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文旅行业观察003|行走中的画卷——探秘古今桥梁
在官方解释中,“桥”是被建造用于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曾有人说过:最早的桥梁可能是人猿为了过河推倒的一颗树。也许这也正是人类跨越自然地理障碍的第一种尝试。同时它也是古今诗人即兴赋作、传说故事欢聚离别、节庆民俗演艺欢聚的场所,民间更是有着“端午走桥”“春社踩桥”等祈愿求福的悠久习俗。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景象,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真实写照。看到这幅画作,很多人不禁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出现在画眼位置上的偏偏是一座桥,而为何又是此处笔墨如此之多?或许这正说明了桥梁对于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的重要性。一座看似简单的桥,可体现匠人技艺的精湛水平,可塑造热络往来的生活场景,可表达自然和谐的美好愿景。
《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
贝尔纳多·贝洛托《里亚尔托桥那边的泻湖》
一、桥梁发展的历史图鉴:技艺、艺术、空间
1.1桥梁的技艺属性
桥梁可称为古代建筑的重要分支,也是古代建筑结构的实验场所。现存最早的石拱桥—赵州桥,建于隋朝年间,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赵州桥全长约64米,跨径37米,拱顶到拱脚间连线高度为7.23米,主拱由28道拱券纵向并列砌筑。拱脚宽9.6米,顶宽9.0米。
保存完好的赵州桥
桥身造型拱上加拱,玲珑秀丽,远望形似长虹,状如新月,近看巨石凌空,气势恢弘。古人作诗称颂赵州桥,说它是“月魄半轮沉水底,虹腰千丈驾云间”。赵州桥不仅结构新奇,造型美观,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还具有更加神奇之处。
赵州桥从建成使用到今天的1400余年中,经历了多次地震,尤其是1966年3月22日发生在河北宁晋的7.2级地震,此次地震的震中距离赵州桥仅不足40公里,地震影响烈度达到7度,而赵州桥则安然无恙。
从建造技艺来分析,赵州桥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a. 设计者李春采用了独特的选址手段,选择在地质断层的缝隙之中建造赵州桥,稳定的地基基础帮助赵州桥安然承受多次地震考验,这是对于天然地基的科学测算与精准利用。低拱脚、浅基础、短桥台的形式,每层石条均较上一层稍有出台,桥梁根部也更加稳定。
b. 赵州桥开创了敞肩圆弧拱桥的先例,通过挖空桥肩,敞开桥梁肩部,节省材料,同时减轻桥身自重,有效的分散了桥体本身对桥基的垂直压力,更加符合结构力学,同时充分增加了桥身的排水面积。敞肩圆弧的设计形式,更是为厚重的桥梁本体增添了设计美感。
赵州桥细部
c. 桥体各个拱券向内倾斜,相互挤靠,增强券体之间的横向联系,防止向外倾倒;沿主券面宽方向设置多个护拱石勾头,穿过各个拱券;每相邻两块石头都通过腰铁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通过近似于现代钢筋混凝土相互作用的方式,将桥身主体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
赵州桥能够经历千余年的岁月洗礼,是世界工程史的奇迹。精湛的技艺为其带来了不朽的文明价值。作为人类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媒介,赵州桥通过建造实践阐述了桥梁的内在价值:以科学跨越障碍,用技艺融入风景。
1.2 桥梁的艺术属性
桥梁因为其特殊的功能、毗邻自然环境的位置,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桥梁的美学价值,也一直是其无法回避的主题。而桥梁的美学价值的表达,可认为是建筑技术、设计品位与时代背景共同造就的产物。
早期出现的石拱桥,桥身的装饰是桥梁美观的表达重点。13世纪,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就被记载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名扬海外,他描述卢沟桥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巨丽的石桥”,并特别欣赏桥栏上的石狮,称他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石狮与桥洞对仗工整,与起伏的桥面一起,描绘出一幅韵律美学画面。
北京卢沟桥
始建于1757年的扬州莲花桥,位于瘦西湖之上,桥上建有五座桥亭,互相对称,亭身典雅秀美,桥下共有横纵15个桥洞,莲花桥在光影的投射下,桥洞衔日月,倒映入湖中,美轮美奂。桥梁泰斗茅以升先生誉其为“中国古代交通桥与观赏桥结合的典范”。
扬州莲花桥
1.3 桥梁的空间属性
1.3.1 捷克首都布拉格是一座山清水秀的多桥之城,而查理大桥就是其中最古老的桥梁,距今已有660余年的历史。它横跨碧波粼粼的伏尔塔瓦河,连接布拉格的老城区与城堡区,也是历代统治者加冕游行的必经路径。
查理大桥两侧屹立着30尊巨大雕像,均出自捷克17至18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之手,也正是因此,查理大桥被欧洲人成为“露天巴洛克塑像美术馆”。如今的查理大桥也已经成为艺术家、手工艺创作者的表演场地,也是布拉格艺术成就的展示场所。在这里,游客与市民一起,远眺布拉格城堡的宏伟壮阔,体验原汁原味的在地文化。桥上如织的来访者与大桥一起,在河流的映衬下,品味卡夫卡口中“生命摇篮”的情结,也融入布拉格人民最日常的“城市公共空间”之中。
布拉格—查理大桥
1.3.2 位于佛罗伦萨的维琪奥桥,建于1345年,是欧洲最早的大跨圆弧拱桥,展现了意式设计哲学的鬼斧神工。两个桥墩将桥身分为三个圆拱,桥墩呈梭型以减小水流压力,增添了形态的变化;桥梁两侧建有各色各式的两三层商铺,立面颜色、窗户大小形状各不相同,差异化的表达形式展现了别样的不羁美感,同时也与河岸两侧的建筑相辅相成。
走上维奇奥桥,呈现眼前的是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珠宝首饰店铺。精致的橱窗向人们展示着意大利手工的精湛技艺与敏锐的时尚嗅觉。琳琅满目的饰品店,另类独特的艺术家工艺品售卖,与穿插在两侧的观景窗口一起,形成紧凑生动的城市商业空间,浓缩古城生活的浪漫场景。“维琪奥桥=佛罗伦萨”,正是很多人对于这座桥梁的评价。踏上这座桥的感受是非常独特的,它不仅是一座桥,也是一条街、一个集市,是佛罗伦萨的地标。
佛罗伦萨—维奇奥桥
二、现代桥梁设计的进化:更坚固、更轻盈之后
2.0 进入20世纪,钢材和预应力结构给予桥梁结构以极大的适应与调整空间,为各类桥梁的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撑,桥梁美学也开始由“厚重美”向“轻盈美”转变。
(左:悉尼海港大桥 右:旧金山金门大桥)
(毕尔巴鄂步行桥 by 卡拉特拉瓦)
在建造技术与结构形式更容易满足桥梁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与艺术家通过别具一格的设计手法,改变了人们对桥梁的传统印象,以桥梁为载体,与环境展开更丰富的对话,回复了当下时代语境中,这些更为“新鲜”的论题:
1. 新的桥梁表现形式能否与自然环境产生更特别的对话?
2. 桥梁能否进一步激发其艺术属性,塑造更有趣的公共空间?
3. 桥梁能否与其他公共建筑一样,成为当下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的助推?
我们将通过几个案例,展示当下桥梁设计中表达的创新理念,提供一些不同角度的思考。
三、当代桥梁的设计启发:诗意场景、公共艺术与乡村激活
3.1 中国结步行桥,荷兰 / NEXT建筑事务所—— “诗意点亮灰色城市”
(来源:谷德设计网)
3.1.1 项目介绍:
“中国结”步行桥于2016年建成,坐落于湖南长沙梅溪湖片区,全长185M,高达24米。步行桥为龙王港地区公共空间开发的重要一环,其设计综合考虑了区域发展中的多方因素,如“中国结”这个名字所示,将河岸、道路、公园等不同高度的空间“系”在了一起。CNN评价这座桥为“最为壮观的超常之桥”,同时评选其为世界十大最性感建筑之一,和梦露塔、苹果新总部大楼、北京望京SOHO等齐名。
3.1.2 项目设计:
a. 中国结步行桥所处的位置是连接龙王港河两侧梅岭公园和银杏公园的节点,这两个公园相互联系,延伸并形成梅溪湖区域中轴线上重要的视觉通廊。由于梅岭公园和银杏公园地形存在高差,而两个公园之间需要架设一座必须跨过龙王港河、梅溪湖路的桥梁,按常规桥梁设计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难题。中国结步行桥则通过消化高差,连接河两岸六个点,达成公园—公园、路边—路边、河岸—河岸三条路径。差异化的路径自然而然画出了一条周而复始、回环往复的交通联络曲线,最终演化成了可以从桥的一点走到任意另一个点的路径。
(中国结步行桥—路径设计)
b. 设计中综合考虑了项目自身对于娱乐、生态和旅游等因素的综合考量,多样化的路径选择也使桥梁与周边场地环境更加充分融合,打造“无限循环”式的游线体验,项目设计通过将桥梁的快行放慢,希望给城市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带来别样的驻足观赏、感受城市意境的场所。
(中国结步行桥—场所营造)
3.1.3 项目特点:
a.文化符号:该项目设计概念取意“中国结”,并以此概念一举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弯曲环绕的路径曲线和热烈浓郁的吉祥寓意相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智慧结晶。项目成功地将将传统与创新、技术与艺术综合运用并充分实现,呈现一幅动静相宜、文化在场的城市画像。
(中国结步行桥—设计概念)
b. 多维对话:项目通过多样化的路径设计与自然环境产生多维的对话。桥身设计有三条高低和坡度更不相同的步行道,中间的通道最为平缓,称为“散步道”;东西两侧的通道则需要三上三下,可作为“登山道”。中间通过5个节点互相连通,每一个节点与多条步行道交叉。可以说,每一级台阶上看到的画面都各不相同,这带来了极其丰富的观感体验。
(中国结步行桥—局部特写)
c. 人文空间:多样的体验和强烈的符号性设计,升华了桥梁的价值,留下超脱于物质建造之外的精神片段,烘托了城市特有的人文特质。
(中国结步行桥—文化活动:湘绣旗袍)
中国结桥如今成为也成为了长沙新的城市名片与打卡点。在美国某旅游网站的长沙景点推荐上,除了马王堆,其次就是中国结桥,甚至在荷兰也将这座桥作为正弦曲线计算的实体模型,编写入中学课本中。项目充分提升了整座城市的国际地位和文化自信。这也是这座桥所希望带来的变化。
3.2 浮桥装置,意大利 /Christo & Jeanne Claude—— 湖光山色间的大地艺术
(来源:谷德设计网)
3.2.1 项目介绍:
2016年6月,在意大利伊塞奥湖,艺术家Christo的大型艺术作品“浮桥”在距意大利米兰100公里外的伊塞奥湖正式向民众开放。人们可以行走在3公里长的“桥”面上参观。“浮桥”以22万个高密度聚乙烯立方拼接为主体,10万平方米黄色织物覆盖其上,随波浪起伏,同时根据光线不同呈现不同色彩,形成面积高达70,000平方米的浮桥装置,为意大利北部伊塞奥湖区增添一抹亮丽的风采。项目16米宽,50厘米厚的浮桥系统总长3公里,游客们在随着波浪微微摇摆的浮桥上漫步前行,从湖畔的小镇Sulzano到达Monte Isola再前往被浮板所环绕的小岛San Paolo,浮桥引导着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这美丽的湖光山色。亮黄色的桥面布料也延伸进入城市,覆盖周边1.5公里的步行街道。
3.2.2 项目创意:
a. “串联”中“对比”:项目将小岛与周边的两个小镇串联起来。在浮桥上行走,四周美景风光尽收眼底,通过亮黄色的浮桥系统,直线化的连接看似生硬,实则创造了一条独特的水上观景游线,亮黄色的线条与周边环境产生强烈的对比,仿佛将小镇整体提升了一层亮度,达到活化周边景观的效果。
(浮桥装置—串联与对比)
b. 奇妙体验:浮桥的设计非常特殊,高密度聚乙烯立方体组成浮桥主体,通过与湖底的锚点相连,以保持码头和桥面的相对稳定位置,但湖水微妙的摆动与升降又为人们带来仿佛在鲸背沉浮的奇幻感受。无护栏的形式既大胆又奇特,营造了“在水面行走”般的景观体验。
(浮桥装置—奇妙体验)
c. 超越常规:Christo夫妇作为著名的大地艺术家,艺术创作手法却十分简单平实,看似直接简约的设计手法,却引发人们对于人与自然深层关系的思考。
浮桥项目通过一种近似巨型构筑物的尺度,巧妙的将人与自然放置在同一个作品中,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项目通过一种被人与自然共同“占有”的方式,希望找回繁华城市生活中人们所遗失的“自由、欢乐与美感”。
(浮桥装置—人与自然)
“浮桥”装置并不是永久性项目,但它对每个参观者都免费开放,每个人都可以公平的参与到这个大地作品的呈现中。“浮桥”看似耀眼夺目,但它的主题表达又根植于自然。尽管这些“线条”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桥梁,但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联通,它们都不可避免地与环境共同完成了创作。
3.3 石门廊桥,松阳 / DnA建筑事务所—— 穿点连线,乡村活化
(来源:谷德设计网)
3.3.1 项目背景:
北京DnA(Design and Architecture)工作室和它的创始人,徐甜甜,在2014年首次来到松阳县,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的一个小县城,并在短短五年之中完成了13个项目,还有9个正在建设的和5个处于计划中的项目。这其中就包括跨越松荫江两岸的石门廊桥。
坐落在松荫江的两边,曾经统一的村落现在演化为了两个不同的聚居点。为了满足逐渐增加的机动车交通量,老桥的一侧修建了新桥,老桥因此废弃。设计师并未建议拆除这座老桥,而是将它改造为人行桥,而这座桥也承办了各种形式的公共活动,从节日聚会,到商业市集等,再一次地将两岸居民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
3.3.2 项目设计:
a. 与传统对话:在老桥上,项目设计了坡形屋顶,木柱间距与石桥拱肩的间距工整对应,屋顶遮盖住整座桥梁的上部,但是两侧均向室外敞开,并在整座桥的中间断开,形成一段舒适的观景区,如同音乐中的休止符,更加强化了整座桥梁的韵律感与自然之上的静谧气氛。
(石门廊桥—整体形态)
b. “建筑针灸”:老桥看似已失去机动车辆交通的刚性功能需求,但其连接两岸交往与流动的需求是否依然存在?基于当地缺乏公共性、社区性空间的现状,设计师将石门廊桥设计为两岸村落居民往来的“触媒”,并通过这一“建筑针灸”的手法激发乡村公共空间的潜力。
(石门廊桥—空间塑造)
c. 空间共鸣:呼应当地民居的立面形式,两侧嵌入的长条座椅,以及精心设置的灯光照明等等,这些设计处理为村民的活动,交流与联系提出了充分的考虑。而场所的逐步营造也为活动的组织运营提供了切实的保障。如今,这里已先后举办各种乡村集市、文创展示与节庆活动,成为两岸居民的共享公共空间,松阳县重要的对外展示窗口。
(石门廊桥—空间共享)
石门廊桥只是DnA团队在松阳县众多实践项目之一,也并非是最受外界关注的项目。但它又是极其重要的,在保留廊桥这座古老的文脉符号的同时,又需要回应“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桥梁这一特殊的建筑类型,能为乡村未来空间带来的可能性”这一命题。石门廊桥项目,通过 “对话”、“共享”的设计理念,给出了一条值得细细品味的回复。
四、写在最后的思考:变与不变、差异化输出、修复中创新
4.1 变与不变:
千百年来,桥梁与宫殿、教堂、村落一起诉说着光阴的故事,也勾勒着文化的脉络。
在当今的桥梁设计中,表现形式所受的约束不断减少,桥梁项目呈现出一些十分个性化的趋势。而我们在其中所看到的许多穿插、韵律的设计手法,公共空间的置入、活化等手段,其实与千百年前的赵州桥、维琪奥桥等拥有同样的深层表达——桥梁是技术工程,是艺术作品,也是公共空间。桥梁永远无法摆脱“公共”这一基础属性。所以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顺应自然、呼应文化、回应需求,都是其不变的主题。
4.2 差异化输出:
随着时代发展,除了桥梁本身普适的功能需求之外,桥梁的使用者也在不断对其功能提出新的诉求。人车分流、快行与慢行、生态保护等因素也在桥梁项目的设计需求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设计团队需要更加精准与个性化的设计手法,来差异化解决不同的在地项目问题。
4.3 修复中创新:
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项目中,经常会涉及到现状桥梁的改造。此类型项目的设计需要考虑更多层面的问题:结构修复、文化重塑与空间创新等等。设计方案无法停留在呼喊文化复兴的口号与天马行空的想象中,需要与策划、规划、运营、投资多方共同参与商讨,在修复城乡空间端口的基础上,植入文化,创新公共空间的落地形式,完善项目的可实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