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立平:中国真的存在内需不足吗?

立平坐看云起 孙立平社会观察 2023-03-28

内需不足,好像现在已经成了一种定论。虽然在内需不足形成的原因上,人们有种种不同的看法,但对内需不足这种现象的存在,似乎没有人进行怀疑。包括我自己,原来也是人云亦云。事情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内需足不足的标准是什么。

最常用的一种判断,是基于供求平衡。也就是说,供给侧生产多少东西,都能在需求侧的市场上卖掉。如果是供给小于需求,就是短缺;如果是供给大于需求,就是过剩。我们现实中所讲的需求不足,往往指的就是这后一种情况。但笼统地这么说,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我们知道,供需关系是相对的,供大于求情况的出现,从逻辑上说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需求太少,一种是供给太多。如果一旦出现供大于求就说是需求不足,暗含的意思就是,我生产多少,你就应该消费多少。这个道理显然是有问题的。

这里有两个情况使得这个问题更为显而易见。第一,由于中国社会结构的特征,同时也由于政府对经济的主导和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中国的产业周期具有很大的波动性,一窝蜂上项目、追热点是普遍现象。比如,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三大件的产能严重过剩。国内市场这方面的需求再旺盛,也不可能消费掉这么多的三大件(见:孙立平:汽车市场惨烈: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因素)。

第二,现在中国是最大的世界工厂,很多产业的产能是为整个世界准备的,假如有一天我们生产的某种东西在国外市场销不出去,不可能完全由内需来消化。我记得有一年,中国生产了106亿双鞋,而整个世界一年的需求量也就是150亿双,中国每年鞋子的消费量是24亿双。也就是说,中国一年有80亿双鞋子是为世界市场生产的。我们就是再努力地穿鞋,能把这些鞋子消化掉吗?(见:孙立平:大拆解后面临的什么:在西方是供给,在中国是需求

我的意思是说,不要一出现东西卖不出去的现象就说是内需不足,问题既可能出在需求端,也可能出在供给端。那有没有标准来判断问题出哪边呢?我想有的,大体可以用通过国际比较,看我们的消费情况是不是大体处于正常的状态。如果消费正常,问题可能出在供给端,要解决供给端的问题,不能靠硬性拉动内需来解决问题。如果消费不正常,那可能问题是处在需求端,确实要解决消费或需求的问题。

这里先和美国做一个对比。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2万亿,2019年中国GDP总量是98.65万亿,占比为41.8%。同年,美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375亿美元,2019年美国GDP总量是21.38万亿,占比是29.2%。2021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万亿,2022年中国GDP总量是115万亿,占比是38.2%。同年,美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万亿美元,2021年美国GDP总量是23.32万亿,占比是31.7%。

这表明,中国的消费力并不弱。当然,这是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口径来比较的。实际上,人们的消费还包括这个口径之外的许多项目,如住房、教育、医疗、娱乐、家政、金融服务性支出等。因此,上述比较不能说明中国人的消费比美国更为旺盛。美国人在服务业尤其是在保险上开支很大。但问题是,我们还有房子的消费呢。2021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金额超过18万亿。是的,按照统计口径,住房上的支出绝大部分不算在消费里,更不能算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中,但问题是,对于老百姓来说,那就是实实在在的消费啊,就是真金白银的消费啊。

我的看法是,我们现在的问题并不是消费不足,需求疲软的问题。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们用一年的工资买一台电视,用一年的收入安装一部电话,用大十几万甚至二十多万买一辆桑塔纳,1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走过了三大件的时代。是消费不足吗?从1998年开始,20多年的时间,我们用几十倍的房价收入比,走过了房地产的时代。是消费不足吗?

依我的看法,现在的问题不但不是消费不足,需求疲软,恰恰相反,现在的问题可能是透支,甚至可能是超前。这从中国居民的负债率就可以看得出来。现在中国居民负债率是60.6%,而美国是65%。经济学家李杨说,现在人们挣100块钱,要用50块来还债。还要怎么消费才是消费旺盛、内需充沛呢?

所以,我前些天说:我们现在应当正视和承认一个现实:形成一个如同过去几十年那样的旺盛内需没有可能了。内需不是你想拉动就能拉动的。这样一来,想要那样的一种发展也是没有可能的。我们应该承认现实,应该有另外的思路(见孙立平:也许我们应当接受一个现实了)。新的思路是什么?就是居民更多分享发展成果,稳定预期,创造消费场景。换句话说,就是变拉动内需为推动内需。

关联阅读:

孙立平:汽车市场惨烈: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因素

孙立平:也许我们应当接受一个现实了

孙立平:大拆解后面临的什么:在西方是供给,在中国是需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