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隍”本义是什么意思,“城隍爷”又是怎么来的

马巷公子 历史D学堂 2021-08-31



历史大学堂 出品
文:马巷公子
编辑:莉莉丝



千年以前,在我国古代某座城市的一条普通街道上,可能不会有商人的店铺、不会有官府的衙门、不会有烟花柳巷、不会有高门豪宅、不会有佛寺熏风,但一定会发现民间宗教信仰的印迹。

古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对于神神鬼鬼充满着崇拜和敬畏,因此,各种民间信仰极为发达。在这些神仙鬼怪中,由一路小神仙——城隍老爷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各地城市的保护神。城隍老爷常和土地公公一起,也成为古代神话故事中经常出现的“配角”。

那么,这个城隍老爷是怎么来的呢?



上图_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为许慎,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


 
  • “城隍”本义


先秦文化典籍《周易》有语云:“城复于隍”,这是今天所见“城隍”两个字的最早记载。那么,“城”、“隍”最早的含义是什么呢?东汉经学家许慎在其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中给出“城、隍”这两个字权威定义:

城者,以盛民也,从土从成,成亦声。
隍者,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

“城”这个字的本意是指城墙,引申为人类的重要聚居地——城市。“隍”字,则是围绕在“城”外面的护城壕,有水的就是“池”,没水的就是“隍”。正是将“城隍”联系起来而概称“城池”、“城市”之义,才能逐渐地由客观走向主观、由物质迈入精神,最终将“城隍”凝结而成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们对于城市本身所蕴含着的信仰文化世界的重要象征。



上图_ 城隍 ,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


 
  • 城隍老爷的起源


关于城隍老爷的起源,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起源于古书中所说的“水庸”神。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赵翼《陔余丛考》中这样说道:

王敬哉《冬夜笺记》谓:“城隍之名,见于《易》,所谓‘城复于隍’也”,又引《礼记》“天子大蜡八,水庸居七,”水则隍也,庸则城也,以为城隍之始。固也,然未竞名之为城隍也。

所谓“蜡八”, 据后世典籍记载乃是关乎农业生产的八位保护神,其中有我们所熟悉的后稷、神农氏等,其中排在第七位的便是“水庸”神。“水”者,沟也,与“隍”同义;“庸”者,城也,“水庸”其实就是“城隍”的古称。



上图_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



还有一种说法是城隍源于社稷神,即农业神,这种观点以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为代表。

社祭,刚开始指的是原始社会的祖先生殖崇拜,在春秋时代方开始成为土地神的名字,祭祀“社神”的神坛也称为“社”,从天子到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

“稷”则是周朝先祖后稷的名讳,后来转变为谷物庄稼之神的名称,西周时后稷开始被尊为五谷之神,与“社”并祭,合称“社稷”。

“社稷”这个名词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以农业立国的传统农耕社会性质,“社稷”与“城隍”在“守土护民”这一核心功能上具有相似作用,同样享受尘世香火。


 
上图_ 1912年,浙江金华兰溪城隍庙



  • 城隍老爷与城隍庙


城隍老爷受人朝拜的庙宇称为城隍庙。历史记载中最早的城隍庙至迟到东汉三国时代,祭祀城隍神的场所——城隍庙已经出现,宋代学者赵与时《宾退录》记载:“芜湖城隍祠建于赤乌二年”,赤乌二年即公元239年,正是东吴大帝孙权统治时期。到了唐代,城隍老爷的足迹就更为广泛,一些著名城市如杭州、苏州、广州等均出现城隍庙。

唐代各级地方官僚也成为城隍祭祀的主持者,如唐玄宗开元名相张说,古文运动领袖、“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文坛“小李杜”杜牧、李商隐等均撰写过《祭城隍文》或《城隍庙记》等文章。



上图_ 李商隐 (唐朝诗人)(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


 
  • 城隍老爷抓鬼


唐代的城隍老爷不仅成为捍卫城池、守土安邦的地方神灵,而且多出一项功能:管理阴间鬼魂。

须知道,今天我们讲到阴曹地府的阎罗王,那其实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有的观念,我国古代民众中认为可以总领冥间、管理一切鬼魂的人马还有两拨:唐代以前有所谓泰山府君、华山神,唐代以后,城隍神便代表道教和民间信仰,担当起和阎罗王争夺冥界地盘的任务。唐五代笔记小说总集《太平广记》中对于“城隍治鬼”这一新兴职掌有着很多故事,下面这则故事,内容简单却很有代表性:

唐洪州司马王简易,常暴得疾,梦见一鬼使,手执符牒云:“奉城隍神命来追”。王简易即随使者行,见城隍神。神命左右将薄书来,检毕谓简易曰:“犹合得五年活,且放去。” 

这则神话故事非常浅显,这里城隍神更像是人们通常印象中的阎罗王的形象,管理着世间人们的生死寿限,而且秉公执法,让你三更亡,绝不多退少补,让你多活五年,就多活五年,分毫不爽。



上图_ 《册府元龟》是北宋四大部书之一,为政事历史百科全书性质的史学类书


 
  • 城隍老爷被皇帝封赐名号


到了五代时期,后唐末帝李从珂将城隍老爷封为王,城隍老爷的身价又上涨了不少。《册府元龟》记载:

诏杭州护国庙,改封崇德王,城隍神改封顺义保宁王,铜官庙改封福善通灵王,湖州城隍神封阜俗安成王,越州城隍神封兴德保闉王,从两浙节度使钱元瓘奏也。

到了宋代,城隍老爷不再是“虚幻”的一尊神,越来越多地转变为有历史、有来历、有真相的“神化”人物。这些历史或传说人物,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死后其神主被请进城隍庙供奉。这些死后充任城隍的人物,或是勤政为民、有功于当地;或是不畏权势、为人耿直;或是积善行孝、扶弱济贫。

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年),元世祖忽必烈便在草原边的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附近)兴建城隍庙,至元七年(1270年),忽必烈下令在新建的大都(今北京)建城隍庙,封城隍神为“祐圣王”。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明王朝尚未完全统一中国的形势下,朝廷便颁发诏令封赠城隍。“明有礼乐,幽有鬼神。若城隍神者,历代所祀,宜新封爵。”话说的很明白,城隍老爷同国家“礼乐”制度相联系,于国于民,关系莫大。
 


上图_ 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 乾隆御制本



  • 城隍老爷的名讳


明清以来,各地城隍庙中的城隍老爷各不相同。如清代康熙到乾隆年间的苏州府,出现过城隍几十年换一个的怪事,从汤斌到陈宏谋,再到吴檀、顾光旭,百余年来,苏州本地有谁当官,苏州城隍老爷就是谁,而且最后一位陈鹤当时尚“尸骨未寒”,也被拉进城隍庙祭祀。

而上海城隍庙供奉的城隍老爷也有三位:老城隍霍光、二城隍秦裕伯、新城隍陈化成。到了现在,苏州城隍庙终于定下来了,以最早的春申君黄歇算起。而其他城市城隍老爷中,北京是杨椒山、福州是周苛、郑州是纪信、济南是铁铉、南昌是灌婴、杭州是周新……



上图_ 上海城隍庙老照片



当然,城隍庙中的城隍老爷也不孤单。如上海城隍庙中,供奉的既有人们喜闻乐见的财神,又有掌管人间祸福的“三官”——天官、地官和水官。

既有文人所祟奉的科举之神“文昌帝君”,又有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慈航道人;既有诊治人间疾病的华佗仙师,又有保护人们本命的六十元辰;既有掌握人间生死大权的东岳大帝,又有地方太岁土地爷;既有为男女婚姻牵线搭桥的月下老人,又有众人欢迎、道高望重的南极仙翁……各路神仙应有尽有,保管上香者满意。
 
古语云:“举头三尺有神明”,举凡民间一应杂事,可以说都各有一路神灵在暗中主持,这些暗中操持一方生杀予夺的神灵,往往对应着人间的官吏、各有职司,分管一方。历来多灾多难的普通小民,在无力与自然和人世的灾厄抗争的情况下,也只好凭靠着信仰的力量,用一种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态去打点这充斥着方方面面的神仙鬼怪,给城隍老爷焚柱香、祷告祷告,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平安顺遂……

参考资料:
【1】郑土有、王贤淼《中国城隍信仰》,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2】王永谦《中华民俗文丛——土地与城隍信仰》,学苑出版社,1994年。
【3】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4】郝铁川《灶王爷土地爷城隍爷——中国民间神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5】宋永志《城隍神信仰与城隍庙研究:1101-1644》,暨南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更多精彩 点击观阅

1.古代为什么有“住坟不住庙”的说法,这有何奥妙

2.历史上真有武大郎、潘金莲、武松三人,其形象与水浒传差别有多大

............................END............................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百度百科TA说,历史领域特邀科普合作平台


你“在看”了没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