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凯平: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生命·成长》第二季(第九期)
▲ 彭凯平
导读
一句话为何让你心情低落?另一句话为何又让你士气高涨?
李秀锦、李秀梅、李秀兰、李梅秀这四个人名中,为何有一个会让人联想到农村?
彭凯平教授带我们认识语言与生活的相互影响,这些有趣的议题让我们对语言有了新的认识。
语言会限制我们的思维,语言也能带给人力量,语言有本能的属性,也有文化的属性。
让我们跟随彭凯平教授一起,进入语言学家脑中的奇妙世界吧。
cinian
彭凯平
长江学者讲席教授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院长
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以及
国际积极教育联盟(lPEN)中国理事
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
著有《孩子的品格: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
《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等
《生命·成长》第二季
看见生命、看见成长,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01
唐诗之美在于它的意象
彭凯平:李白写庐山瀑布就比其他人写得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形象带给人的感受特别深刻,所以你会发现,好的中国诗歌是有形象的。
中国文字是象形字,古诗把中国文字最优秀一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古诗里有形和声,“夜半三更到客船”这样的诗句,让我们看到了形象,也听到了声音。
Flourish这个英文单词,经济学家将其翻译成大繁荣,因为他实在想不出来,比生活富裕更好的繁荣状态是什么,说明形象思维严重缺失,我理解Flourish一词,就是指像花一样开放,所以我把它翻译成“心花怒放”,人要活出心花怒放的生命状态,这显然比经济学家的翻译要形象许多。
埃兹拉·庞德是美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他把唐诗里的意象用英语表达出来了。他觉得唐诗之美在于它的意象,意象就是image。他根本不懂唐诗,他就看了一个日本人翻译的唐诗,然后把唐诗的修辞部分去掉,把形象提炼出来。
比如说他写“湿漉漉的黑色枝条”,好像是唐诗里的一句话,他把唐诗的精华提炼出来,结果就成了美国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诗篇。
有些词在不同文化里意思完全不同,比如爱人lover,在中国就是指妻子,在国外指的是情人,它的意思就很不一样。
而某个文化里特有的词汇,别的语言里是找不到的,比如中国有个词叫“红尘滚滚”,这就难倒了英文翻译者,完全不知道怎么翻,有一个翻译叫human society,根本就没有那个味道了,红尘的沧桑与悲凉都没有体现,这就是词汇的跨文化沟通障碍。
我作为文化心理学家,就喜欢研究这些事情,原来别人的有些概念跟我们不一样。
02
语言是本能的,也是文化的
彭凯平:史蒂芬·平克是一个非常多产的作家,他是以反对我们这一派起家的,他的《语言本能》一书强调语言的普适性,语言的遗传属性,以及语言的本能性,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思想,为什么?
因为在60年代,甚至60年代以前,所有的语言学家都相信,语言是文化的,不同的文化说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的文化,很多人类学家一辈子的工作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说之上。
这个假说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语言心理学家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的,他们发现在印第安人部落里,他们的民族有上千种,叫做 Thousands nations,语言差异非常大,语言差异又伴随着文化差异、生活差异,甚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所以他们就用了这样的一种理论来解释。
但是在50年代,心理学家埃莉诺·罗施发现,文化除了有差异性之外,还有相似性,她提出了原型理论,英文叫做Prototype,例如你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去说心目中的水果,它的原型是什么?大家都说苹果,即使我们不吃苹果的南方人,也说这是苹果。她就认为,这里有一种原始的,最根本的,甚至是潜意识的,在我们出生之前就有的一种语法,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
关于人类描述颜色的词汇,有很大文化差异,比如我们中文里的红橙黄绿青蓝紫,大概有十几种,英语里描述颜色的词汇大概也是十几种,但是在一个太平洋小岛上有一个部落,他们描述颜色只有两个词,一个是描述亮的,光明的,鲜艳的颜色,另外一个是描述暗的、没有彩色的颜色。按照文化多样性的理论,这里的人们对颜色认知应该受到局限,他们应该分辨不出五颜六色的物体。
结果这位埃莉诺·罗施教授真的就拿着各种颜色的色卡,到那个部落去,结果很震撼。只有两个描述色彩词汇的部落居民,也能正确辨别出刚才看到的颜色属于哪个色卡。
罗施教授的理论一下子改变了认知心理学家对语言的认识,改变了对于语言和心理的关系,语言和文化关系的一些认识,开启了一次新的认知革命,让我们回归到人类一些最本质的,最符合人类起源的那些机制上来。
这时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出现了,认知革命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产生一些我们叫做分崩离析的现象。
03
为何要把萧条说成是负增长?
彭凯平:史蒂芬·平克相信进化产生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性,这跟乔姆斯基的观点不太一样。他的老师乔姆斯基不承认进化的存在,但是平克认为,其实还是有进化的,那个进化就是指因环境的需要,决定了我们语言的变化,环境不断在变,我们的语言一定也在变。
彭凯平:对,而且这些小孩说话,其实不符合我们现代语言的语法规则,但是所有爸爸妈妈都听得懂,这就很有意思。而且他认为,小孩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掌握这么多的语言,不是后天能够学习得到的。学习到的语言是规范化的语言,是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个文化语言环境里生活,需要掌握的。但是他认为,其实小孩的语言,一开始先天就有,很快就能够掌握呈现出来,所以小孩说话的错误,说话表达的关键词以及他说什么,相似性特别大。
彭凯平:我认为语言是不断变化的,那么这个变化的语言,造成了这种差异性,这一点跟他们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强调这个有了变异的文化语言,反过来会限制我们自己的思维。
对一件事的比喻,受语言的影响非常之大,如果你把时间当做金钱,那你就要节约时间,如果你把时间就当做一个抽象的概念,那你就觉得无所谓。所以你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当年蛇口的标语叫“时间就是金钱”,那是语言的力量,你把爱情当做游戏,那就游戏爱情,你把爱情当做性别战争,那就你争我夺。我研究后面的社会行为,就是语言有了差异之后,它是怎么影响到我们的,要不然我们的经济学家,为什么要把经济萧条说成是负增长,就是因为他觉得叫萧条,让大家心情不好,负增长起码还在增长对吧,所以说我是研究文化的社会效应。
彭凯平:对,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很有趣的研究,就问一个普通人,有四个女性的名字,李秀锦、李秀梅、李秀兰和李梅秀,哪一位是农村来的,完全是无聊的问题,80%的人认为李秀兰是农村来的,这就是语言的影响。
我比较喜欢研究这些有趣的、好玩的,和生活有关联的一些问题。
彭凯平:是的,我们心理学讲,你说什么其实代表你想做什么,现在网上那么多拉黑,不就是因为别人说的话,你觉得跟自己价值观念不一样,你为什么要和他们分开,就是因为你觉得,他说的话伤了你的心,破坏了你的人际关系,所以说语言是有伤害性的。
2023年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第二季
看见生命、看见成长,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生命·觉者》原班人马
历时两年制作,再次诚意出品
此念出品
《生命·成长》系列纪录片
第二季嘉宾名单
尹烨|华大集团CEO,科普大V
潘宗光|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
彭凯平|心理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严伯钧|科普作者,“得到”《西方艺术课》讲师
田宏杰|儿童心理学教育专家
董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叶逊谦|戏剧教育者、导演
黄仕明|生生不息催眠学院创始人
郝景芳 | 雨果奖《折叠北京》作者童行学院创始人
陈海贤 | 心理学家、心理作家
约格·迪尔克斯|一行禅师德国正念禅修中心导师
李松蔚|心理学科普大V
杰弗瑞·萨德|“现代医疗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嫡传大弟子
约翰·贝曼|世界顶级萨提亚家庭治疗大师
奥托•夏莫 | U型理论创始人
徐蓓 | 《九零后》导演
叶斌 | 心理学家
陈默 | 儿童及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
金韵蓉 | 资深儿童心理与行为治疗师
▲点击图片
即可观看《生命·成长》第二季
- END -
【此念】赠书福利
什么话,可以让你突然心情变好?
欢迎在本文评论区留言
与我们分享
我们将从中选取一位小伙伴
送出
彭凯平
《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一本
活动截止时间:2023年2月23日
活动解释权归【此念】所有
出品 | 此念
编辑 | 柯勇
排版 | 王啊晶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彭凯平:看云天雾罩的书,交不三不四的友
《生命·成长》第二季(第八期)
陈海贤:你为何跟父母越来越像了?
郝景芳:如何给孩子进行有效的智力启蒙?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