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脚下的三槐王氏村|徽祠记补遗
❑ 山
在中国,或许会有人不知道徽州这个地名,却没有人不知道黄山这座山的名字。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很早以前就给黄山下了一个历史定位: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但对于徽州人而言,重要的不止一座黄山。
在徽州北部有三座形成徽州天然地界的大山:黄山、清凉峰、牯牛降,自西向东,犹如三尊巨人,并肩屹立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清凉峰是徽浙的交界处,为天目山脉的主要区段。牯牛降位于石台县(池州)与祁门县交界处,主峰海拔1727米,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古称“西黄山”。牯牛降以雄、奇、险著称,山岳风光绮丽绝美。
左边的绿色山脉是牯牛降和黄山,他们分别靠近祁门和黟县境内,同为黄山山脉;绩溪、昌化境内的为清凉风
徽州的天然屏障
牯牛降山顶(图片来自网络)
❑ 村
牯牛降的山脚下,有一座不知名的村子,从祁门县城出发,绕过曲曲折折的山路,近到一座大山面前时就到历溪村了(在徽州去往一个村子,都少不了要走这样一段路,一座村子的选址,也体现了人们在夹缝中求生的不易)。这座大山就是牯牛降,这个村子名叫历溪村。
进村的山路,村前的小路在牯牛降脚下转了一个直角弯
红点处就是历溪村,正对着的大山就是牯牛降
从google map到现场航拍
历溪村望向牯牛降,此时黄昏将过,村里升起袅袅炊烟
❑ 祠
历溪村不大,只有一座祠堂,名合一堂,属三槐王氏,发源于北宋时期的山东。
村中央的两进建筑即合一堂
三槐王氏遍布全国,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三槐王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很多地方,“三槐”一词就是王姓的代称。此地的王氏宗祠在规模算不上大,却是精巧别致,与整座村子和附近的群山相得益彰。
去合一堂测绘时正巧遇到当地的木匠师傅在整修中堂,我们因此也能有机会上到祠堂的梁架位置过一把梁上君子的瘾。
仪门
汉白玉抱鼓石,民间罕见
入门望向中堂
从中堂望向第一进的天井
中堂的梁架结构
后进二层通过中堂侧间的木梯上去
木匠师傅在建筑内部需要临时搭出一个个工作架来拆卸各处的木构件,看似危险简陋,他们却如同这木森林里的蜘蛛侠一样行动自如
从这个位置可以看到拱形的轩
轩廊
内四界
从后进看向中堂屋顶,这个屋顶实际是草架,并不是上一张在中堂室内所看到的内四界
中国民居建筑的实用主义就体现在,凡人视线看得到的地方,一定极尽雕琢,不同位置的柱子的粗细之分极为讲究;但凡是人视线看不到的地方,一定能简则简,不浪费半点木料。如果穿行在一座木建筑的屋架之间,这种反差就表现的极为明显。传统木匠其实就像是一个舞台上的演员,他通过各种服装道具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你,但观众永远都不知道后台里的真实情景。
中堂的两层屋顶,上面是草架屋顶,下面是室内的屋架屋顶
注意在上下两个屋架之间用的不是一根柱子,草架用的柱子要细很多,正因正常视线看不到这里,工匠便会在此处省料,也方便做工
平盘斗往往雕饰丰富,在屋内仰视会是视觉关注的重点,但在看不见的瓜柱接触面却是非常简单的处理
上楼梯后,便是从这条通道进入后进寝堂的二层
后进二层多为储存空间,因此做工也非常简单
进村的桥
完成测绘工作时已至夜幕
有如世外桃园的历溪村夜景,小溪直对着高耸的牯牛降
__END__
由作者|树下小人|图文供稿
本篇祠堂图片版权归|亦安|所有
九樟学社编辑部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九樟学社及其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联系邮箱|
jiuzhangsociety@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