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反思的疫情教育是不完整的

乱刻 禁乱刻乱画 2023-04-23

这周开学了,虽然学生不能回到校园,但很多学校还是在网上开了课,不少内容还和疫情有关。这次疫情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背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但我想用一个非常主观的标准来做个判断:疫情期间的教育好不好,关键就看敢不敢鼓励学生去反思问题。


为什么我要用这个标准做判断?因为反思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曹林老师在《没有疫情教育的“停课不停学”学了白学》里讲过:


眼前的现实,每天刷屏的新闻,跳动的数字和背后的人,热议的话题,知识分子的忧思,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最好的活教材。不妨带着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这场危机为何发生?为什么医生的警告没有引起重视却反受训诫?为什么钟南山能享有这么大的威望?我们重复了哪些在SARS中犯过的错误?医生为什么值得尊重?一个国家为什么不能缺少舆论监督?不停学,不是把课堂搬到网上,而是搬到现实命题的考问语境中。


我本以为这应该是教育的常识,后来发现并不是,或者大家知道是一回事,做不做是另一回事。疫情发生以来,我看到过两份比较好的教学内容,一个是来自景山学校周群老师的《创意独写学习方案》,另一个是北师大实验中学何志攀老师的《公共事务观察中的科学精神》,这都是真正鼓励、引导学生去反思问题的教育。


但更多的时候,我看到的几乎全是正能量:学生齐呼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大家一起云合唱,到处都是父母上一线的暖心故事。不是说正能量不好,但今天我们面对一场波及十数亿人的疫情时,如果只教给孩子一些正能量,他日史书上检索到这一段,那画面未免太过吊诡了。


而且,这种正能量几乎是集体无意识下的统一选项,所有人好像都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前两天我想了一道辩题,想让大家讨论下在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过程中,“云监工”们给吊车叉车起外号建后援会的行为,到底是苦中作乐还是娱乐至死。我的同事拿着辩题请大学老师提意见,人家觉得这个题目太敏感了。当然我理解人家是为了我们着想,怕我们踩雷,但这种不假思索的自我审查还是令我感到害怕——如果教育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内容敏感不敏感,那教育得异化成什么样了?


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学生,会怎么思考问题?前两天有位读者给我留言,我觉得很有代表性:



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说法,过去这段时间你肯定看到过类似的。但仔细想想,这段话里的二元对立其实全都是不存在的:为什么我们这偌大个国家只能在一个时间处理一个问题?难道批评反思和抗击疫情只能非此即彼吗?为什么责备过去就会毁了未来呢?难道责备过去不是为了吸取教训让未来更好吗?医生护士上一线和我们在家里反思冲突吗?难道我们除了喊加油,其他任何批评意见都是“喷”吗?


但你不能怪孩子为啥这么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有种舆论就是习惯性地用转移矛盾的逻辑来面对批评的。我总结了一下,常见的转移逻辑有三种:别有用心带节奏,大局为重看优点,好好努力做自己。


所以每当大家去批评一件事的时候,就会有一拨人跳出来说:你可不要被别有用心的势力带了节奏啊;然后又有一拨人劝你:要以大局为重,眼下还不是反思的时候,而且总体来看,我们的优点明显比缺点多嘛;最后再来一拨人给你灌一嘴鸡汤:你要是觉得不好……你就去……你所站立的地方……你若光明……就不黑暗……


我就问一句:问题到底存在不存在?要不要改进?能不能讨论?该不该就事论事?哦对不起,问多了。


更可怕的是,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还会发表一些批评性的意见,到了真实世界的公共生活里,大家就自觉规避了这个选项。我们每天都在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但从来不给孩子创造这样的条件。万一学生真的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了,老师还得费尽心思给他讲道理:你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带了节奏,咱们要大局为重看到优点比缺点多,好好努力吧,你所站立的地方……你若光明……就不黑暗……


题图来源︱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史链接
《2020年以来,想要重新读取存档的时刻》
《医院安检,刻不容缓》(未能发出)
《创造一个低成本试错的模拟社会》


——今日补刀——


既然大家都不愿意上一节反思课,那我就自己上吧。从这周开始,我会不定期在公众号底部菜单更新一些思考题,给读者们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你自己琢磨琢磨也行,愿意把思考和我说说也行,立志自己研究出个小论文也行。你若思考,我就不停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