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刘佑平:慈善的本源是促进社会进步,慈善事业需要现代化再造 | 善城访谈
“善城访谈”是一档人物对话栏目,将邀请慈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者,以“城市慈善”为主题进行深度访谈,记录并分享他们的思考和见解,梳理城市慈善的发展脉络,为城市慈善发展留下印记。
刘佑平,中国慈善联合会创始理事、发起人之一。现任中国慈善联合会常务理事、常务副秘书长。2003年加入公益慈善行业,长期专注于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理论研究与实务探索,首创并主编《中国慈善捐助报告》、《中国城市慈善发展报告》等多个报告,“中国慈善家排行榜”、“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中国慈善透明指数”主要创始人。
善城:你正在关注哪些议题,与城市慈善的发展有什么联系?
刘佑平:我目前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全面推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现代化。过去几十年,我的主要工作是推动建立一个与中国经济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相适应的中国式现代化公益慈善行业生态。这些工作与城市慈善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慈善文化观念、财富、组织、生产经营形态的现代化再造,还是中国慈善国际化和公益慈善与政府同频共振,都直接决定城市慈善的发展水平。
善城:你主持编撰过“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又长期在北京工作生活,你觉得北京的公益慈善有什么特点?跟其他城市相比,有什么异同?
刘佑平:作为“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的首倡者和创始人 ,我在十多年前就认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某种意识上就是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公益慈善的最大意义,是促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更加完善,给钢筋水泥的城市搭建一个温馨的精神家园,包括促进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首善之都”,其现代化水平,或者说城市化水平,以及公益慈善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作为首都,北京发展慈善事业具有天然优势。上世纪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公益慈善事业以及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按下了重启键。北京近水楼台先得月,一批国际非政府组织进入北京,带来了现代的慈善观念、专业、管理,一大批中字头的公益慈善组织在北京成立,成为城市发展的慈善基因。可以说,国际组织和全国性组织对北京乃至全国的慈善事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长远看,一个城市的历史传统和都市文化导向,会直接影响其城市慈善发展水平。一些有慈善历史传统和华侨文化发达的地方,如广东广州和潮汕地区善堂文化、福建厦门泉州侨乡文化、江苏苏州明清善堂文化、上海现代都市文化、深圳特区文化,都会对城市产生巨大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印记。这些历史传统所形成的城市慈善文化,往往又会反过来影响今天城市治理者们的政策。
一个城市的慈善文化发展,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首先是天时,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大势,全球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发展大潮流;其次是地利,城市的区位优势和文化传统特色;最后是人和,城市管理者对现代慈善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现代慈善人才的储备,以及市民慈善意识的觉醒。
善城:对于公益慈善来说,公众的参与特别重要,在你看来,现在公众参与慈善的意愿如何,与过去相比有没有什么变化?
刘佑平:慈善事业的发展,个体的参与是最最重要的。我工作20多年,看到许多人,尤其是中产阶层,他们的慈善意识大大提高。我周边的朋友,慈善参与率都非常高,日常性的捐赠和志愿活动更是普遍。最近的京津冀水灾,他们都有捐款,从几千到上万元不等。让我这个慈善工作者非常感动,这才是慈善最宝贵的基因,值得我们去珍惜和去培育壮大!
我们有句俗话叫做“有钱捧个钱场,没钱捧个人场”,我觉得城市慈善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培育志愿服务精神。我是2003年进入公益慈善领域,当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到清华大学做演讲,他说美国人最值得骄傲的,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拿出一定的时间到社区去做志愿者。我当时听完触动很大,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到外国做演讲,不是讲自己的GDP有多高,军事实力有多强,而是讲从上到下有多少人做志愿者。这就是国家的软实力,慈善事业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提到“修齐治平”,即我们每个个体,除了过好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外,还应该关心我们所在的社群、城市以及国家,这就要求个人要有公共意识,这也是一个现代市民应该具备的素质。而城市慈善的发展,必须要很好地推动公共意识的培育。
善城:你多次提到“现代化”,你是如何理解慈善事业的现代化?
刘佑平:《慈善法》开篇第一条,讲立法目的就提到几个关键词:弘扬慈善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共享发展成果。在我看来,“促进社会进步”是慈善的本源,从这点来看,慈善有着很深的含义。
我认为慈善事业的现代化有六个层面,包括社会文化、社会组织、社会财富、社会生产和经营形式、国际化以及适应中国制度等。我们今天谈的城市慈善,离不开慈善组织的现代化和以社会组织和慈善组织为主体的社会生产和经营形式的现代化。
慈善组织的现代化是现代慈善的标配,城市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大量的专业慈善组织。往低了说,慈善组织是一个能够承接市民爱心的载体,往深来讲,慈善组织能够将分散的市民组织起来,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共同体。现在全国社会组织超过100万家,慈善组织只有12000多家,慈善组织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目前我们的慈善行业有个误区,没有把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独立主体。我认为社会组织和商业组织是并列的存在,它既是生产者,也是服务提供者。慈善组织除了解决困难群众特殊人群的需求外,应该为更多的普通人服务,因为前者的需求是少量的,而后者的需求是巨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对社会生产和经营形式进行现代化再造。
我之前看到一个视频,说随着人工智能(AI)的发展,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必须认真去理解、去思考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我觉得慈善领域也应该如此。一个新的时代,技术、观念甚至是国际关系,都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我们还在用最传统的方式来发展公益慈善,怎么能酿出新酒呢,酿不出来的,所以必须改革创新。按理说,慈善领域应该是一个最有创新的领域,但现在反而成为一个保守的行业,难怪人民群众不满意。
善城:不管是组织的现代化,还是生产经营形式的现代化,都对公益机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相当大一部分机构目前仍处于解决“温饱”问题阶段,尤其是一些中小型机构,更多是依靠政府购买服务,他们能做得到吗?
刘佑平:我认为政府购买服务不是问题,这是一种市场行为,问题在于公益机构依附政府购买服务,造成资金来源单一。过去因为政府购买服务,许多地方尤其是南方城市,催生出一大批草根公益机构,一旦政府购买服务收紧,他们就“断奶”,甚至是关门。
这是一种自我淘汰,把那些能力不强、专业性不足、自治性欠缺的机构淘汰掉,对行业来说未必是坏事。公益机构应该要有价值追求、有良好的治理、有很好的专业性和创新性,通过购买服务做出成绩,再到市场上竞争,用能力服务大众,让大众为它买单,这才是健康的发展。
善城:曾经有人说过,“政策是公益的第一生产力”,对此你是怎么看的,第一部门和第三部门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
刘佑平:城市慈善发展的关键要素,包括经济基础,政策制度,历史传统,现代文化。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城市,这些要素的影响不同。在今天中国的国情下,影响最大的是政策,这也是中国特色。慈善组织和政府部门应该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跟合作关系,我们提高专业性和服务能力,帮助政府解决像教育、养老、医疗等民生问题。
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不同部门的配合和支持,目前不同行政部门对公益慈善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如果没有财政、税务、科教文卫体等部门的支持,很多工作很难开展。现在大家都在讲《慈善法》的修订,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普法,从中央和国家机关开始普起。
另外很重要一点是,政府要帮助百姓建立起对慈善的信任,这也是衡量城市慈善的一个重要指标。老百姓对慈善有多大的信任度,决定他们的投入和参与,如果他都不信任你,怎么可以给你捐款,怎么可能做你的志愿者。公益慈善是一个依靠信任生存的领域,它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整个社会信任文化的建立。
善城:刚刚我们有谈到过技术对公益慈善的影响,最近几年,互联网技术兴起给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但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带来更多善款的同时,也出现“只捐款不关注项目成效”等问题。对此,你是怎么看?
刘佑平: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市民让位于网民,所谓市民文化,在一定程度也将被网民文化所取代。网络成为一种新的社区,推动市民对陌生人的共情,从而推动城市慈善文化的高涨。网络的便利性,一是让慈善更加方便,捐赠更加快捷,改变了慈善的方式和模式,人人公益理念大幅度提高;二是网络使网民对慈善的监督更加便捷,这也倒逼慈善的专业化和透明化;三是网络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让慈善具有全国性或者国际性,狭獈、福泽本地的慈善可能越来越没市场。
对于许多网友来说,他们在乎的是捐赠行为,把钱捐出来后有一种自我的愉悦感,至于捐款怎么帮到别人,他们不管。我认为要允许这种行为的存在,存在即合理。但还有很多人,他们愿意更进一步,比如一个父亲,他可能会带着孩子去做志愿者,看看善款是如何帮助到别人的。也有些人,会借助互联网技术去监督善款的使用。当慈善行业是一个生态的时候,它就有各种各样的行为发生。
善城:我们也看到,不少地区在大力发展社区慈善,在这种情况下,社区慈善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在哪里?
刘佑平:现在不少地方都在自上而下推动社区慈善的发展,由政府部门出台政策,引导和支持成立社区慈善基金会或者社区慈善基金,再配合社工站或者基层组织的参与执行。在我看来,自上而下能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
社区是人的共同体,要有温度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下一步,我认为应该要把社区的人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进一步服务。组织的现代化强调自治,社区组织的形式是次要的,自组织、志愿组织、非法人组织都行,能把居民组织起来,这才是核心。
把居民组织起来,让他们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一起解决社区问题,并在这过程中形成有情感联系的共同体。现在的社区更多是陌生人居住的物理小区,如何把居民组织起来成为社区共同体,慈善组织是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
城市化是不可逆转的进程,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加速,现代城市公益慈善事业将更臻成熟和完善,从而奠定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石。
撰文:苏小星、蓝雨
编辑:无尘
校对:林无敌
编审:王小华
往期推荐
3500个中秋温暖包,为广州困难街坊带去月饼的甜,慈善的暖!| 周报
慈展会上的广州身影:从社会组织到社会企业,寻求更多交流合作机会 | 热点
广州最美慈善社区:社区内筹集爱心资源,为困难街坊提供更多公益服务 | 社区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