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节|卿素兰:用积极心理学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卿素兰 中国教科院 2023-06-08


在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篇关于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文章,一起看↓↓↓



教师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等症状。对教师而言,情绪衰竭是由于过度消耗情感资源,导致失去工作热情,产生较强的职业疲劳感。如何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除了通过各种制度建设、环境建设以及教育生态与文化建设以外,我们还需要从教师作为人本身的内在力量出发,去发现教师内心无比强大的积极力量,破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积极心理学为我们开拓了新视角和新路径,更为我们找到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模式。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带给人幸福和力量的科学。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 1942- )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他认为,幸福必须具有四个元素,一是积极心态,二是投入与专注,三是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或者收获,四是对事件的意义和价值的认同。对于个体而言,如果满足了这四个元素,一定能够达到幸福的生活或者工作状态。


为教师走出职业倦怠提供理论支持



积极心理学提供幸福的路径。积极心理学对人类的幸福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幸福方程式”:H=S+C+V,即真正感受到的幸福持久度——H,取决于我们天生遗传的幸福范围——S,我们的生活条件——C,以及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V。

积极心理学最关心的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V,V是提高幸福持久度H的重要变量,这些变量包括噪声、通勤时间、自我掌控感、羞愧感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可以凭借我们内在的力量去控制和调整。生活条件C对幸福的影响往往是短暂的,因为人具有一种对痛苦和幸福的自动调节能力,犹如过热或者过冷,最终都会回归达到一个临界点一样;同时,人类对环境好坏的适应也非常快,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环境条件很快就不再是影响幸福的重要变量了。人们持久的幸福,是来自个体内在的感官状态和积极情绪等因素。

研究发现,尽管教师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一些不合理的制度或者人际关系冲突,但这些都不是影响教师幸福的关键,关键在于教师内在的认知方式和情感方式。因此,让教师从职业倦怠走向职业幸福,关键路径在于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激发教师内在的潜能与力量,促进教师认知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

积极心理学让积极情绪大放光彩。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在追求愉悦和积极情绪。积极情绪类似植物的向光性,对于所有人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积极心理学提出10种积极情绪,即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积极情绪可以让一个人眼神活泼、神采飞扬,微笑时刻洋溢在脸上。它是每个人天生拥有的宝藏,内在的积极情绪创造了幸福与健康,积极情绪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可思议的力量。

第一,积极情绪能够扩展我们的思维,拓宽我们的视野,改变我们的大脑,并改变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从而提高我们的创造力。因此,教师的积极情绪直接影响教师的创造力和学生的创造力。

第二,积极情绪给我们带来良性循环。生活中体验更多积极情绪的人,更能够以一种开放的方式应对逆境,他们会发现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更多抱怨和负面情绪,积极情感风格的教师,其师生关系、同伴关系都是非常和谐的。

      第三,积极情绪打破“你”“我”界限,改变个体的人际关系。研究证明,积极情绪会让我们在“你”“我”之间看到更多的联系,更好地促进师生的融合与默契。

      第四,积极情绪促进身体健康。研究发现,消极情绪会加速细胞的老化,而积极情绪会加速细胞的更新,甚至可以平息或者“还原”消极情绪的心血管后遗症。

      第五,积极情绪还会帮助我们建构心理优势、良好的心智习惯、积极的社会联系,甚至建构我们的成功以及我们的未来。同时,积极情绪还可以给恶性循环刹车,比如在遇到调皮捣蛋的学生或无理取闹的家长时,教师需要控制自己的消极情感,积极协调各种关系,从而处理好各种问题。


      由此可见,积极情绪给我们以及我们的组织不仅带来了活力,更重要的是,当一个组织成员处于积极情绪状态时,其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将得到明显提高。学校和教师需要具备挖掘、激励和调控积极情绪的策略和能力,从而激发教师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教师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


如何提高教师美妙的心流体验



一是通过“3∶1的积极率”调节工作中的情绪配比。 一个人到底积极情绪要多少才够?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保持积极心态,必须要保持3∶1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比值,也叫作积极率。

      3∶1的积极率是心理学中一个神奇的数字,也是一个非常实用的临界值。实验研究表明,欣欣向荣的人其平均积极率都高于3∶1,那些沮丧凋零的人其平均积极率都低于3∶1。因此,积极率能够预测人们过的是幸福生活还是衰落失败的生活,还可以用来预测很多组织以及各种人际关系是良好还是糟糕。

比如,一所学校如果有高于33.3%的教师整天处于负面情绪和各种抱怨之中,这所学校可能面临很大的管理或其他问题,应提醒学校领导立即重视起来。一个家庭的亲子关系以及教师与学生、上级与下级、组织与个人等关系也同样适用于这个比值。如果一个人的积极情绪低于3∶1这个比值,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是存在问题的。教师应以这个临界值作为目标,反思自己、监督自己并调控自己,多用积极语言、积极情绪和积极行为对待学生、对待同伴以及对待自己的教学和工作任务。这样,一定会让教师走向职业幸福之路。

      二是让“习得性乐观”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积极心理学不仅探讨如何克服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下的普通人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自己的潜能,建立起高质量的生活。

      塞利格曼是“习得性乐观”理论的提出者。在他的研究中,给狗重复施加无法躲避的电击实验,发现了狗的“习得性无助”行为,即对于本可以避开的电击也不再躲避了。人类也会由于对环境事件的“习得性无助”,而出现抑郁或其他心理疾病。塞利格曼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乐观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他提出,保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境,提高教师抵抗职业倦怠的能力。如果说职业倦怠是癌症,那么乐观便是抗击癌细胞的重要杀手,将癌细胞消灭在萌芽状态,教师积极情绪的激发显得极为重要。

      三是让教师在投入与专注中增加美妙的心流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西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试图从科学角度寻找如何使自己达到最佳幸福状态,然后根据自己的一些工作体验提出了心流(flow)这个概念。心流,指的是我们全身心投入做事情时的感觉,是人的积极情绪状态下的一种特殊现象。他认为,进入心流状态可能需要满足一些条件,如目标明确、注意力高度集中、有挑战性且需要技术、深深的投入、忘我、时间停止等。他认为,工作是体验心流的最好场所,正如很多教师享受课堂、享受教育、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一样。在课堂上、学校里,很多教师处于一种忘我的投入状态,很少去考虑个人的得失。

研究发现,影响一个教师工作效率、工作状态和专业能力的是他能够从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多少心流体验,而不是他得到了多少报酬、评上了怎样的职称等因素。那么,如何在课堂和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心流体验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当教师面临的工作挑战与专业能力相匹配时,心流体验就会产生。因此,心流产生的时刻,也是教师幸福感满满的时刻。

      四是让教师领悟到教师职业的价值与意义并获得成功。美国心理学家理查·休因(R.M.Suine)把职业生涯比作一艘航船,船要能经受风浪就必须配有坚固的锚。在职业生涯中,要克服职业倦怠,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就必须找到自己的“职业锚”。这个“职业锚”,指的是自己能够发现自身的才能、潜在的工作动机、价值观或者价值取向,这就是一种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必须让自己坚信,我们所爱的必须是工作本身,而不应是工作业绩带给我们的荣誉和地位。

      也就是说,把工作当手段就会沦为工作的奴隶,我们的情绪和情感就容易被工作所牵绊,如果我们的某些功利性目标未能实现,就会产生焦虑感,长期焦虑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相反,把工作或者与工作相关的一个小的事件,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全力追求,才能在工作过程中寻找到乐趣,感受到幸福,达到享受工作的境界。

因此,教师发现和找到自己的“职业锚”,然后锁定这个“职业锚”,努力成长自己,不仅不会有职业倦怠感,反而会在这个“职业锚”的相关领域成为专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体验和领悟到教育职业的幸福、价值和意义,还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如何找到职业生涯中的“职业锚”,让我们的人生过得幸福而丰满,而不是沉湎于职业倦怠的旋涡之中不能自拔,这不仅是一种人生哲学,更重要的是能够把自身的内在力量与潜能挖掘出来,成就自己,获得成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总之,对于教师这个群体与个体而言,重要的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让自己走进职业幸福感的构建与创造之中。人类天生具有很多的美德和优势,教师又是人类美德和优势的体现者和传承者,教师的言传身教对每个学生都有有形和无形的影响力。建构教师的积极力量,让每一位教师都看到自己身上的美德和优势,享受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且能够专注于自己的学习、研究和教学,不断体验教育教学过程的愉悦,享受教育教学本身带来的成就感、价值感和意义感,那么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一定会与日俱增。



来源|《人民教育》2017年第17期

作者|卿素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往期回顾






曹培杰: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李新翠:基于近万名中小学教师的经验证据探究中小学教师专业合作策略王学男:基于全国5434名教师的调查探究不同教师群体对教育大数据的认知及影响因素张布和:确保中小学教师潜心教书精心育人李新翠:为教师减负需要新思维和新技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