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孟万金:构建立德树人幸福教育新体系

孟万金 中国教科院 2023-06-08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经过长期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教育面临新任务, 需要新思想, 开辟新征程, 谱写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 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 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 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 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这为构建新时代立德树人幸福教育新体系指明了方向。

幸福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最终追求。幸福社会基础在民生, 关键靠教育。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 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随着“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不断深入,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深入人心, 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处于优先发展地位的教育如何服务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成为新时代迫切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由上可见, 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新起点新高度, 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要服务于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二者自然地走到了一起。因此, 构建立德树人幸福教育新体系不仅是时代亟需, 也是历史必然。


2


夯实根基——

深挖和打牢立德树人幸福教育新体系的思想根基


幸福教育新体系的最大新意就是将新时代立德树人与人民幸福两大主题有机结合起来, 致力于个人和社会平衡和充分发展。幸福和幸福教育、立德和树人、厚德与载福都有着悠久的思想渊源, 这为构建立德树人幸福教育新体系提供了牢固的思想根基。

2.1 立德树人思想源远流长

从词源来看, 立德与树人是两个独立的术语。立德, 即树立德业,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大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 此之谓不朽。”将立德放在首位。“立德”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践行当代美德, 立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个人的德。树人, 即培养人才, 《管子·权修》: “一年之计, 莫如树谷; 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 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意指培养人才乃长久之计。“立德”与“树人”均指向人的培养, “德”不能自然萌生而需要“立”, “人”不能自发成才而需要“树”。“立德”以“树人”为旨归, “树人”以“立德”为条件, 二者辩证统一、互为条件、互相统摄, 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 贯穿融汇于绵亘几千年的中国教育思想, 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2 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从中国古代儒道墨思想家关于幸福的德福观、取法自然观和义力并重观, 到如今民间仍然广为流传的“五福”观( 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 ; 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提出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 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从古希腊时期关于幸福的感性主义快乐观、理性主义节制观, 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幸福观; 从《美国独立宣言》提出“追求幸福”, 到英国发表《繁荣社会的幸福宣言》; 从不丹政府提出“国民幸福总值”, 到联合国确定从 2013 年起每年 3 月 20 日为国际幸福日, 每年发布《全球幸福指数报告》, 这些都充分说明, 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和借鉴人类文明遗产, 立足中国国情,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3 教育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基础工程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度肯定了教育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性、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可见, 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的基础工程。

俄罗斯教育科学奠基人乌申斯基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美国著名教育家诺丁斯在《幸福与教育》中也明确指出“好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或集体的幸福”。英国发布的《幸福宣言》认定幸福取决于三个要素: 一是我们的父母, 通过他们的基因和养育方式, 影响我们与他人相处时的幸福获得。这个要素大约占 50% 。二是我们的境遇, 包括我们的收入, 还有其他外在因素如气候和居住的环境,这部分只占 10% 。三是我们对前途的展望和活动的参与, 比如我们和他人的友谊、参与社群活动、从事的运动和种种爱好、人生态度等, 占余下的 40% 。不难看出, 第一、第三两方面占 90% , 在很大程度上指教育或基于教育的影响。因此, 《幸福宣言》提出创建幸福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 是创造一个促进涵养的教育系统。OECD2030 学习框架中教育的最终指向还是个人和社会的幸福( 见图 1) 。这些充分说明, 教育是通向个人和社会幸福的桥梁。 



2.4 厚德载福是立德树人与幸福教育有机融合的内在机制

尽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对幸福的理解不同, 但是厚德载福确是经过历史洗礼后凝炼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幸福观既包含个人感性物欲的满足, 又包含社会理性道德需要的满足。儒、道、墨、佛四家都认为追求幸福是人最终的目的, 幸福包括个人和社会维度; 均主张幸福来自于心, 都强调个人修养和努力的重要, 精神满足的快乐重于身体满足的快乐。初步具备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群体、享受快乐与努力进取相统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西方的幸福观主要有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两大流派, 前者注重享乐, 后者主张节制, 但随着历史发展, 二者也出现融通趋势, 形成了德性主导下的福德观、德福观以及福德并存观。

由上可见, 尽管东西方文化不同, 对幸福本质和内涵的理解不一, 但通过长期的探究和历练, 都充分认识到了德性修养与幸福的内在必然联系, 高度凝炼后可以概括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所倡导的厚德载福思想。这充分说明立德树人与幸福教育有着天然的内在融合机制。

2.5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立德树人幸福教育新体系的思想源泉

马克思主义在吸收了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合理成分基础上, 提出幸福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真理与自己同在时的心理状态, 包括一切真实的事物、人性的道理、他人的生命甚至动物的生命与自己同在等等, 是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 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既肯定了生命、健康、快乐、美德对幸福的意义, 又将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结合起来, 独具辩证唯物主义特色。以此为指导, 我们提炼出幸福的体验是快乐, 幸福的性质是发展、进步、成长。而道德修养保证这种快乐沿着正确方向进步成长, 德性成为快乐的保障。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厚德载福”论的精华和西方“理性”与“感性”幸福观的有机统一, 即福德观、德福观以及福德并存观。因此, 主观上的愉悦体验即“快乐”, 加客观上的有为成长即“有成”, 构成了我们所主张的幸福的要义, 而生命健康是“快乐有成”的前提和载体。其内涵具体体现为十个有机统一: 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生理与心理、个人与社会、眼前与长远、付出与回报、吃苦与享乐、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由上可见, 中国特色世界视野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精髓在于“健康快乐有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构建立德树人幸福教育新体系提供理论指导。 


3


五育并举——

确立和强化立德树人幸福教育新体系的四梁八柱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 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此为指导, 构建立德树人幸福教育新体系, 其四梁八柱必然是五育并举。


3.1 立德树人亟需五育并举

自从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 相关研究和观点层出不穷。比如: 众多学者结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途径从“三全育人”的角度, 阐述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行教育改革与实践中的时代意义与战略地位。有学者指出, “立德”是人才培养之根, 具有丰富的、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 是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相呼应的教育宗旨, 兼具本土性和世界性、历史性和未来性、价值性和教育性的内涵 。有学者指出,“立德树人”中的“德”表现为人之为人的精神品质, 而“人”则指向全面发展的人; 立德树人就是要通过人性发展、品德涵养、精神提升等思想道德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有学者则把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核心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 将立德树人作为培育核心素养的根本目标 。有学者认为, 坚持立德树人, 应夯实“五观”教育: 以“世界观”教育养成科学精神, 以“道德观”教育提升道德意识, 以“法制观”教育强化规范意识,以“公民观”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以“国家观”教育升华爱国主义精神。也有学者认为, 立德树人实践应注意三个方面: 在观念上, 让德育作为教育根本的意识深入骨髓; 在目标上, 实现基础道德建设与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机统一; 在策略上, 全方位提升德育实践与理论的专业化水平。还有学者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 主要包括党委领导下的以学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中坚、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干部为骨干的“三位一体”的育人主导机制,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结合的内部整合机制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外部协同机制 , 以及在“立德树人”过程中, 要积极构建并完善“多维一体”的机制系统, 包括需要激励机制、目标导向机制、主体能动机制和创新驱动机制 , 等等。这些研究和观点为深化立德树人理论和实践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深刻认识立德树人与五育并举之间的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确立新时代立德树人幸福教育新体系的四梁八柱, 即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积累。目前, 亟需深刻揭示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部结构关系以及各要素之间深层次的相互作用机制; 对不同年龄阶段五育之间的因果关系、轻重缓急作专门深入系统的量化研究, 为课程配置和优化育人活动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克服学生时间紧、任务重、效益低, 学习负担过重尤其是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 还教育的幸福本色。

      3.2 五育并举是立德树人幸福教育新体系的总纲

构建立德树人幸福教育新体系重在借鉴已有立德树人研究成果基础上, 进一步厘清立德树人与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结构关系, 揭示其内部相互作用机制( 见图 2) , 优化各结构要素的功能, 以五育并举统领立德树人幸福教育新体系的各项工作。


上图尝试揭示德智体美劳之间是如何联动实现树人目标的。横向看, 德为五育之首, 德与智美三要素构成人的内在心灵, 劳与体属于人的外在表现, 通过五育之间双向互逆的关系形成有机整体, 最终以树人为归宿。纵向看, 劳是根基, 因为劳动创造了人。人具有身体和心智, 因此, 劳动也分为体力和脑力两类。体既代表身体也代表体育。身体的一部分劳动, 随着人类进化, 逐渐从真实劳动场景独立出来, 增加了娱乐性、规则性、竞赛性, 减少了生产性, 成为锻炼人体质体能的活动, 就演变成了体育。在劳动中, 人们需要建立社会关系, 比如合作围猎与猎物分享, 于是德就产生和发展起来了; 在劳动中, 人们需要方法和策略, 比如钻木取火, 于是智慧就产生和发展起来了; 在劳动中, 人们发现好看与不好看, 于是审美意识和能力得以产生和发展。所以说, 德是五育之首, 劳是五育之基。德智体美劳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体。该机制模型采用经典结构方程很难揭示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是当前五育研究和落实遇到的量化上的最大困境, 也是学界一直停留在思辨水平的根本原因。我们将采用偏最小二乘法( PLS) 有效破解这一难题, 从而进一步测评每个关系的权重以及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 为未来科学配置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课程和开展相关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进而构建新的育人模式, 这既是本研究的重大创新之处, 也是构建立德树人幸福教育新体系的最大新意之一。 


4


系统优化——

创新和健全立德树人幸福教育新体系的结构功能


新时代幸福教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教育, 为了幸福的教育, 为了造福子孙后代的教育。其操作定义就是“在幸福中开展教育, 在教育中分享幸福; 通过教育传递创新幸福, 通过幸福优化促进教育。”立德树人幸福教育新体系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 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基础上的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从而提升个人和社会幸福意识、幸福能力的教育新体系。其思想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教育理念是厚德载福, 其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其基本原则是正心立德、劳动树人, 其主要路径是因材施教、寓教于乐。


构建立德树人幸福教育新体系, 除了构建和优化上面所论的五育结构和功能, 还离不开创建和优化相关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包括幸福教师、幸福学生、幸福学校、幸福班级、幸福课堂、幸福家庭。诸系统结构和功能相互协同、相得益彰, 共同形成协同育人大系统。

4.1 幸福教师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立德树人, 师德为先。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强调: 长期以来, 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教书育人, 呕心沥血, 默默奉献, 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 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 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 不断提高教师待遇, 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字字凝聚着对教师的关怀, 句句都与教师的幸福感息息相关。

通过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的重要论述, 在借鉴国内外有关教师幸福感研究成果基础上, 我们研发了《中国中小学教师幸福感量表》。量表包括心理幸福感、职业幸福感、健康幸福感、社交幸福感、财务幸福感和环境幸福感六大维度, 包括 21 个因子, 共 108个项目, 经过试测, 证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可用于测评中国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发展状况。

值得专门一提的是, 职业幸福感里最突出的就是职业道德, 可见师德与立德树人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通过教师幸福感诊断测评和精准培训, 可以有效提高教师幸福感, 极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立德树人水平的提高。

4.2 幸福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强调: 培养什么人, 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个下功夫”, 还专门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开齐开足体育课, 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 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为立德树人指明了五育并举的方向和内涵。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学生的殷切期望, 参考国内外大型调查项目、研究机构和幸福感相关研究成果, 我们研发了《中国中小学生综合幸福感量表》。量表由道德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学业幸福感、健康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五大分量表构成, 包括 17 个因子, 共 113 个项目, 力争科学、系统、全面反映中小学生的幸福感水平。研究结果表明, 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可用于测评中国中小学生的综合幸福感发展状况。尤其是道德幸福感凸显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对学生综合幸福感诊断测评和精准培训,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幸福感, 极大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4.3 幸福学校、幸福班级、幸福课堂

学校肩负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 学校的基本组织是班级, 主阵地是课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强调: 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 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这为构建新时代立德树人幸福教育新体系, 建设幸福学校、幸福班级、幸福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教育重要论述指引下, 借鉴中西方学校幸福感和满意度的相关研究成果, 我们研发了《中小学幸福学校量表》、《中小学幸福班级量表》、《中小学幸福课堂量表》。其中, 幸福学校量表包含幸福理念、幸福环境、积极面貌、幸福课堂、幸福课外、优质办学 6 个分量表和 11 项二级指标, 63 个题项。经检验, 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可用于评价全国中小学校的幸福状况, 为我国中小学改进幸福教育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参考。

幸福班级量表包含班级文化、班级环境、班级团结、班级管理、班级声誉 5 个分量表和 6 项二级指标,31 个题项。测试结果表明, 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可用于评价全国中小学班级的幸福状况。

幸福课堂量表与幸福学校里的幸福课堂有交叉但更详细, 共三大维度, 即爱教爱学、会教会学、教会学会, 合计 82 题。经检验, 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可用于评价全国中小学课堂的幸福状况。

通过对幸福学校、幸福班级、幸福课堂分别进行诊断测评和精准培训, 可以有效提高学校、班级、课堂的幸福感, 优化立德树人模式和效果。

4.4 幸福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 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这为幸福家庭建设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通过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风、家教的一系列论述,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 我们研发出了《中国幸福家庭测评量表》, 包括家长家庭幸福感和学生家庭幸福感。家长家庭幸福感包括家庭经济( 家庭收支情况、家庭居住条件) 、家庭健康( 身心、乐观希望、自我成长、良好睡眠) 、家庭教育( 家教理念、教育投入产出) 、家庭关系( 夫妻关系、冲突解决、家庭支持、个体自主性) 、情绪体验( 正向情绪、负向情绪) 、职业满意度( 自己职业满意度、配偶职业满意度) 。学生家庭幸福感不包含职业幸福感。经检验, 学生和家长的两个家庭幸福感量表均具有良好信效度, 可以用来测评中小学学生和家长的家庭幸福感。通过对学生和家长的家庭幸福感分别进行诊断测评和精准培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和家长的家庭幸福感, 为构建立德树人幸福教育新体系,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格局, 提升立德树人效果提供坚强的幸福家庭后盾。

总之, 构建新时代立德树人幸福教育新体系, 要在继承古今中外相关先进思想的基础上,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 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通过幸福教师、幸福学生、幸福学校、幸福班级、幸福课堂、幸福家庭建设,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中国特殊教育》2019年第11期

作者|孟万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特教研究所研究员)


往期回顾






聂伟、王军红:论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的逻辑及其自洽全国中职教育满意度调查:中职生总体对学校“比较满意”|王纾吴霓、王学男: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扶贫政策的发展特征杨颖东:核心素养视野下教学设计现代化的变革策略李铁安:围绕“四个评价”展开课堂教学评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