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艺术史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史家而已

2017-07-26 来颖燕 深港书评


对于历史上庞杂丰富的艺术作品及艺术大师,我们敬仰和感叹,却总是无从下手。而对于艺术史写作者来说,如何在弱水三千中选取能作为代表的艺术,更是一项难题。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本书——《孤独之间》,来自美籍华裔作家李炜。十位大师的命运、百幅名画的阐释、三千年西方艺术的简史,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满艺术性的展现。


《孤独之间》是李炜的第九本书,与此前的很多集子类似,他关注的依然是人,是那些肩负天才的人们在生活与历史中的沉浮遭际。如果说《反调》讲的是那些被大众忽略的天才,《嫉俗》讲的是那些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天才,《孤独之间》讲的则是那些难以评论的天才。


诗人里尔克说过:“艺术作品永远是孤独的,绝非评论可及。唯有爱能搂住它,了解它,珍惜它。”的确,很多时候艺术作品只能欣赏,不能阐释,特别是那些冷冰冰的学术框架和分析工具,不仅不能缓解,反而会加重这种孤独。倒是出于爱的拥抱与私享,更能接近艺术本真。所以在后记里李炜不无幽默地说:


“就算我才不疏、学不浅,且有大量的纸张,我依然不会尝试去写一本货真价实的艺术史。……我更喜欢做的,是在一条路上走走停停,好好逛逛那些吸引自己、又没被大量观光客和导游破坏的景点。”


今天,就让我们来读读,李炜笔下那些艺术家的身影。




 李炜 

著名美籍华裔作家。撰写了大量横跨文学、哲学、音乐、艺术领域的文章,被公认为“创作才子”以及“华语创作界独特的孤岛”。曾被余光中先生誉为“一位才学出众的书痴”,夏志清先生也曾被其“读书之广博通达所惊奇”。由于其渊博涉猎和独到识见,加之以荡漾着音乐感的文字,近年来愈发受到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喜爱。



《孤独之间: 一部另类艺术史》 

李炜 著,于是 译 

上海三联书店





这是一部不似史书的艺术史,如其副题,很“另类”。写作者在自由无拘的写作状态下,常会遭遇适合自己的文体,那是用来安放自己的灵魂的容器。


“鬼才”李炜,在面临撰写艺术史这样传统而严肃的课题时,依然“任性”——他写得恣肆鲜活,无视传统艺术史的规制,以至于这部著述更像是一部关于艺术家的故事集——从拉斐尔起头,一路按三千年的时间脉络而下,直至马列维奇。


全书共十章,每一章都由一位艺术家切入,继而扩展至其引领或是主导的艺术思潮,这种贴近艺术事件当事人的写法,让人不可遏制地想起贡布里希的名言:“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约翰·伯格曾言:“每个时代都是依据自身的需要衡量所有在世的艺术家。”但艺术的真正价值,却取决于它跨越时空的步伐。而艺术与生俱来的神秘和无法判定,决定了艺术史的写作是如此的迷人和自由,它质疑写史(当然不只是艺术史)的客观性,并大方地承认史书上注定会染有作者的指纹。


▲李炜


李炜的艺术史只有十章,很明显,“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既然难免,何必求全?


在李炜的心里,那些“求全”的艺术史,意味着“再厚再好也只能是走马看花”。所以,在有限的篇幅里,一些在我的印象里铁定会上榜的名字缺席了,却出现了一些既往认为并不耀目的艺术家的身影——李炜擅于在艺术浪潮中发现那些还未展露光芒的先驱,比如乌切洛与近代西方艺术的渊源、波丘尼及其后发展开来的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间的关系。他的这种不因循背后,是对个体的足够尊重——他力求葆有真诚和新鲜的眼光,去重新面对那些落满尘埃的历史,无论后世是否已经盖棺定论。



乌切罗(1397-1475)特别迷恋科学透视法,可谓废寝忘食。他活了很久,但留下的作品却不多。本图《圣罗马诺之战》是当时其为佛罗伦萨统治者美第奇家族绘制的,表现的是历史上的一次战争,以此来歌颂佛罗伦萨。是西方艺术中第一批运用透视法的绘画杰作之一。


就是这样一部看起来散漫不经,无章可循的著述,但聚光灯所向,暗藏着作者的取舍标准——


在弱水三千中上榜的这些艺术家们,大都特立独行,不合时俗,在各自所处的时境中,显得格格不入,却最终历经时光的冲刷而散发出熠熠光辉,乃至影响甚至主导了之后的艺术走向。在浩瀚史实面前的取舍最能泄露撰写史者的史观,而史观背后,蕴藉着其对于艺术的终极认知和定义。



李炜给自己的艺术史命名为:“孤独之间”,在扉页上,录有里尔克的话:“艺术作品永远是孤独的,绝非评论可及。唯有爱能搂住它,了解它,珍惜它。”


李炜对于艺术的理解,弥散在这部册子的角角落落。而对于他“搂住”“了解”和“珍惜”的艺术家和作品,李炜显现出了一种深切认同和惺惺相惜。


在撰写他们的故事时,他体贴而周到,力求还原其时其境发生的一切——拉斐尔在文艺复兴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一步步崭露头角的过程,也伴随着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大师的辉煌和落寞;


▲米开朗基罗《创世纪》


在追溯席勒短暂而混乱的一生后,我们得以理解他笔下那些扭曲而骨瘦如柴的人物身上那种被玷污、被诅咒、被损毁后的美;


▲席勒与其作品


惠斯勒与拉斯金、王尔德、普鲁斯特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渊源,影响甚至成就了他的画风……


▲惠斯勒作品:《白衣少女》或称《白色交响曲》


而更醒目的,对这些进入自己的艺术史的艺术家们,李炜的写法竟然是变幻莫测、各不相同——拉斐尔是以与众不同的艺术家或是雇主“对决”的形式出现的;委拉斯凯兹的艺术人生以他的两幅名画为节点;修拉对于色彩的极致理解与古希腊人乃至诸多古代作家对于色彩的不善表达并置……



▲委拉斯凯兹作品《宫娥》



这些艺术家们本身就是艺术品,他们的灵魂是孤独的,因而也是独特的,需要不同的纸张和笔法来呈现。李炜试图靠近他们,他不同的手法俨然就是更贴合这些孤独灵魂的纸张和笔法。这个讲述艺术家故事的艺术史作者,中了魔咒般地与这些艺术家相遇,翻开他们灵魂的里层,理解他们的孤独,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也同样孤独,所以才能将他们的故事转变成了自己故事的节奏。原来,没有艺术史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史家而已。



于是,这些特立独行的灵魂——艺术家们的,乃至作者自己的,最终也是因为特立独行,而被集结在了一起,由此形成的个体和历史、特殊和典型间的张力,正是这部艺术史最核心的另类之处。它指向艺术本质的底色:神秘,难以把控,但永远迷人。



延伸阅读


《嫉俗》

李炜 / 于是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14-8



《反调》

李炜 / 陈青、于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2-10



《4444》

李炜 / 张定绮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10-8



《碎心曲-音乐.哲学.文学.自杀》

李炜 / 李小均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09-1



编辑 | 罗婉



亲可能,还会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点击文字获取相关内容


这三本书读懂欧洲艺术史蒂姆.伯顿之所以成为蒂姆.伯顿,与他的孤独童年息息相关香港书展落幕,我们能从“书展七日谈”里读出什么?关注国际植物学大会,阅读阿斯塔菲耶夫的生态启示录父与子深沉而复杂的情感,绝非一个爱字就能道尽



深港是起点 书评是风帆

这里是《深港书评》

如需合作或转载,请联系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