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不完的热点,泥沙俱下的信息,让我为你记录这个时代丨舆记发刊词

2017-01-02 乱刻 禁乱刻乱画

欢迎来到 禁乱刻乱画

微信号:luankeluanhua2016


去年我在五中上新闻课的时候,班上有个美且高冷的妹子——这姑娘从来不在我讲任何段子时露出笑容,但偶尔下课会问我一些和新闻业有关的问题。最后一节课我讲千变万化的舆论场,随手举例说到引力波、魏则西、雷洋、和颐酒店等热点事件,如今回看仿佛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下课后她问我:“老师,有没有什么媒体会每周盘点这些热门新闻?”


我想,这是个好问题。当年徐达内的媒体札记记录中国每日舆情,可惜最终随风消逝;如今侠客岛、团结湖参考的周末侃栏目,总不够面面俱到。媒体的盘点一窝蜂扎堆在年终,很少有以周为单位,聚焦舆情又兼具视野与洞见的栏目。那么,我为什么不自己写一个这样的专栏呢?


这个号的读者大多是中学生。因为机缘巧合,大家聚集在这里,除了看我没事发发感慨,似乎应该得到更多有价值的内容。我能为我的读者做点什么?基于工作的关系,我每天要阅读大量的新闻,随时洞察舆论场的风向。我猜大多数当代人都会深受信息爆炸困扰、没有时间精力关注种种热点,又担心自己错过新知,成为被时代抛弃的落伍者。如果我能把自己日常的积累输出为每周一总结的舆情记录,那么应该能帮助你节省更多时间,用最高的效率了解这个时代。


有时候,我会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最该感念的,是我的一帮同学。这些神神怪怪的家伙们,在那个上网不能离开网线的时代,用各种信息冲刷着我的认知边界。因为担心听不懂他们探讨的中国政治生态或历史研究新动向,我不得不逼迫自己不断深入各种全新的领域学习、探索。今天回看,正是这种独特的学习方式,成就了今日我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模式。


这就是“舆记”的野心。它不是你的“娱记”,不提供任何消遣;但这个专栏会为你总结一周舆情,并附带上我的个人见解。这些个人意见不需要你全部认同,只为提供一个观察者独到的视角。我希望这个专栏能帮助你打开视野,尝试着去思考那些热点背后的冷问题。


我之前说过,2017,这里会有一些改变。“舆记”是我死磕自己的第一项产物。死磕就有代价,每周日晚上你看到一篇专栏,都是我每日记录舆情、思考角度、撰写文章的心血,更何况这件事要坚持一年。所以,我希望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小的约定:如果你对舆论场毫无兴趣,可以选择忽略这个栏目;如果你读过之后觉得还有所裨益,那么,请打赏一块钱。不要多,只一块钱,就算你坚持一年篇篇打赏,也不过支付52元,抵不过一顿饭钱。这就像一场开放性的实验,为知识定价的权力,我交给你;知识值不值钱,你自己判断。


记住,2017,每周日晚上,“舆记”,不见不散。


题图来源︱geral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