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不纠结 | 《高手》
本文来源于《高手: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
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万维钢
导读
想要获得精英的眼光和思维方式,进而去洞察、理解和改变这个世界,最好的办法是亲身参与,最快的办法则是读书。
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甘斯(Herbert Gans)研究发现,工薪阶层更相信自己的亲友,而精英阶层没有那么强烈的亲缘意识,他们很容易跟陌生人合作,而且非常信任办事规则。在今日的中国,这个现象也很明显,小城镇里的人特别讲究亲属和熟人关系。而这只是精英思维和普通人区别的表现中非常微小的一角。
什么是精英?精英是如何思考、如何行事?他们做出英明决策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通过这本书,我们来探寻这些问题。
cinian
万维钢
科学作家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
著有《高手》、《学习究竟是什么》
《万万没想到》等
01
成功与运气
▲ 图片来源:Barbara Dziadosz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社会,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大体上都是一个精英社会——人们可以靠天赋和努力去争取财富和地位,而不像历史上那样家庭出身决定一切。
聪明的普通人
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H.Frank)提出,如果你认为精英们之所以成功,全是因为他们的天赋和努力,外加在人生重大关头做出了理性的正确选择,那也不对。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运气,而且在现代社会更是如此。
在人生的早期,尤其是关键节点上,好运气有很大的放大效应,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天赋、努力程度和见识水平完全一样的两个人,会因为运气不同而拥有不同的人生。比尔·盖茨从出生到创业的每一步都有运气的加持,当然我们不是说盖茨全靠运气成功,天赋和努力就不重要。
那么一般人都是怎么对待运气的呢?如果想要做个智者,我们又应该怎么对待运气呢?
如果你过分强调运气的因素,你可能就真没心思努力。家长是应该跟孩子说“努力就能成功”呢?还是实事求是地说“即使用功,未必成功”呢?当然要强调正能量。不管运气如何,不信这个邪,动员自己埋头苦干加拼命硬干,也许到时候就真有机会了。
社会食物链的排名
我们的社会确实存在“食物链”,每个人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取决于他掌握的资源。资源不一定是钱,也可以是权力、社会关系、技术、美貌和名望。食物链排名对个人而言相当不可控,但还有另外一条链可以追求,那就是“智识链”。
智识,就是智慧和见识,它不是一种资源。资源可以转增、继承,可以一出生就有,但智识不能。人生有好几个维度,在所有的维度中,智识是最值得追求的。我认为“精英”的定义,应该看智识水平的高低。
一个人食物链排名高而智识低,他会很危险。美国的彩票中奖者、中国的拆迁户往往都会在短时间内败光财富,这就是食物链上升而智识不够用了。如果一个人智识高而食物链排名低,他不必太担心,会有他上升的机会,实在没机会也可以培养下一代。总体而言,智识水平高的人通常在食物链上的位置也不错。
02
高手的工具
▲ 图片来源:Barbara Dziadosz
美国畅销书作家蒂姆·菲利斯(Tim Ferriss)在2016年出版了《巨人的工具:亿万富翁、偶像和世界级表演者的战术、习惯和日常》。这本书记录了他对两百位各行业一线人物、当世之俊杰的访谈。这些牛人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对话很精彩,对人很有启发。
高手获得成功的经验
呆伯特系列漫画的作者斯科特·亚当斯(Scott Adams)认为,当你开始做一件事,不是为了完成一个具体的“目标”,而是为了发展一个“系统”。“目标”是你做好一件事就可以获得成功回报,失败了就白干。但“系统”是一个连续变化的东西,为了这个系统,你可以做各种项目,要求自己养成什么习惯,不是为了某件事的成败而做事。
曾经担任过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SEALs)指挥官的杰克·威林克(Jocko Willink)有20年服役经历,他非常有派头,气势惊人。威林克虽然已经退役,但他依旧保持特种部队的纪律要求,每天早晨4:45就起床做事,还能连续做76个俯卧撑。威林克的座右铭是“自律=自由”,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你必须要给自己设定一些限制。
风险投资人克里斯·萨卡(Chris Sacca)是硅谷最成功的的风险投资人之一,曾经登上过《福布斯》杂志封面。萨卡认为生活中面对的挑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防守,是别人给你的挑战。你完成别人给的任务虽然也很有成就感,但主动权在别人手里。另一类挑战是进攻,是你自己想做的事,主动权在自己手中。
进攻的关键词是主动,要以我为主,积极主动。萨卡对年轻人的忠告是,任何时候都要真诚,不要模仿别人,永远做最真实的自己,而且你不必为此道歉。
决策的艺术: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
科学决策是一门学问。但有一个事实,说出来可能有点无奈——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没有做过多少决策。有的人为了几十块钱的东西货比三家,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却异常草率,这是随波逐流惯了,不讲究决策科学,而且缺乏决策意识。决策不是选择出一个性价比高的货物,决策是在面对不容易判断优劣的几个选项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科学决策可分为四步,其中的每一步我们都可能犯错误,克服这些错误就是成功决策的关键。
第一步是扩充你的选项。一般人的做法是从已有选项中选,而正确的做法是为自己多增加几个选项。
第二步是用现实检验你的观点,也就是评估每一个选项的优劣点。人们常犯“确认偏误”的错误——当你有了“喜欢”的选项,你会不顾事实地坚持这个选项。你可以向很多人寻求意见,对选项有一个客观的评估。
第三步是从长远考虑,选择出一个选项。在这一步人们常犯的错误是会被自己的短期情感左右,此时你要做到不被眼前的利益吸引,而要从长期利益考虑。
第四步是为决策的错误做好准备,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要有一定准备。任何决策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在决策时我们常会犯过度自信的错误,如果将来出现变故,你得有所准备。
成大事者不纠结
真实的决策往往都是充满纠结的。那么,面对重大选择怎么才能不纠结呢?有三个办法。
❍ 办法1:设立反对派。
当我们特别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会只能听得进去正面的意见。为了阻止我们被冲昏头脑,就必须建立反对派。在每次决策前专门设置一支“蓝军”部队唱反调,可以帮助你用理智战胜情感,用流行的说法叫“求骂醒”。
❍ 办法2:从远处旁观。
之所以会出现“旁观者清”,是因为旁观者没有你那么多的复杂情绪,所以能做出更理性的判断。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旁观者,高手要善于跳出来以旁观者的视角观察自己。
❍ 办法3:考虑价值观。
前两个办法都是用理智战胜情感,让自己尽可能客观分析利弊,但有些决策依旧会面临无法判断优劣的局面,此时我们要看个人“价值观”,也就是你认为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就像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哪个更重要,答案没有对错,全看个人选择。
价值观不是空话,它会指导我们决策,为你设定选项优先级。为了不随波逐流,我们最好时不时反省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所谓“不忘初衷”。
03
数学家如何解决生活难题
▲ 图片来源:Barbara Dziadosz
数学家布莱恩·克里斯汀(Brian Christian)和汤姆·格里菲斯(Tom Griffiths)在2016年出版了一本英文书《指导生活的算法:人类决策中的计算机科学》,这本书告诉我们,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可以用算法来解决。
数学家告诉你何时买房,何时结婚
买房是人生大事,数学家有一个科学的购买策略:如果你要在一个月内买房,你需要将一个月的时间分为两段,第一阶段只看不买,根据你的实力筛选房子。在设定期限过去37%的时候,也就是从第12天开始,你一旦遇到一个比第一阶段最好的房子更好或类似的房,你就要毫不犹豫地买下。
分阶段策略和37%这个数字是数学家好不容易算出的。不管是买房还是结婚都是随机选择优化问题,人们将其称为“37%规则”,它不能保证你一定能买到最好的房子,但能保证你买到一个足够好的房子。从概率角度,如果你看了不到37%的房子就决定买,你将来可能后悔买早了。但你看了超过37%的房子再买,你会后悔买晚了。
37%规则是你作为一个理性的人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中所能做到的最佳策略,使用它来指导生活,你可以无怨无悔,没那么多痛苦和纠结。如果一个女士从18岁开始找对象,目标是40岁前结婚,那么根据37%规则,两个阶段的分割点是26.1岁。那么她选择最佳配偶的策略是:在26.1岁前只交往不结婚,在26.1岁后进入决策期,一旦有新的优秀对象,就要马上拿下他,和他结婚。
不过,算法不是算命,很有可能多年后你会发现高中同学才是最佳结婚对象,只是理性的人应该知道什么时候停止。数学家的眼里不存在“命中注定的真爱”概念,如果你认为一定要找到命中注定的真爱,那么数学家会告诉你,你大概有两种结局:要么后悔被剩下,要么后悔结婚早了。
数学家告诉你如何变老
很多鸡汤都是互相矛盾的,所以要避免价值观紊乱,我们要有一点儿数学意识。有人说“金钱如粪土”,有人说“朋友值千金”,在看似矛盾的人生指南之中,我们要把握好“度”。这个“度”就可以用数学方法计量。
什么时候去探索新事物,换工作、换情人?什么时候要专注于眼前已有的东西?这其实是一个数学问题,在数学中叫“探索和收获的取舍问题”。数学家基廷斯认为:如果你还年轻,就应该积极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果你过两个月就要退休,还跳什么槽?
对理性的人来说,过好这一生意味着要做好三件事:年轻时代要大胆探索,积累各种经验教训;随着年龄增长要学会利用已有信息,专注于收获;在慢慢变老的过程中,已有的积累和经验会让生活越来越好。这么看来,老年人总是过同一个模式的生活,这不是念旧,而是合理地规划人生,找出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他是在享受自己用一辈子的时间所探索出来的成果。
数学家告诉你为什么难得糊涂
年轻人做了大量功课,分析了很多数据和资料,但决策水平却不如大佬们短时间内的快速判断。难道对一个问题思考的多,反而没有好处吗?数学家对此早有结论,如果你的模型涉及决策判断和预测未来,那么精确写实往往不如粗略写意。事实上,你的模型越写实,可能你的最终效果反而越差。数学家把这个叫做“过度拟合”。
过度拟合是指用已经掌握的数据来精准预测未来,越精准就会越放大数据的误差,结果就会越糟糕。数据很重要,但不必“数据崇拜”。
数学家认为一个好的模型不应该对数据过度敏感,你可以要求自己不用想太多。面临重大决策,没必要考虑太多细节,这就是简单的力量。
在预测未来和做重大计划的时候,为了对抗过度拟合,数学家提出三个建议:
第一,限定思考时间,只让自己考虑最重要的因素;
第二,限定内容长度,说太多反而没有了重点;
第三,使用粗的马克笔,笔画越粗,越能逼着你去考虑大局,对你的思维越有利。
数学家告诉你最好的时间管理
时间就这么多,人就你一个,如何用好你的时间?这不是一个物理学问题,而是心理学问题。有任务压着会让人产生焦虑,完成任务就可以获得成就感,我们为了管理心理才需要管理时间。
数学家有一套算法来给时间管理找到最优解。如果你的任务有截止日期,数学家的建议很简单,按照截止日期的早晚来安排任务,先做最早截止的任务。如果截止日期都很宽裕,我们要首先考虑牵涉别人时间的任务,先完成需要花短时间的任务。
数学家估算任务重要程度的方法也很简单,看这个任务能给你带来多少收入,量化单位时间的收入值,从而确定“要事优先”。1小时的任务能够带来200元,3小时的任务可以带来300元,那么1小时的任务“密度”更高,你应该优先考虑完成它。
但时间管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数学问题,当几个任务的轻重缓急和截止日期、重要程度全部交织时,数学家要怎么办呢?他也没有办法。不过这也是个好消息,这说明算法无法指导你全部的生活,没有万全之策时,你要勇于尝试和冒险——这样的生活更有意思!
结语
我们也想成为精英,既然现代世界跟我们的直觉、心灵鸡汤都非常不同,那么我们就想用精英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洞察、理解和改变这个世界。
精英与普通人的思维模式有很大差异。精英能够理解复杂的抽象概念,而普通人处处使用简单的形象思维;精英探索未知,而普通人恐惧未知;精英能从长远打算,而普通人缺乏自控力;精英注重个人选择和自由,而普通人认为别人应该跟自己一样;精英拥抱改变,而普通人拒绝改变……还有一个区别值得特别提一下,那就是精英注重效率,而普通人强调公平。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新思想”——并不一定是距离我们生活很远的“前沿思想”,而是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观念被不断刷新,一些老问题因为新思想而获得了解决方案,能够有用,或者“三观”能发生一点改变,它就是有价值的。
- END -
【此念】赠书福利
你具备高手的思维吗?
欢迎在本文评论区留言
与我们分享
我们将从中选取一位小伙伴
送出
万维钢
《高手: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
一本
活动截止时间:2022年11月28日
活动解释权归【此念】所有
编辑 | 移然
排版 | 王啊晶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此念手册 | 期待,与你的每一次相遇
陈传兴:知识给你幸福,而不是让你去炫耀
苏格拉底的下午茶 |爱意味着“正确的心灵状态”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