老乡就结伴去哪里,租住都市边缘旧房,或干脆生活在工地,成为城市建设、工厂流水线、城市环保的主力。
如果我们把00-05出生的乡村子弟叫农三代的话,那么农三代情况也不乐观,他们正在继续演绎父辈的悲哀,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农三代人口为5千多万。
乡村儿童为没有属于自己的教育付出了生活及生命的代价,而这代价最终的买单者还是整个社会。
04
乡村需要属于自己的教育
中国已经迈入乡村振兴时代,中国的农三代不应该再经历他们父辈的悲哀。要解决农三代的教育问题,国家不仅应该加大投入,而且从资源配置,政策倾斜到教育教学内容及方式都要考虑乡村的特殊性,走城乡教育差异化道路。世上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的教育。乡村教育,要“因”乡村儿童的“才”“施”适合乡村儿童的“教”育。
首先,乡村教育要转变为城市培养人才的思维,坚持乡村教育先为农民为农村服务的观念,从乡村儿童需求出发,要打破学习=读书,读书=考试的观念。农村子弟需要学习,要打好读写算的基础,但未必需要读死书,未必一定要考大学。特别在目前高考中考资源紧张、乡村教育资源匮乏形势下,乡村教育更不能以考学为目标,不能做“保一杀千”教育,而应该做“保一救千“的教育设计:让少数有能力的孩子可以上大学,同时要为大多数上不了大学的孩子“托底”,让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除了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还要具备一定走入社会的能力和技能,让其未来能自信从容地面对生活和人生。乡村教育不能为了几个可以跳龙门的鲤鱼,而无情地杀死千千万万个小鱼小虾。乡村教育要为农民服务,做农村娃喜欢的教育,做有利于农村发展及振兴的教育。
其次,我们需要承认并悦纳城乡的差别,并充分利用乡村特有的资源,走城乡教育差异化的道路。城乡不仅有文化的差异也有人的差异。有些差异需要被缩小,比如教育质量,有些差异需要被接纳,比如文化差异,甚至是人的差异。乡下孩子具备很多城里孩子不具备的天赋及能力。他们出生后更多看到的是青山绿水日月星空,不是标语广告,甚少见到书籍。因而,大多数乡村孩子对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较高,对文字及逻辑理解相对较弱;他们从小生活在田野,活动多劳动多,所以一些孩子的运动天赋好,动作协调能力强;又因为村里有大小事相互帮忙的传统,所以从长辈那里乡村孩子们习得了良好的合作能力。乡村独有的自然乡土文化可以成为丰富的教育资源,乡村孩子独有的天赋加以挖掘很可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的特殊人才。
▲ 兴隆全景
最后,教育要建立多元观念,不能一刀切。让乡村教育为乡村的繁荣及振兴而服务,让多数乡村儿童可以快乐幸福地在家乡接受好教育,让他们为生活而学,为生存而学,为自己及乡村的福祉而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教育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学习。这四个学会对于乡村儿童尤其重要,有了四个学会,乡村孩子才能:“走出大山能生存,留在大山能生活”。
05
乡村教育应该是怎样的?
▲ 农场劳作
办农民需要的、从乡村儿童需求及特点出发的乡村教育要从观念、课程、综合评价等多方面全面展开。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在过去近五年的实践中根据乡村儿童特点探索出乡土人本教育乡村教育新模式,有课程有实践,并还在探索中。
1.“生活即教育”要成为乡村教育的核心理念
学会生活,既有在学习中生活,也有在生活中学习,这是陶行知先生近百年前提出的教育主张,今天在乡村教育中依然适用。
所谓生活教育,我理解有三点:
一是学校最大化地模拟社会,并尽可能将教育情景生活化;
二是同时将教育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更进一步,走进村庄,走进老乡生活;
三是由于乡村大部分为留守儿童,很多儿童缺少家庭教育,一二年级学生不会洗脸刷牙者大有人,所以乡村学校开生活课是非常必要的。
贵州人将外出劳动打工叫“讨生活”,劳动是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好,学习亦然。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乡村儿童普遍在年少时就要分担家务协助家人劳动,他们小小年纪开始学习为生活操心,如果学校的教育、学习的内容与其生活完全割裂,那么他们很难在当下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和乐趣。在学校学习讲究卫生,回到家可以帮助家里打扫卫生;赶场不会算帐,回到学校老师教会算帐,这种跟生活紧密相连的学习才有意义。
▲ 田字格学生在缝蚊帐
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有一门课,叫“共同生活课”,这门课除了教孩子劳作、经营以外,还教孩子如何相互帮助,学会共同商议,学会讨论并解决问题。生活是人生必修的功课,孩子从小上好这门课,未来人生的任何“考试”都会好运相伴。
▲ 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共同生活课
2.做有“根”的教育能让乡村教育走出危机
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是很多乡村家长、老师给孩子的励志和奋斗目标,但它看似励志实则对乡村儿童自信自尊具有极强的杀伤力,因为它在否定孩子出身和家乡。一个背负着自我否定家乡否定包袱的人,他的人生必定步履艰辛。
东北师范大学的邬志辉教授在一次讲座上说,他们对农村大学生——也就是跳过龙门的鲤鱼们做过调查,他们研究发现,那些对乡土没有认同的人,往往也难以适应都市的生活。一个没有根的人,无论是鲤鱼还是小鱼小虾,漂到哪里都扎不下来,而一个有根的人,总会带着自信闯荡天涯。
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这几年来一直在努力培养有根的孩子。学校设有“乡土课”和“农耕课”,进行乡土教育,感恩教育,并充分做好与村庄的连接。“乡土课”一个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家乡认知。通过学习,孩子可以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我是正安兴隆人,我是农民的孩子,我为此感到骄傲。这些课程都设有行动与分享环节,让孩子从小就参与改变家乡的行动并大声说出自己的行动。几年下来,孩子们不仅与家乡建立紧密的连接还会真挚地热爱自己的家乡,甚至有些孩子会萌生长大要回到家乡参加家乡建设的思想。
北京大学财政科学教育研究所宋映泉教授及团队在2020年通过“乡土村小”项目对田字格兴隆小学及周边乡村学校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田字格小学学生的幸福感要高于其他7所普通村小。我想这和学校开展乡土教育,感恩教育等是密不可分的。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自然教育应为乡村教育的“支柱产品”
大多数乡村学校置身在美丽奇妙的大自然中,大自然是上天赐予农村学校独有的教育资源,一定要善加利用。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都市人与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儿童没有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以至于很多都市人患有“大自然缺失症”,导致一些儿童感到孤独,感知力差,抑郁等等。
自然教育应该成为乡村教育的特色,让儿童在大自然中亲近土地,植物,动物,学习如何与环境相处,成为健康快乐的人。
▲ 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自然教育
乡村学校要因地制宜开发属于自己的自然教育课程,国家有关部门或教育机构应该协助乡村开发此类课程。自然教育课程将受到很多都市人的追捧,乡村学校或许因此可以吸引部分返流儿童。
4.“混龄教育”及“自主学习”
是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困境的钥匙
我国乡村大约存在10万所人数不足百人的小规模学校。21世纪教育学院和杨东平教授一直呼吁重视农村小规模教育的现状,积极帮助并推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
乡村小规模学校将会存在相当长时间,解决小规模学校面临的结构性教师资源短缺,提升教学质量,保持乡村教师的教育热情,是解决乡村教育凋敝重要途径。一个有六个年级15人的村小,按照国家开足开齐课程的要求,至少需要配置6-8位老师。这个配置按照师生比而言确实太高,对乡村及国家都属于高负担。所以,很多村小配置教师不够,若乡村教师严格按照国家课时标准上课,教师辛苦,教学质量也无保障。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自主学习机制、开展混龄教育可以有效解决小规模学校结构性师资短缺问题。西方很多国家的乡村学校也都属于小规模学校,他们通常会采用1-2位教师包班形式管理20名左右年龄不等年级不等的学生,教师通常就采用自主学习及混龄教育方法。当然,这些教师都需经过专业训练,才能自如管理一个小型混龄学校。
▲ 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自主学习教室
混龄教学就是让2-3个不同年级、甚至全校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学空间展开教学。教师根据学生及课程需要决定采用通讲、小组学习还是个别辅导等不同教学形式。混龄学习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充分发挥大带小的优势,让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
为了在发展中国家推动混龄教育,联合国曾经就此出过专门的辅导手册——联合国手册:《偏乡混龄创新教育》
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在混龄及自主学习都做了很多探索,也有相当的突破。但近年随着对统一教材使用规定的加强,我们不得不放弃专科教学的混龄探索,仅集中特色课的混龄教学。
▲ 公共议事课
5.乡村教育要走向未来
田字格乡土人本教育的理念叫“立足乡土,敬爱自然,回归人本,走向未来”。乡村孩子不仅要有乡土观,自然观,还要有未来观,因为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
走向未来的乡村孩子不仅要学好基础课,学会合作,学会生活,还要掌握走向未来技能。如果可能,乡村学校一定要利用网络资源,开设计算机课及编程课。对于新科技的学习及掌握,城乡孩子并无明显差异,而这些能力及课程的掌握很有可能增加乡村孩子弯道超车的机会。目前所有贵州的村小都配有计算机室,硬件设备够,只要有一位老师略懂计算机,会上网,就可以帮助孩子学习编程。
▲ 编程课
总之,中国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村学生占基础教育比重大,但是乡村教育不仅落后甚至走向凋敝。乡村教育要想突破,必须走差异化道路,在差异中求生存在差异中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优势。绝大多数乡村学校缺少音体美教师,小规模学校又缺少老师,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在要求上好语数等国家要求开的基础课的前提下,允许学校因地制宜展开富有特色的乡土课、农耕课、生活课和自然课。田字格的实践证明,乡村等特色课不仅孩子喜欢学,教师也喜欢上,且对基础学习有辅助提升作用,是农村儿童需要的课。
中国乡村已经迈上振兴的大道,中国乡村教育亦需同行大步跟上。
2021年8月3日星期二 兴隆
- END -
《生命·成长》第二季正在播出,欢迎收看。
👇
点击下方海报即可观看
最新《生命·成长》第二季完整版纪录片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久保田競:如何“玩”,孩子会更聪明?
“一万次练习”真的能成为高手吗?|《学习究竟是什么》
杨东平 | 乡村教育该何去何从?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