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杰夫:“新数字鸿沟”——阻挡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新隐忧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小学管理 Author 张杰夫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为更好地引领贫困地区发展,国家实施了多项教育扶贫政策,旨在以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引领人的发展,以人的发展带动区域脱贫致富。“三区三州”(“三区”是指西藏自治区,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藏区,南疆的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四地区;“三州”是指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是我国教育短板中的短板,国家教育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部署要求,按照教育部2019年“奋进之笔”重点工作安排,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了“三区三州”教育信息化满意度调查工作。2019年底《“三区三州”教育信息化满意度调查报告》完成,揭示出“三区三州”教育发展滞后的更深层次问题,即教育的“新数字鸿沟”。只有正视“新数字鸿沟”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策略,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促进教育公平。


1


“新数字鸿沟”给教育公平带来新挑战


本调查研究采用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满意度测评的四维指数模型(见图1),并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特点和要求,赋予了满意度指标新内涵。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基线调查等方法,通过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抽取了“三区三州”所涉及6省区中的20个市县,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教师、校长和县(市)教育局负责人共计7337名;同时以实地考察、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基线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三区三州”教育信息化出现了“新数字鸿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1. 一般意义上的“数字鸿沟”被基本填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区三州”教育信息化事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取得较大成就。基线调查分三路对四川省内的“三区三州”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一周多时间下来,考察者们有一个共同感受,那就是近年来民族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学校里可以看到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教学楼、绛红色的塑胶操场、宽敞明亮的教室以及可容纳50~60人的计算机教室等等,“三区三州”的信息化设备和资源建设水平基本追上东部发达地区学校,区域发展的外显性的“数字鸿沟”基本被填平。

其一,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备设施建设有了较大发展。调查结果显示,“三区三州”中小学的生机比为11.2∶1;师机比1.6∶1,这一数据大体相当于我国2017年中小学的生机比(12∶1)和师机比(1.3∶1)。学校基本具备了开展信息化教学工作的条件。在网络建设方面,除教学点外,9个样本市县的中小学100%接入了互联网,88.7%的中小学校园网主干带宽在百兆级以上,许多中小学校建立了无线网络。特别是学校网络空间建设速度较快,45.3%的中小学开通了网络空间,高于2017年我国中小学开通网络空间比例10个百分点。在多媒体教室建设方面,除了教学点外,本次调查样本市县的学校均实现了全覆盖。这一数据比2017年全国中小学多媒体教室85.1%的比例高出15个百分点。本次调查样本市县初步建立了教育教学资源与管理两大平台,教师可以从国家和区域教育资源平台、教师/教研组共享、商业搜索引擎等多个渠道获取教学资源。46.8%的教师认为,他们拥有了与教材配套的数字教育资源。

其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初见成效。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包括“在线学习”“优化教与学方式”“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参加教研活动”等,其中“在线学习”(56.3%)和“优化教与学方式”(50.7%)是教师们使用的主要方式。62.5%的中小学教师表示,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已经发挥了较大作用。54.1%的学生表示,对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比较满意。

其三,建立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与保障机制。近年来,“三区三州”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了明显提升。调查结果显示,93.7%的普通高中教师、90.1%的小学和初中教师都参与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这一数据高于2017年我国中小学信息化专项培训覆盖教师58.7%的比例。

2. 实践层面出现了明显的“新数字鸿沟”

调查结果显示,“三区三州”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总体满意度为60.7分(满分为100分),其中,中学生(63.0分)、中小学教师(57.0分)和中小学校长(58.3分)对本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满意度明显偏低,仅有34.9%的校长对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表示满意。教育信息化有了较大发展,但广大师生的满意度并不高,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广大师生“获得感”不强,遇到了“新数字鸿沟”。“新数字鸿沟”通常是指在因“物理接入”而导致的传统“数字鸿沟”逐渐弥合的同时,因计算机或上网技能差异而导致的“技能鸿沟”和因网络使用差异而导致的“使用鸿沟”。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投入力度,“三区三州”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一般意义上的“数字鸿沟”被填平,即解决了设备资源“有没有”、网络“通没通”问题。但随着时间推移,投入的技术和资源却出现了“沉不下去”“用不起来”“发挥不了效益”等问题,形成了“新数字鸿沟”。“新数字鸿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关系到信息技术的投入是支持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还是支持传统教学的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在这个意义上看,“三区三州”教育信息化与我国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仍比较明显。

“三区三州”的教师信息技术使用频率以及应用层次均较低。调查结果显示,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方面,大部分教师(41.2%)每周有1~2次,每节课都使用的教师只有16.1%,每个月、每年使用几次的教师分别为27.8%和12.2%,还有2.7%的教师从不使用。此外,90.0%的教师认为,他们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层面的应用主要局限于播放PPT、视频等信息呈现方式,而较少用于支持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高阶思维能力等。

3.“新数字鸿沟”背后是更难弥合的观念、战略等鸿沟

“新数字鸿沟”不只涉及“技能鸿沟”“使用鸿沟”,还涉及观念、战略等方面的鸿沟,其影响更大。

其一,观念鸿沟。受应试教育等影响,“三区三州”一些地区和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认识不足,“重建设、轻应用”,工作中循规蹈矩问题突出,出现了“上热下冷、外热内冷”现象。

其二,战略鸿沟。在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眼里,战略就是“做正确的事”。而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战略”就是“创造一种独特、有利的定位”。以这样的要求来看,“三区三州”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还有待提升。基线调查显示,各级行政部门虽然都有规划,但一些规划既缺乏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整体思考,又缺乏可以落地的举措;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突出,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一些地区在缺乏技术、资金和专业人才的情况下,仍在自主低水平地重复开发信息化系统,造成有限的资源被分散和浪费。“三区三州”突出的问题是只注重解决手段上的信息化,而不注重教育理念、教学制度和内容上的转变与改革。

其三,发展路径与能力鸿沟。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教育形成了“模仿或照搬汉族地区教育发展模式”的习惯。智能时代到来,东部学校教育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东西部教学质量差异越来越大。调查结果显示,41.8%的教师和62.3%的校长对“学校办学条件越来越好,但教学质量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差距却越来越大”的观点表示赞同,这表明“三区三州”原有的教育发展道路已难以维系,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2


“新数字鸿沟”对贫困地区学生的消极影响


“新数字鸿沟”对学生的消极影响非常隐蔽,往往会被表面的“物理接入”公平所掩盖。国家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战略和政策举措,因得不到实践层面的有效落实而大打折扣,使“三区三州”教育长期徘徊在低水平的教育公平上,难以迈向现代化。

1.“新数字鸿沟”降低了技术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如今,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互联网以及VR/AR等现代科技手段为学生们进行情境式和沉浸式学习创造了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的体验环境。然而,“三区三州”的学校教育没能跟上教育现代化的前进步伐,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助力。如今“三区三州”的学校面临的较大危机是,因求助得不到有效回应,学生们正日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调查结果显示,81.6%的学生表示学习中会经常遇到困难,仅有26.4%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比较满意。针对这种状况,仅有14.3%的学校表示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因学习困难和厌学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学生的不满与反抗日趋强烈,进一步导致了辍学情况的加剧。

2.“新数字鸿沟”使学生被困于“信息茧房”

信息时代,人们每天都接触到大量信息,但却总是将目光聚焦在自己感兴趣、能被愉悦的内容上而对其他信息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就会被这些信息所环绕、所塑造。美国哈佛大学凯斯·桑斯坦教授在著作《信息乌托邦》中,将信息社会这一独特现象称为“信息茧房”。“信息茧房”现象对信息化教学活动比较丰富的城市学校学生影响并不大,但对于活动比较匮乏的“三区三州”学生来说,其影响不容小觑。

目前“三区三州”学校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多数停留在“表面热闹”的浅层次应用上,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数字化需求。与此同时,多数学校对学生使用平板电脑、手机等信息终端的行为采取了不加辨别的禁止方式,拒绝他们在校内使用。调查结果显示,“三区三州”46.2%的中小学不鼓励或禁止在校内使用移动终端,67.9%的教师不赞成学生使用手机。这种做法看上去很负责任,其实质是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阵地,放弃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技术指导学习的机会,将学生推向家庭和社会。而一些家长的无能力引导和社会缺乏监管,使学生在校外“滥用技术”,他们与一些情趣相投的同伴形成小圈子,编织起“信息茧房”,陷入网游或不良信息之中。“信息茧房”将学生置于趋同的信息中,使他们变得更加闭塞,视野更加狭窄,观念易走向极端,进一步造成学生精神世界的荒漠化。

3.“新数字鸿沟”不断加剧城乡学生的分化

研究表明,在现实中占据优势地位的群体,在网络中会维持这种优势,因为他们拥有足够的技能和素养、拥有更多的社会支持等。这种群体优势将向学校传导,导致东西部、城乡间学生的分化。目前,“三区三州”教育信息化基本上处于低层次应用阶段。按照笔者提出的智慧教育层级模型(见图2)做分析,“三区三州”学校信息技术的应用基本上处于“信息传递与呈现(低级思维技能培养)”的初级阶段,而城市学校学生的技术应用已经进入支持发现学习、创新学习等高级应用阶段。


被称为“PISA之父”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和技能部部长施莱克尔(Andreas Schleicher)曾这样描述未来教育:今天的教育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个罗盘,他们要用罗盘去开启自己知识寻求的征程。这是一种全新的未来教育,目前,城市的孩子正在利用创新实验室等技术实现这种教育,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发现式学习,在探索、发现中摸索规律,掌握知识。据教育部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约有15%的中小学建有创新实验室,而“三区三州”的一些教育工作者甚至未曾听说过相关概念。在对六个县市州进行预调查时,关于创新实验室建设方面的题目几乎遭到了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领导的一致反对,理由是这道题目脱离本地区实际。这侧面反映出“三区三州”教育与其他地区教育间存在的较大差距,也表明技术正在加剧城乡间学生的差距。


3


破解“新数字鸿沟”的策略建议


1. 建设基础教育特区,打破“梯度理论”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三区三州”的绝对贫困将彻底消除,但“新数字鸿沟”,特别是其背后因贫困而长期形成的教育观念、制度、文化等却很难迅速转变,仍可能将长期存在并制约教育的发展。要想彻底改变“三区三州”教育面貌,唯有跳出过去那种跟随、模仿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模式的思维定式,依托国家力量,从战略高度整体规划其教育发展目标和路径,利用5G、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使处于低梯度的教育跳过传统的特定发展阶段,实现跨越式的高质量发展。


要想实现跨越式的高质量发展,就要突破现有的一些管理体制,以国家基础教育特区的形式保障教育的先行先试权利,特许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及服务体系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


 2. 构建云端学校,再造“三区三州”教育生态和服务体系


“三区三州”需要打破教室、学校和区域教育的围墙,进行供给侧结构性变革,如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建立师生学习、成长与工作的共同精神家园——云端学校,重构“三区三州”教育生态和服务体系。其一,通过卫星、网络等技术,引入城市优秀教师智慧“源头活水”,让优质教育“渗透”“三区三州”的每所学校。其二,利用智能教学系统,促进课堂教学深度改革,实现“一生一课程”的个性化学习。其三,实施“学困生”帮扶计划,推动“控辍保学”工作。其四,开设动漫创作、机器人课程、STEAM课程、创客等创新空中课堂,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五,开设音体美空中课堂,解决“三区三州”音体美教师缺乏问题。其六,构建文化广场,唯有重新创造集体性的文化环境和生活,才有可能将孩子从手机中解放出来。



来源|《中小学管理》2020年第12期

作者|张杰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往期回顾






家教|寒假安排生活化 劳动教育常态化张冲:我国中学生能力型情绪智力现状调查张宁娟等:新时代德育发展六大热点及实践反思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张彩云等:我国督学队伍现状及发展策略——基于16个省的实证分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