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玉:什么是教育的三个关键问题?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先知书店
文/刘道玉
导读
国家的未来在教育,教育的未来在良师。教育的核心已经从「教」转移到「学」,课堂的目标不是老师的进度,而在学生的学习效果。现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那么从哪些方面入手?
刘道玉先生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三个关键问题抓起,即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们有所启发。
cinian
01
必须转变保守的教育理念
树立独立与自由的素质教育理念
独立、自由与素质教育有什么关系呢?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独立、自由是发明创造的前提。
在教育史上,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思想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自由教育是“自由人”的教育,在闲暇生活中进行理智活动,从而使人的个性、心灵、智慧得到解放和自由。几乎毫无例外,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是主张自由教育的。
英国著名神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约翰·亨利·纽曼是19世纪自由教育的伟大倡导者,根据他的一系列演讲,于1852年编成了《大学理念》一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由教育理念。他认为大学教育应为自由教育而设,以心智训练、性格养成和理智发展为目标,而不是为了获得狭隘的专业知识。纽曼的大学理念代表了一种经典自由教育哲学的思想,具有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 约翰·亨利·纽曼
为什么自由是教育的核心理念呢?这是由教育的特殊功能所决定的。就大学而言,最根本的是培养人才和从事原创性的科学研究。
首先,就培养人才而言,育人与造器完全不同,造器是依照图纸或标准的模具,放在流水线上进行标准作业,制造出毫厘不爽、规格相同的产品。然而,育人就根本不同了,每个人的智质是千差万别的,各人内在的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其次,科学研究的本质是探索未知,涉足无人进入的疆域,创造未曾有过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理论。要做到这一切,必须发扬自由的科学精神,允许质疑,允许争鸣,保护科学上的“异端邪说”,支持冒险精神,为科学上有价值的失败唱赞歌。
须知,任何伟大的科学发明,最初都是源于个人的新创意,而这些创意都只能在无拘无束、自由的环境中萌发。无数的科学发明创造都证明,创造性的成果只能诞生在自由的园地里!
02
改革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设计新的课程大纲,以启迪智慧为目的
人类历史虽然是从低级向高级社会发展的,但教学不能从最早的学说讲起。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3000多年,如果到了1万年,那我们需要多少时间来讲授呢?
例如,教物理学必须从牛顿三大定律开始,教化学必须从道尔顿原子学说起步,教历史必须从原始社会开始,教文学必须从先秦开始,等等。这既是让大学生对教学感到乏味和产生反感的原因,同时又极大地浪费了教学资源。
我国教育的保守性主要表现在对待知识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把掌握知识的多寡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古时强调“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博闻强记”、“熟读四书五经”等,而现代是以追求高分、高学历、高学位、上重点、考名校为目的。其实,这一切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智慧与能力。
爱因斯坦就尖锐地指出:“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鲜明的辨别能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是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
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也认为:“一些学生的愚笨十之八九是灌输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
因此,我们必须摒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育,转向以启迪智慧为目的的教育。学习的本质是获取隐藏于知识背后的智慧,而智慧的获得是通过“体悟”,所谓体悟就是静思、反思和反复地揣摩,是一连串不断的自学、自问、自疑和自解的顿悟过程。
03
必须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而采用启迪智慧的教学方法
面对汹涌澎湃的信息汪洋大海,知识急剧增加,同时又迅速地被淘汰。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而无学历拥有智慧的人,能够更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甚至创造新知识。下面介绍一些能够启迪智慧的教学方法:
1.开展大脑漫游,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人的大脑漫游就是使大脑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处于极富想象的时空之中,这是我们砥砺思想、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非常有效的措施。这项活动的发明者是塞缪尔·米克卢斯,他是新泽西州葛拉斯堡罗州立学院教授,于1978年创办了首届OM( Odyssey of Mind)头脑竞赛活动,当年就有28所中学参加。
OM竞赛就是大脑漫游竞赛,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米克卢斯认为:“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新世纪的发展要靠创造,墨守成规是民族走向衰亡的开始。”这项活动的宗旨,充分反映在它的宣言中:
让我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让我在未知的道路上漫游!
让我用我的创造力把我居住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在教学中,学生们的大脑有三种状态:
一是被注入的状态,也就是灌输式课堂教学的常态。这是一种单向的思维,老师讲,学生听,没有交流和互动,不能激发学生们思考。
二是讨论课式的双向交流,这比注入式进了一步,但并没有把学生引入到“想入非非”的状态。
三是大脑漫游状态,这是进行教学最佳的状态,是引导学生体悟知识背后智慧的状态。
我们应当把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专题,以头脑漫游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既学到知识又锻炼思维能力。
2.设计思想实验,促进发明创造
思想能够实验吗?这似乎是一个荒诞的问题,但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法。提到思想实验,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爱因斯坦,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也是思想实验高手,一生做过许多让人称绝的思想实验。
他是思想大师,思想实验是他在学术研究中进攻或防守的利器,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更令人们惊奇的是,爱因斯坦通过思想实验,居然解决了他与另一位物理学泰斗波尔长达30年的争论。
爱因斯坦是相对论的创始人,这已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波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力学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爱因斯坦并不认同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为此两人长期陷入争论之中。
1930年在布鲁塞尔的学术研讨会上,爱因斯坦根据自己的思想实验,认为测不准原理在理论上可能不适应这一过程,因此它不是自然界的基本原理。波尔对爱因斯坦的质疑感到很震惊,他通宵达旦地思考,终于找到对理论合理性的解释。在第二天的会议上,波尔反驳说:“正是精确测量光子的能量这一步骤,不可避免地把错误带入测定光子离开的时刻中去,证实了大家所熟悉的能量一时间的不确定关系。”
听了波尔的回答,爱因斯坦放弃了自己的怀疑,表示不再去寻找量子物理学理论基础中的错误。而且,第二年他提名海森堡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候选人,在提议中写道:“我相信这个理论无疑包含了部分终极真理。”应该说,爱因斯坦的质疑和波尔的释疑都是借助于思想实验,这是理论物理研究最大的特点。
3.运用反思教学法,以求获得真知
反思是西方近代哲学概念,意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西方较早研究反思的有英国哲学家洛克和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等。
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说:“观念来源的途径有二:一是感觉,二是反省。感觉是指外界事物作用于感官时心灵所产生的观念;反省是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在这种反观自照中,心灵获得不同于感官得来的观念。”因此,反思(或内省)是一种“元认知”(metacognition)的过程,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
何为“元认知”?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是以思维活动的结果为思维的对象。黑格尔认为:反思是一种反复思考的过程,一种思想的自我运动,一种把握事物内在本质的方式。
在前人的基础上,美国哲学家杜威对反思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933年他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指出:反思思维是对“任何信念或假设的知识,按照其所依据的理由和进一步得出的结论,进行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他还强调说,反思思维是最好的思维。
我们应当看到,采用反思教学是一场教学的革命,它将触及教学体系、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计划的制定等许多环节。但是,任何重大的教学改革,都会遇到旧观念、旧习惯的阻挠,甚至是顽强的抵制。但是,为了转变教学的游戏规则,我们必须知难而进,相信新的理念终究要替代旧的观念。
4.超级教学法,使学生身心彻底放松
传统的教学法都是在紧张的气氛中进行的,学生必须正襟危坐,不得在课堂讲话和交头接耳。俗话说,物极必反,当一种教学方法遭到绝大多数学生反对时,一定会有人站出来革故鼎新。
近年来,一种名为“超级教学法”的教学方法开始在美、加和东欧部分国家流行。这种方法的首创者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珍班哥夫,她采用这种方法教授法文课,颇受学生们的欢迎。在两年内,她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
珍班哥夫的做法大致分为三步:
首先,学生在课堂上不必正襟危坐,采用自己认为舒适的方式,全凭自己的喜好选择。
其次,伴随着节奏缓慢的古典抒情乐曲,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全身肌肉放松、再放松,把呼吸放缓,使精神尽量松弛。
再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幻想。具体做法是:假想自己处于一个停在7层楼的电梯内,电梯缓慢向地面降落。电梯经过每一层时,设想在电梯内涂上太阳光谱中7种颜色的一种,即依序由赤一橙一黄一绿一青一蓝一紫涂在电梯内。当电梯到达地面时,学生的身心已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
这时教师开始讲课,学生不必记住课本的内容,让思想随意漂浮,再次进入半迷离的状态。课后检查发现,学生们对课文吸收和记忆的程度都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要高。由于这种方法的奇特效果,目前美国各大学和中小学逐渐尝试这种教学方法。
那么,为什么超级教学法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呢?从心理学上讲,超级教学法使学生处于放松的状态,精神没有疲劳,所以学习效果倍增。超级教学法超级在什么地方?所谓超级,就是超越紧张的心情,超越与教师的对立状态,超越疲劳和对分数的恐惧。超级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协调,这涉及心理和情绪的平衡。而这一切是靠思想来达到的,这是传统的灌输知识方法无法比拟的。
5.体验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动”起来
从字面上理解,体验就是通过亲身的经历感知某种事物,按照知识的属性来说,属于直接知识,以区别于来源于书本的间接知识。显而易见,直接知识属于真知,比间接知识更深刻、更有用。同样,体验式教学法比灌输式教学法更有效。
体验式教学法的发明者应当是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奥尔夫,他出生于极有音乐素养的军人世家,从小受到音乐的熏陶。在20世纪20年代,他进行了许多音乐改革,并首创了音乐体验教学法。1962年,他访问日本并进行音乐教学交流,在日本掀起了奥尔夫体验音乐教学法的热潮。
▲ 卡尔·奥尔夫
奥尔夫体验教学法的三大教育原则是:第一,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是首要原则;第二,主动学习和亲身实践的原则;第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原则。
奥尔夫指出,实施他的体验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一个“动”字,所谓的动就是行动起来,做到动脑和动手相结合,做到人的认知的五个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协调一致。
那么,体验式教学法有什么应用价值呢?
首先,体验式教学法能够克服注入式教学的枯燥无味,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培育他们的好奇心。特别是设计出某种引人入胜的情景,能够使教学效果倍增。
其次,体验式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本来是陶瓷工艺的一个术语,把它借用到教育上的寓意是指,通过某种措施给人们的思想和性格带来积极的、有益的影响。
再次,体验式教学能够对学生提供某些暗示或启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从特征来看,体验式教学法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是调动学习者的内在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关键。体验式教学法是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以“悟”为目的。为什么悟是目的呢?这是因为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学习的好坏,不是以知识多寡或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衡量,而是以感悟得到的智慧来衡量。
总之,体验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和创造性的精神,使他们在教学中体验获得智慧的快乐,享受创造和追求真善美的快乐!
- END -
《生命·成长》第三季正在播出,欢迎收看。
👇
点击下方海报即可观看
最新《生命·成长》第三季完整版纪录片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意义源自能触动你心灵的地方
《生命·成长》第二季 彭凯平(第六期)
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
别担心犯错,因为犯“好”错也有价值
为什么大脑如此神奇?|《人人都该懂的脑科学》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