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科文摘 | 王学男等:“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多维视野和优化策略


2021 年 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实现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双减”政策就作业提质减量方面作了详细要求,也对实践操作提出了急迫的挑战。在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方面,要求教师发挥作业在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方面的功能价值,结合作业设计和教学研究体系,要求作业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鼓励分层、弹性化、个性化作业设计。


创设规范有效、科学创新的作业设计与实施管理机制,是实现作业减量提质的关键,以此为支撑,支持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思维化、整合化、个性化、联动化”。作业的本质是一种学习活动,蕴含着重要的、丰富的育人价值。以作业为切入口的“双减”落实,是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环节,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主体需共同参与,达成互动共生,从而实现从价值观念到行为规范的多层面的联动,从而实现学生“减负提质”的目标。


国内外作业设计的主要类型


作业设计及实施需要考虑依照不同标准划分的作业种类。已有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作业会影响学生学习绩效 , 学生对不同类型作业的偏好程度也存在差异。作业设计及实施应关注作业类型特点,根据不同学科、知识、学生特点、学习条件等选择适宜的作业类型。

( 一) 国外作业类型的典型经验

在已有研究中,受到研究目的、文化背景、教育实践等综合因素的多重影响,作业类型的划分存在着不同标准。一般而言,作业类型划分标准主要包括根据作业本身的功能价值和完成作业方式的两大维度。

根据作业的功能价值划分,代表性的研究包括美国学者杰克逊·李和威恩·帕罗埃特把家庭作业划分为预备性作业、练习性作业、扩展性作业和创造性作业。所谓预备性作业是指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与后续课程做准备;练习性作业是指针对当日课堂教师讲授过的知识内容进行练习与巩固;扩展性作业是指帮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概念和技能;创造性作业是帮助学生合理应用所学,并通过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及创造新成果的活动。库泊认为,家庭作业目的一般分为教学目的与非教学目的,由此可以将作业分为练习型家庭作业、预习型家庭作业、扩展型家庭作业和综合型家庭作业。

更多研究者出于开展研究的便捷性的考虑,采用完成作业方式作为作业类型划分标准,同时,这种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实证研究中。库利提出的英国中小学的作业四种分类包括:实践作业,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的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作业;书面作业,指客观题目测试,其形式主要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口头、听力作业,主要适用于语言类教学科目的评定;表演作业,主要适用于体育、音乐等具有活动性的科目。日本小学生家庭作业根据完成方式可分为四种类型:图表画图型作业,如有学校要求学生填写刷牙表,以图画的形式记录每天的生活等;读书感想型作业,学校会让学生选择一个“课题”,学生通过查文献或访问相关专家的方式完成课题并书写小报告,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社会实践型作业,比如,老师会让学生以志愿者的形式参与社会活动、提供社区服务等;亲子互动型作业,小学生的家庭作业例如“爸爸妈妈联络记”,学生仔细观察父母的言行,记录自己的感想并与父母分享。法国的作业布置类型同样可根据完成方式分为口头 - 听力、表演、书面和实践作业。此外,部分研究将作业采取封闭式的二分方法划分,例如库泊综述中提到的强迫型作业与自愿型作业,个人型作业和小组合作型作业,线下作业与线上作业等。 

( 二) 国内传统的作业类型现状


在我国与作业有关的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中,作业类型的划分方式也呈现出多样性。在实证研究中,同样多以完成方式作为分类标准,任宝贵将作业的类型分为书面作业、欣赏类作业( 听音乐、看电影、看展览等)、实践类作业、口头作业及其他;以数学和英语作业为例,陈国明将家庭作业分为抄写背诵类、理解分析类、实际运用类;崔允漷根据作业价值目的进行分类,即练习型、准备型、扩展及创造型。除此之外,还有学者按照作业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作业布置的时间,将作业划分为课前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按完成作业所需时间长短将作业分为即时性作业、短时性作业和长时性作业等。 


“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基本走向


我国教师对学生作业的一般传统认知是学生课堂学习之后的复习和巩固的训练、检测和适当的拓展,常将作业理解为一种附属意义的课堂延伸。本质上,作业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的自主学习任务。它是承载学习内容、体现学习方式、包含过程性评价的任务,应融会贯通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同时又是与课堂关联配合的具有独立意义的学习活动。作业的过程,本质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更须注意的是,家长也需要转变观念,理解并关注作业的另一大功能:孩子在没有教师、没有家长监督的情况下,全神贯注、独立自主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主要从作业的功能价值、作业应该符合学生学习、 素质教育规律的角度提供了作业设计的指导意见。库泊提出,家庭作业设计的数量和种类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其在家所获得支持的质量。同时考虑学科多样性特点等客观因素,在政策研究和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议基于“双减”政策,以作业类型为选择的出发点,挖掘作业的功能性价值,兼顾政策在不同具体学科中的落实,依照知识体系特点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选择恰当的作业形式。已有研究发现,按照作业的目标、价值进行类型划分,以及按照作业完成方式进行类型划分是最常见的两种划分方式。前者有利于整体教学规划参考及学生发展,后者有利于高效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作业布置思路。在课程标准改革及教材改革后,班级学生整体发展水平、教材内容知识特点相对明确。因此,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如何高效判断宜布置作业的类型可从上述角度予以考虑,可尝试结合“双减”政策对作业特点所作规定进行探索。教师可以参考生态理论,以洋葱模型进行作业设计( 如图 1)。在洋葱模型中,核心是学生学习和学生发展,根据距离学生自身范畴大小可大致分为五层洋葱圈,兼顾各个圈层的一致性目标和个性化差异,逐层拓展、逐级延伸、确定作业类型。“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的政策要求,是针对作业的功能价值所提,因此政策价值的落实和体现需对应学生和教师这两大主体,综合考虑选择作业类型。对于诊断和学情分析而言,适量的书写类基础性作业是必要的;对于巩固的要求而言,练习性作业、扩展性作业的分层设计则更有利于满足各圈层的需求。“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的政策要求聚焦学生为主题和发展为方向的根本性转变,从社会到家庭、从课堂到作业,均需强调学生以独立性、独特性、创造性为表征的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意涵,因此作业类型宜在独立完成的作业中选择鼓励创造的作业,宜在合作类型作业中选择有挑战的问题解决式的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的政策要求则对作业设计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从价值功能角度看,提供丰富多样的练习性作业( 基础层)、创造性、扩展性作业群( 提高层) 是适宜的。从完成方式角度看,教师宜多提供实践性作业、合作性作业和学生自主设计的作业,宜提供具有选择性和差异性的超量作业群,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自主选择作业,而非统一地给学生分配必 / 选修作业。



“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多维视野和优化策略


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后作业,是学习的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在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的发展目标下,综合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精华,在认知神经科学、教育学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教育技术与智能以及教育治理的多维视野下,教师在设计作业的研究与实践中,应不断优化策略,注重“四化”的基本原则——思维化、整合化、个性化、联动化。“思维化”主要指作业设计在培养目标上的转变,“整合化”主要指作业设计在内容体系上的转变,“个性化”主要是指作业设计在形式载体上的创新,“联动化”主要指作业设计在主体参与上的联动。

( 一) 以认知科学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为了形式上的作业或者是为了考试,就会使作业成为额外的负担。特别需要注意防范的就是“好像瞄准目标”的作业,实际却是瞄准了“低端”的目标。例如:为了巩固记忆而抄写;为了固化知识获得而填写内容;为了考验态度而查看答题字数等。低层次的目标缺乏迁移、拓展、应用、综合等高阶思维发展,让作业成为隐性且难以割除的负担。

针对当前停留在低阶学习的作业较多、启发学生高阶学习的作业较少的问题,应积极探索项目学习,采用体现项目学习特点的作业促进学生持续深入的学习,促进认知学习与社会性成长的结合。当下作业设计大多侧重于落实认知与技能目标,以抄默为主还是作业的常态,“运用”“综合”等体现高阶思维水平目标的题量比较少。这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高阶思维等都不利。

教师需要学习掌握认知科学,特别是青少年学习规律和认知发展特点。原先设计的作业只顾应对考试,对同类型作业机械重复练习。如今的设计能按照一定的认知层级分类,让不同的作业瞄准不同的层级。根据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标注出作业所处的理解、分析、鉴赏等层级。好的作业应该是指向高阶思维与综合能力形成的个性化学习单,是把教师的教学意图与学生的自我学习需要相结合的学习任务。教师应重视不同环节学习任务的功能与特点,结合所教学科内容,在作业的适切性、作业类型、作业时间、作业与其他学科关系、作业内容以及作业完成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思考,布置符合学段学科特点、记忆规律、学生实际需要和完成能力的作业,实现作业布置分层化、弹性化和个性化。

      ( 二) 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从单一学科独立走向多学科整合

以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核心素养的养成为最终目标,重构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理念与思路。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它不仅仅是传统的知识识记、应试技能,更是经世致用、面向生活、指向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一育人目标的升级,更对作业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实际生活中的知识并非学科分类、独立割裂的,而是跨学科且相互交织的,这也为作业设计的减量增效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作业设计与实施中,单一学科与学科整合之间也呈现着“二八”定律。如果作业设计仅盯着语文、数学或英语某一学科的“课内知识”这一微观的局部,即便设计得再精致,安排得再妥当,也只完成了育人目标的 20% 的局部。从根本上减轻学习负担,要在作业设计的顶层逻辑上统整观照,从单一独立的学科思想,转变为多学科融合的系统观念,瞄准更多的自主性的、个性化 80% 的“素养空间”,这些素养是在独立学科的基础上,由独立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构成的,综合的、融合的贯穿于学生思维与未来生活的核心素养。只有夯实 20% 的“课内”教学,拓展80% 的“课外”活动,实现课堂内外的打通、不同学科的融合,课内外协同发展,才有助于育人目标的实现。

教师要统筹好不同学科作业的平衡、差异和整合。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一方面是减少作业的数量,另一方面是优化作业的质量和结构,其本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性、责任心、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教师在作业设计的学科思维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要避免学生因作业过多、机械无趣、难度过大而出现的敷衍、抄袭问题。更多鼓励教师布置学科整合类的作业,并结合项目式、探究式的作业形式,形成长线的、合作性、实践的、活动的作业,还可以利用在周末或假期中,在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学科整合基础上,进一步融入音乐、美术、体育及科技等学科布置适量的实践性作业,有效落实“五育并举”。加强作业形式的灵活性和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当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作业管理方法时,其自我规划、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能力将会大大增强,其思维方式与学习能力也在成长过程中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科协调,正是作业时速与效果调控的“效率板”。

( 三) 以多元智能技术为支撑,注重个性化和创新性作业的设计

个性化作业是对班级授课的优化巩固和补充。作业设计的改变还需要体现在形式设计上,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另一方面注重充分挖掘疫情防控期间积累的在线教育的丰富经验,加强多元智能技术在作业设计的应用。

教师要精心进行作业布置,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学习活动整体考虑,系统、科学、合理地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引导学生自觉预习、及时整理和巩固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切实减少简单记忆、机械重复的练习,精心选择与学生基础相适应的、重在迁移运用的作业。增强作业的层次性、适应性和可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和书写等因素把作业划分为“必做、鼓励做和选做”三个层次,使得作业成为具有个性化、创新性和弹性化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学习任务。

丰富作业形式,关注学生主体,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个性化的家庭作业。作业形式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除布置一定量的家庭书面作业外,应加强作业形式的灵活性和趣味性,适合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起点的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既要有练习型、准备型作业,也要有扩展型、创造型作业。除书面作业外,要鼓励编制口语交际作业、综合实践作业 、实验操作作业,逐步实现作业形式的 多样化和个性化。作业形式也可以丰富灵活多样,借鉴国外的活动型作业,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回溯知识的同时开展自主探究式、合作式学习等。还可参考欧美教育界所倡导的“项目学习法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拟定题目 、搜集资料、分类整理、撰写内容、绘图和编辑等一系列学习任务,并有足够的自由来发 挥创意并决定作品的内容。学校还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对作业的布置设计、实施完成、运行过程、参与人员与相关学科进行监督和调控,包括作业规 划、作业设计、作业完成指导、作业反馈、作业检查公示等多个方面。适当地应用智能化技术强调图文并茂、及时有效的交互性,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此外,智能化技术更有助于分层、分类地进行作业设计与实施,并科学高效地收集数据,用以优化教学 、教研和作业的设计,从而形成学习与教学的闭环。 

集团学校应建立智慧资源库充分发挥数据优势、精准优势和个性化推送优势,广纳资源,建年级课件集、链接资料集、错题文件包。教学资源在每一届老师的修枝剪叶、推陈出新中不断完善。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让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简单的、低成本的方式,分享给学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实现差异化教学。

( 四) 以多主体参与为保障,注重校本化教研及有效的评价反馈

对于“双减”的最终落实,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参与和共同认知,才能形成合力。因此,以多主体的协同参与为保障,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联动,同时加强校本化的作业教研,才能从制度上和理念上保障作业的减量增效。

其一,加强教师团队的沟通协作,通过精准的作业管理,形成教师集体 改变。没有班级教师和学科教师团队的协调,很难实现作业总量的减少。总量 协调,是确保作业上限的“总阀门”。

其二,学校需要注重整体管理,通过系统化设计和制度保障,来落实作业减量增效。有关部门通过常态作业监控来敦促各年级的总量控制,可以通过“班科协调家庭作业实践安排表”来整体调控各年级各学科作业布置的“整体运营”,特别是高年级学段,还可以对作业设计与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不同主体专项培训、校际( 区际、省际) 交流,设立课题进行校本化研究和常态化教研。例如开展作业管理任务项目化探索、开展教师作业反馈培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培训、家长陪伴话语培训等;又如通过整合学生学情、课程标准、教师经验等多维度依据,开展作业主题式集体备课;通过作业分层分类,设计错题与学习问题整合的导向性作业;通过轮流动态协作,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

其三,探索并完善校级层面的高效统筹机制、学科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教师专业成长激励机制、学生作业自我管理的科学指导机制、家校协作与家长引导机制。缺少家长反馈来谈作业时间显得空泛乏力。减负之减,首要是切实减少作业量多带来的负担。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学校共同体、教师共同体、师生共同体、家校共同体等学习型组织,另一方面也成为“双减”政策下学校作业管理机制创新的可行思路。

其四,针对当前教师作业批改中常见的“有批改无分析”的现象,应引导教师事前重视作业意图的分析,事后重视利用作业进行学情分析,重视通过作业批改的对话功能落实学习指导,发挥作业的形成性评价功能。通过作业反馈,教师能更好地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优化改进教学,进一步设置分层教学目标和设计作业的梯度,细化、分解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统领下的作业目标,确保作业的有效性,优化作业设计与实施,倡导基于单元教学目标下的单元整体的作业设计,尝试系统性、结构性、关联性、纵向层次性的单元作业。

作业设计的优化与实践,既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方针,也应遵循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性差异的教育原则。这就决定了“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也进入了更有层次、研究性和选择性的新时代。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充分挖掘校本课程特色,有机结合智能信息技术,兼顾作业的功能价值和作业方式,将是教师进行作业设计的基本路径。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作者|王学男(中国教科院副研究员)、赵江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




往期回顾






教科文摘 | 赵章靖:促进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全球胜任力培养——“全球教育创新倡议”的课程探索述评教科文摘 | 曹培杰:未来学校变革——国际经验与案例研究教科文摘 | 郭丹丹:教育不平等发生的中介机制和破解策略教科文摘 | 吴晓蓉、吴霓: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反贫困的体系与历史经验教科文摘 | 郝志军:新时代五育融合的路径与方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