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伯顿之所以成为蒂姆.伯顿,与他的孤独童年息息相关
广见闻,开心智,乐人生。这里是《深港书评》。
《佩小姐的奇幻城堡》电影海报
小编说
最近,《佩小姐的奇幻城堡》终于在大陆上映了,这部改编自美国作家萨姆·里格斯的同名畅销小说《怪屋女孩》,讲述了16岁的杰克小时候经常听自己的爷爷讲述一个遥远小岛的故事,长大后终于独自一人开始了这段通往岛屿的冒险之旅……
等下!今天可不是要给你们剧透影片的,我们的主题还是书~这就要说到这部影片的鬼才导演——蒂姆·伯顿(又译作蒂姆·波顿)。
数起伯顿的作品,你们一定特别熟悉,比如《剪刀手爱德华》
比如《僵尸新娘》
再如《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厂》
还有经典的《大鱼》
有没有很熟悉的回忆?
今天小编要推荐的这本书——《在好莱坞图谋不轨》,就是根据蒂姆·伯顿历时17年的访谈整理而成的导演自述,详述了《剪刀手爱德华》《科学怪狗》《蝙蝠侠》《人猿星球》《大鱼》《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等影片的幕后创作过程。以及与约翰尼·德普、薇诺娜·赖徳、海伦娜·卡特、美国著名音乐家王子的合作细节。
在这本书里,伯顿亲自讲述了其在迪士尼时糟糕的生命低潮,以及被每部电影折磨到病态的拍摄幕后。尽管如此,他却又说“不拍就想死!” 原来,一切与他的孤独童年息息相关。
《在好莱坞图谋不轨:伯顿谈伯顿》 (插图修订版)
蒂姆·伯顿口述、马克·索尔兹伯里整理,胡旭申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年10月
蒂姆·伯顿
他迷茫到不知道自己是谁,
却在恐怖电影的怪兽身上找到了共鸣
蒂姆·伯顿的童年生活封闭而孤独,与漫画和电影为友。在加州艺术学院学习时幸运地得到了迪士尼奖学金,却在迪士尼遭遇了备受折磨的人生低潮,其强烈个性与“僵尸流水线”发生了严重冲突,但也因此被人赏识,意外当上了导演。
而在朋友看来,蒂姆·伯顿是个怪胎,他们总是急着离他而去,像闻到了“给我死远点”的气息。伯顿常常看着天上的飞机,目测尾气排放时间;或者拔出自己的智齿,把血滴满整个走廊。他迷茫到不知道自己是谁,却在恐怖电影的怪兽身上找到了共鸣,觉得他们其实很真诚,只是被误解。这种错位的双重性格后来成了伯顿电影中人物的主要特色,也是影片打动观众的重要原因。
蒂姆·伯顿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在电影中编织出一个个充满魔幻狂想和细腻感伤的迷人世界,形成了以前卫、黑暗和怪异著称的伯顿式风格。
蒂姆·伯顿
他总是充满着不可预测,
却又重新定义着惊世骇俗
蒂姆·伯顿对于自己的影片这样解释:
我花了一辈子像个小孩,总是在分类各种事物,我是个古怪的孩子。所以当你花了一辈子时间要变成一个人类,然后当我达到某一点,我变成了一个人,然后我再次变成一个东西,所以我竭力避免它。我不喜欢听到关于我的事,我不上网。我通常花很多时间看窗外,想想事情,但跟我自己或金钱无关——这部电影赚钱吗?这些东西都是协议的一部分。我试着回避它们,维持我为什么想做,只尽可能专注在这个产业中尝试艺术创作。”
矛盾,用在蒂姆·伯顿身上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于个人,于电影,于生活,孤独、黑暗、高贵却饱含对美好的向往,在哥特面瘫的外表下,似乎也掩藏不住内心的纯美。在他的世界里,总是充满着不可预测,却又重新定义着惊世骇俗。
他的这种矛盾,用约翰尼·德普的话说就是:
他是一个艺术家,一个天才,一个怪咖,一个疯狂的、杰出的、勇敢的、超级有趣的、离经叛道的也是最忠诚的朋友。我从来没见过任何人能这么明显地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同时却又和谐融洽。这就是蒂姆·伯顿。”
——约翰尼·德普
今天,小编就给你们节选一段伯顿自述《剪刀手爱德华》创作历程的文字,让你们一睹为快~
▽
——随着《蝙蝠侠》的巨大成功,伯顿成为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年轻导演。但是他并没有像华纳兄弟公司希望的那样继续执导《蝙蝠侠》系列,转而投入了《剪刀手爱德华》的拍摄,这是一部他渴望了很久的电影,概念来自一个双手是一副剪刀的男人——那是他童年时就把玩过的形象。虽然伯顿之前的三部电影都和华纳合作,但是这次他发现公司对他这个想法缺乏兴趣,于是开始另找一家能让他按照自己的方式放手拍这部电影的公司。最后他找到了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公司老板是也曾当过导演的影坛大亨乔·罗思(Joe Roth)。
华纳没有拿到这个项目,我觉得挺好,因为我知道反正他们也不想拍这部电影。我尽量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合作。哪怕到了现在,我也会判断一下人们愿意加入合作是因为真心喜欢这部电影呢,还是仅仅是冲着我来的,如果他们也对题材有感觉就会有助于拍摄,因为完成一部电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华纳既然不感兴趣,不交给他们就是最好的选择。
好莱坞就是这么奇怪,这是一个由很多异想天开的门外汉组成的圈子,同时却又非常保守。尽管已经经受过了大制片厂制度的洗礼,我还是没有真正喜欢上在这种制度下工作,而且我觉得制片公司里的人也不喜欢我。有时他们看着我时会带着担惊受怕的表情,而且经常是在谈到我很想去做的电影时。但是这种制度的运转中也蕴含着很大的活力,提供你需要的工作方案。所以倒也有些意想不到的好处。
——回溯到伯顿在筹拍《阴间大法师》时,他曾经邀约一位名叫卡罗琳·汤普森(Caroline Thompson)的年轻小说家写过《剪刀手爱德华》的剧本。当时是他们的经纪人促成他们认识的,经纪人觉得他们的合作可行,他是对的。在汤普森身上,伯顿发现她的心灵和自己属于同一类型,后来他又邀她为他另一部憧憬了很久的电影《圣诞夜惊魂》写了剧本。
我曾经读过她的小说《初生》(First Born),很不错。主题是社会学的,却也有很多幻想元素,写得很精彩,我喜欢她这种巧妙组合,这种感觉和我对《剪刀手爱德华》的期望非常接近。我不是很擅于表达,尤其是对于一个纯粹来自某种感觉的概念,所以遇到卡罗琳很幸运。
她和我的想法非常合拍,这好极了,因为这个概念在我脑海里已经存在很久了,很符号化,不是那种可以从脑中抽离,坐到桌子边细细分析的想法。我需要个对我的基本思路能够理解的人,否则在讨论中还要花上很多时间去解释小学生级别的心理学问题。我可能是个说话语焉不详的人,她也会这么觉得。
我付给卡罗琳几千美元写剧本,所以制片公司没有插手,这样比较好,有时你会想不经过制片公司办事。我把写好的剧本打包交给制片公司,说:“好吧,这是剧本,也是我下一部电影,你们想要吗?”然后他们并没有喋喋不休地争论,这是最理想的状况。我们给他们两周时间考虑要不要投拍。我已经下决心要按照这个剧本把电影拍出来,没人能强迫我改变。
蒂姆·伯顿手绘:剪刀手爱德华
电影创意其实来自我很久以前的画作,出于我对这个形象的喜爱,它存在于潜意识,一个想要触碰这个世界却无法做到的男人,既有创造性,又有毁灭性——这样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可以造成一种冲突感。
这个形象鲜明的表现形式让我在少年时就开始想象他的存在,因为这个想象带有强烈的少年时代的特点,而且肯定和我那时不善交际的状况有关系,也和人们眼中的你与你内心的自己之间的不一致有关。这是一种很普遍的感觉,我相信很多人某种程度上都有过,因为这虽然令人觉得有点忧伤和沮丧,但是缺少它似乎也不行。所以这是个同时关于内心的想象和现实中的感知的电影创意。
我记得在成长的过程中,留给我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并不开阔。在人生很早的阶段,你就被教育得定型定性了。至少在美国,主流的现状就是这样,在你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就开始了:这个人机灵,那个人愚钝;这个人强项是体育,那个人四肢欠发达;这个人古怪,那个人正常。从第一天起你就被归类了。对这种现象的批判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内在动力。
记得我还是个孩子时,坐在那儿,听着老师说一个小孩很蠢,其实他一点都不蠢,比其他很多小孩聪明多了,而且很有思想,这么说他只是因为他不符合那个老师的标准。所以我认为这部电影更多的是对这种分类的批判。
我以前因为不爱说话,性格内向,被划入了脾气古怪的一类。对人们进行分类往往很轻率,甚至在好莱坞也是这样。
我一直想寻找被划分到“擅于戏剧表演”类别中的演员,结果发现他们什么都演不好。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们这么爱分类,因为据我看到的,没人喜欢被贴上分类标签。同时这也有点让人悲哀和沮丧,因为这次你被别人归于这一类,下次又会有人说你不是这一类的。越是给人感觉不爱说话的或者与众不同的人,人们越是喜欢对他们胡乱归类。
蒂姆·伯顿手绘:郊区风格的爱德华
——表面看来,《剪刀手爱德华》像是伯顿对他自己的《科学怪狗》的翻拍。爱德华,这个未完工的机器人,因为他的发明者兼父亲的去世而没有被完成组装。他被雅芳女士佩格·博格斯(黛安妮·韦斯特[Dianne Wies]饰)从山顶城堡的独居生活中带离出来,继而发觉自己在一个水彩画般的小镇里和她的家人住在了一起。在这里他凭借着迎合大众趣味的园艺技术、标新立异的发艺设计和精美绝伦的冰雕作品赢得了邻居们的好感,却又成了他们之间幻想、流言、怨恨、渴慕和欲望的源头。
这个形象身上那些不易被世人接受的特点,在他出场时就带出来了,在此之后他又显示出冰雕和园艺的技能,就仿佛他是一件方便实用的家用电器,这是他具备的功能。而对他随后踏入的新世界,则更多的来自我在郊区的成长记忆和当时的感受。记忆永远提醒你它的存在,任何时候当你回顾往事,想得越深远,记忆就越生动鲜明。关于片子里邻居们有趣的一点是,他们关系如此紧密,你对每个人都很熟悉,但是你对他们在背后是怎样的一无所知,尤其是在性爱方面,乡村有乡村的诡异。当我少年时,这些是潜藏的暗流。我从没特别留意过,但是你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我虽然在郊区长大,依然对它的很多方面不太了解,对我而言它始终存在着模糊和空白的地带,就和我从我的家庭得到的印象一样。家人把一些图画挂在墙上,我从不觉得他们喜欢这些画,有些是他们买回来的,而有些是别人送来的。这些画仿佛一直都在墙上,但是从来没有人会看它们一眼。记得我曾坐在那里看着它们,想:“这到底画的什么?这些很假的葡萄是什么意思?他们哪里搞来这些画?这些画挂这里是干吗?”
爱德华与园艺
在郊区长大的感觉就像在一个没有历史感、没有文化感,也没有任何激情的地方长大。你从没觉得有人会喜爱音乐,也没有其他能表达感情的事物,很奇怪。你会问自己,“我为什么会在这里?这里是什么地方?”你永远不会觉得那里有什么吸引人的东西。所以你要么砍掉自己的大部分个性之后被同化,要么拥有一个自我封闭的人生,让自己感到游离于人群。
但这部电影并不是自传性的,因为对我来说尽可能保持客观很重要。所以我能遇上约翰尼真是非常幸运,他投入了他生活中很多接近角色的感悟,从一开始和他交流我就很开心,觉得找对人了。我可以看着他的同时在他身上再现角色。
约翰尼· 德普扮演剪刀手爱德华
——约翰尼·德普凭借在青春侦探电视连续剧《龙虎少年队》(21Jump Street)和约翰·沃特斯导演的《哭泣宝贝》里的演出成为当时的青春偶像,他一直是伯顿心里剪刀手爱德华这个角色的头号人选,虽然伯顿一开始先就这个角色和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接触过。
他们总是会给你一份名单,说上面所列五个名字是票房保证,而五个名字里有三个是汤姆·克鲁斯。我已经学会用开放的心态来进行最初的选角,并且与备选的演员约谈。汤姆·克鲁斯不是我的理想型,但我也面试了他。他很有兴趣,可我想要有最合适的选择。面试中问了很多问题——我不记得细节了——在面试结束时我感到,甚至可能就对他说了这样的话,“很高兴和你聊了这么多关于角色的问题,但是不是你演还不一定。”
我很高兴是约翰尼最后演了,不能想象还有第二个人能演得像他这么好。当时我还没有真正熟悉他,我没有看过他演的电视剧,不过我肯定在哪里见过他的照片。我喜欢看演员的眼睛,尤其是对于这样一个不怎么说话的角色,眼睛的表演就非常重要了。我见到他第一眼就希望是他来演,但是我也见了其他演员,因为我担心开始选角时我是不是过于傲慢和挑剔,老是觉得“我看不上这个演员,也看不上那个”,有时只是因为我遇到的演员并不是想找的那个类型。所以我尽量让心态更开放,因为这样可能会有惊喜也说不定。
约翰尼· 德普与蒂姆·伯顿
在美国,约翰尼是非常出名的青春偶像,但是他也被媒体描述成不好相处、拒人于千里之外,这些完全是瞎写,不是事实。我眼里他就是一个非常风趣、热情、出色的人。
他很正常——至少以我对“正常”的理解来看是这样——但是仅仅从他的外表判断,会把他描述成一个阴沉、孤僻和古怪的人,实际上恰恰相反。所以影片所承载的主题,关于形象和感知,关于一个人在别人眼中和真实的自己截然相反的问题,都是约翰尼自己感同身受的。
“另类”和“古怪”这些词有这样多的含义,以某种有色眼光看,他称得上有几分古怪,因为人们就是认定了他是这样的人。在形象和感知之间的转换是能引起他的共鸣的,因为他一直在经历着外界对他形象的曲解。
《剪刀手爱德华》1990
你随便拿份小报,就会看到他被描绘成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型的人,或者被贴上任何人们想往他身上贴的标贴。但其实他都不是,人们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根据他的形象来臆断。这种情况长久以来一直存在,而且也许以后也会存在下去,这很好笑,也很可悲。要是人们仅仅从你的样子来评价你,这种悲哀会在你心里积累起来,因为,至少对于我来说,我一直渴望和别人接触——不是每个人,但是有一些,至少一两个——而他可能也已经处在这种状态里很久了,所以他能理解电影要表达的这个方面。
我觉得角色身上很多地方就是德普自己,他身上具有单纯的特质,这种特质往往随着我们的成熟就会在现实的考验中被击碎,很难一直保持。因为你不想把自己屏蔽起来,和社会上的其他人彻底隔离,但是同时又想保持曾经的率真感觉。你会想象约翰尼某种程度上就是你想保护的那个人。
蒂姆·伯顿的其它书
《牡蛎男孩忧郁之死:蒂姆·伯顿的悲惨故事集》
(美)蒂姆·伯顿 著,李斯 / 李尼 译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1-11
《圣诞夜惊魂》
[美] 蒂姆·伯顿 著/绘 ,张晓意 译
新星出版社
2015-1
编辑 | 罗婉
亲可能,还会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点击文字获取相关内容
跑,是一种信仰 |食物记忆最是长情 | 是枝裕和 | 鸟儿终于落地 | 足球史传奇 | 惊人之吻 | 血瘟 | 她写情欲,只见美感,而无猥亵 | 人之所以异于电脑者…… | 天才与梅毒:原谅大咖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 | 带枪的狄更斯,嗑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 别让孩子继续错过生命这堂课 | 明日的餐桌上是有机,还是转基因? | 博物,其实是人道 | 少罪恶,假服从之名而行? | 没有外国入侵,中国的帝制也会崩溃 | 西西弗 | 王尔德 | 什么才是生活中最大的围城? | 斯通纳 | 除非朝霞有一天赶上晚霞
深港是起点 书评是风帆
这里是《深港书评》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