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玉门、柴达木、克拉玛依、大庆、胜利...和他们都有关!

CNPC 中国石油 2021-04-09


昨晚一部历史大剧在央视一套上演,你可能要问小编要转战娱乐圈了?


小编只能回答你,多才多艺的小编在哪都能行



好了闲话少叙,直奔主题。先说说这部剧的名字《共和国血脉》,一听这个名字小编立马要追起来了。


来源 | 共和国血脉剧照


它讲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解放军官兵艰难攻关,踏上寻找油田资源的开拓之路,为新中国石油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感人故事。


来源 | 共和国血脉剧照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内忧外患的局面,使得石油成为共和国急需的“血液”。


来源 | 共和国血脉剧照


以石兴国、许茹、宋豫杰、王振华为代表的战士们,怀着“流血流汗不撤退,拼命也要找到大油田”的信念,战胜地震、洪水、火灾、井喷、雪灾等艰难险阻,相继开发了玉门、柴达木、克拉玛依、四川、大庆、胜利等大油田,为共和国找到了石油“血脉”。


《共和国血脉》微博话题热搜


这对于每个石油人来说并不陌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扛过枪打过仗的军人,后来放下钢枪成为勇战风沙的石油工人,他们就是石油师。


打开时光之门,让我们穿越到那段峥嵘的岁月......



21岁的战士王利智之前从没见过汽车,第一次启动汽车时,心怦怦直跳,他在大广场开着车转圈。那天晚上,他一夜都没睡着。


这一天是1952年8月1日。在解放陕南地区立下赫赫战功的19军57师全师改编为石油工程第一师,7741名战士从烽火战场走向石油生产前线。


七千战士放下钢枪



上午9时许,57师接受最后一次检阅后,陕西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牛书申宣读了毛主席亲自签署的中央军委命令:


“……我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七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的改编计划,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你们过去曾是久经锻炼的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战斗队,我相信你们将在生产建设的战线上,成为有熟练技术的建设突击队……”


“宣读完命令后,紧接着宣布三个团的分工,一团学习钻井,二团学习炼油,三团学习开车。我在三团,就地学习驾驶技术。”今年已过八旬的王利智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张复振是这支队伍的师长。他一生戎马,1925年参军,参加过北伐、中条山战役等多次战役,经历过西安事变。


1952年结束了27年的军旅生涯的张复振决心扎根玉门油田,除了让妻子到油矿工作,还把远在西安的儿子托人带到玉门油矿,在油矿安家落户。


张复振


“高举石油工程第一师旗帜,百万健儿英勇向前……一声令下赴油田。”军歌嘹亮,张复振带领7741名战士放下钢枪,由战场转到“油场”。


“驾校”30人一辆车


和石油师大多数战士一样,李先生参军之前没有机会学习文化知识,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但作为石油工人要掌握石油术语,不识字就无法开展工作。


从战场转业到油田的部队第一条命令就是识字。——“全师立即展开学习文化运动,向文化进军”。以前舞枪弄棒的战士拿起笔杆子,从零开始认识天书一般的汉字,认识看不到摸不着的石油地质、钻探技术理论。


最夸张的是,军营能写字的地方都被战士们写满了字,军歌嘹亮的军营一时书声琅琅。57师政委张文彬形容说,战士们把苏联人编写的《油井钻探读本》等专业书都啃碎了。



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专业技能也得练。“一团钻,二团炼,三团开车转”,这是当时石油师的流行语。


王利智所在的三团一千多人,教练车本来就少,平均三十多人才能拥有一辆车,理论知识学习后,下课根本找不到实地训练的教练车。


“大家用柳树枝圈个圈,插个木杠,模拟练习开车。” 1980年,王利智因安全行驶168万公路无事故被评为全国安全标兵,当年学习的扎实基本功,让王利智受益终身。


在这种近乎苛刻的条件下——累计只有26个学时,三团1285名战士参加了系统培训,1226人一次考取了驾驶执照。


“大白牙”“油鬼子”


玉门只是石油师的起点。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玉门油田担负起“三大四出”(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的重任,向全国输送石油人才。


从玉门到克拉玛依,从青海到四川到大庆,石油师人转战在大江南北。


“我们的战友,有的到了胜利油田后,还去青海油田支援过会战;从青海回来,又去了河北的任丘油田。中国所有的油田,都有我们石油师的战友。”石油师老兵尚全章回忆说。


以大庆石油会战为例,那时物资保障困难,战天斗地的石油师经常食不果腹,忍着饥饿参加大会战。


石油师人手拉肩扛搬运设备


“我的爸爸在大庆住过泥坯房,冬天零下40多摄氏度,在房中生个土炉子,因没有足够的柴火,就烧原油。原油燃烧黑烟四起,一早起来,屋里的人的脸都被熏黑了,只见两只眼睛咕噜咕噜在动,一张嘴露出‘大白牙’,‘油鬼子’由此得名。更糟糕的是吃不饱,忍着饥饿打会战,1959年正值三年大饥荒,高粱碴子、土豆都不够吃,一时间全队都胖了,其实是身体浮肿,身上一摁一个坑儿。”一位石油师老战士的女儿这样讲述到。



彼时的大庆,像这样的专业军人有3万人,其中就包括了大多数石油师人。


永不磨灭的番号


1956年鉴于解放军的建制序列已不存在,57师党委向总参报告,经批准撤销了部队番号。但正如朱德评价这支队伍时所说的那样,“石油师变成了一支掌握现代技术的解放军……很好地保持了解放军的优良传统,起到了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动力作用。”


毫不夸张,石油师所代表的军人组成了新中国石油工业建设的主力军,而他们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石油工人的基因,从这个意义上说,57师的番号永不磨灭。


请戳下面的视频,快来看看纪录片《中国石油师》



素材来源 | 中国石油网 中央电视台

文 | 宋清海

责任编辑 | 张可烨


 往期精选


热点 | 说大事!31900000000!(文末发奖)

热点 | 油价暴跌!或重回6元时代!

活动 | 近一百五十万人围观的直播,速戳!

关注 | 加了乙醇汽油,水土不服怎么办?

热点 |高速返程中连老司机都犯的错误,你中招了吗?

END

文欢迎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请在文章前注明:本文首发于中国石油,微信号:CNPC-online,附上以下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