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立平:贸易战输赢、资本抽离,分析这些问题的社会结构视角

2018-03-24 孙立平 孙立平社会观察



昨天这一天,不少朋友说:孙老师,您分析一下中美贸易战吧。


老实说,仅仅在这一天当中,无数有关的文章就已经铺天盖地而来,其中有不少是这方面的行家写的,我也说不出新的东西。而我和这个话题会有些关系的想法,在昨天发的《在世界的变局中思考中国的发展问题》一文中已经表达过了。虽然那个演讲提纲是几天前就开始准备的,但其中的一些内容无疑是与贸易战有点关系的。也算是多少有点预感吧。


现在,我想说的是一个专门点的话题,即看待这些问题的社会结构视角。而这个视角也是我这些年一直在强调的。


所谓社会结构的视角,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来说就是:什么?谁的?


比如,我们说贸易战的输赢,往往是在国家的层面上说的,中美两国,各自输赢如何?这是没错的。在分析国家间贸易的时候,特别是分析其中的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国家是一个基本的单位,国家的利益是分量最重的利益。但如果仅仅停留于此,还是有点简单化。


人们都知道元代张养浩那著名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最后这一句,经常被人们所引用,它说明了在那个时代百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不一致。但在更一般的意义上说,国家利益与一般民众利益特别是与其中某一部分的利益不完全一致,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


这样,就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在分析国家层面的利益的同时,还要至少辅之以对不同群体和阶层利益的分析。


我前些天提出的资本抽离与社会断裂的说法,依据的就是这种社会结构的视角。


我当时说的是:


现代社会结构中的一对重要关系就是劳资关系。虽然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使两者能够和谐共处的机制,但由于利益关系,其间的张力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于是,人们看到的是工会、谈判、罢工等等这些现代社会中重要要素的存在。在处理得比较好的时候,两者的关系比较缓和;处理得不好的时候,两者的关系比较紧张。然而这一次的情况却与原来完全不同,这一次不是双方关系的紧张,而是其中的一方抽身而去。


这就是资本抽离的过程。


由此造成的结果,劳资的关系不是紧张了,而是坍塌了。由此,一种断裂的社会开始形成了。


然后,我在昨天的文章中补充说:


打个比方说,原来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好比夫妻吵架,但吵归吵,互相的依赖性是存在的,双方仍然构成一个共同体。但这时,其中的一方抽身而去,找小三去了。于是,共同体解体了。这时,特朗普出现了:我能把他或她给你弄回来,让我来管这个行吗?


这样,我们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普遍不被看好的特朗普最后赢得了大选。


在人们关心贸易战输赢的时候,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呢?


是因为看到一篇文章中下面的几段话:


中美贸易战与不战都是我输。


长期顺差一方将会严重透支资源、产能急剧膨胀、环境日益污染、创新能力萎缩,再加之没有及时购买对方的产品增进自己的多样化需求,就不会有幸福感增加。这就叫帕累托无效的双输。


然而,在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尽管是双输,但并不意味着两国所有人都输。


但外汇储备太多了也会形成堰塞湖风险,因为外汇会增加本土的M2,于是就会出现汇率剪刀差,即,本币在本土贬值,但在外域增值。一个奇特的现象就出现了,同样一种商品,在国外卖得贱但在国内却很贵。


‍当然还有一些我不方便摘引的话了。就是这里摘引的几句,你也可以说它不无偏颇之处。但它至少让我们意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贸易战的输赢是重要的,我们当然希望中国能赢,当然共赢就更好。但在同时,能够通过这个过程改进我们内部的状况,从而使我们的发展能够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可能是更为重要的。至少,我们应当提防,由于贸易战的进行,由于由此可能导致的外汇储备的减少,而导致国内财富和机会再分配的恶化。当然,这当中最大的陷阱就是冷战陷阱,因为它会使得中国走向现代化更加艰难。




如果有朋友说,你上面的说的社会结构视角太过简单,下面是我大约10年前在一个论坛上演讲的片段,可供关心这个话题的朋友参考:


什么叫一个以社会结构为中心的视角呢?我想说一个现象:在最近这些年我们可能都会有一些感觉,在政府的一些政策当中,只要涉及到穷人和富人的关系,往往就有这样一个倾向,这个政策如果照顾一点穷人的话一定伤害富人;如果照顾一点富人的话一定伤害穷人。尤其是带我们房地产的政策当中,这点会看的非常清楚。为


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你如何来看待你的社会成员?在这个当中缺少了一个最基本的东西,就是现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不是铁板一块了,而是已经是一个分层的社会。所以,现在我们很多的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就是往往把这个社会看成一个无差异的社会。


虽然尽管人们现在也经常说现在有穷人有富人,但是真正把这一点落实到政策上,其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我今天要谈的是以一个社会机构为中心的视角。这个社会结构是指什么呢?就是指由于不同的特征,社会当中有不同的人群,这些人群以及他们所结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的模式就叫社会结构。也就是说社会结构实际上是建立在社会差异的基础上,这种社会的差异可以是财富,也可以是权力,也可以是威望,也可以是年龄,也可以是性别,也可以是种族,也可以是城乡的不同身份等等。


所以,这样我们以社会结构为中心我们去一些问题,可能就能看到一些从其他视角很难看到的问题。


说一件事情。我现在是在清华,原来是在北大,我是2000年的时候到清华的。那时候刚刚开始建系还没有学生,我们就给全校的学生上选修课。


有一次上课我讲到半道,有一个学生就站起来了,他就问:孙老师我听您这个课还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但是我是学环境工程的,我这一辈子也不太可能搞社会学,您说我听社会学的课对我搞环境工程有什么意义没有?


我当时想了想,是这么回答的:不同的学科,有时研究的是不同的对象,有时则是对同一个对象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比如环境的问题,完全可以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去看。环境工程虽然我不太明白,但是我估计因为清华是一个工科学校,主要是以技术为主。可能关心的是:什么样的工艺造成什么样的污染,什么样的技术上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怎么减少污染,


但这只是一个视角,工程技术的视角。其他的学科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环境问题,比如经济学。经济学在面对环境问题的时候,他的角度,他要看的问题完全不一样了。


经济学我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什么叫经济学?在我看来经济学就是研究什么东西上算,什么东西不上算的学科。所以经济学当中,最基本的一对概念就是成本和收益。


他用成本和收益来衡量一件事情上算还是不上算。如果环境污染造成的代价大于它的收益,就是不上算的。如果一个项目他带来的收益大于环境污染的代价,就是上算的。


但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又不一样了。比如一个小造纸厂,一年收益是50万,环境污染的代价是100万。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就是不上算的,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但在现实生活当中,这样的小造纸厂可能就是在那顽强存在着。


为什么?这就涉及到一个基本的问题:收益,谁的收益?代价,谁的代价?各自的主体是谁?


没有社会结构的视角,我们往往把收益和代价当做一个抽象的东西,当作一种抽象的数字。但是如果把社会结构的视角带进来,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收益的获得者和代价的承担者不是一个主体。


这个收益的获得者,可能是获得利润的企业,还有获得税收的政府,而代价的承担者可能是河流下游的农民。而且他们的社会力量是不一样的,收益获得者的力量很强。代价承担者力量很弱。


所以这样一个小造纸厂他究竟能够存在还是被关掉,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经济学的上算不上算,而是取决于背后涉及的利益主体力量的强弱。这就是刚才我讲的社会结构的视角。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告知,本号即行删除。



每期一图:



2017年摄于北京稻香湖。


原创文章开通赞赏功能。下面的二维码是苹果的需扫描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