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路行千里,上山入海:[食物的家]来自前线的报告

九樟乡土研究室 九樟学社 2019-07-04

文字 :树下小人、车进

图片 :车进、马畅






【食物的家】乡土研究简报2.0发布以来,我们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天的实地调研。第一次调研活动从杭州出发:绍兴两日;经宁海前童古镇润舍休整;再出发至宁波象山,渡海上花岙岛;驱车400多公里跨过浙江至闽北福鼎、霞浦;从东向西横跨福建到武夷山,探访深山幽境中的桐木关红茶。最后沿浙江中线经庆元、松阳、金华回到杭州。


在出发之前,我们做了充足的资料筹备工作和与当地负责人的联系工作,但在到达现场之前,不会知道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究竟会是什么样的场景;一如在开始做这项调研之前,不会知道从中能获得怎样的意外收获。在路上,世界从不缺少惊喜。


简报2.0中的计划路线(绿色)与实际路线,本文讲述第一次调研路程


为一次调研活动,研究对象自然是我们最重视的一方面。但在调研之外,沿路所见风景和所结善缘的当地人更是让人回味感念。他们有的是酒坊传袭了五代的手艺人;有的是坚持品质第一的民营企业家;有的是古法手艺的非遗传承人。在短短的十多天里,不同的地域文化与河海丘陵在眼前瞬息演替:从渔船排布的象山港,到空山新雨后的武夷深林;从海拔负5米的花岙盐田,到浙闽边境海拔1700多米的百山祖。行程千里,收获的不止是一沓宝贵的测绘图纸,还有一路的风土人情和一幅身在其中的千里江山图





绍兴:越酿工坊+仁昌酱园+安昌腊味


绍兴安昌古镇的仁昌酱园,这里的晒场从光绪年创办至今一直没变动过


清末的酱缸仍旧在晒场被使用,越老的酱缸味道越醇厚


绍兴安昌古镇的河网密布


沿河街道会在冬天和煦的阳光里晾满腊味



浙江嵊州崇仁古镇:裘氏酿酒坊


兴黄酒盛名天下,坚持古法酿酒传统的酒厂却很难再找到,因为耗时,且产量低微。嵊州崇仁镇里的一家私人酒坊是我们唯一找到的一家,就叫裘氏酿酒。前期电访时,顺利地有点出乎意料。直到我们来到了崇仁古镇时,一个光头大叔骑着电瓶车从巷子深处直奔而来,有力的身板,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

 

到饭点时,裘师傅坚持请我们吃饭,盛情难却。在饭桌上,他送上自己酿的白酒,聊着年轻时走南闯北的经历。他喜欢唱民歌,在崇仁镇里小有名气,他说:“我觉得唱歌是人的本能”。冬季酿酒时节,他会哼着曲,忙碌穿梭在大大小小的酒缸之间,他酿的酒不仅有醇酽的酒香,更会带一种欣然淳朴的生活之味。


“我愿意多结识朋友,结识朋友不为了富贵,却会最大程度上降低人穷困潦倒的可能性”。裘师傅是个的酿好酒的好人。


酒坊不大,五脏具全,用的都是老物件


这台压木榨机产自民国



裘氏祖上皆为酿酒。裘师傅的父亲喜欢写字,在每坛新酒上都会随兴大书。我们求字,他便在我们吃饭的间隙工正地留了两幅他最常写的字


每一种酿酒工具裘师傅都亲自解释演示,由我们测绘记录


裘师傅比划酒缸的大小,像不像个上镜的摇滚歌手?



浙江宁海前童古镇:润舍(休整)


绍兴嵊州到象山盐场途经宁海的前童古镇,前童是一定要去的,因为那里有“润舍”。润舍改造项目是九樟团队中的三个人,曾经作为驻场建筑师工作过几个月的地方。去年离开时这里还是工地,这次路过回来,一是看看曾经在效果图上的润舍,体验一下优质民宿的高格调;二来也是团队在此休整,整理之前的记录工作与后续的联系工作。


感谢润舍设计师王灏老师的热情好客,他的腰包成就了这次调研活动的最大福利......


每到傍晚和清晨,前童古镇的天是蓝的,山也是蓝的


许工在房间比划着介绍这个新木构是如何“偷梁换柱”移植进来的


如无意外,润舍的家具应该是全国民宿中成本最高的,多为建筑师设计定制


去年,两位年轻的驻场建筑师和前童当地的木匠师傅们在润舍的工地


今年,参与九樟调研活动的小伙伴们在刚开业的润舍(欢迎携程预定:)



浙江象山花岙岛:花岙盐田——浙江省最后一块传统盐田


国沿海地区的盐,都是用海水晒出来的,不过你一定不知道,宁波象山的晒盐技术,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山花岙盐场是浙江仅存的一座用古法晒盐的盐场。


花岙盐场的盐田约有400多亩,每一块盐田面积都不一样大。不单大小不同,深浅也不同,每一块都有自己的作用。晒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海水里的水份蒸干,析出盐。海水根据浓度进入不同的盐田,一步步沿着盐田流下来:第一格水最多,面积最大,深度最深,随着水慢慢蒸发,盐田也越来越浅。其中90%的盐田都在用于蒸发,剩下来的才用于结晶。


赶到花岙岛时渡轮已经停运,彼时刚过禁渔期,大小渔船都从近海满载而归


租了这艘渔船才得以顺利渡海


吹着海风挺进花岙岛


为了避免烈日,盐民通常在凌晨2点开始收盐。我们的调研团队也在5点跟着盐民开始记录测绘


盐民对盐田进行最后一步工作打花,为了使盐花均匀地析出



当日的结晶结束后,覆以薄膜防止雨水稀释


俯瞰花岙岛盐田:盐田上的黑膜与盐田的隔离能杜绝海水不流失;黑色也更吸热,保证盐田海水有更高的温度,提高蒸发量;遇到下雨天,盐民也能将盐田一半的黑膜对折到另一半卤水上,遮风避雨保护海水



福建福鼎:白茶


茶产自闽北福鼎、政和等地,也许是所有茶类中最具药效价值的茶,且为加工工序最简单的一种茶,即分为:采摘、萎凋、烘干、保存四步。其中萎凋至为关键,简单来讲就是:在一定温度、湿度条件下均匀摊放,将茶叶的含水量自然稀释。字面意思上的简单,不代表实际操作上的容易,白茶萎凋可说是最需要长年经验来把握的一种工艺,且一旦达不到标准,没有挽救余地。萎凋实为促进鲜叶酶的活性,内含物质物理、化学变化,使茎、叶萎蔫,青草气散失。


白茶之白,主要是指其茶毫多,毫色白。因此好的白茶往往有浓郁的毫香。白茶是轻发酵茶,茶性温和,因此储存时间越久口感越好。白茶的好,喝过的人才得体验啊。


这里的茶园东朝大海,西览群岭


太姥山,远处的裸岩处便是最古白茶株种的所在地,名绿雪芽


现代白茶的发源地:点头镇柏柳村。白茶从这里走向世界,几年前柏柳村梅家百年白茶在香港被发现


梅相靖老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其祖居的福鼎市柏柳村为我们讲茶。梅先生祖父梅伯珍(生于1875年),改良了白茶工艺,也是第一位将白茶远销世界的知名茶商



福建霞浦:鱼排


浦之名,可能多为她的霞光山色而来,多少游人架着长枪短炮定位蹲点。但不得不说,霞浦成百上千的鱼排和这里浮海而居的生活生产方式,才是最震撼我们的场景。霞浦人以搭建村子的方式,在海上造了一座井然有序的世界,这里的房子里有电视、有红木家具、有冰箱,只是当船沿“海路”开过时,一排排房子会随着波浪上下浮动。与陆上不同,渔排上的生活最不缺的是每顿最新鲜的海鲜;最珍贵的是生活所用的淡水。


霞浦水质温和,极适海产的养殖生长,因此北方的海参在这里比原产地长的更快更好,但却不能在此处繁殖。于是渔老大们每年北上挑选优质参苗,运回南方来培育。他们称这为:北参南养。


霞浦内海:中国绝无仅有的开阔海湾,免于海浪台风的侵扰,同时福建多台风的气候使水质极为清澈,是绝佳的海洋牧场


从近到远分别是三种养殖模式:浮游藻类食物,网箱养殖,大网箱半天然养殖



鲍鱼,海参网箱养殖。这些软体动物是素食的,所需的资源小于鱼类养殖,是海洋产业的未来


鲍鱼


接待我们调研的船老大(或者应该说网老大),骄傲于这里最新鲜的海产


霞浦的晚霞



福建政和:隆合白茶+茉莉花茶


和与福鼎都是白茶的著名产地,隆合茶业又是政和白茶的龙头企业。这里最特殊的便是它的廊桥萎凋室。萎凋对温度与湿度的要求极高,不能暴晒,需要在空气流通与阴凉干燥处进行,萎凋结合廊桥的空间是隆合的创举,非为古法,却极为有效。廊桥本身置于山谷低处,微风吹过山谷时,从倾斜30度角的斜窗自下而上吹入室内,轻抚细嫩的茶叶而过,以最温和的方式稀释茶叶的水分。隆合的廊桥,某种程度上是最符合我们这次调研主题的案例之一:食物与空间的关系。


 抬高的木结构廊桥,为了获取更多的自然山风


廊桥萎凋,风只从左侧向右侧吹过


萎凋廊桥的测绘图,从中可以看到空间里斜窗的关系


隆合茶业的杨总亲自带我们实践茉莉花茶的制作过程,其清香的程度只有身在其中的人能体会,可惜香味不能被记录



这样的茉莉花在采摘当晚九点左右自然绽放,茉莉花茶即是要提取开放的茉莉花香,把茉莉花与白茶1:1融合,使茶叶染上花的香味,储存一夜再分开。这个过程就是汉语“窨”(xun)的意思,七窨便是这个过程需要重复七遍


茉莉花白毫银针窨制



福建武夷山:桐木关正山小种


福建白茶相比,福建武夷山红茶的流传程度要高的多。但不同的茶类本身无优劣之分,任何茶都有其匠心极品之作。如白茶中的白毫银针;如正山小种的金骏眉。正山小种是红茶之祖,而桐木关又是正山小种的发源地,纯正的正山小种无一不是产自闽赣交接处的桐木关。


正山小种由松柴熏制而成,因而其味有“松烟的香、桂圆的甜”,甚至第一味会让人有烟熏腊肉的错觉。但只要呷上一口,那种甜滑醇厚的味觉是每个喝过正山小种的人都不会忘记的。古法正山小种的柴熏工艺是在一种特殊的建筑中完成的,也就是本次的调研对象,当地俗称青楼。青楼不住人,专为熏制茶叶而建:底层为烘炉,上面三层为置放茶叶的隔板,每层温度递减。这样的青楼在桐木关目前仅存两座。


桐木关所在的山坳是受国家保护的茶区,海拔1000~1500米,保护区内进出有通关门禁。正山小种之正山就是高山地区之意


临水而建的木楼。孕育正山小种的建筑,高度低于人的居室


茶青之楼,被戏称为青楼。临水而建,不仅适合做茶,同样适合听雨品茶


青楼地上三层,楼层间有孔隙相连,松烟逐层而上,茶青在不同的转化阶段沐浴不同浓度的烟雾与松香


竹席上均匀摊放茶叶,竹席下就是通松烟的网格夹层


青楼底,幽暗的坑道里火焰被茶人驯服,这里就是燃烧松柴的炉窑。在坑道被发明前,青楼几经焚毁



浙江庆元:香菇


菇在过去与盐一样,因为珍贵,所以都为国家管控的食品。明洪武年间,全国只有浙江庆元县、景宁县、龙泉县被朝廷钦授栽培香菇之权。而这里,也是世界香菇人工栽培的发源地。因此,在中国你或许已经习惯各地不同的风俗崇拜,但如果告诉你在庆元有许多菇神庙和这里独特的香菇文化,你是否会像我初闻时一样惊讶又惊叹......


庆元龙岩村,就是这位“香菇之祖”吴三公的出生地。庆元香菇有浓厚的碳熏香,通常晾干储存再食。我们在龙岩村,有幸吃了一碟村民自家炒的香菇,总之我从未吃过拿猪油直接炒的香菇,除此之外再没其他任何配料。吃过庆元香菇,确实天下再无香菇......


庙桥相对


香菇村落,半居半棚。菇棚探入田间,吸收潮气


幽谷中香菇寮遗址。由于过去香菇贵重,菇寮为菇民临时驻扎的野外住所,主要为了防狼防盗,因此菇寮宫崎骏童话一般的外观主要是为了隐蔽


选址越偏,野味越浓



▼ 小 通 告 ▼


路上的故事先讲到这里,

之后还会有安徽调研的文章发布。

小编消失这么久,实在是因为参加了调研太久......

同时又没有更多的小编了......

因此,先向各位表达歉意,

之后恢复更新!

🌚


我们这个民族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希望九樟是!



_ 完 _




九樟学社乡土研究室


| 版权声明 |

本文版权归九樟学社及其作者所有

如需转载或投稿,请联系后台

| 联系邮箱 |

jiuzhangsociety@g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