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创商社】从欧莱雅看化妆品行业:研发+并购,化妆品帝国欧莱雅的壮大之路

华创商社王薇娜 华创悦享现代生活 2023-03-26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及配套指引,本资料仅面向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不是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信息。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1. 2017年化妆品行业稳定增长,欧莱雅独占鳌头

2017年全球化妆品市场规模约4114亿欧元,我国化妆品行业市场规模达3616亿元人民币,全球份额约10%。按营业收入来看,2017年全球市场上前五大化妆品集团市场占比达19.96%,其中欧莱雅营收260.24亿欧元,市占比6.33%,稳居第一,排在其后分别为联合利华、宝洁、雅诗兰黛、资生堂。

2.国际化妆品集团多以生产型起家

纵观各化妆品集团发家史,欧莱雅以推出首款爆品染发剂为起点,以研发生产为基础,辅以创新的营销手段使其产品在初期得到快速推广;宝洁起初生产肥皂与蜡烛,上世纪80年代通过大量收购进入化妆品行业;雅诗兰黛以四款产品起家,牢牢把握高端渠道,成功打入高端化妆品市场;资生堂以销售药品起家,后大力转型,发布多款经典产品,成为日本化妆品行业的先驱;韩国爱茉莉太平洋集团则从生产护肤品做起,随着数款产品的畅销与对国际市场的开拓逐步成长为亚洲化妆品市场的佼佼者之一。

3.研发创新与外延并购,欧莱雅帝国的两大基石

欧莱雅发展初期通过研发不断推出引领社会潮流的美发、洗护发产品,并通过营销扩大公司影响力;接着进入国际化阶段,通过研发不断延伸美发、洗护发产品线与细分,并开始通过并购打开护肤品、香水与美妆产品市场,同时布局国际市场;随后是收购与快速扩张阶段,一方面投入研发使公司在抗衰老与防脱发等技术实现领先,另一方面通过大量收购对各产品线进行了深层次的完善与补充;近年来欧莱雅进入稳定增长阶段,研发出口服化妆品等新式化妆品,并通过不断并购满足全世界各地人群对于化妆品的新兴需求。研发与并购是欧莱雅发展始终的主题,也是一个化妆品公司发展为集团、业绩持久增长的要义。

4.品牌+渠道+国际化,构筑欧莱雅化妆品帝国

欧莱雅旗下子品牌达34个,全线涵盖护肤、彩妆、药妆、美发、香水、美容仪器等领域,业务范围覆盖全球150个国家,同时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议价能力强,毛利率、净利率均处于行业前列。在化妆品行业极其分散、个性化需求纷繁且不断发生变革的今天,欧莱雅通过品牌+渠道+国际化布局,构筑了强大的化妆品帝国,2017年欧莱雅在全球化妆品市场份额超过6%,西欧化妆品市场份额占比达到20.3%,在北美也达到了13.6%。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行业竞争加剧,经营不及预期风险


一、全球主要化妆品集团及旗下各条线品牌、产品  

二、全球化妆品集团发展历程——“欧莱雅”们的诞生

(一)欧莱雅

(二)雅诗兰黛

(三)资生堂

(四)爱茉莉太平洋

(五)宝洁

三、欧莱雅的成长之路

(一)欧莱雅的国际化(1954~1983)

(二)收购与快速扩张阶段(1984~2000)

(三)稳定增长阶段(2001~至今)     

四、化妆品品牌成长要素 

(一)收入水平是化妆品需求的基础

(二)营销是推动化妆品品牌与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研发投入持续提升品牌效应

(四)不断并购快速扩大集团规模与品牌体系

五、如今的化妆品帝国欧莱雅

(一)子品牌分布全面、广泛

(二)品牌效应强大,利润率水平高

(三)渠道分布广泛,全球分布

(四)估值


一、全球主要化妆品集团及旗下各条线品牌、产品

2017年全球化妆品市场维持稳定增长,据Euromonitor,2017年化妆品行业全球规模达到4648.35亿美元(按2017年平均汇率1.13折算为4113.65亿欧元),同比增长5.25%。从营业收入来看,2017年全球化妆品集团中欧莱雅稳居榜首,达到260.24亿欧元,排在其后的分别为联合利华、宝洁、雅诗兰黛、资生堂、科蒂以及LVMH。

各大集团下属品牌呈阶梯分布,旗下子品牌体系如下:

二、全球化妆品集团发展历程——“欧莱雅”们的诞生

(一)欧莱雅


欧莱雅的诞生及初期发展离不开创始人欧仁·舒莱尔在产品研发、企业经营与产品销售三方面出色的才能。

  • 从染发剂开始

舒莱尔于1904年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化工学校,1909年创立欧莱雅公司的前身——法国无害染发剂公司——后便运用其出色的化工才能打造了欧莱雅发展史上第一款产品,也是第一款爆品——Oréal染发剂。当时女性思想觉醒、更加注重外表并愿意为之消费,这款产品能够防止灰白头发暴露她们年龄,且配方温和无害,因而极具吸引力,一经推出便俘获了巴黎女性的芳心,此后该产品的影响力快速走出法国,1910年进入意大利,1911年进入奥地利,1913年进入荷兰,甚至远销美国、加拿大、英国和巴西。自此,欧莱雅便开始贯彻产品研发与创新的战略,在其发展初期阶段仅染发剂的创新产品便包括:1925年推出金色亮发剂 L’Oréal d’Or,1929年推出有机染色溶液 Imédia 与漂白产品L’Oréal Blanc等,无一不大获成功。即便是到了五十年代,欧莱雅仍在源源不断地推出新的美发产品,包括一站式烫发产品Imédia Crème D,直接染发液Régé Color,长效烫发产品Plix。

  • 拓展品类,引领化妆品消费潮流

在经营方面,舒莱尔很早就意识到开拓除美发产品外其他领域的重要性,并始终跟随甚至引领着社会需求。1928年欧莱雅迈向洗发领域,当时洗发产品落后、不便捷,但人们对于个人卫生护理的需求又日益增加,于是欧莱雅大胆发布了不用水即可起泡的洗发水O’Cap,该产品便捷舒适的特性再次征服了消费者。1933年欧莱雅通过研发自制,推出第一款无皂洗发香波Dopal,其对毛发十分温和且使用方便,再次获得成功;1934年再次创新推出第一款面向大众的“现代”洗发水,成为法国家庭卫生护理的新方式。Dop 畅销法国各地。1935年女性获得更大的解放,开始显露更多的肌肤,日光浴后的褐色皮肤成为健康的标志和时尚风潮,为顺应新趋势舒莱尔开发出护肤油Ambre Solaire,并在法国首个带薪假期的前夕发布,这款产品成为一个时代开端的象征。

除洗发产品外,欧莱雅还在肥皂、香水、药妆等多个领域持续拓展业务:1928年收购Monsavon香皂,并向 Monsavon 的配方中加入6%的牛奶来提升产品的温和度及形象,四十年代开发出一套皂化反应工艺,帮助公司征服肥皂行业;1954年与薇姿签署技术协议进入药妆行业,并最终于1980年收购薇姿。

  • 多种营销手法拓宽渠道、打造品牌

舒莱尔无论是在渠道拓展还是营销创意上都堪称大师。在销售方面,1909年创业伊始便开始与媒体合作,与化妆品科学杂志La Coiffure de Paris合作开始推广品牌,1912年收购了该杂志。通过雇佣代表在法国各地销售自己的产品,与专业化妆师、宫廷美发师的合作诠释自身理念来提升品牌影响力。

营销方面:1931年舒莱尔用一块布覆盖巴黎一栋建筑物正面,为 O’Cap 洗发水打广告;1932年无线电广播兴起,舒莱尔利用歌曲播放公司广告,创造了历史上最早的“广告词”。 1947年舒莱尔开始赞助具有影响力的表演活动,如Crochet Dop——该表演从1947年到1957年巡游全法国,每天超过5万名观众观看,舞台使用 Dop 品牌的色彩装饰,使人们将产品与喜爱的歌手联系起来,并现场将产品分发给观众。舒莱尔奠定了赞助、街头营销以及传统和新媒体结合等现代广告业的基石。

至此,舒莱尔凭借着其天才般的产品研发、企业经营与产品销售才能,为欧莱雅这个日后的化妆品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石。至于欧莱雅如何从法国走向世界,从美发与洗护领域的专家成为化妆品行业全品类的佼佼者,后文会继续分析。

(二)雅诗兰黛


雅诗兰黛的诞生和初期发展与欧莱雅有所不同。欧莱雅靠产品研发起家,辅以渠道开拓,而雅诗兰黛则是在推出基础产品的基础上凭借其创始人出色的营销能力牢牢把握高端渠道。雅诗兰黛创始于1946年,当时雅诗兰黛和丈夫约瑟夫兰黛在纽约市生产化妆品。开始时他们只生产四种基础产品:卸妆油、润肤露、万用特润霜和面膜,但就是靠着这四种产品,雅诗兰黛决定向高端化妆品市场迈进。1948年,雅诗兰黛说服顶级奢侈品百货商场之一的纽约萨克斯第五大道让她开设了第一家柜台,自此雅诗兰黛便牢牢把握住高端渠道,将自己塑造为高端品牌。这么做的原因是雅诗兰黛将其主流用户定位于当时的上流贵妇群体,只有将产品打造得足够高端、奢华,其高额的定价才容易被目标群体接受。

此后雅诗兰黛集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方面得益于雅诗兰黛本人出色的营销能力,她独创的“小样试用”营销策略,首开香化市场通行的买主产品送中小样的先河,风行至今。她利用各种机会和名人合照,扩大自己和品牌的影响力,并持之以恒地参加上流社会的各类晚会活动等,甚至直接将化妆品涂在潜在客户的脸上使得他们对产品的效果有实际的体验。另一方面在于当时美国社会的收入水平较高,对化妆品的消费能力强。1948年美国人均名义GDP为1800美元左右,以2005年为基准年其实际水平为12400美元,远高于中国2017年人均实际GDP水平7100美元(以2005年为基准年),而美国当时上流社会的收入与消费能力还将远大于此。

(三)资生堂


资生堂于1872年成立,前身是曾任日本海军首席药剂师的福原有信于日本的文化潮流中心银座开办的全国第一间西式药房。药店创立之初主要是销售西式药剂,同时也自行制药。1897年,资生堂发布经典之作“EUDERMINE红色蜜露”,迈出了走入化妆品行业的第一步,该产品经久不衰,至今仍活跃在市场上,成为历史上超过百年的经典产品。

1916公司正式开始转型,从药店转向化妆品业务,并于1917年发布转型后的第一款产品——七色粉香粉,同年发布首款由日本人独立制作的香水“花椿”。1918年发售日本第一款乳霜“按摩霜”。1927年公司更名为株式会社资生堂,转型正式完成。关于公司为何从药店转型化妆品,目前没有明确的证据,一方面可能是一战时期欧洲的战乱使许多投资者来日避险,带来欧洲的资金与生活方式,日本女性开始接受西式观念,对化妆品的需求大量增加;另一方面也因其当时的领导人福原信三独具慧眼看准了日本化妆品市场未来的潜力,并一手推动资深堂的转型。福原信三还具有较高的艺术天赋,多次亲自参与产品的开发,或许也是因为药店限制了其艺术才能的发挥从而转向化妆品事业。从收入来看,1920年左右日本人均名义GDP为150美元左右,以2005年为基准的实际水平为1394美元,尽管并不是很高,但资深堂作为当时日本国内化妆品的开拓者,其产品在早期的迅速扩张也是可以预见到的。同时,作为早期较为成功的药店品牌,资生堂也具有一定的消费者基础与品牌影响力,为其转型成功打下基础。

(四)爱茉莉太平洋


爱茉莉太平洋集团源于1932年的一间小商店,主要出售由公司创始人徐成焕的母亲尹独亭女士所制作的优质山茶发油。1945年,徐成焕继承尹独亭女士的工艺精神,创立了太平洋化学工业社,即爱茉莉太平洋的前身。

1948年,公司推出Melody霜,这是该工业社推出的第一个品牌,也是其第一个热卖的产品。1951年1月,ABC品牌诞生,意为“All Best Cosmetic”。在ABC 发蜡和“第100号面霜”的成功基础上,这个品牌风靡韩国,成为爱茉莉太平洋在1950年代快速发展的引擎。1956年,徐成焕将太平洋化学工业社从三八线以北搬到首都首尔,公司发展自此快车道。此后的几年间,公司加大与国外品牌的交流与合作,公司的技术与理念得到了较大的提升。1958年,爱茉莉太平洋引入了德国ALPINE公司的机器设备Air Spun,属于空气压力分离方式的高性能细微制粉机,这也是韩国化妆品行业史上第一台进口生产设备。1959年9月,爱茉莉太平洋与COTY科蒂公司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在韩国生产COTY化妆粉。随后几十年,爱茉莉太平洋主导了韩国化妆品产业的发展,推出众多热卖产品,包括风靡一时的发布于1966年的ABC人参霜,以及80年代的美露。然而爱茉莉太平洋真正成长为国际品牌还是在其90年代开始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后,包括1990年在法国设立公司,1992年进入中国,2003年进入美国等。

(五)宝洁


宝洁公司由威廉·波克特与詹姆斯·甘保于1837年创立,一开始生产、销售肥皂和蜡烛。1890年,宝洁公司有包括象牙皂在内的30多种不同类型的肥皂。当时的宝洁通过发布极具创意的广告加强消费者对宝洁的认知,产品销量迅速增长。1930年,公司收购英国的Thomas Hedley有限公司,正式开始拓展海外业务。1945年,宝洁的规模已达3.5亿美金。1946年开始,宝洁大力开拓新的产品领域,包括汰渍洗衣粉、佳洁士牙膏、帮宝适婴儿纸尿片等后来大获成功的品牌。伴随业务拓展的是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扩张,宝洁开始在墨西哥,欧洲和日本设立分公司。到1980年,宝洁在全世界23个国家开展业务,销售额接近110亿美金,利润比1945年增长了35倍。

1985年,宝洁收购RichardsonVicks公司,后者拥有三个较大的美容品牌:潘婷、沙宣和玉兰油Olay。1989年,宝洁购买Noxell公司和它的Cover Girl、Noxzeme和Clarion品牌,正式进入化妆品行业。1990年宝洁为扩展男士个人护理用品业务,收购Shulton's Old Spice产品系列。1991宝洁收购Max Factor和Ellen Betrix,进一步扩展公司的化妆品和香水生意,获得了化妆品顶级品牌SK-II。对于宝洁来说,其在进军化妆品行业前于日化行业100多年的经营已为其积攒了足够的能力与资本去进行收并购。并且宝洁的成长始终伴随着不断的业务扩展,不断成功地进入新的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

三、欧莱雅的成长之路

欧莱雅经历了如前所述的1909年~1953年舒莱尔领导下的发展阶段后,又陆续经历了国际化阶段(1954~1983)、收购与快速扩张阶段(1984~2000)以及稳定增长阶段(2001~至今)。

(一)欧莱雅的国际化(1954~1983)


在这一阶段,秉承对产品研发的重视与创新,伴随着极具战略眼光的收购,欧莱雅的发展逐步走向产品细分化、经营国际化、定位多元化。

  • 产品拓展与细分化

在传统美发产品线的基础上,欧莱雅通过对研发一以贯之的大力投入,不断推陈出新,开拓家庭染发、美发洗发水、专业护发多个细分市场。此外,这一阶段欧莱雅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进入护肤产品市场,先后收购了兰蔻与碧欧泉、薇姿。公司开始在美妆、沐浴、防晒与香水产品方面全线开花,有序扩张。

  • 经营国际化

  • 1954年欧莱雅进入美国,“美发化妆品”的缩写 COSMAIR 成为欧莱雅美发产品在美国的独特代名词,也是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里程碑。

  • 1959年,巴西经济繁荣,在30年代已经进入该市场的背景下,欧莱雅在巴西设立分公司FAPROCO并取得了重大成功,位于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的两家工厂如今已经成为面向整个拉丁美洲的出口平台。

  • 1963年,欧莱雅在巴黎上市,新增融资渠道为欧莱雅国际化战略带来助力。

  • 1983年,欧莱雅在日本设立护发和护肤应用研发中心,改造集团的产品以适应日本市场,同年进入以色列市场。

  • 品牌定位多元化

欧莱雅原本定位于大众与专业美发师的美发品牌,这一阶段通过内生研发创新+外延并购开始走向多档次的化妆品集团。

内生研发创新:欧莱雅开始对大众护肤品市场进行布局,创立新品牌 Plénitude。

外延并购:1964年收购兰蔻打开了欧莱雅进军高档化妆品品牌的大门。兰蔻是高贵典雅和法式风格的代名词,主要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和网络技术人员以及代言人等均远胜当时的欧莱雅品牌,收购兰蔻为不仅使欧莱雅在上述各方面都有极大提升,也带来了高端化妆品和香水的分销渠道。此外,1970年收购碧欧泉为公司在高档化妆品市场形成补充。

(二)收购与快速扩张阶段(1984~2000)


此期间欧莱雅通过大量收购实现快速扩张,依然贯彻产品的细分拓展、布局国际市场和集团品牌体系的构建三个方面进行。

  • 产品拓展

美发产品:持续的研发使欧莱雅始终能够推出创新产品引领市场走向,这一时期的一大创举是研发成功能够修复和增强头发纤维的Ceramide R与可减缓脱发过程的Aminexil,欧莱雅将这些用到多种产品中并大获成功。此外,欧莱雅还收购了Redken、美奇丝等知名美发品牌进一步增强在美发产品领域的竞争力。

护肤产品:欧莱雅收购了赫莲娜、理肤泉、科颜氏等知名品牌,进一步加强在高端护肤产品领域的地位,并且在抗衰老产品也有较大进展。

美妆产品:对美宝莲的收购让欧莱雅成为美国乃至全球大众化妆品市场的领导者。

香水产品:收购Ralph Lauren巩固了欧莱雅在美国奢侈品市场和男性奢侈香水市场的地位,并推出多款大获成功的香水。

  • 国际市场布局

欧莱雅这一时期加强了对国际市场尤其是对美国市场的开拓。在美国市场,除了对上述美发品牌Redken、美奇丝,香水品牌Ralph Lauren,护肤品牌赫莲娜,美妆品牌美宝莲的收购,黑人洗护品牌Softsheen、Carson也被公司收入麾下。通过这一系列收购,美国成为欧莱雅在全球的第二大中心。

除美国外,欧莱雅也在新兴的亚洲市场进行了布局,包括1994年欧莱雅在印度设立分公司,1996年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

  • 品牌体系构建

经过这一时期的收购后公司几乎覆盖了化妆品全线领域,也能够满足消费者从顶级品牌、二线品牌到大众品牌的全方位需求,欧莱雅的化妆品帝国已经逐渐成形。

(三)稳定增长阶段(2001~至今)


此时欧莱雅的发展伴随着稳定的扩张,通过不断并购满足全世界各地人群对于化妆品的新兴需求,收购主要集中在护肤品、药妆产品与美妆产品上。此外在美容仪器方面,2011年对Clarisonic® 品牌的收购为公司打开了声波护肤设备和技术领域。

四、化妆品品牌成长要素

(一)收入水平是化妆品需求的基础


化妆品并非人们衣食住行的根本性需求,因此化妆品品牌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不断的营销与概念打造,不断提醒消费者对化妆品的需求。非必需品属性也导致化妆品消费量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紧密相关,只有收入水平满足根本需求之后人们才会触及此类非根本需求。

以2005年为基年,我国实际人均GDP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为316.16美元,化妆品消费规模仅为3.5亿元;2016年为6264.96美元,同期化妆品市场规模接近3300亿元。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于美丽、护理、个人卫生等等各方面的需求,叠加整个行业坚持不懈的概念打造与营销,驱动接近942倍的消费增长。此外,从人均化妆品消费量来看,我国2016年人均化妆品消费量仅为31.62美元,远低于美、日、韩等国,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二)营销是推动化妆品品牌与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 概念营销

化妆品的概念营销体现在深度和广度上。一方面是对同类需求的深度拓展。如当洁面产品逐步被消费者接受后,紧接着便不断出现深层清洁、强力清洁等概念;防晒产品出现后陆续有“360度”防晒、“极致防晒”、“冰点防晒”的概念。另一方面是对同类产品更多功能的拓展,如从基础的洁面扩展到全面的具有抗皱、保湿、美白、祛斑等功效的清洁产品,针对特定人群打造的诸如儿童洁面乳、过敏性皮肤专用洁面乳等。

  • 品牌营销

化妆品品牌早期营销更多是在挖掘社会收入增加与习惯转变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个人生活水平提升的需求。欧莱雅诞生之初抓住了新兴职业女性对于美发产品的需求,打造了自己的第一款爆品;宝洁对其象牙皂的推广也抓住了当时市面上肥皂工艺粗燥、难看的痛点,打造“纯度”概念,推出肥皂产品纯度94.44%的口号,并将肥皂制成白色给人以纯度高的直观感受,最终消费者广泛接受,象牙皂一炮而红。

当代品牌营销与之类似,舒肤佳快速进入中国市场的关键就在于提出了新颖而准确的概念——除菌,它时刻提醒消费者“要把看不见的细菌洗掉”,并通过实验与专业机构的认证证明舒肤佳能够洗净手。事实证明该营销手段十分成功,其广告深入人心。

(三)研发投入为积累品牌效应夯实基础


首先,化妆品直接作用于皮肤表面,产品效果直观、明显,而产品效果与质量优化需要成熟、先进的生产工艺,因此研发投入对化妆品企业的品牌提升不可或缺,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研发能力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对品牌的体验。其次,化妆品是重复消费品,企业不仅要能保持稳定的产品质量,还要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快速反应并推出满足消费者新需求的产品留住原有客户以及拓展新市场。最后,化妆品行业具有较高壁垒,企业只有具备足够的研发能力才能维持品牌的优势。

横向对比各大国际化妆品集团的研发投入,欧莱雅遥遥领先,2017年研发投入66.86亿元人民币,占集团总营收比例为3.37%。

(四)不断并购快速扩大集团规模与品牌体系


欧莱雅为例,其发展壮大始终伴随着不断收购,通过收购与公司互补的品牌快速丰富、完善集团的品牌体系。

五、如今的化妆品帝国欧莱雅

(一)子品牌分布全面、广泛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欧莱雅已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化妆品帝国,业务范围覆盖全球150个国家,员工人数在80000人以上。旗下子品牌分布广泛,按照其四个事业部的划分,主要子品牌达34个,全线涵盖护肤、彩妆、药妆、美发、香水、美容仪器等领域。

(二)品牌效应强大,利润率水平高


化妆品企业在营销及渠道建设方面投入量大,行业整体毛利率较高,普遍在50%以上,甚至高达80%左右。作为行业龙头,凭借多年的品牌优势与定位准确的多层次产品体系,欧莱雅毛利率始终处于行业前列,稳定在70%以上;净利率也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常年维持在10%以上,高于传统制造业5%的水平。除了毛利率较高,欧莱雅在费用管理方面也非常出色,其销售费用率低于大多数同行。此外,另一化妆品巨头雅诗兰黛的利润率也很高,体现出行业巨头对渠道的议价能力与品牌溢价。

(三)渠道广泛,遍布全球


欧莱雅的渠道分布广泛,包括美发沙龙、商超零售、专柜、品牌直营、药店、旅游销售、电子商务及便利店等。

分地区看,西欧仍是欧莱雅大本营,2017年在西欧化妆品市场份额占比达到20.3%,实现81.25亿欧元的销售收入,占集团全年总收入的31%。北美市场受益于近年集团在美妆市场的收购与业务拓展,市场份额也达到了13.6%,占公司销售收入比例为28%。集团在亚太市场的地位巩固,且近年来中国消费者对高档化妆品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该地区业务增长,占公司比例为24%;但在亚太地区也面临来自日韩化妆品的挑战,中国自主化妆品品牌在渠道上也为公司带来压力,公司占整体市场份额仅为9.6%。

在产品的销售分布上,化妆品仍是大头,合计占据80%左右的收入比例。大众化妆品总体销售额最大,达121.19亿欧元,占集团总收入的47%。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因其所瞄准的消费群体为全球中产阶级人口,尤其是中高收入群体人口在不断增长,其次是通过研发与创新不断推出的优质化产品获得广泛的接受,最后是因附加值较高的美妆市场增长迅猛。

(四)估值


我们分析近30年来(1988年至今)欧莱雅的规模增长与市场对其表现的看法,2000年之前为公司收购与快速扩张阶段,2000年以后公司步入稳定增长阶段。

在收购与快速扩张阶段,从主营业务收入来看,1988年欧莱雅主营业务收入折合人民币153.39亿元,至2000年实现6倍以上增长达到968.71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速为52.63%,其估值也快速上升并于2000年达到最高点,股价持续新高。正如前文所述,这一阶段欧莱雅通过大量高质量的收购实现了快速的扩张,赫莲娜、理肤泉、科颜氏、美宝莲、美思奇等品牌本身都是对应市场的佼佼者,具备较强的影响力与盈利能力,因此对它们的收购,极大地增强了欧莱雅的优势与市场对其的预期。

2001年至今,欧莱雅处于稳定增长时期,其主营业务收入从1018.60亿元人民币增至2017年的1983.62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速为12.17%。这一阶段的收购依然频繁,主要目的是凭借公司的规模与资金优势,不断通过收购来满足全世界各地人群对于化妆品的新兴需求。然而市场对欧莱雅大范围收购新兴品牌的战略产生分歧,叠加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其估值逐渐回归正常水平。不同于上世纪末收购的具有长久积淀与明确发展前景的品牌,这一期间欧莱雅收购标的大多是市场表现好但仍处于成长初期的品牌。近年来化妆品消费规模持续增长,欧莱雅的投入与收购也获得了回报,近两年估值不断攀升,股价也持续走高。

六、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下行,行业竞争加剧,经营不及预期风险



联系人:王薇娜15010216559 / 胡琼方 15901379558

  法 律 声 明  

华创证券研究所定位为面向专业投资者的研究团队,本资料仅适用于经认可的专业投资者,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华创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资料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公司的客户。普通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

本资料摘编自华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若对报告的摘编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须注意的是,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华创证券研究所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华创证券的其他业务部门或附属机构可能独立做出与本资料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本资料所指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入可涨可跌,以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显示及担保。本资料仅供订阅人参考之用,不是或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订阅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华创证券不对使用本资料涉及的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通常基于特定的假设条件,提供中长期的价值判断,或者依据“相对指数表现”给出投资建议,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因此不能够等同于带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普通个人投资者如需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相关的后续解读服务。若因不当使用相关信息而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华创证券对此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未经华创证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者复制本资料的内容。华创证券未曾对任何网络、平面媒体做出过允许转载的日常授权。除经华创证券认可的媒体约稿等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如因侵权行为给华创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创证券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订阅人若有任何疑问,或欲获得完整报告内容,敬请联系华创证券的机构销售部门,或者发送邮件至jiedu@hcyjs.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