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创商社】DTC品牌:渠道变迁中的消费品

华创商社王薇娜 华创悦享现代生活 2023-03-26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及配套指引,本资料仅面向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不是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信息。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核心观点


 


   本篇报告从理论与案例分析致力解决如下问题:渠道线上化过程中最利好的品类?什么特征的品牌能够出圈?怎么定位不同品类中品牌模式?品牌上量后的持续性主要看什么能力?未来可能会出现什么品类?


❖  线上品牌的几个前提:中国线上化率达25%,全球第一且超第二名英国近10pct。线上流量规则变化的分水岭大约出现在天猫与线下大牌握手言和的2016-2017年,此前线上品牌多为1.0淘品牌,大规格、高性价比、宽人群基数且有流量支撑;而此后诞生的2.0猫品牌不再是“通路”定位,往往人群更细分,定倍率更高,才可以得到线上流量的定向支持,而网购人数增长和消费习惯的转变,更大的线上消费基数使“出淘”天花板向上打开。


❖  最容易做线上品类的充分性、必要性与补充优势。我们沿着加价倍率提升/制造端占比下降曲线,以M端占比与S端占比为抓手,将线上消费品分为四大品类:1.囤货型低价必选品,易品类而难品牌,目前较为可行的品牌商业模式是南极电商;2.高价长生命周期必需品,对于平台有一定议价能力,能带领平台下沉;3.与生活方式强挂钩消费品,如新休闲食品/宠物用品/小家电/居家休闲与运动内衣等,在产品升级、颜值经济、营销场景搭建以及女性价值观变化上在各细分赛道享有优势,最适宜产生2.0猫品牌;4.高加价、重品牌品类,如化妆品,线上化属于转入公域的过程。

我们认为线上诞生品牌的充分性在于加价倍率打开营销容错空间。必要性在于品牌营销的传播方式适用于新的媒体流量高地,并抓住特定流量机会。

在流量的更迭过程中,我们对“上量”后品牌如何平衡增长与品牌价值结合三只松鼠、完美日记以及HFP的对比给出答案:首先对于所有线上DTC品牌而言面临最大的痛点在于流量不具备规模效应;其次,赛道决定“品”本身是否具备差异性,从而决定品牌定价能力和稳定状态下的利润率水平;最后,品牌的流量结构与转身战略是否能对利润率进行优化,线上流量结构上越能打出强单品和强品类的品牌,越能得到免费流量的支持,营销费率能不断优化;转身向线下和私域都需要明晰的定位、货折控制定力。最后,创始人的能力决定品牌是否能出圈,创始人的出处与特质一定程度上决定品牌在公域打完后的归途——线下、私域、TP代运营。


❖  在案例分析中我们结合股价与成长阶段复盘重点解决如下问题:品牌在线上成长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征?什么样的品牌会老化?什么会长存?留存的品牌做对了什么?


❖  我们认为,1.0淘品牌中杰出代表南极电商、阿芙精油、三只松鼠、御家汇等,利用流量红利时机,快速上量,探索出完全不同发展路径:1)低加价白牌品类中,穿越周期的是南极电商利用长尾流量+贴牌;2)1.0淘品牌的成长:阿芙→私域;御家汇→TP;三只松鼠→线下;2.0猫品牌的新玩家中不乏B端企业与转战线上的线下品牌:1)2B转2C:新宝股份→强线上运营+自有品牌孵化,北鼎股份→新零售;2)线下转线上:珀莱雅利用全域自运营享受线上红利;3)互联网原生品牌:完美日记“大中台、小前台”,运营能力复制开启多品牌矩阵;


  结合线上渗透率、线上零售场的变化以及流量规则的变化归纳演绎: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契合新流量规则的极致性价比品牌、强私域与brand.com属性产品的出现。


❖   风险提示:电商全面征税可能会影响部分品牌、直播电商监管、线上消费品竞争格局更激烈等。



欢迎扫码创见小程序阅读






投资主题


 

报告亮点

归纳:比对历年各品类双十一大促前十名品牌,判断线上流量的大分水岭约出现在2016-2017,在此之前的淘品牌1.0定位更“通路”,人群基数更大,主打质优价廉出货量大,能得到淘系流量的支持;而此后由于淘系与线下存量大牌关系更为紧密,加上流量高地迁移向站外,淘系流量更多支持了传统大牌,此时诞生的猫品牌2.0更多为定位更细分、人群更精准、产品更升级和定价倍率更高的产品,唯有差异化、精品化,才更容易得到线上流量的定向支持。

演绎:报告以定价倍率的提升(制造业占比的下降)作为充分性抓手,讨论新的DTC品牌更容易从哪些品类中诞生;同时以站外流量高地的迁徙为必要性,讨论内容载体的变化对于各品类线上营销投放的影响,结合各品类线上渗透率与线上增速的位置得出结论:当前线上诞生的DTC品牌可能所属品类与特征。

投资逻辑

报告通过刻画诞生于2017年前且已经上市或有公开资料的淘品牌的变化,揭示流量规则变化之后1.0品牌的留存方式;同时通过具备2.0猫品牌特征且已经上市的几家公司的发展变迁,探讨2.0时代主要玩家的特征。






目录








分析提要与背景



研究框架与结构

Part1.理论分析:渠道线上化的过程中最利好的品类,品牌出圈的可能性

➢ 充分性:从品类自身特征是否适合线上,从制造业占比的降低/加价率水平的提升角度探讨线上适合做的品类。

➢ 必要性:从流量高地的变化,探讨适合线上做的品类里出现了什么品牌,抓住了什么契机;线上流量高地的变迁、内容载体的变化和崛起的品类之间有什么关联

Part2.案例分析与股价复盘:复盘品牌线上发展的阶段,探寻留存与flop的品牌差异

➢ 1.0时代杰出代表的今天:1)低加价囤货型白牌必选,穿越周期:南极电商与长尾流量;2)成长与留存:阿芙→私域;御家汇→TP;三只松鼠→线下;

➢ 2.0时代新玩家:12B2C:新宝股份→线上化,北鼎股份→新零售;2)线下转线上:珀莱雅如何利用全域自运营享受线上红利;3)互联网原生品牌:完美日记—— “大中台、小前台”,运营能力开启多品牌矩阵经营

Part3. 归纳演绎:“场”的变化,新的变革与机会正在发酵从当前的线上渗透率变化以及流量规则、基础建设的变化,推测下一个阶段可能会诞生什么样的品牌

研究前提与例外

前提1:国内线上化率世界第一(根据Euromonitor数据,2019年27%,今年接近30%,比第二高近10pct),淘系GMV占比接近三分之二。由于淘系是绝大多数DTC品牌的发家平台,国内没有美国意义上的DTCdirect 2 customer,无中间渠道环节的电商品牌,往往以brand.com自行销售为主,掌握消费者详细数据);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线上化率高,电商平淘系是绝大多数DTC品牌的发家平台,国内没有美国意义上的DTC(direct 2 customer,无中间渠道环节的电商品牌,往往以brand.com自行销售为主,掌握消费者详细数据);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线上化率高,电商平台集中,又诞生了大量体量远超海外的DTC品牌。随着未来流量规则变化,可能也会有PDD品牌。

前提2:天猫出现于2009年(淘宝商城,11年更名天猫);从每年双十一各品类前十名来看,16-17年是大分水岭,16年之前,线下大牌与淘系合作松散,淘系流量几乎全部导给淘品牌,诞生了1.0品牌;17年之后,大牌与淘系转向全面合作,天猫流量开始向大牌转移,此时诞生的线上原生品牌很难获得大水漫灌的流量,往往需要在细分产品有升级,与线下品牌有差异化,才能获得流量定向支持。

前提3:出淘”天花板向上打开:过去我们认为线上单品类的品牌做到10亿左右必须考虑“出淘”,而“出淘”难度较大,因此10-20亿左右是淘品牌进退维谷的天花板;近两年由于线上零售体量不断增大,淘系“美好生活”的平台定位也越发清晰,不断有品牌突破,天花板向上打开到30-40亿,甚至出现了百亿级别的DTC品牌(三只松鼠)。

前提4原生线上品牌多无制造端,利用OEM/ODM进行生产,需要制造端有富余产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国内工业产能利用率7成左右。

几个例外:

➢ 一些品类较为特殊,比如:产品足够强,不受线上化影响:最强高端白酒和皮具奢侈品,货品稀缺、高坪效,可以支撑线下店;次强大白电,面对线上平台有议价能力,能带平台下沉,面对电商平台有议价能力。

 ➢ 生鲜:低毛高周转,终端价格与民生挂钩,内含收益率有限,asp低而管理成本高;腐坏快(需要能够处理库存的销货场,往往在线下)带来较高总部成本。因为互联网的双边规模效应往往发生在总部成本可以被不断摊薄、甚至忽略不计,UE模型主导型行业。所以其实生鲜相对不适合线上,这也是互联网十年烧钱没打穿生鲜的原因。但生鲜电商非常高频,有流量,所以互联网企业不会停止烧钱做,当前找到的主要路径是做社区团购(预售解决库存周转和资金,社区提货解决最后一公里,是目前来看生鲜电商最好的模式)。

➢ 线下市场发育充分程度不足:部分品其实没那么适合线上,比如宠物食品,体积大重量大,但由于线下卖场提供的选择较少,线下市场发育不充分(且将持续不充分——占货架太大,卖场没有动机做多元化),线上渗透率会一直高。

从线上渗透率梳理品类

从消费整体线上化程度看:整体线上渗透率仍有向上空间,2019年线上占比约为1/4,各品类随着传统品牌线上化、电商探索改造传统销售渠道以及电商下沉用户渗透率的提升,加速线上化。我们设立Y轴为渗透率,X轴为线上增速的坐标轴梳理各大品类:

➢ 超过整体线上化率的品类有:3C电子(47%)、小家电(46%)、宠物(43%)、大家电(39%)、纺织服装(35%)、游戏文娱(28%)、美肤个护(30%)、医药(26%);

➢ 相对线上化较弱的品类是:日用品(20%)、休闲食品(13%*)、家具(12%)、粮油食品(12%)、珠宝(5%);

线上增速跑赢整体的品类有:粮油食品(43%)、宠物护理(40%)、珠宝(32%)、休闲食品(29%)、家具(29%)、3C电子(28%)。其中,珠宝、家具属于例外,因为线上渗透率极低,产品属性本身是不适合线上渠道的,所以在2014-2018年并没有经历线上渗透率高速提升的阶段,几乎没有渠道红利的加持;但在2019-2020年直播电商的带动下,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线上长期以来难以取代的线下体验感与渠道信任感壁垒。周大生与快手带货一哥“辛巴”621日的珠宝专场直播单场直播创记录,成交4.12亿,相当于近50家线下门店年营业额。

分象限看品类特征:我们以红线交汇处为原点,分为四个象限看不同品类的特征。我们认为最优的是第一象限,处于双高领域;多元化且线上品牌较多的,在第二象限;最有“渠道型机会”的是第四象限;

➢ 稳定位于第一象限的双高型:3C电子与宠物护理,线上化水平47%/43%,线上渗透率再提的空间有限,增速依靠行业景气度,目前看行业仍有成长潜力。

➢ 位于整体大盘附近,稳定成长型:美肤个护、医药健康、日用品;需求稳定,线上把各渠道/细分需求产品拉入公域;比如化妆品将珀莱雅、HFP、薇诺娜三种原不同渠道(CS、线上、医院和药房)产品放在可对比的空间维度上;行业与线上竞争仍有增长空间与品牌成长可能;

➢ 已经历线上高增长阶段,现阶段较低增速+高线上渗透率:纺织服装、大家电、小家电、游戏文娱;需求稳定,基本完成转线上的消费者习惯培养;这些品类中成长的品牌需要瞄准细分消费需求做差异化;比如纺服中的舒适内衣NEIWAI、大家电中的洗碗机/集成灶、小家电中的多功能锅/一人食豆浆机、游戏文娱里的盲盒;

➢ 预期会有渠道型机会:家具、休闲食品、珠宝、粮油食品;需要整合零售场景后,线上仍有增长空间;比如家具中居然之家推动线下家具城等零售场景线上化,珠宝等利用直播等加强消费者信任度。





一、最容易做线上的品类及特征


 


(一)充分性:高定倍率,渠道加价率1.5X以上

我们沿着制造→品牌的加价率曲线,将各细分行业的制造业密度(即,价值构成中制造成本的占比,占比越低则制造难度越低)从高到低,或曰加价率从低到高进行排列。我们认为,制造业密度低/加价率高的品类,容易实现线上销售。下图将生鲜以外的消费品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 纵轴考量生产成本占比或者生产难度,即,生产成本在售价中占比较高的低附加值行业,或生产难度较大使得生产较为集中的汽车、大家电等,都算作“M端重”;

➢ 横轴考量分销渠道的利润空间,因为线上渠道本质是缩短环节、降低加价的过程,渠道利润空间越大,则可压缩空间越大,投放的容错空间也更大,则越容易线上化。

1、第I类:囤货型日用必需品

囤货型日用必需品,如廉价纺织服装/日用品(纸巾尿布肥皂等)——品类易而品牌难。刚需品,制造业占比大,低情感溢价,加价率低,部分体积/重量大(运输成本高),差异小、品牌意识弱。这个品类容易做线上(不需品牌、以价取胜、量大囤货),而很难产生品牌。目前看较为可行的商业模式是南极电商,贴牌管理,服务上下游,收集廉价刚需品的长尾流量。

2、第II类:高价长生命周期必需品

高价长生命周期必需品——大家电、家具;制造难度大,单价较高,更新周期长(预期使用年限10年),对品质有较高要求,依赖品牌,线下占比较高;

3、第III类:与生活方式强挂钩消费品

与生活方式强挂钩消费品:如新休闲食品/宠物用品/小家电/运动内衣或居家休闲品牌。淘品牌1.0多定位于量大、实惠;线下大牌转向线上之后,淘品牌2.0有了明显变化。相比淘品牌1.0的低价定位,淘品牌2.0在选品和定位上有一定的稀缺性,线下卖场出于陈列效率的要求,大多不覆盖这样的单品;新锐淘品牌主打健康高品质,终端售价比同类线下品牌略高,加价空间打开营销容错率;足够生活化,有情感联想,指向更健康、更自我的生活方式,营销手段也更富于情感特征。

1)线下品牌渠道为王,渠道端强势、产品定位大众化的“通路”休闲食品。1.0时代,线上品牌通过整合供应链、选品和淘系流量倾斜,做出了极致性价比的休闲食品,并达到相当体量;2.0时代,线上品牌多瞄准存量品牌难以满足健康/时尚/极致产品需求的特性,升级为新休闲食品(钟薛高→优质原料、极致口味雪糕,王饱饱→零糖零脂多水果麦片,永璞→如同手冲、保留风味的冷萃咖啡);而原1.0品牌反向杀回线下。我们认为淘品牌1.0受众基数注定会比2.0大,但由于线上零售的盘子增长,加上更精确更定向的流量支持,2.0品牌的销售额可以超过1.0品牌。2.0创业的方向是更垂直、更小众、更产品导向的。2.0猫品牌的出现重新定义——“何为线上适合长尾”。

2)线下出于陈列效率要求,多样性不强,选择较少,而需求个性化程度较高的专业零售如宠物用品(疯狂的小狗、猫猫狗狗)。宠物用品和母婴用品同为购买者与使用者分割的品类,会持续存在专业零售渠道来进行市场教育,我们认为由于这个品类进口品处于绝对优势,宠物圈子文化强,鄙视链较为明显,国产品难以定价,缺乏定价野心,国内未出现线上大品牌,不做重点讨论。

3)多样性强、生命周期较短、使用频度较低、购买决策较为冲动的时尚小家电,如美容仪器、小厨电。此类产品同样适合线下销售,因线下电器品牌渠道更强势,传统大牌没有制造上的转型难度、小巧好陈列的品类同样适合线下品牌专卖店销售。新品牌多产生于线上(比如小熊);而线下大品牌很容易扩品类、重新用细分品牌定位该市场(比如九阳的独奏、美的的布谷)。由于有一定研发、制造强度,该行业也有2B制造商转2C,通过线上或者新零售卖场方式进行销售(新宝股份-摩飞,北鼎股份)

4)与生活态度高度相关的居家运动休闲品牌,neiwaiubrasmaia activeparticle fever。海外品牌LululemonL BrandsVictoria's Secret母公司)股价完全不一样的表现,背后是女性意识的成形与探索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代表男性凝视的“性感”过气,而代表女性健康、舒适、自主、优质生活的品牌崛起。内外(NeiWai)主打无钢圈、无push up的舒适零感内衣。202038节的品牌广告《致我的身体To The Ture Body》中邀请了不同身材、不同年龄的女性来拍摄春夏大片,主旨是“我们坚持为不同身材做设计,也期待每一种真实的演绎”。“NO BODY IS NOBODY ,没有一种身材,是微不足道的。一面是尊重身体多元之美的舒适内衣,一面是迎合男性俯视审美下的性感内衣。我们看好关注类似的体现女性价值观边际变化的品牌,尤其是下一代产业工人、一二线城市专业人士需求。彩妆、内衣与女性意识最为相关;精神消费、体验业态如餐饮茶饮亦然。

4、第Ⅳ类:高加价、重品牌品类

高加价、重品牌品类,典型代表如化妆品。与我们想象不同的是,化妆品并不一定是最适合线上打造品牌的品类。化妆品高加价、重品牌,由于产品有细微差异,不容易直接对标,各垂直渠道都有“占据消费者认知方式/心智”的品牌存在,不独线上。实际上,线上是化妆品的公域面临几大传统巨头的正面竞争,品牌故事、口碑、流量、明星/KOL等竞争要素过于透明,私域品牌反而不好做。换个角度说,线上爆卖的小家电小零食,功能或者定位在线下是稀缺的,但线上化妆品的功能和线下品是重合的,品牌和营销要素PK不过传统巨头。由于化妆品制造端占比极小,营销非常有用,且加价率高,挣的是毛利生意,行业仍然有层出不穷线上创业者。该行业品牌创业者多为国际集团营销、电商运营出身,小富即安容易,同时追求大体量和高利润率需要长期积淀。

➢ 1.0时代的御泥坊(御家汇)经历了这个过程,崛起于淘宝流量的大量倾斜,以轻决策、低单价、高频率的产品(大罐面膜)配合卓越的文案能力,获得高营收。但品牌和品类(面膜偏流量单品)难持续,因此快速在化妆品的公域中遇到瓶颈,但由于这类淘品牌的核心能力包含TP能力,且能力建设全面,因此公司的中兴始于转向TP

➢ 当前明星公司有几类:

1.线下CS渠道存量玩家掌握流量规则,成功转线上,如珀莱雅,用自己成立的TP公司“美丽谷”做全网自运营,三年内将线上占比从2成拉到4成以上。

2.生产完全外包、重运营、起先打极致性价比,如完美日记(2019年营收30亿,64%的毛利率,2%净利率,现总市值113亿美元左右)

3.时势造英雄,崛起于“成分党”概念的细分公司,如HFP(根据淘宝平台数据收入体量约20亿)

4.深耕细分定位,直播间起家的中档化妆品,如花西子(中国风彩妆,根据淘宝平台数据,GMV体量约20亿)

(二)必要性:传播方式适用于新的媒体流量高地,并抓住特定流量机会

和线下新品露出不同、甚至相反的逻辑,过去线上适合长尾是因为能精确搜索到长尾商品,不在乎库存所在地,直接邮寄全国;现在“线上适合长尾”有了新的理由:稀缺品类越容易在线上获得该大类中的自然流量倾斜,同时千人千面也更容易弹出长尾产品满足需求。

从以上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上越后出来的品牌相比竞品定价更高(除彩妆外):原因一方面因为1.0时期的品牌生于一个“主打线上比线下便宜,电商即省钱”的时代。另一方面因为2.0时期大量传统品牌已经转至线上,所以(1)大众需求已经被传统品牌满足,只能瞄准极其细分需求做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很难取得规模效应,所以依靠相对高定价来盈利;(2)买流量更贵,线上流量红利殆尽下,流量规则变化去中心化趋势明显;且传统品牌原有的销售费用预算充足,将线下的品牌广告挪至线上做效果广告;所以往后出来的品牌需要为更高的销售费用率留足压缩空间。

1、站外流量高地的变化如何能投出来的品类?

《淘品牌2.0:DTC渠道品牌的逆向生长之路》中我们曾详述线上与线下渠道建设与媒体/成交势能的差异,即过去的时代,线下品牌面临的是媒体集中、渠道分散;电商崛起后,线上品牌现状是媒体分散、渠道集中。我们认为流量高地的变迁大概经过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图文时代(2012.08-2017.07)主流社交APP——微信推出微信公众号,主流媒体相对集中——微博+小红书;

第二阶段短视频时代(2017.07-2019.08微信用户增长放缓;微博限制原创微博内容转载,微博MAU横在4亿;小红书在跨境电商红利后半段弱化电商、重仓内容与社交;短视频强势入局且与电商互通——优质的图文博文成为稀缺资源,线上媒体流量池开始分散;

第三阶段直播时代(2019.08-至今) 微信加速下沉MAU10亿,上线视频号;抖音6亿MAUDAU,布局自有电商;小红书大力扶持短视频、直播等内容生产——媒体流量内容更重短视频与直播;

从第一到第三阶段本质都在“抢夺用户使用时间”,但随着通讯费用逐渐降低,2G4G5G用户也对流量的警惕性降低,就越偏好视频型流量平台;直播在购物直播领域扮演的角色,以低价限量+选品控质的“销售渠道”为主,但在粉丝数与曝光量极高的直播间内承担“营销渠道角色”,越来越多品牌依靠直播间粉丝关注度以及平台自身活动宣传,越来越倾向将头部主播直播间作为“品牌新品发布平台”。

2、品类怎样寻找“出圈”的流量平台:需要契合特质

传统营销模式以纸媒和电视媒体为主,有先发优势;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模式通过多触点与消费者接触,尤其是社交APP与内容平台有强用户粘性,利于品牌在平台崛起时期迅速抢占渠道。例如HFP享受微信公众号风口红利,通过长图文承载“成分党”功效解说;完美日记享受小红书图文分享红利,通过短视频展现妆面效果

➢ HomefacialPro-成分党护肤品,对内容承载能力要求高,需要长图文。品牌16年创立,崛起于17-18年的微信公众号,长图文展示成分党原液效果,通过公众号跳转成交,让头部公众号抽成(20-25%);HFP在2016年成功捕捉微信公众号生态红利,根据CBO新闻,2017年已经在微信公众号投放近5000万元软文植入,公众号软文营销年均投入2500万左右。以目前微信软文均价在5k元至5w元之间不等计算,HFP广告投放公众号超千个。从2016年初的首次公众号投放到2018年末,HFP已累计在近1600个公众号上投放了约1W篇软文。17年GMV3.6亿,18年GMV接近10亿,预计当前GMV在20亿左右,19年增速转缓,进入稳定盈利期。

➢ 完美日记-色彩美妆,十几秒短视频就能展示效果,19年崛起于抖音小红书的信息流广告,受利于早期短视频较低广告费+早期小红书的UGC内容对广告管控不严。投放14万篇小红书笔记、1.3万多场淘宝直播(2018.11-2020.1)、近万条信息流广告素材(抖音带货视频、B站视频、快手视频)。

3、“上量”后品牌如何平衡增长与品牌价值

对于线上品牌怎么判断“持续性”,我们认为纯粹“买流量”、“促销拉动GMV”会遇到ROI降低的问题,难以维持,后续看1)品牌对其他流量池的运营能力——扩流量池(线下、私域、其他平台),比如线下店铺盈利模型以及私域对提升用户复购的能力;2)对纯线上流量池,怎么打造细分赛道护城河?——称霸细分品类,持续获得线上低价流量,比如HFP持续获得“乳糖酸”的关键词的低价流量导入;

首先对于所有线上DTC品牌而言面临最大的痛点在于——流量不具备规模效应。每一单位的流量都比上一个单位的流量更贵,线上几乎没有纯品牌广告。所以面对非规模性的线上流量我们提出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Q1:为什么同是线上化妆品品牌完美日记既开线下店也进攻私域,而HFP仅依靠线上流量依然在增长?

首先我们认为两个赛道的空间与竞争程度不一样,相比护肤品,彩妆制造端外包程度更高,核心能力更偏运营,因此初创者竞争更激烈;其次两个公司的风格不一样,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为上市公司,需要做全域、做自然流量的闭环,与投资人共同成长;而HFP的风格偏利基赛道。

1)赛道差异,定价与控货折能力差异

➢ HFP是护肤品,定价更高且价盘稳定(根据淘宝平台数据,客单价200元,大促180元,9折)——毛利率高;直播间占比有限,不依赖折扣促销——据估计利润率也相应较高。保障每月站内有相对稳定总量的前提下做站外导流的增量。根据解数咨询,HFP单品月销200W+,大促期间800-1500W。HFP成交主要来源于免费流量(手淘、购物车,占比25-50%),贡献月均GMV 100W,12W访客,转化率5%,远高于手搜;其次来源于淘内其它免费流量(占比18%),手搜占比7%;站内营销费用低,来源于大量站外投放带来稳定的访客流;

➢ 完美日记是彩妆,品类本身只有叠加没有复购,定价较低(50元左右,新品定价80元,促销成交较多);处于一个扩品类+扩流量池带来的量价齐升阶段(18年成交价20元/件→20年70元/件)。

2)线上流量结构差异

a)  从淘系公域的成交结构和流量分布情况上看:

➢ 根据解数咨询数据,完美日记成交来源于手淘搜索(占比GMV13%)+稳定复购流量(占比GMV15%);流量结构(手淘搜索20-35%+品销宝40-60%+淘宝客10-50%+超级推荐3%),依赖直播带货等较高佣金率渠道。所以预计销售费用率较高,高费用率拉低净利率水平,19年净利率2%,20年预计亏损。

完美日记在电商大促前推新品,初期推广主要在站外,明星+KOL+KOC种草,再通过电商大促或者品牌活动完成收割,私域沉淀核心用户→稳定复购率。既需要前期买营销,中期买流量,后期还需要促销,下拉产品单价。

➢ HFP核心流量来源于淘内免费流量(20-33%)以及淘宝客(11%-17%)、品销宝以及直通车(2-15%)。

b)  从站内直通车关键词上看:

HFP站内流量利用效率更高:手搜(手机淘宝搜索)流量中完美日记70%来源于品牌词,需要在站外投放大量营销;HFP70%以上来源于品类词,利用成分进行关键词垄断,如乳糖酸关键词下几乎所有流量都进入HFP单品链接。HFP更高站内的流量使用效率。

所以我们看到完美日记也走上了扩品类(彩妆→护肤)+扩品牌(完子心选Abby’s Choice、小奥汀等)+扩流量池(线上→线下旗舰店、公域→私域)的道路。与1.0品牌中同样主打极致性价比的三只松鼠相似,但两者的PS估值水平差异较大,所以我们提出以下问题:

Q2:线上坚果品牌(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百草味)能力如何?和线上彩妆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PS估值相差巨大?

1)   赛道决定论:“强必选”属性产品增长依靠“单品复购”, “强可选”属性产品增长依靠“品类复购(即叠加)”;

我们认为休闲食品属于“强必选”属性产品,一定程度需要依靠强势单品打造品牌持续性。以前传统休闲食品品牌,由于以线下为主要销售渠道,受制于KA渠道陈列效率与进场成本,往往倾向于打造强势大单品,以获取进场资格。比如旺旺集团旗下的旺仔牛奶,康师傅的红烧牛肉面等。而线上电商则打破了sku陈列效率的限制,将所有的相关产品均放置在一个搜索页面中,产品的完全差异度不高,品牌溢价有限,提价可能导致销量下行。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中对于类似原味坚果这样的产品,往往倾向于更低价产品。这类产品被流量绑定得则更深更重:若提价则掉量、若不买流量则GMV增速下滑,则品牌无法提升margin(传统提margin的方式依靠a.提价b.缩规格c.压流量成本/营销费用→提升毛利率)。

2)  线下渠道的自营性与加盟性

完美日记线下店完全自营,基本开在客流量高的shopping mall内,以品牌露出以及流量导入私域(“小美子”企业微信)作用为主;三只松鼠线下分为松鼠投食店(自营毛利率40%左右)+松鼠小店(加盟,毛利率18%左右)。1)加盟店铺需要确保加盟商的盈利空间才能持续扩张运转;2)囤货属性产品,线上的大促对线下加盟商流量会有“透支”,加盟商生存空间会被线上线下价差以及大促压缩;3)线下加盟商“价盘”更不可控;

所以1)契合当下流量平台(短视频+直播)以及下阶段流量平台(比如微信私域或拼多多等)的品类,越容易产生营销效果。2)赛道决定论,赛道不光是景气度决定了增长的大盘子,也有其他致命差异——如“品”的差异性,直接决定了定价能力。3)流量利用效率的提升来自于公域免费流量的获取以及私域流量ROI的逐步提升,则越容易在出圈后维持体量。4)对于其他流量池的定位是否清晰。以上4大原因是从必要性(流量)的角度上看DTC品牌的出圈与持续性。

(三)补充优势:创始人特质以及投资人风格

流量高地的变迁决定什么品类更容易依靠短期营销上量,通过产品力+营销建立品牌,除此外创始人/品牌投资人与流量池的关系决定1)能否在营销初期获得相对廉价流量支持,低销售费用率,初始营销投资相对少;2)利用对平台流量分发机制、互联网营销方法的熟稔,快速建立品牌形象。

创始人的能力决定品牌是否能出圈,创始人的出处/特质一定程度上决定品牌在公域打完后的归途。实业出身的创始人有供应链资源优势,咨询/快消/代运营出身对“建立品牌”有技能优势;技术出身在品牌上量后会回归研发,实业、快消出身在品牌上量后会回归线下渠道;淘系出身则更依赖线上渠道,或私域运营,或转为TP。

在这个部分我们不做重点陈述,具体在第二部分的案例分析中对于以上表格中罗列的企业的具体发展历程与特征。





二、案例分析与股价(成长阶段)复盘


 


在这个部分我们想利用案例重点分析如下问题:品牌在线上成长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征?什么样的品牌会老化?什么会长存?留存的品牌做对了什么?

我们认为

1、1.0淘品牌→2.0猫品牌

➢ 时机讨巧:在传统品牌还没有重视电商渠道的时候利用时差+产品的细微差异,在线上快速成长;

➢ 在线上渠道上营销投入+彼时淘系与传统大牌关系疏远,第一代淘品牌可以在少竞品环境下获得廉价的淘宝流量扶持 → 上量+融资 → 再投线上营销+逐步打造一个品质品牌的印象;

缺点是

➢ 因为早期的低价策略,所以升级困难,停留在平价产品里逃脱不了GMV跟着销售费用正相关的增长瓶颈;随着竞品上线,线上流量增速放缓,投放的ROI逐渐降低;

➢ 转线下是升维过程,提利润率几乎不可能,连盈利都较为困难;于是在传统品牌线上化后,DTC品牌更容易遇到瓶颈;

1.0淘品牌做到今天的体量上,也能因地制宜追求新的增长曲线,但新的竞争格局和流量分配规则决定了新品牌不可能再靠1.0的方式成功了。2.0品牌是出现时间更晚、曲线上增长更快的品牌。对于“现在”这个时点来说,2.0品牌把握消费者需求得更准确,但“更细分”往往对应着更小的受众基数,这是2.0品牌面临的新“天花板”。

2、未来可能出现什么?适应更新的平台与流量规则的品牌

1) 拼品牌/C2M/爆款单品(类似南极人)

➢ 主打极致性价比、低价、爆品逻辑;

➢ 渠道商选品,利用的是生产端的信息优势;

➢ 短期需求高,产品迭代相对快,目标群体消费尚不成熟;

➢ 相对受益于大流量平台的选品策略

缺点是

➢ 利润薄,定倍率低,品牌溢价空间小,做品牌难;

拼多多上有流量,可能有一定复购——以后也会需要商家来买展位,但是没有长期收藏夹与购物车——复购依靠产品展示;“店”的概念不强,就会导致新品牌的“品牌感”不强(当然目前拼多多设立了店铺粉丝的概念,往后的预期上这一点将逐渐得到改善)。用户往往是会因为产品有性价比而购买,所以更适合以爆款单品逻辑跑出主打性价比,薄利多销品牌。

2)  强私域与brand.com属性产品

➢ 从私域起量,更重消费者关系网维护;

➢ 更精准营销+重视公域外的市场和流量;

➢ 产品品质较好,因为源起于私域的品牌更需要复购+口碑裂变;

缺点是:

➢ 私域的圈子扩靠裂变、买营销,面临到的隐性(公域与渠道)的竞争者众多,不到公域很难判定品牌的竞争力,到公域后出于立品牌的需求,会面临一个营销ROI降低换挡的阶段。

➢ 相对更难控价盘。

(一)时势造英雄:1.0淘品牌的变化

1.0时代杰出代表的变化:南极电商、阿芙精油、三只松鼠、御家汇(御泥坊)

1、南极电商:通过圈定“供应链生态”多平台多渠道布局

我们认为南极电商收集长尾流量,在“品牌”相对弱的廉价纺服家居品类里,依靠碎片化流量整合能力,继续在2.0时代创新高——南极电商。甚至有可能3.0时代还能适应新平台的规则。

Q:为什么这类品有可能穿越到拼品牌3.0时代?

A:首先指出,拼品牌3.0并没有比1.0的淘品牌和2.0的猫品牌有“品”上的升级。我们在《拼多多(PDD)深度研究报告:点数三大发家品类,“拼品牌”与多多买菜推动飞轮效应》就指出拼多多18-19年GMV中占比最高的品类即为白牌型低价囤货必选品,对于此类低加价的囤货品(对应到的是我们在充分性中提及的高M占比+低S占比的第一大品类),易品类而难品牌,白牌靠搜索很难做(服装跨境电商几乎不上amazon,部分因为品类无法靠搜索成交),需要leverage关键词,南极人就是这类品里的关键词,获得了大量相对廉价的搜索流量。

1) 公司发展阶段复盘

第一阶段:传统保暖内衣生产(1998-2008):“保暖内衣”开始在国内兴起,创始人张玉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合作和高科技材料,广告投放+天王巨星代言(签约葛优、徐帆、刘德华、袁咏仪、海清等),在央视等媒体砸下巨额广告位,打响知名度, “南极人不怕冷”家喻户晓,仅两三年时间,南极人跃居中国保暖内衣品牌前列。

第二阶段:剥离生产业务,品牌授权+产业链服务(2008-2015):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纺织业遭受重挫,厂商们的订单越来越少、价格越压越低,然而劳动力价格却在逐渐攀升。于是南极电商砍掉生产和销售端自营环节,卖掉所有工厂,只保留“南极人”这个品牌,转做“品牌授权”生意。利用洼地效应,目标客户为中低收入人群,走极致价比(南极人是行业TOP10里面唯一客单价低于100元的品牌);

第三阶段:供应链+营销管理能力输出,逐步扩品类(2015年至今):17 年收购时间互联(其主营业务为移动互联网广告业务)。主要通过代理移动互联网媒体投放平台流量及其整合的分散流量,提供高效、优质、精准的营销服务。(2019 年4月,时间互联以小红书为切入点,正式进入了 MCN行业;2019 年11月,时间互联正式与淘宝联盟合作。)至此完成生态链全布局,打造M端选品+S端管理能力输出的优势。

2)  公司重点优势梳理

a)  整合上游零散的产能:

➢ 依靠数字化(南极数云)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南极人”品牌变现:1.杂牌和白牌的市场上选择“效率+相对品质”的制造商,切中市场痛点;2.行业品牌集中度低(以女装为例,前十品牌集中度不到10%),品类离散度高;3.大多数用户在选择内衣与袜子等品类时,对品牌重视度低;南极人品牌知名度为经销商降低获客成本增加利润,收取品牌综合服务费。

➢ 对供应商进行服务变现:1.NGTT共同商业模式(2012)、柔性供应链(2013),南极电商为供应商提供稳定持续订单,并提高供应商资金使用效率和存货周转效率;2.通过对三大电商平台(阿里、京东、拼多多)的市场数据监控搭建数仓,深挖存量、探索增量;3.在供应端重点建设质量监控和爆款打造,共同体内部信息共享,对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数字化指导,收取服务费。

b) 下游整合零散流量:

南极人作为内衣家纺品类关键词,获得大量廉价搜索流量。南极人营销费用增速低于GMV增速。16-19年电商渠道 GMV 由 72亿增长至306 亿,cagr 62%。

2019年南极生态合作供应商1113家,合作经销商4513家,授权店铺5800家,阿里平台支付人次超过2.88亿( 考虑阿里成交占比整体2/3,推算全网支付人次超过4亿)。品牌综合服务费收入为公司核心收入,2015-2018 年 CAGR 为 73%。2019年12.4亿元,占比32%。南极人品牌:阿里巴巴(65.5%)京东(15.3%)拼多多(13.0%)唯品会(4.7%)。2017 年起正式运营拼多多和唯品会渠道,GMV 占比小但保持 100%-200%的高增长。我们认为拼多多用户群体与平台定位,与公司产品高度契合,发展潜力极大。

下一部分我们重点分析依靠淘系流量快速增长,流量红利殆尽后,转向私域/线下/TP——阿芙精油/三只松鼠/御家汇

2、转私域:阿芙(精油)

阿芙曾经是天猫双十一国妆第一,现主体转入私域运营。阿芙曾把精油品类与品牌高度绑定,创始人曾提出,线上依靠大促上量伤价盘且压毛利,曾试图转线下,但护肤品线下渠道重且进入壁垒高,线下专柜只能做品牌形象而无法实现盈利,于是轻盈转入私域运营。

我们认为阿芙在精油、纯露上有品类优势;荷荷巴产品上有成分优势;电商红利期16-17年阿芙3/4销售收入来自线上(猫旗2-2.5亿+京东0.7-1.0亿+线上30多个经销商/代销0.5亿),线上增长+40%;1/4收入来自线下400+家店铺/CS(90+自营、80+线下经销商)。

第一阶段:线下渠道重体验难上量,线上流量上量;2006年从线下起步,09年入局淘宝;13-14年双11美妆销量冠军;但折扣+调价,买流量拼不过传统大牌,且物流体系不完善;

第二阶段:线上流量滑坡+线下销售模式存在问题:线上线下0.5X价差,线下受抵触,控货不严、窜货严重伤品牌;16年寻求上市,作价10亿与御家汇联姻失败。阿芙搜索热度不稳定,17-18年搜索流量持续下滑。

第三阶段:缩线下,转私域。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在爆品运营,抖音+社交电商运营。虽然阿芙在16年就入局微信公众号,长期积累30W存量粉丝,但交易占比低;18年运营有赞+客户社群运营,提高粘性。根据C2CC统计,19年5月阿芙有赞微商城月GMV 340W,保持每月30-40%增长;渠道分销80W,微信生态月营收420W。19年6月是化妆品销售淡季,阿芙销售额却同比上涨300%以上,6月单月销售额超2亿,线上线下的销售实现双增长。根据淘宝平台数据,20年6月阿芙猫旗GMV 4110W(yoy-58%,19年高增长),19-20 年cagr30%,猫旗月均GMV在2kW-5kW左右,总体淘系波动较大。在淘系下滑的阿芙,在微信生态寻求流量补足。

3、转线下:休闲食品中的三只松鼠,服饰类的妖精の口袋、茵曼等

三只松鼠的历程是最典型的淘系品牌:崛起于品类尚未线上化,利用品牌整合供应链M端,原有大单品(原味坚果)随淘系用户数增长而拉高上限;随着竞争者入局、原有传统品牌(例如恰恰)relocate细分赛道,市场份额和单月线上销售承压,通过扩SKU与品类再拉高营收上限;销售费用高+大促频繁压毛利后,加速拓宽流量池——线下+私域;虽然流量触达与积累相对缓慢,但用户复购、成交转化率提高,存量相对稳定。

三只松鼠发展阶段复盘:

第一阶段:依靠流量上量,收割电商红利,迅速成长为线上行业龙头。2012年三只松鼠首次参与天猫双11获食品类 GMV 第一名,此后 7 年一直蝉联冠军(2012-2016年正是淘宝用户高速增长期);2014年开始扩SKU,从坚果到果干、肉制品、烘焙产品、礼包;2016年9月,线上月均GMV横在2-3亿元,三只松鼠开展线下布局,在安徽芜湖开设第一家线下体验店。

第二、三阶段:红利释放后半段,营收净利下滑——坚果占比过重+线上占比过重(90%以上),流量变贵后,2016年获客成本达到12年的4.5倍,坚果品类月售4亿左右——线上细分品类单品牌天花板。开始进一步扩品类(上新品,扩饮料品类)+转线下(高速开联盟小店,拓宽流量与销路:“0加盟费,0保证金”,店长“自主经营”,自定零售价);根据三只松鼠业绩说明会,2019年投食店毛利40%,松鼠小店毛利18%,线下贡献3%营收。2019 年上市,全年营收突破100亿,(坚果占54%,果干占8%,肉制品12%,烘焙16%,礼包9%);

2019年除了线下高速发展外,试水迪士尼模式(IP动漫影视+松鼠小镇游乐园)、自营APP与微信私域;目前微信私域运营效果显著,复购率高于淘系公域(推出18元季卡等粉丝运营活动);

第四阶段:延伸子品牌——宠粮、母婴辅食等;此阶段坚果等休闲零食线上数据增长乏力,月均增长至6-8亿GMV后20年5月出现明显回落,传统休闲食品恰恰等转线上;恰恰2017年电商营收2亿,18年3亿 ,yoy+43%,19年5亿 yoy+73%)。

面对线上单品类天花板+传统品牌侵蚀市场份额,三只松鼠开始发展子品牌,试图突破。小鹿蓝蓝定位中档,瞄准母婴极其细分品类;养个毛孩定位性价比猫粮;铁功基瞄准酸辣粉与螺蛳粉线上高增市场;喜小鹊做喜礼定制,休闲食品整合。

4、转TP:御家汇旗下运营水羊国际、韩都衣舍旗下韩都动力

御家汇核心优势梳理:1)御家汇创始人戴跃锋是湖畔大学一期成员;2)面膜是偏差异化的赛道(欧美大牌早年做面膜很少),做大罐面膜+精美文案+淘系定向流量。18年开始遇到瓶颈,量价齐跌,月均5000W成交。

主要风险梳理:1)没有持续的口碑产品,赛道不足够好(清洁和二次清洁品类目前难出生命周期长的大单品),没有流量容易下滑。2)营销重,子品牌成长弱,主品牌竞争激烈。2018年公司销售费用率38%,2019销售费用率为43%,其中平台推广服务费占比40%左右,品牌宣传费占比近几年明显提升。公司销售费用率并不比行业一般水平显著高,但公司毛利率较低(50%,类比化妆品行业60-70%),因此对费用更为敏感。

品牌主要投放渠道:1)新媒体渠道——短视频+直播:2019 年把握抖音平台流量红利,7月-9月抖音平台品牌投放点赞量位居首位,dou+和抖音直播引导的销售额占御泥坊天猫旗舰店总成交额27%,短视频投放次数超过1200余条,合作达人超700人。平均4-5天上一次直播间:2019年与李佳琦直播合作47次,与薇娅直播合作超30次;2)传统媒体渠道——电视剧植入:2020 年植入《安家》、《猎狐》、《幸福触手可及》、《三十而已》等热播剧。

再青春之路:淘品牌比TP的能力建设全面,向上接触过供应链和选品,中游做过站外投放,向下做过粉丝运营。从能力建设上来说,淘品牌可以做TP——旗下水羊国际利用御家汇出身即带的国内电商基因持续放量。代运营前期进行渠道建设、市场与人力投入,以及组织架构调整,后续将持续放量,学习海外品牌经验,为自有品牌赋能。

根据艾瑞咨询,2018年代运营服务市场交易规模约1613亿元,同比+46%;根据公司财报,御家汇2018年水羊国际签约KIKO,成为其在中国大陆地区线上唯一合作伙伴。开业活动销售超6W支,开店半年店铺粉丝量突破100W。;2019年水羊国际承接强生业务以及其他国际品牌。城野医生三个月销售超1000万元,2018年销售额同比+117%。

布局私域流量运营:上线水羊潮妆微信小程序微信“水羊潮妆”平台,根据红网时刻报道,上线 3 个月注册会员突破 200w,销量达到 108 w单。

我们认为以上类型企业一看战略布局(尤其是营销与渠道),二看选品和产品力,三看战略转身的可行性。选品在于整合供应链,产品力在于迎合消费需求或者教育消费市场;战略转身在于企业能明确认识到单品的线上销售上限、单一平台的掣肘进而进入有一定门槛或ROI偏低的领域。

(二)2.0时代新玩家:2B转2C、线下转线上、新互联网原生品牌

1、2B转2C:新宝股份、北鼎股份

从代加工业务转向品牌运营,我们认为小家电品类中此类公司较多,目前新宝股份将摩飞线上化运作能力复制,北鼎股份转向新零售。

新宝早期为海外电器企业提供OEM与ODM,凭借成本、规模和技术优势在全球小家电市场崭露头角;随着OEM成本优势压缩,新宝开始提升研发和技术优势,在2009年ODM占比提升至60%,完成过渡;2009年成立自有品牌东菱,在国内开展OBM;2013年代理摩飞,2014年挂牌上市。

摩飞进入中国市场比较久,历经渠道重心变革和电商团队更迭,2019年才开始爆发:

➢ 一方面,存在消费者教育时间。“美苏九”长期教育下的家电市场集中度高(线下CR3 80%,线上CR3 60%),破局空间小。小熊一直把厨房小家电定位在50-150的价格区间,摩飞定位中高端,用户消费心智尚未成熟;

➢ 另一方面,缺乏线上营销运作经验,流量平台曝光形式与小厨电的“颜值经济”不match,16年爆款榨汁机的推出也只在妈妈网和下厨房等垂直平台发布,17-18年小红书内容社区图文分享match到了摩飞的定位“颜值+中高端+海外品牌”,流量高地属性匹配+新电商团队思路灵活,产品定位清晰,摩飞在小红书上的笔记数也远超其他小家电品牌,企业号仅发布43篇笔记,其余3W+均为UGC与PGC内容。摩飞多功能锅、榨汁杯的笔记数量大幅领跑,同时,20年新单品,消毒砧板、绞肉机以及早餐机的笔记数也均过千。2019年摩飞销售收入6.5亿元(15年摩飞销售收入仅3k-4kW)。

小熊聚焦于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在价格和促销资源上的投入较多,而摩飞着眼于更具生活品质和更具创意的小家电产品,社交种草的属性更强,小红书和微信在“秀”的成分上更多,摩飞则天然适合。除此外摩飞在微信公众号的推广上也处于前列,企业号单篇阅读数2W-3W。

纵观新宝与小熊,我们认为在小家电市场中品牌可能“爆发”的机遇:1.寻找合适的营销平台,在早期完成消费者教育与收割;2.突破“单一爆品”的质疑,新宝靠ODM积累下来的研发实力,小熊重拾对研发的重视。3.品牌实力,小厨电属于家电的细分市场,极容易被传统品牌relocate,所以需要产品足够有卖点,上新频次高,解决用户痛点需求。长期积累形成品牌实力。

其次,高定倍率的产品对流量持续支持的需求不高,因为高定倍率留足经销商的利润空间,且能够支撑购买线上流量。此类产品同样适合线下销售(大牌有天然渠道优势,可以在经销商渠道和专营店开设新品类;传统品牌也可以在线上重新定位新品牌,正面狙击该品类)。因此长期看,品牌心智是关键,新品研发推广能力是企业重要护城河。

小家电品类中,北鼎定位价格段远高于摩飞、小熊等,北鼎诞生在1.0时代(2009年),小步前进,不徐不疾,产品为王,坚持自己建设一个国产品牌,定价相比其他国产品牌容错空间很大。少数1.0品牌在2.0时代越活越好的,因为本质上就不是“流量倾斜”造就的“线上品牌”,具备2.0的特征。

2、线下转线上:珀莱雅

2003-2007公司初创阶段从CS渠道期间,2011年设立全资子公司“美丽谷”进行线上运营,2015年后寻求渠道变革,2015-2017年电商销售额同比保持+30%。2017年开始大力优化线上线下渠道(关闭线下部分门店,KA渠道人员优化;近3000家KA渠道、1.9W家CS店,CS渠道贡献营收55%),提升供应链协同,改善存货周转与营收账款周转情况;上市后偿债能力增强,在线上运营、研发和品牌定位上发力。

由于国内化妆品市场中,中高端市场被跨国公司占据,大多数国产品牌定位在中低端价格段,价格战容易两败俱伤,所以国产品牌产品、定位、营销预算以及对渠道的利用率相对重要。

珀莱雅线上化后通过打造“明星大单品”和爆款,不断推新,稳定市场地位;例如17年的“水漾芯肌系列”“靓白芯肌”系列。线上化过程中,几乎每个季度都有爆品推出,19Q1的烟酰胺精华,19Q2的粉底液,随后泡泡面膜大爆,成为全网第一的贴片面膜;20Q1推出双抗精华,Q2推出红宝石系列,Q3中式彩妆“彩棠”大热。

珀莱雅从线下转线上,线上毛利高,但没有完全放弃线下渠道,而是做不断优化,则无需面对“扩流量池”的压力。

3、新互联网原生品牌:完美日记

后起的互联网原生品牌往往1)起初就线上线下、多平台多渠道并行;2)营销渠道重点投直播与短视频;3)品类上match短视频要求的颜值或者契合消费者健康消费、价值观变化。

完美日记,营收10亿左右后开始私域运营;20亿左右后开始扩品类(完子心选→护肤品)、并购新品牌提高整体价位段(小奥汀);接近30亿后开始提margin(收缩规格,推新品,做更贵的品牌,控货折)。

同样面临线上品牌众多,赛道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未来看“大中台、小前台”的打法复制能力。

(三)总结

我们在第一部分必要性的讨论中,对流量助推下的品牌持续性进行探讨,下面对充分性分析与案例分析后品牌运营模式进行总结:

1.对于白牌型囤货低价必选品,我们认为本身很难产生品牌,目前能看到的南极电商贴牌是跑通的可行模式。

2.对于与生活方式强相关的品牌,我们在框架一致的基础上,拾人牙慧进行延伸:

➢ 1).势能型产品为王:创始人往往制造/产品/爱好型创业出身,好赛道+强情感关联,买的是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情感链接,是创始人敢定价的野心,一段时间内产品不能证伪,放弃大而全,不做通路货,在宽赛道中选择“小而美”,先做渗透,再依托产品属性扩品类。

➢ 2).动能型极致性价比:创始人往往TP/营销/电商出身,运营为王,效率优先,买的是人力组织方式和团队执行能力,宽赛道、低转化成本。上量快,跨过淘系天花板后需产品有差异、能提margin;打法能复制,依托人群属性扩品类 。

3.对于高加价、高容错的品类,我们认为不是所有品类都一定适合在公域做,私域成本低以及利基市场信息不对称,使得部分品牌可以在差异化渠道跑出,效率更高。






三、从要素变化看新的可能崛起的品类


 


1、第一要素:线上渗透率与线上增速

我们在第一部分就展示了目前各大品类所处的线上增速与线上渗透率的位置,以下对各品类位置变动的复盘,发现如下品类突破象限

➢ 增速与渗透率双增的品类:粮油食品、休闲食品、美肤个护;(1)粮油食品,由冷链物流推动生鲜零售带来的线上渗透率的提升(但仍弱于整体线上渗透率),增速近年来超整体线上增速。

(2)休闲食品,由于消费场景与渠道仍存在末端整合的可能(下沉市场有众多非连锁的夫妻老婆店、连锁的零食专卖店以及一二线城市的便利店与商超均属于盘根错节的线下零售终端,线下零售场景占比超60%),所以休闲食品品类料将继续享受电商红利;品类自身增速来源于部分品类的消费需求分化。

(3)美肤个护,线上占比高于整体,且线上增速也在提升,属于高景气赛道。在15-19年一直保持高于整体线上渗透率,15-19年线上增速也维持相对高位。

➢ 渗透率提升但增速下滑:纺织服饰、珠宝。纺服属于已经历线上化提升的

 2、第二要素:三大成功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 价格/消费频度:价格除以复购频度。这个指标太低,说明价低而频度高,是低价即时性需求,走线下(调味品、蔬菜、榨菜泡面矿泉水);这个指标太高,说明加高而一劳永逸不更换,也走线下(白电、珠宝首饰钟表之类,重体验,有专业渠道教育,眼见为实),线上适合价格/消费频度在微笑曲线中间的品类。

 刚性约束:重量,即快递成本占比,饮料以及冷链运输型产品需控制在15%的安全边际以内;

➢ 教育成本:专业零售在线下会持续存在,如母婴、宠物;如果这种教育需要持续沟通,不同阶段有变化,则线下渠道会维持较高占比;可信度:珠宝玉石天生适合线下渠道,有保障,线上退货率高到70% VS 下沉市场买珠宝不看品牌,就看哪里店多、店大。玉石珠宝的线上化是被直播突破的(解决信任问题,所见即所得);

3、第三要素:零售场的距离与零售场的内容

人与场的距离:1.基础设施变化,如仓储、物流网络-跨城(菜鸟)、城内(丹鸟)、3km/半小时(蜂鸟);2.效率提升,通过算法优化和单量增加摊薄成本,将3km即时配送降低到6-7元;3.价格/消费频度:高频、即时性消费可能被新零售打穿。半小时3km的本地服务网络兴起,且每单运送成本降低;4.线下发展不充分类产品适合线上销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易耗囤货”类线上销售,母婴宠物用品,尿布、奶粉与猫砂、狗粮都属于稳定消耗量大的,且标品化程度高、囤购+单件量大且重,更适合物流配送完成

人与场的内容传播方式变化:11亿移动互联网用户,互联网使用时长越来越长,同时越来越向短视频与直播转化:2G→4G→5G传播内容从图文→短视频→直播。

货与场的链接更直接,给了货端(M端与中小品牌)生存空间。以前线下销货只能依靠大分销商、商超,小品牌生存空间小;电商流量去中心化+网民渗透率提升,M端+小品牌可以通过拼多多、淘宝农产品、短视频直播、私域微商把货直接面向全国消费者。

➢ 短视频与直播场的作用:

1).提高产品展示效率,一定程度上更利好纺服、彩妆等需要产品展示的品类;(但纺服上文也说过,已经经历了线上渗透率快速提升的阶段)

2).达人促销场+商家及时客服销售场:达人直播以低价为吸引力;商家的自播就以及时客服为吸引力;2020年双十一第一战就是在直播间展开,根据36kr淘宝直播榜单数据,李佳琦和薇娅凌晨直播间带货合计70亿元,10.21全天带货90亿元,预售第一场相比19年双十一期间翻3倍,流量向直播集中。

品牌做深消费者运营的新阵地——私域:

小程序MAU5-6亿占微信月活的1/2,而其中活跃度最高的是APP取代型:比如说滴滴、全家等生活服务型小程序,高频消费;其次,是具有线下业态+线上小程序会员积分管理的,比如优衣库等;

我们认为,品牌的小程序兴起是brand.com的消费习惯培养的起点,消费者的点击路径往往在社交时间内,通过链接进入,目前比较少通过查询小程序进入,链接进入效率高,未来有可能形成小程序式shopping mall的趋势;

4、总结

在此部分三大要素的归纳下,我们预判未来能给新品牌带来机会的是1)线上渗透率尚不高,即传统大牌还未完全利用线上渠道红利的品类;持续看到在基准以上的品类中有持续行业红利的品类中跑出“品”的升级、契合价值观变化、迎合消费群体用户习惯转变的品牌;2)存在3大成功地必要非充分条件:价格/消费频度处于中位段、刚性约束的安全边际在15%以内、教育成本较低;3)零售“场”的变化给了直播品牌与私域品牌成长的机会。






四、风险提示




电商全面征税可能会影响部分品牌、直播电商监管、线上消费品竞争格局更激烈。


具体内容详见华创证券研究所12月29日发布的报告《商业贸易行业深度研究报告:DTC品牌:渠道变迁中的消费品》

华创商社团队:王薇娜 15010216559/胡琼方15901379558/姚婧15005187131



相关报告




【华创商社】拼多多(PDD)深度研究报告:点数三大发家品类,“拼品牌”与多多买菜推动飞轮效应

【华创商社】薅羊毛的内在逻辑:从营销方式看电商平台差异

【华创商社】淘品牌2.0:DTC渠道品牌的逆向生长之路

【华创商社】网络零售开放性研究:各品类线上渗透率增速分化,网络零售驱动可选消费增长

【华创商社】双十一“薅羊毛”:电商平台诸神之战


—END—
法律声明

华创证券研究所定位为面向专业投资者的研究团队,本资料仅适用于经认可的专业投资者,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华创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资料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公司的客户。普通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

本资料来自华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若对报告的摘编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须注意的是,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华创证券研究所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华创证券的其他业务部门或附属机构可能独立做出与本资料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本资料所指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入可涨可跌,以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显示及担保。本资料仅供订阅人参考之用,不是或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订阅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华创证券不对使用本资料涉及的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通常基于特定的假设条件,提供中长期的价值判断,或者依据“相对指数表现”给出投资建议,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因此不能够等同于带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普通个人投资者如需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相关的后续解读服务。若因不当使用相关信息而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华创证券对此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未经华创证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者复制本资料的内容。华创证券未曾对任何网络、平面媒体做出过允许转载的日常授权。除经华创证券认可的媒体约稿等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如因侵权行为给华创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创证券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订阅人若有任何疑问,或欲获得完整报告内容,敬请联系华创证券的机构销售部门,或者发送邮件至jiedu@hcyjs.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