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驻扎京口的八旗兵,为何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中都几乎全军覆没

李光彩 历史D学堂 2021-08-31

作者:李光彩   校正/编辑:莉莉丝
全 文 约 2700 字
阅 读 需 要 7 分钟


 
清朝八旗兵的总兵额约二十万人,这二十万八旗兵又被分成了两部分,十万人负责保卫京师,是为禁旅八旗;剩余十万则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战略要地进行驻守,是为驻防八旗。如西安、广州、南京、南京等处均有八旗兵驻扎。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朝廷对地方有绝对的军事优势,保证了中央权威;另一方面则是驻扎各战略要地的八旗可以监视地方,出现反叛也能快速进行镇压,保证地方的长治久安。

清朝时,在一众有八旗兵驻扎的城市中,京口(今镇江)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了。因为与晚清其它地方驻扎的八旗相比,在京口驻扎的八旗兵,分别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中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两次也都几乎全军覆没。

那么,为什么驻扎在京口的八旗在两次战争中都受到了冲击?又为什么两次都几乎全军覆没呢?



上图_ 《京口八旗志》,是江苏省镇江市的地方专志,重点内容是镇江的旗营资料


 
一、京口的重要性与京口八旗的由来

京口(今镇江,后为行文清楚,两称间用)位于江苏的西南部,处于长江下游,西接南京,是南京的东部屏障。东汉末年孙权筑京城于京口里之北固山前,名京口城,故得此名。

京口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从三国时期的东吴开始,经魏晋直至明清,历代统治者都把京口看做控制南方的一个关键点并在此派兵驻守。如《京口八旗志》就记载道:“京口襟江带海,上承淮泗,下控吴会,西接汉沔,东南锁钥,诚审乎地势,而因时制宜也。”康熙也写诗赞京口是“半面烟岚雄北固,一方形势控东吴”。

京口的战略位置之所以如此重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和南京的关系。古人认为“京口为金陵门户”,这是因为两地相隔不远,京口又位于南京东部,若有敌军来攻,京口可做南京屏障,而京口若失守,敌军便能够后顾无忧的沿长江直攻南京。



上图_ 清康熙四年江南省



清朝兴起后,江南地区作为明朝统治的核心地区,拥明反清的势力十分强大。如崇祯皇帝殉国后清军进关,而南方的明朝官员、士大夫们立马作出反应,在南京拥立起了南明弘光政权。

虽然后来清朝逐渐平定江南,将江南纳入到了自己的统治范围之中。但由于郑成功等南明势力仍然活跃在东南沿海,不断地进行袭扰,所以清朝在东南的统治极其不稳固。如顺治十六年(1659年),此时江南地区虽已被清朝平定,然而尚未在京口驻扎八旗,因此等到南明张煌言同郑成功率军自海上而入长江并占领京口后,两军从容沿江西向,险些将南京打下来并恢复明朝半壁江山。

此役之后,清朝方才吸取经验,认为要想控制江南,除了在南京要驻扎八旗外,还要在京口也驻扎八旗,这样才能使两地在外敌来犯的情况下互为犄角,京口八旗也就此而来。



上图_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海上战斗场景


 
二、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京口八旗

道光二十年(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凭借先进的武器和军舰先后多次在广州、厦门、定海等有大量清军负责防守、参战的地区大败清军。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为了给清朝更大压力,英国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在占领上海后,以51艘海军各式军舰组成了一个先行舰队和五个纵队外加陆军七千人开往长江,直逼镇江。此时被清朝重点“关注”的南京所驻扎的江宁八旗也不过只有四千人,而京口八旗只有一千两百人。由于战前两江总督牛鉴错判了英军的进攻意图,认为英军不会进攻镇江,所以没有把防御的重点放在镇江,仅是调了四百名青州八旗聊胜于无。

进攻镇江的英军在军力上占据绝对优势,并且由于之前清军的多次惨败,使得英军没有把京口八旗放在眼里,认为他们和其它地区的清军没什么区别,放几炮就能给吓溃散。可是战争的发展却远远的超出了英军的预料,京口八旗虽人数和武器都处于劣势,但其抵抗意志极其强大,远超此前英军所接触过的清军。

英陆军起初进攻西门,结果遭到京口八旗顽强阻击,被迫转而进攻南门。而海军在进入长江后则受到京口八旗的炮击,损失惨重。哪怕英军用火炮轰塌城墙后,京口八旗也没有逃跑,反而是利用街道、房屋进行巷战,他们武器虽然落后,但仍给予英军巨大杀伤,直至损失殆尽。



上图_ 第一次鸦片战争 镇江之战


 
镇江一战,人数处于劣势的京口八旗给英军带来的杀伤却相当于此前英军在虎门、厦门、定海三战中的损失之和。值得一提的是,京口八旗副都统海龄在战败之际也全家自尽。京口八旗之所以抵抗意志非常强,实际上和他们的长期驻扎有关系。

起初清朝在各地驻扎八旗时,为了避免八旗和老百姓有过多接触而导致战斗力下降,要求各地驻扎的八旗要集中居住在专门给他们修建的营房中,并且死后不可埋葬在当地而要运到北京,这叫做归旗制度。

归旗制度的本质就是要竭力避免驻防八旗被当地同化。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归旗制度越来越难执行,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京口八旗已经在镇江驻扎了两百多年,他们的家人和家产都在镇江。所以对于京口八旗来说,抵抗英军既是卫国又是保家,因此他们无路可退,只得选择死战。



上图_ 太平军与清军交战图



 
三、太平天国运动时的京口八旗
 
京口八旗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损失惨重,只剩下了些老弱妇幼。所以在战后,清朝着手恢复京口八旗的驻防军队,从南京调入了部分八旗兵来补充京口的八旗兵额。但京口八旗尚还未恢复元气,太平天国运动便轰轰烈烈的席卷而来。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驻防南京的江宁八旗战损有限,情况较好。但等到太平天国攻南京时,在南京驻防的江宁八旗却遭到了致命打击而全军覆没。如前文所述,江宁八旗和京口八旗互为犄角,在人数比京口八旗多得多的江宁八旗都全军覆灭的情况下,京口八旗所要承受的军事压力可想而知。所以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破了镇江。不过这一次战斗中,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补充进来的部分八旗士兵确实是在城破时跑了出去。



上图_ 战斗中的太平军


 
在城内的京口八旗多战死,而其家人也多自尽,逃出城外的部分京口八旗后来也大都再次参加了同太平天国作战的清军中,由于清军和太平军进行了长时间的拉锯战,消耗大,所以这部分京口八旗最终也所剩无几。《清续文献通考》就记载:“自京口八旗官兵或在城殉难,或随剿阵亡,历年以来共计官兵三百九十九员,尽节妇女四百八口。”

在长时间的战斗中,作为最高统帅的京口八旗副都统也先后有六名接连战死,并且战前京口八旗的旗城有“兵房四千一百四十七间,官署一千零八十间”,而战后则只剩下了四五百间。因此在太平天国时,京口八旗除了伤亡惨重外,在财产上的损失也是极大的。



上图_ 外国人眼中的太平天国


 
总的来看,由于京口具有极高的战略地位,是南京的门户,所以在军事上特别容易受到攻击。第一次鸦战争时,京口八旗一是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二是由于竭力避免驻防八旗和驻防地产生联系的归旗制度遭到破坏,京口八旗兵长期驻扎在镇江,家人和祖业也都在此,使得他们在受到英军进攻后竭力抵抗,以致伤亡巨大。

而在太平天国时期,由于驻防在南京、兵力远大于京口八旗的江宁八旗先行全军覆没,以至于在镇江的京口八旗孤军奋战,再次受到沉重打击,而太平军和清军在此地长时间的拉锯战又加剧了京口八旗的伤亡。以至于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清廷再次尝试恢复京口八旗,但却连其住房都难以重建,京口八旗在两次战争中受到的打击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清史稿》 中华书局
【2】《天朝的崩溃》 三联书店 茅海建
【3】《中国近代史》 中华书局 李侃
【4】《南明史》 光明日报出版社 顾诚


文物视频推荐📹
👇

更多精彩 点击观阅

1.普通话为何会有这么多的满语词汇,这种情况是怎样产生的

2.武则天为何将萧淑妃断去手足做成人彘,两人有什么仇怨吗


............................END............................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百度百科TA说,历史领域特邀科普合作平台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大学堂】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你“在看”了没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