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娱乐

支持贾玲,但我不喜欢《热辣滚烫》

早见Hayami Hayami 2024-02-21

说不喜欢《热辣滚烫》这部电影是需要勇气的,所以先夸夸贾玲吧。

刚听到贾玲自导自演拍了电影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八年前的娱乐圈闹伴娘事件。贾玲当时在柳岩差点被丢到水里时,勇敢地冲进去相救,以一己之力阻止了这场性骚扰的闹剧发生,维护了另一位女性的尊严。这件事还有一个很重大的意义,就是除了对伴郎个体上的指责,「闹伴娘」这种传统婚俗第一次在互联网上引起大规模讨论和反思。

如果大家不记得,也推荐先读一下↓

这条微博唤起了很多人的记忆,也让一些人决定去买票支持贾玲。

我自己也带弟弟妹妹去了电影院。但过了刚看完那种感动的劲儿,回归到一个比较冷静的状态时,感到自己并不喜欢这部电影。ps:这是一个非常私人化的观影喜好,并不代表抹杀这部电影的价值。

怎么去形容这种失望呢?

我不知道为什么国产电影拍“女性意识”拍到底了也只能“懂得拒绝”和“对自己好”。这种剧本实在是太古老太苍白了,时常觉得现在看书观影最大的矛盾,就是日常探讨日益多元自由的平权命题,和书影音里依旧古老苍白又单薄的桥段教条。


1. 编剧醒醒,我们根本看不上闺蜜的男人

在观影过程中我有很多不适的地方,比如说「闺蜜抢猪头男人」的桥段。编剧但凡了解一下年轻人,就知道别说抢男人,现在绝大多数女的压根儿看不上闺蜜的男人(cr:豆瓣“副作用卡”)。

我知道这是在为女主受到伤害后的涅槃重生做铺垫,但一定要通过这种「雌竞」的剧情吗?(原版《百元之恋》里面是没有这个剧情的,也就是说可能没这个必要)。

另一部同样有「雌竞」片段的书影史《我的天才女友》。 中年的埃莱娜和青年的莉拉,同时被卷入一个叫尼诺萨拉托雷的漩涡里。尼诺所表现出来的聪颖、才华、对女性处境的共情,都让那不勒斯最出色的女孩在人生不同阶段深陷其中;而随着剧情发展,后来表现出来的懦弱、虚伪和不堪一击,也让「尼诺男」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经典的男性形象。从莱农的角度来说,爱上尼诺让她这场人生中最重要的、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功亏一篑(有影评把这归为「尼诺式陷阱:女性生活中的魅惑与危险」;而从友情的角度来说,莱农一直在追赶莉拉的脚步,在中年之时得到了尼诺的爱,却被早已识破尼诺真面目的莉拉斥责。同时掉入一个尼诺式陷阱,除了女孩之间微妙的地下战争外,作者是为了去描绘两个人的成长错位和女性友谊来服务的。

《热辣滚烫》里的雌竞剧情更为单薄,也有对女性友谊污名化的感觉。在这中间,闺蜜有几次提到「小三」词眼,也是个非常典型的性别歧视。即现实情况明明是男性在一对一关系中更容易不忠,但「小三」的称呼把「男性出轨」的责任完全推到了女性身上,让男性在这里面完美隐身。


2. metoo 运动下我们想在荧幕上看到怎样的床戏剧本?

《热辣滚烫》里有一场小小的床戏,男人在喝完酒后被带回女主家,在开始 sex 时问“你不会是第一次吧”。

当然可以上升价值,说这是在为一个影视剧里少有的「胖女孩」角色赋予性价值。但通过这种「处女羞辱」式的反问句,还是让人觉得非常不适 ———「第一次」这种说法本来就具有非常强烈的男性凝视,只有女性被放在一个接受者的性客体位置上,才会被上位者审问第几次。

If you want me to stop or anything, we can obviously stop,” he says. “If it hurts or anything, we can stop.

我一直认为《正常人》的床戏才是影视剧中异性恋亲密关系最理想的范本。里面有初次尝试中男主的性同意,还有女主因为成长于破碎家庭而产生 SM 倾向。「性关乎权利」,这部剧非常好地拍出了关系里的暴力、臣服、控制、博弈、平等、爱和包容,是怎么在关乎权利的性中表现出来也通过了性这种最亲密的接触,把 Marianne 的心理变化、成长历程和最后在亲密关系中修复了原生家庭的伤害拍了出来。

之所以说范本,除了原著萨利鲁尼小说中,性爱本来就是关系里的重要推动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部电影的动作指导是一位女性。她曾参与过 Time 's Up 反性侵运动,这个运动推动了亲密戏码准则的制定。后来在拍戏时,她会去勾勒出演员需要展示的身体部位,并一个个部位地去征得同意「这样行吗?这样可以吗」。

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些,希望当代所有电影导演在不懂拍床戏前,至少把 sexual consent 先纳入标准流程。这才是#MeToo运动下想要在荧幕上看到的性爱剧本。


3. 运动是一种连接,不是减肥

这部电影最大众的卖点是「贾玲减肥」。观众习惯了长年累月一个胖乎乎的喜剧演员,进到电影院看的是导演和女主角的蜕变。在这时,人和演员合为一体,戏里戏外互相照映,这也是贾玲最真诚的部分。

但还是想说,我很佩服贾玲,但我不喜欢这个电影剧情。就像小红书减肥帖里 before/aftet 一样,片头一身膘肉和片尾全身肌肉形成了鲜明对比,还有片尾滚动的体重便签,把运动这件事导向了「减肥」这种结果。当然里面也有「赢一次」的剧情,来说明女主想要通过打拳重启人生的决心,但显著的前后体重对比明显吸引了更抢眼的目光。以及瘦身成功后,穿着礼服在海边回眸一笑的片段,又把瘦身成功导向了「服美役」。这场声势浩大的屏幕爽文,是贾玲自身的修行和蜕变,搬到大荧幕上就像是短视频投屏了。

有运动习惯的人应该都知道,体重不是运动的衡量标准。在肌肉增长的过程中,体重也是会增加的(当然每个人的情况和目标不一样,大基数就是要先减脂,小基数就是要增肌)。而运动带来的力量,不仅是可以穿上晚礼服的美丽,更是无论穿什么都不畏凝视的自信,是可以夜行出门的勇气。

关于运动理念,我更喜欢去年马来西亚的独立电影《野蛮人入侵》,这也是一位华人导演陈翠梅自导自演的作品。小孩出生后,变成了一个肆意入侵文明世界的野蛮人,身体也变成了废墟。「当我们被入侵,我们需要努力训练、搏斗、抗争,在训练中制服他,也以越来越轻盈的方式接纳他。」导演从自身的生育经验出发,在片子里练功夫、瑜伽、巴西柔术,探讨思想如何成为身体的牢笼,又如何通过身体连接自己。在这个片子里,我看到运动是一个把自己的身体透支排空到极限、然后从低点开始重新为身体注入能量的过程。这样的自我连接也是另外一种程度上的「始于极限」。

对于这部电影还有个小插曲。去年上映前,宣发在微博上找到我,说看到我有一直在表达一些女性议题,和这部电影的主题蛮相符,希望能赠我票,如果觉得不错就帮忙宣发一下什么的。

我去看了以后,很喜欢里面关于「运动是一场自我修行」的思想。正要准备推广的时候,一篇采访里出了导演的言论,说「女性导演有比较多的机会和红利」什么的。陈翠梅后来在豆瓣上说自己中文不流畅,根本不会用红利这个词,她想表达的是「国际电影节上,会因为政治正确给到少数群体更多机会」。但她还是很快在微博和豆瓣上对自己的言论道歉,还说要去读读《厌女》学习女性主义。不过因为这些纷纷争争,当时也正好在风口浪尖上,就没做这个推广了。

年底我阴差阳错去了马来西亚旅居,在槟城组了一次古建筑修复师的 city walk. 

结束后一行人去吃泰式火锅,我左边坐着一个当地的字体设计师,蛮有名的,但性格很内敛。我一直在餐桌上尝试找话题,就聊到了最近在中国比较火的马来西亚电影,提到了《野蛮人入侵》。鲜少主动说话的设计师说,陈翠梅是她朋友,海报上的某个字体是她设计的。

当自己亲身到了陈翠梅生长的地方,我开始重新去理解这个事情。我发现虽然当地华人也说着同种语言,但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是不一样的。大马华人性格大多内敛而温和,很少去公开向外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很多的种族、宗教、文化融合在一起,政府对于华人的打压也很大。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女性议题可能不是社会里很多会去讨论的议题。

我反思自己因为采访稿里的言论就对一个人失望这件事。人是多元立体的,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成长环境、历程和需要面对的课题,再加上语言在传递和理解过程中产生的误差,我们很难通过某个言论就去给一个人宣判罪行

当时豆瓣上也有人说,男导演面对性别议题的指责永远死不认错、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女导演在各平台上都发表致歉说明,并表示自己会去读《厌女》学习女权理论。我们不应该对女性如此苛刻,应该给她们更多的宽容和机会。

所以我想写这篇文章,也不是为了批判什么;我想探讨的是,我们在大荧幕上看到怎样的影视作品。

最近几年我能被打动和启发的电影,一部是2023年《坠落的审判》讲亲密关系里的课题分离;一部是2022年《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讲当女性的主体性完全属于自己后,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

在《热辣滚烫》中,编剧用两个苹果的对话来讲女主「不懂拒绝」的性格;然后又在比赛完后女主拒绝老相好的邀请,来表达女主学会拒绝、学会对自己好的转变。可能是我不是讨好型人格,对这个情节没法代入。2017年《纽约客》有一篇大火的小说"Cat Person",写20岁年轻女孩遇到了30多岁男子的约会故事。作者通过写男女约会中女性因为力量悬殊时常产生「被杀的恐惧」,以及因为不敢拒绝男人被闺蜜抢去手机这种细节,来让我产生共鸣。她在采访里说,"it speaks to the way that many women, especially young women, move through the world: not making people angry,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other people’s emotions, working extremely hard to keep everyone around them happy. It’s reflexive and self-protective, and it’s also exhausting, and if you do it long enough you stop consciously noticing all the individual moments when you’re making that choice." 女性为了读空气、照顾气场所付出的情感劳动,是比「给出全部苹果」更戳中我的。而且我最喜欢里面「糟糕的性爱」部分,探讨「性愉悦」来填补千百年来影视作品里女性被抹杀的主体性,是一个非常当代非常棒的命题。

有友邻(cr:@アキラ")在豆瓣上回复我说,

对见识过更多元、更自由的女性命题的人来说,不好看是真的。陪家人看,全程坐如针毡。但喜欢贾玲的女性长辈看完都说真好看,并且后续能自然地开启一些此前很少触及的女性话题的时候,又觉得这样的影片也有意义。只希望越来越多女性都能有表达的力量。

这里可能又有个视角的差异,当时我是带着弟弟和妹妹(他女友)去看的。两个人都是05年,刚上大学一学期。从妹妹那边,我惊讶地看到下一代年轻女孩的平权意识。她高中时从语文老师那边耳濡目染,接触到了很多女权的思维,时不时也会和我讨论这些。我之前和朋友也有个共识,觉得 00 后男生普遍性别意识会更好一些。

「我想在大荧幕上看到怎样的影视作品」,更进一步是「我想让更年轻的弟弟妹妹们看到怎样的影视作品」。

也许对于女性长辈来说,她们一辈子都在为丈夫、家庭和子女付出,所以电影里的「为自己活」和「对自己好」是非常有意义的。你对长辈说「运动是一场自我修行」,她们可能不太听得懂;但你说「贾玲减肥100斤」,她们可能就在春节档满是男性导演的片子里,选择了贾玲这一部。这是这部片子非常厉害的一个地方。

但是对于更年轻的一代呢?对于主体性已经完全属于自己的女性来说呢?我们自己在探索的命题不是这个。所以并不是要否定或抹除掉这部电影的社会意义,只是可以共情却无法代入,非常支持但谈不上喜欢。

写作也好拍电影也罢,作品都是一种「表达」。我觉得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你拍你的电影,我写我的影评,每个人都有表达的自由。所以也摘取一些豆瓣上的评论吧:

这个片子我是带着大姨、二姨和我妈妈一起去看的,看完之后我想要吐槽影片的话也都压制住了,因为难得能看到几位长辈是发自心底的开心,认可演员的不易等等 @卓頔

把赞赏留给还在试错的她们,将苛责留给真正的压迫者”。打破自己“在这片土地上成长出的认知”本身就不是件易事,她们还有变得更好的机会,她们还会变得更好。——@遇川
也是。不过能到现在这样跨出一步开始真正女性叙事,对内娱以及过审而言,已经是很大进步了。想想柳岩被包贝尔这种垃圾们霸凌以后还要出来道歉…当时只有贾玲出头护着她,就冲这一点我也会愿意花钱捧场,相信不少女性观众也是这种想法。贾玲肯定不是一流导演,但内🐟太需要真正的普通女性的声音了。曲线救国也是救国。@Asuraa
前面近一小时的剧情对于宗旨反男的姐妹来说可能真的非常难以接受,但是对于在性缘里面挣扎的人来说感觉对于女性的批评是属于“轻轻拿起轻轻放下”的拍摄手法了,这部电影前半部分应该会膈应到所有厌男反男的姐妹,但是她的后半段打拳和拒绝男专注自己的剧情又很能感动到我,这部电影还挺让我难以一言以蔽之的。前半部分真的是忍着翻白眼看完的🤣希望下一部能对女性联结更多的展现吧少点男的剧情。

为什么现代电影只能拍“懂得拒绝”和“对自己好”,这句话我很想说一下,现代国产电影连拒绝男人的都还做不到,能找到几部呢?一开口都是离不开男人的女人其实真的不少😔 -momo(告别版
确实不够女权,或者说有些朴素的女性意识,很适合作为家中女性长辈的启蒙影片,不至于太激烈接受不良,也不至于太难懂。至于真金白银: 如果没有观影需求,不用特意支持,那样只会可怜自己的钱。但是如果走进电影院非要看一部,这部最好。@
或许大部分人到现在还不会“懂得拒绝”“对自己好”,这是一条漫长的路吧,总要先出现,人多了,才会有更深刻和复杂的探讨 @深绘里

赞同,没有那么好,但是作为一个出发点,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好。@blood_hitomi

你到十八楼了也不能怪还在二楼的人走得太慢了。不用失望,走得慢也在走 @就你跟保姆泡澡

大致能理解你想的表达的含义。但是床戏里问你不会是第一次吧,我个人觉得这句非常好,恰恰是在反对处女羞辱。因为影院里能感觉到大家看到这句都气了,那正是通过荧幕上把男凝和处女情结展示出来,让大家感受到这是错的。如果避而不谈反而大家不会意识到。就像为什么让雷佳音是以随地小便出现,这不是单纯的屎尿屁笑料,而是一种“女凝”(可能这个词也不是很恰当)。但就是把男的平时的行为放到大荧幕上,大家才会去反思这个行为为什么看上去这么不妥啊,才会开始思考。@咁咁咁

同意,这是当众处刑,让他们社死。@趣致的響鈴




“我刚开始进喜剧圈时,就像走错进了男澡堂。”

贾玲曾经在采访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八年过去了,这个世界仍旧是一个恶臭肮脏的男澡堂。男人制定规则,男人掌握话语权,男人占据着第一性的主体宝座。

但八年过去了,世界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女性逐渐从被凝视、被物化、被客体的结构中苏醒过来。《芭比》登顶了2023年全球票房冠军,用无数个 ken 的破防来完成了电影的彩蛋;Taylor Swift 把小女生的心思唱去了时代巡回,所到之处皆掀起了一场场地方经济奇迹;而贾玲呢,两部电影破了60亿票房,成为全球票房第二高女导演。同样是女性的我们,正在身体力行一票一票,投出一个我们想要的世界。

我不喜欢《热辣滚烫》,但我依旧支持贾玲,支持女性创作者在这个满是酸臭味的男澡堂里,走出自己的路,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个声音当然也包括,你可以不喜欢这部电影。



合作/约稿/商务:

hayami1818@gmail.com

欢迎通过 [Patreon和爱发电] 支持我继续自由创作:
  • 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hayami_kira

  • 爱发电:https://afdian.net/a/Hayami


sns:

微博/小红书/即刻:早见Hayami

Twitter/ Instagram:hayami_kiraa

个人网站https://hayami.typlog.io/

Telegram channelhttps://t.me/hayami_kiraa

Podcast:@鱼生皆假期


欢迎在泛用型播客平台订阅《鱼生皆假期》:

《鱼生皆假期》用自由跳脱的女性视角观察一切。在这里,我们成为世界公民,主张想象和构建多元生活,在流动中与一切不确定性共生;反抗消费主义导向的论述,相信自由、尊严和快乐的敏锐感受力,相信活着就是创造和连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支持贾玲,但我不喜欢《热辣滚烫》

早见Hayami Hayami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