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彦宏,看见曙光

林文逸 商业人物
2024-10-06

作者:林文逸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现在仅仅是看到一点曙光,天还处在蒙蒙亮的阶段。”


讲出这句话的时候,李彦宏微昂着头,认真的神情中透出兴奋。身后的环形屏幕上,点点星光向四周散射,簇拥着“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更简单”几个大字,那是百度在7年前更换的公司使命,代表着彻底转型为人工智能科技公司的决心与希冀。


外界看来,2023是百度重回聚光灯下的一年,作为中国人工智能实力的代表,无论是文心一言的上线、文心大模型4.0的发布,百度在AI上的每一步动作都牵动着行业目光。这一年秋天,《时代》周刊首次评选了全球百大AI人物,将李彦宏与马斯克、黄仁勋、OpenAI创始人萨姆·奥特曼几个人一起评为AI领袖。


李彦宏的状态无疑是兴奋的。就像半年前,在百度世界大会上的演讲结束时,他张开双臂,在云层涌动的大屏幕前,直言,“我们即将进入一个AI原生的时代”。那一天,他向所有人展示基于大模型的全新应用,百度新搜索、新文库、新网盘、新地图,不一而足。


这只是一个开始。正如他在央视《对话》的最新访谈中所说,百度只是刚刚看到了曙光,“但是因为看到曙光,已经走过最黑暗的阶段,看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扑面而来,所以心情是非常兴奋的。”


几年前,他曾在百度回港上市的《致股东信》中写道,“熬得过万丈孤独,藏得下星辰大海”。如今再谈起这句话,他想了想,“是越来越接近熬过去”。



01

AI的大机会:70年和30年



这是一次整个行业翘首以盼了70年的大机会。自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人工智能”以来,如何让机器有类人智能和自学能力,成为无数AI学者和科技爱好者的终极梦想,直到大模型带来曙光——


70年来,“每过10年左右,就有一波人很兴奋地说,我们终于要实现通用人工智能了。后来发现其实不是的,情况比想象的要复杂、比想象的要难。”作为人工智能的坚定信仰者,李彦宏看到了这项技术一路行来的艰难。


Alpha Go在2016年战胜韩国冠军,全世界为之沸腾,即使完全在行业之外、不懂AI的人也一度相信人工智能时代即将到来。可惜这次突破并未能走向棋盘之外,惊艳之余,缺乏实用性、缺乏商业价值的“人工智能下围棋”渐渐沉寂,只留下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


CV模型掀起另一次高潮,视觉识别带来的产品检测、图像识别等技术广泛应用在线上线下各个场景下,无论是打开手机、或是进入工厂,都能见到以CV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但这些应用通用性很低,人脸识别的产品无法平移去做机器识别,与理想中的“人工智能”距离尚远。


李彦宏比任何人都着急。早在2013年,他就在百度成立了深度学习实验室,还曾与谷歌、微软一起参与过杰夫·辛顿教授的神经网络研究成果竞拍,希望能将对方招致麾下。作为中国最早投身于AI领域的企业家,他高频地、长久地向不同人群强调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仅一年演讲就提到AI多达500多次。


“搜索引擎跟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链接度是天然的,”他解释百度为什么要那么早、那么大规模地投入AI研发,当用户在搜索框内敲下文字时,机器开始猜测用户输入问题的具体意思,一次机器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就开始了,“所以我们做的事,跟人工智能实在是太相关了。”


他曾在另一次谈话中强调,搜索引擎与人工智能如此一脉相承,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家公司要做AI,那就应该是百度。这一认知与谷歌不谋而合,大洋彼岸的另一家搜索引擎,无疑也是人工智能技术最早、最坚定的拥趸。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李彦宏的个人兴趣。30多年前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他就自己报名了人工智能的课程,“我是本科生,不应该去学这个选修课,但我那时候就很喜欢,我觉得人工智能是代表未来的。”那还是非常早期的技术理念,仅仅教学一些基础规则,但李彦宏兴致盎然,在笔记本上认认真真写下“人工智能”四个大字。


后来去美国求学,他转向计算机专业,又跑去学人工智能的专业课,结果教授上课兜头一盆冷水:学这个没用,将来毕业找不到工作。


兜兜转转,在摸索中前行,是人工智能的70年,是李彦宏的30年,是百度投入AI的10年,方才走到真正开启人工智能时代的大门口。


“70年来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在近期的另一次访谈中,李彦宏这样评价大模型的意义。这是AI技术第一次有了通用性,有了“智能涌现”,与以往要针对具体场景来反复训练才能应用的CV技术不同,大模型“不用教他也会”。


他看见了人工智能的真正曙光。




02

一个人人都能开发应用的时代


大模型带来的革命性价值,绝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无论是ChatGPT、文心等大语言模型,还是最新发布的多模态模型Sora,它们真正的价值,恰恰是因通用性而带来的应用爆发潜力。


李彦宏看到了这一点。早在一年之前,他就开始在百度内部反复强调“重构、重做”所有产品,力图在推进文心大模型快速迭代的同时期,基于大模型做出一批“能解决过去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的AI原生应用。


应用比模型本身更有价值——他快速做出这一判断,在多次对外发声中提出,“不要再卷大模型了,应该去卷应用”。


他用微软来举例,“微软都没有自己的大模型,它就是和OpenAI合作的”,但仅仅是基于OpenAI的模型来开发应用,微软Copilot每个月就可以收取几十亿美金,一年总计五六十亿美元,单是这部分收入,就已经超过了OpenAI收入总和。过去一年,Salesforce、微软、Adobe等企业的,无论是市值表现、业绩表现,都佐证了应用的价值。



去年10月,当李彦宏在百度世界上宣布文心大模型升级至4.0版本时,他对模型本身只提了寥寥数句,却用更多篇幅向观众一一展示了近10款正在打造的AI原生应用,比如加入多轮对话机制的百度新搜索,能够五秒钟总结视频的百度网盘智能助手“云一朵”,能够总结群聊消息和预订差旅行程的“超级助理”。


他尤其肯定了百度文库的重构成果。


作为PC时代的互联网产品,百度文库曾经是许多人的网络资料库,但随着电子资源的日益开放和PC端的落寞,文库也渐渐落寞,许多忠实用户都已不记得,有多久未曾访问百度文库的网址了。


大模型激活了这款老产品,在百度内部轰轰烈烈的应用重构过程中,文库被定位成AI时代的生产力工具,结合文心大模型的能力与文库的数十亿资料库,文库发布了撰写稿件大纲、生成PPT、制作思维导图等能力,一位用户只要写下演讲主题,再选定几份文库内的文档资料,几分钟就可以获得一份图文并茂、内容颇为详实的PPT。


文库的转型获得了市场认可。当李彦宏在10月份首次介绍文库的重构成果时,只有200万用户体验过这些AI新功能,但短短3、4个月后,这些用户就飙升到了8000万人,新功能的累计使用次数飙升到7亿多次。在工信部的一份评估报告中,PPT生成领域,百度文库以86分位居第一。


百度内部,所有人都听到李彦宏提了无数遍的“重构”,“我逼着所有业务都去重构、重做,过去不管怎么做的,扔掉,重新来。”


但他仍觉得不够,应用才是大模型真正的价值所在,仅仅百度在做应用,太慢了。


23年底,百度在云上发布了一款应用开发平台,起名叫千帆AppBuilder,不仅支持程序员在平台上写代码开发应用,还提供了“零代码态”,不用写一行代码,只要在规则框中用自然语言写下规则,就能开发出一款AI原生应用。


“以后其实不会存在程序员这种职业了,”李彦宏语出惊人,但这并不是让程序员失业的描述,而是“所有人只要会说话,就会具备今天程序员所具备的能力。”他干脆地指出,过去大家学编程语言,学C++、Python,而在未来,编程语言只会剩下两种,“一种叫做英文,一种叫做中文。”


这成为他的一大愿望。当被问及,什么是他2024年最想做的一件事时,李彦宏的回答简单而直接:让每个人都具备有程序员的能力。




03

藏得下星辰大海


只有千千万万的应用、百万量级的AI原生被开发出来,只有AI的能力真正被每个人、每个组织、每个企业都用起来,才是AI时代的真正到来。


“大模型这么火,到底产生什么实际价值?”“大模型能力放在哪儿,上面的应用是什么?”无时无刻,李彦宏不在思考这些问题,“晚上睡不着,就会思考一些白天觉得无解的问题,做梦有时候都会突然想到了什么。”


他沉浸在一种满是紧迫感的兴奋中,脑海中全是产品名词。当主持人与他闲聊什么是互联网黑话时,他并没有给出“对齐颗粒度”、“底层逻辑打通一下”这些耳熟能详的大厂黑话,而是给出了一个更加“黑话”的名词:GSB。


现场的一片愣怔,他解释,GSB全称是Good、Same和Bad,用来测试大模型迭代的一种方法,“比如大模型一版一版迭代,新版比旧版到底好多少?我们要做测试,比如有50个变好了,60个一样的,10个变坏了,GSB就是60:50:10,一看就知道新版比旧版好了多少。”


李彦宏想到的另一个“黑话”,同样离不开产品,“是小流量”,他解释说,一个应用产品可能有几亿用户,想上线一款新功能,肯定不敢全部用户一起推送,就先“小流量”推送给少量客户,先试试反应怎么样,反应好,再推全量。


他依然像一个非常典型的理科男生,在擅长的领域滔滔不绝,本身却并非一个社交达人。“我是i人”,面对i人e人的网络热词时,他坦然承认,“但我看来,i人也是分场合的,让我去讲我擅长、我喜欢的东西,我可以滔滔不绝讲好几个小时,但到一个更加正式的、比如说社交场合,我确实说话就比别人要更少一点。”


在几年前的一次采访中,他提及“不喜欢跟人打交道”是自己最大的缺点,有些不得不通过社交才能“搞定某些事儿”的情况,他干脆就直接放弃。


他的心思在技术和产品上,不只是大语言模型,也一直关注着自动驾驶的进展。


与许多新能源汽车品牌疯狂造车不同,李彦宏的终极目标,始终是真正的无人驾驶。百度内部将自动驾驶的策略称为“攀登珠峰、沿途下蛋”,真正的无人驾驶是珠峰,而攀登过程中的种种成果和经验,则可以与汽车厂合作,推出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解决方案,这被称之为“下单”。


而在热闹的新能源汽车大战之外,甚至是许多人的视线之外,百度的珠峰攀登正在一步一脚印地向上前行:被称为“萝卜快跑”的无人驾驶运营品牌,已经为用户提供了超过500万次服务,在北京、武汉等五座城市,都开启了真正的“全无人自动驾驶”——当你坐上这辆车时,会看到空空的驾驶位上,方向盘在自行转动。


“在武汉覆盖的人口是300多万,”李彦宏很是自豪,“当地的市民已经习以为常了,他们经常打这个车去出行,从早上六点到凌晨两点,都可以打到。”他指着面前的萝卜快跑监控大屏说,每天都有几千单上万单在跑。


这是李彦宏的领域,完美地激活了这位i人的表达欲,“萝卜快跑是英文的Robot”,“美国你看旧金山全部开放才不到100万人,比我们覆盖是少很多的,”他暗指的是美国的自动驾驶同行Waymo,不久前,他刚刚到旧金山试乘过Waymo,还罕见地在朋友圈发布了体验照片。



“我每天都在学新东西,我昨天的认知和今天的认知已经发生了变化,当你还在学新东西的时候,你的心态会是很年轻的,你觉得你还在成长、还在变化。”


即使是已经落成了15年的百度大厦,也让他觉得新鲜,因为“发生的事儿是不一样的,讨论的话题是不一样的,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每天走在路上,他依然感觉是在走一条全新道路。


“我们有一个技术信仰,我们相信,可以靠技术改变世界。”10多年来,他在许多场合讲过这句话。他的兴趣、他的新鲜感、他的兴奋感和紧迫感,都来源于此,万丈孤独和星辰大海也都来源于此。


“每当你想到这样的理想,想到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对这个世界产生相应改变时,就觉得很兴奋,它就是我们心中的星辰大海。”


*题图 | 视觉中国


-END-


河北前首富,喘了一口气

俞永福,算不算功成身退?

他,要挑战中国首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商业人物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