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赖念华:校园霸凌,不应该只以惩罚作为结束(第一期)

此念 此念 2024-04-30

▲「此念」创始人毛思翩与赖念华的访谈

导读

在没有光的地方,阴影更深。

在匮乏爱的地方,成长更痛。

在家长缺席的地方,霸凌者更肆虐。


在霸凌事件中,很多结局基本还是以一个个惩罚作为结束,作为“无动于衷的旁观者”,可能间接导致了被霸凌者的悲剧;作为“站出来的旁观者”,又可能直接给自己带来伤害;作为“被霸凌”的求助者,私下可能又会酿成更严重的霸凌。


到底该如何做,才能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呢?


「此念」邀请到心理学家赖念华教授与我们共同探讨:校园霸凌,应不应该只以惩罚作为结束?如何分辨一个行为是否构成霸凌?校园霸凌,学校、家长和社会都可以做些什么?



cinian



赖念华

心理学家、个体治疗师、家庭治疗师

团体治疗师和艺术治疗师

台湾台北教育大学心理咨商系荣休教授

日本京都立命馆大学国际客座教授

美国肯塔基大学访问教授

国际傅尔布莱特学术交流基金会之资深学者研究奖

美国心理剧、社会计量、团体心理治疗考试委员会

认证通过的导演、训练师

美国螺旋心理剧治疗模式认证

通过的团体领导者及训练师

台湾心理剧学会认证的训练师及导演

美国团体心理治疗心理剧学会

所颁发的David Kipper学术奖项

2019年台湾心理治疗联合会「终身奉献成就奖」



2019年7月,赖念华教授在上海玻璃博物馆举行了一场《请你看见我》的心理剧工作坊,透过即兴与自发性的演剧方式将个人事实在被保护的虚构世界里展示出来。针对校园霸凌这一社会事件打造了一场“艺术疗愈之旅”。

 

在心理剧结束后,我们对赖念华教授进行了一个关于校园霸凌主题的采访。




01

想阻止霸凌行为,要理解背后的故事

 主持人:您刚举办了一场关于霸凌的心理剧活动,这个心理剧您最想呈现的是什么?


赖念华:很多人有自己被霸凌的经历,也有霸凌别人的经历,霸凌别人是因为自己曾被霸凌所以想报复,这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有以下三个部分我想呈现:


第一、不要忘了旁边有很多观众,当观众在旁边没有做任何回应的时候,这个现象就会冻结在这里。

 

第二、霸凌者,其实他的背后可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愤怒、不公平或者其它可能性。


第三,被霸凌者,在这个过程中,他有一些委屈、有一些愤怒、有一些丰富的感受,可是他不敢说。我希望通过心理剧这样的历程,这个声音可以被听见。


透过这些环节,大家可以互相理解,而不是只关注被霸凌者的历程。


大部分人都谴责施暴者,同情受害者,这是非常单一的理解大家没有看到背后的故事。如果霸凌别人,学校通常会严厉惩罚,所以他就更加愤怒。同样在这个心理剧中,大家都看到那个施暴者,如果他没有机会被理解,会更愤怒,就更想再去施暴。


霸凌者会想,大家根本不想理解我,只想惩罚我,我有很多自己的故事或委屈,我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其实都没有人想关注,大家只会用一个惩罚来结束这个霸凌过程。施暴者,因为曾经被不公平地对待过,所以他用了这样一个方式表达。


在整个心理剧中,我们最想要呈现的部分是:这个行为是一个错误的行为,但我们想要阻止这个行为,就必须先理解它背后的故事。


我们都不关注施暴者背后的原因,只一味地告诉他不要打人,他内心委屈和愤怒的声音就没有机会被聆听到。我们常关注那个被施暴的人,为什么会被打。我们都在教他怎么不被打,而没有去关注被打以后,到底有哪些心理感受。


我们很容易停留在一个行为的表象,只想终结这个行为。我们并没有意图想去了解,这个行为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那我们就很难阻止这个暴力行为。




02

孩子是很需要被理解和被聆听的

 主持人:有时候低年级的孩子打别人,还和家长老师告状,背后有哪些原因?


赖念华:有些打人的孩子其实很想被看见,他和别的家长告状,其实就是想被看见或想和别人玩。如果我们看见了这个部分,我们至少可以告诉孩子,原来你这么想和他交朋友,你这么喜欢他。接下来需要让他知道,当你喜欢一个人,用这样的方式那个人可能会离开你,因为他不知道你的用意。

 

他可能没有和别人互动的技巧。在他的生活中学会的方式就是,打了别人那个人就会理我了,所以他以为全世界的人都是这样。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他很需要被提醒,也很需要被理解和聆听。当我们知道他的需求就可以帮助他,不能简单地告诉他打人不对,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对他来说,他不认为那是在打人,而是在用力拉别人,希望别人理他。


在心理剧上,我们做了一个流动的雕塑。最让我惊艳的是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我邀请他,问:“躺在地上的姐姐,你最想和她说什么?孩子的天性和直觉真是超越所有,他蹲下去,其实自己也有些难过,但是他坚定地告诉那个姐姐没有关系,这不是你的错。”


这本来只是一个演出,那个姐姐听到这个话也很感动,小男孩告诉她:你可以用你的勇气让自己站起来,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再站起来,用你的勇气继续前进。他在说那段话的时候,真的非常动容。最后我邀请他进行角色互换,让他去演被欺负的角色,让姐姐对他说那些话,当姐姐把他拉起来的时候,男孩也很感动。


这一段对话,成了我们整晚的焦点主题。很多人看到这一幕都哭了,会想到曾经被霸凌的经历。所以当一个被霸凌的人和一个施暴的人,有机会可以重新面对自己,看到自己被霸凌、被欺压的过程,又能重新让自己拯救自己,重新站起来,这个体会很不一样。




03

霸凌,离我们每一个人都很近

 主持人:霸凌其实离每一个人都很近,如何分辨什么样的行为才构成霸凌?


赖念华:霸凌是一种会让别人觉得不舒服的、带攻击性的行为,会对他人的身体、心理造成困扰,并且在一段时间内重复进行。

 

霸凌者会用语言去攻击别人,去取笑别人难看、笨、长得矮。


比如矮冬瓜,其实就是语言霸凌。霸凌者可能自己都没察觉,只认为很好笑、很好玩。可是被霸凌的人,听到被这样说心里肯定不舒服。他最后假装听不到,不靠近霸凌者,让自己没有感觉。虽然慢慢地孤立自己,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但并不代表他已经真正面对了被霸凌的部分。


说这些话的人,可能只觉得好玩好笑,说了大家就一直笑,也不一定有什么意图。他不知道其实说了这些话,会让别人感觉不舒服,甚至到最后会误解,说这些话让大家觉得有趣。


校园里有这几种霸凌的方式:

 

第一、肢体霸凌。


比如走过去打你一下,然后你会问他,想怎么样?他说没有,不小心而已,然后还会突然蹭一下,其实这也是霸凌。


第二、关系霸凌。


在校园里,我们很容易看到。比如组成一个小圈子,告诉大家不要和这个人一起玩,被霸凌者就会被孤立。


第三、性霸凌。


用一些性描绘的词去霸凌别人。比如到青春期,会说你看她没胸像飞机场。


第四、性别取向霸凌。


比如,你看那个人娘娘腔,他是男生吗?或者说这个人怎么像男人婆,她根本就不是女生。


第五、网络霸凌。


最近经常出现。很多孩子开始在网上传递一些讯息,而且网络非常可怕,传出去还可以转帖。甚至没有经过你的同意,有时候会把你很丑的照片,或把很不堪的照片传上去,这非常危险。


我们不能小看这些事情。当我们开始正视这些东西的时候,就会去关注。其实人与人之间,我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对方、理解对方,而不是用一个不自知的方式。




04

正视自己生命中那个霸凌别人的部分

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

 主持人校园霸凌事件中,作为家长您觉得可以做什么事情?


赖念华:心理剧创始人莫雷诺(J.L.Moreno)的太太哲卡(Zerka T.Moreno),她也是心理剧大师。


在谈霸凌主题的时候,我非常认同她说的一句话:“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中,内在都有一个霸凌别人的部分,也有一个被霸凌的部分。当我们开始愿意正视生命内在那个霸凌别人的部分,才会真正地去理解自己和别人”。


关于家长如何做,我有三点建议:


第一,拥有这个部分,知道它并不可怕,因为每个人生命中都有。


我们最容易霸凌和我们亲近的人,所以这个经历其实是一个很熟悉的部分。


当我们可以打开自己的内心,承认自己也有这个部分,我们在定义霸凌者和被霸凌者的时候,就不会把他定义成好人和坏人。我们才会更想去理解,他之所以会这样做,可能背后有一些故事和原因。


作为父母,首先要正视自己,因为我们毕竟是人,难免会语出伤人。有时候说一些话,可能会伤害自己的家人,尤其是孩子。


我们总是不想承认,会找借口告诉别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想教育孩子,这是为他好”。其实,我们很难面对自己的那个部分。


如果生命中有这个部分,我们就去承认它并告诉孩子:“我刚才很激动,这样说我也觉得不恰当,但我不是要让你这么难过、这么不舒服。”


所以第一步需要我们先承认可能有这个部分。承认这个过程,会帮助一个孩子更清楚地知道,这个行为背后的不妥善。能够聆听到,即使我的父母也不是那么完美,但他们却很真实。


第二、当父母面对一个霸凌别人的孩子,不要直接打骂。可以慢一点,多点耐心,听听孩子为什么生气?他动手打人或选用暴力的方式对待别人,他怎么了?


当你愿意停下来多聆听孩子的故事,他(她)至少有机会说。你可以告诉孩子,当你这样对别人,如果我是那个人肯定不舒服,但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接下来再让孩子思考,如果真的很想和别人做朋友,有没有新的方式或新的可能性。


第三个,如果你的孩子被欺负,请你也不要这么快去同仇敌忾。因为你的同仇敌忾,只会让孩子学会有好人和坏人,没有灰色地带。


你可以先告诉孩子,当别人这样对你,我觉得你肯定不舒服。如果他这样对待你,我们怎么避免自己不受伤。因为我们不确定那个霸凌的孩子,他有没有机会可以意识到自己这样做不对,我们至少要先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不让他重复地沉浸在受伤的过程中,这很重要。


▲ 点击观看【此念】视频号




此念新书推荐


教育纪录片《生命·成长》第一季访谈内容,首度结集出版,由作家胡赳赳策划主编,杨东平作序推荐。图书内容体量相较访谈纪录片,呈现得更为完整、全面,记录下更为纵深的对话全貌。《生命·成长》第一季从真实的教育者身份出发,对谈蔡志忠、李一诺、梁冬、贺岭峰、凯叔、林曦、王熙乔、赖念华几位各领域教育实践者,从每一份珍贵的个人经验出发,切入当代的教育议题,共同探讨什么是好的教育。
借由图书的出版,使得每个嘉宾的意见、经验与心得展示出更多的剖面,通过长途跋涉的对话思辨试图接近教育的理想国,正如许倬云先生所描述的:——“我们需要一种教育,使人养成一个远见,能超越你的未见。”



点击图片 即可购买

👇




- END -




《生命·成长》第一季正在播出,欢迎收看。

👇

击下方海报即可观看



【此念】赠书福利


你身边的人有被霸凌过吗?

对于霸凌,你有什么新观点?


欢迎在本文评论区留言

与我们分享

我们将从中选取一位小伙伴

送出

此念出品

反焦虑:今天我们怎样当家长》一本

活动截止时间:2022年5月31日

活动解释权归【此念】所有


出品 | 此念

编辑 | 演忱

  排版 | 王啊晶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赖念华:什么是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


此念x李松蔚直播回顾3

人生,疼痛难免,治愈也难免


如何抚慰受伤的灵魂:

人人可以习得的共情技巧 |《共情的力量》下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