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天马山麓 圣僧庵|使徒行记
・・・・・・
1
上期说到,徽州省文物保护单位中佛寺类的建筑有两处,一处是丛林寺,另一处便是规模更小、古朴幽雅的圣僧庵。
距歙县城西约五里处的路边,有一座名叫天马山(一说七里头山)的小矮山,沿山路行进到半山腰,一片稍大的空地背靠葱茂的竹林,境地清幽,眼前一栋低矮似民居的白墙建筑,红颜石匾写着“慈滲精藍”四字,精蓝即佛寺之意,这里就是圣僧庵。何来圣僧之名?据清乾隆《歙县志》卷之十九「寺觀」记载唐高祖时,高僧慧明住此,善医眼疾,多灵验,被人崇为:“圣僧”。所住庵堂便称为圣僧庵。
清乾隆三十六年序刊本《歙县志》二十六卷首一卷,清张佩芳等篡修,藏于东京东洋文库
今天的建筑由前院、大殿、后天井和后庵(享殿)组成,据明嘉靖《徽州府志》卷之二十二「寺觀」记载,“圣僧庵,在城西五里,始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历代皆整修,现建筑年代不详。圣僧庵平日里大门紧闭,不对外开放,比起丛林寺的大雄宝殿,圣僧庵真正显得独立世外。
明嘉靖四十五年序刊本《徽州府志》二十二卷,明汪尚宁等篡修,藏于东京东洋文库
大殿
前院
后庵
・・・・・・
2 壁画
与丛林寺一样,圣僧庵内大殿内有明万历年间歙县画家黄柱所绘的珍贵壁画,两侧墙上画有十八罗汉,左边是九罗汉漂洋过海的画面,右边是九罗汉登五台山的场面,画面人物形象生动。影壁后壁上还有整幅手执杨柳的侧坐观音像一幅,宽约3.5米,高3.7米,作于万历丁丑年(1577年),壁右上带有作者题诗及落款。左庑与右庑是大幅通景,均被柱子隔成3个独立的画面,但因年代久远,后期保护不周,除了颜料所绘的局部衣物,人物面部几无留存,壁面因发潮发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
后庵台阶东西壁上分为“苍松图”和“翠柏图”,现东壁“苍松图”已无存,仅剩半幅墨迹暗淡的“翠柏图”,却仍能见其枝桠穿插富有变化,用笔挺拔有力。
画作皆有落款,画者名为黄柱,明末歙县人,字立,号碧峰、又痴、黄山老人。他不但善画,兼工音律,擅长梓刻。 歙西黄氏一门,画家辈出,知名者有黄柱、黄思成、黄椅、黄文吉、黄熙等,直到民国及共和国时期的国画宗师黄宾虹,亦出此门第。圣僧庵壁画作者黄柱,就是黄宾虹的曾祖。
在《黄山画苑论略》中,黄宾虹写到:“新安古人名作,独于吴门、云间、娄东各派以外,自树标帜。 良由藏庋丰富,得瞻精美;时多高人逸士,胜游名山,博览群籍,生当危乱,初无所用其力,退而一一寄之于画。”新安画派历代昌盛,不绝如缕,与此地有黄山之奇、新安江之秀,自然景致绮丽丰富有莫大关系。
侧坐观音像
九尊罗汉过海图
九尊罗汉上五台图
“苍松图”已无存,右上角尚留存有黄柱的落款
“翠柏图”亦破坏严重
・・・・・・
2 石刻
在大殿前院的中阶两旁,立有一对造型古拙怪异的石狮,无法确定年代。大殿须弥座,通过同时代案例比较,大致能确定为明代。须弥座右侧,一高达丈余的明万历癸卯(1603年)立的“重建唐圣僧庵碑记”,碑刻珍贵,令郭沫若等名家称叹。 大殿龛台前的壁刻金刚经,有明代戏剧家汪道昆的题跋。
年代不明的经幢
重建唐圣僧庵碑记
碑左侧落款为“万历癸卯岁仲冬谷旦”,这些碑刻文献为建筑年代的判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线索和学术信息。
万历时期捐助人所立碑石,上面写道:祈保合家老幼康宁,人财两旺,买卖兴隆,诸般迪吉,福有攸归。祈福的内容,和今天并无两样。
大殿须弥座,明代
・・・・・・
3 壁画的保护
圣僧庵周边林木葱郁,地域潮湿,与丛林寺一样,壁画病害情况也甚为严重,地杖疏松,多处出现酥碱、龟裂、空臌、残损等。壁画下部多生有青苔,经太阳紫外线的照射,致使壁画褪色,画面不清。我们查阅一些资料了解到,歙县文物局于1996年曾邀请文物保护专家对壁画采取过抢救性保护措施,具体实施内容主要有:
1.用软毛刷等清除壁画表面的灰尘和污垢。用竹签去除盐碱、青苔部位。
2.对于原残损部位的修补采用了稀释的PVA乳液涂抹在其表面,并用与塑泥混合后多次填充,塑泥干燥后刷白灰,使用了矿物颜料做旧。
3.对于酥碱、空臌部位采用了PVAc丙酮溶液进行加固。
4.整个壁画使用2.5%的PVAc丙酮溶液进行了两次渗透加固封护作业。
在现场我们也观察到,虽然壁画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但因保护环境的恶劣,壁画整体依然在迅速恶化。南方的湿润气候,致使许多文物保存困难,明代建筑已渐湮没,明代的壁画更是罕见。针对此类气候环境,相关部门应尽快找到相应的抢救办法,否则,失去的记忆便再也追不回来。
__End__
由作者|树下小人、亦安|图文供稿
九樟学社编辑部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九樟学社及其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联系邮箱
jiuzhangsociety@gmail.com
・・・・・・
内容协作网站
【路客中国 | lookcn.org】
历史.建筑.手艺
不只是一份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