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人物

其他

2000万,培养不出郑钦文

作者:陈思美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尽管体育赛场之外就是生意场,依旧没想到,郑钦文夺冠短短不到24小时,中文互联网里关于她最密集的讨论,全是钱。这些与钱有关的话题,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郑钦文将要赚到多少钱。换成书面语,也就是拿下中国网球首枚奥运单打金牌后,她的商业价值几何?这一部分无可厚非。体育的商业化背后连带着诸多机构和人员,一名运动员,从选拔、培养到参加比赛,需要大量的金钱支撑,背后也有着潜在的商业价值。尤其网球,更是一项高度职业化、高投入、高成本的项目,每一位有能力的球员都理应获得尽可能多的回报。郑钦文,走的是一条完全市场化的职业路线。在她刚刚接触这项运动之时,李娜等前辈便蹚出了一条“新路”:2008年奥运会后,中国网协在顶层设计上大胆改革,实行“金花单飞”政策。郑钦文早期完整复制了李娜的经验,先后师从李娜的三位前教练。12岁便叩开了全球最大的体育经纪公司IMG的大门,网球天王德约科维奇、篮球巨星詹姆斯、李娜、谷爱凌均是她的“同事”。有专业经纪公司来帮助其规划前程,训练体系与国际接轨,这对郑钦文至关重要。尤其值得一提是,在郑钦文13岁的时候,IMG便为她拿到了耐克的赞助合同。这或多或少让郑钦文走上职业球员的烧钱之路后,增加了一些底气。运动员签了经纪公司和赞助商,也就像创业拿了融资,是需要投资回报的。如今的郑钦文,无疑是让所有赞助商赢得了这场豪赌。根据福布斯发布的数据,去年,郑钦文尚未声名大噪时,就已赚得720万美元。截至目前,她至少手握耐克、蚂蚁集团、劳力士、威尔胜、斯维诗、麦当劳、伊利、佳得乐、霸王茶姬、兰蔻等10个品牌赞助。就在郑钦文拿下首枚奥运网球单打金牌的同时,中国最赚钱的体育明星也在冉冉升起。创造历史的竞技成绩,21岁的黄金年龄,身处最能挣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外界已经纷纷预测,郑钦文将会超越刘翔、李娜与谷爱凌,成为中国最具商业价值的超级体育偶像。从这一层面,体育和商业资本,在郑钦文身上完美做到了互相融合和成就。押中了她的赞助商,犹如押中了一只IPO牛股。而另外一个问题也随之而生。那就是培养一个郑钦文需要花多少钱?具体到一个小家庭,要投入多少资金和精力,才能“豪赌”出一个奥运冠军?我甚至认为,这是和郑钦文夺冠、郑钦文的商业价值,同样有趣的社会话题。有趣之处在于两点。一个是国人情绪转换之快,从为同胞夺冠欢呼激动,到理性计算自身财力、反思父母教育观,前后相隔不到12小时。尽管激动只是个情绪形容词,但还是被这种全民情绪的欣愉之短暂,理性与沉重之永恒,而震撼。另一个是,铺面而来的焦虑感。根据观察,郑钦文之所以受欢迎,除了她无可比拟的职业战绩,或多或少还因为她令人艳羡的阳光个性和心理韧性。在郑钦文之前,谷爱凌、江旻憓同样展现出这种迷人的特质,互联网上甚至将其命名为“东亚人不具备的松弛感”。然而,几乎在我们拥有了一位阳光自信的年轻体坛榜样的同时,我们又陷入了“东亚式中产家长”的鸡娃焦虑。在培养一个郑钦文需要多少钱这类文章出炉前,《江旻憓的养成,门槛就是父母》、《谷爱凌的妈妈值得所有人学习》早就层出不穷。仿佛,每当一位出类拔萃的00后出现,对70后、80后家长,都是一次社会性重创。根据梳理,可以发现培养一个郑钦文需要两千万的说法,大致是基于以下信息计算出来的:网球兴趣培训阶段的费用忽略不计。主要从网球技能提升阶段,师从李娜的启蒙教练夏溪瑶,湖北省队的余丽桥以及指导过李娜夺冠的外籍教练罗德里格斯,开始算起的。根据网友估算,这些最起初的教练都是“高配版”的,尤其跟随罗德里格斯在北京学习的四年,估计仅教练费用便不低于80万。更何况据报道,在北京的四年,教练组每周都会围绕她的训练进度开会,专门做出针对性方案。2018年,郑钦文16岁转入职业赛道,参加过法网、温网、美网的青少年组比赛,成年后辗转世界各地参加ITF巡回赛。而根据欧洲一些球员的比赛费用推算,这个过程中,要搭建自己的团队,包括教练(换成西班牙教练佩雷·里巴)、‌体育科学家、‌物理治疗师、‌营养师等,最少也是每年至少300万元起。因此,网友得出结论,为了培养女儿,郑钦文的父亲郑建坪这些年至少花费高达2000万。目前,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当事人证实。根据媒体报道,郑建坪是职业田径运动员出身,企查查显示,他名下有四家公司,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汽车零部件、体育、汽车经销等领域。网友推断应该家境不错,并且网络上还流传着他为培养郑钦文卖过房子的传闻。一个东亚家长为“豪赌”孩子未来,砸锅卖铁的形象,由此勾勒而出。故事虽然感人,但放在顶级运动员身上,再义无反顾的付出,也不是决定性因素。尤其是郑钦文的职业传奇,还夹杂了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在她的故事里,个人的天赋和努力之外,历史的进程同样重要——那便是2009年网协正式允许运动员以个人意愿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由此,才有了郑父以“风险投资”模式孵化郑钦文这个项目的开端。在这个励志的风投故事中,被孵化者郑钦文的自律和天赋,也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报道中提及,她从不吃零食,喝饮料,超乎常人的努力。郑钦文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不可复制。但可以大胆猜测,郑钦文的成功有可能会激励着无数个郑建坪式父亲,因此诞生。不过风投领域,比资金还要重要的,其实是项目。更何况出钱之外,还得做完善的投后管理,和项目一块成长。不是每个投资人都能干好这些活的。假使你有2000万,你敢于做你孩子的LP(有限合伙人)吗?*题图
8月4日 下午 11:50
其他

山东首富,扳回一局

作者:杨梅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苦熬两年多,山东前首富姜滨一扫往日阴霾,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业绩预告。这是继2021年底,姜滨所实控的歌尔股份(002241.SZ)遭“苹果砍单”以来,最扬眉吐气的一次。预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实现归属净利润为11.81亿至12.65亿元,同比增长180%至200%。暴涨的财报,让市场重拾对这家企业的信心。加之一季度净利大增等因素,其股价从今年四月下旬至今涨幅超过40%。不少投资者,开始对这家企业的“破茧重生”抱怀期待。姜滨虽然名声不显,但也是中国制造业创富风口中的一个传奇人物。2001年,国企普通技术员出身的他,下海创立了潍坊怡力达公司(歌尔股份前身)。公司最初主要生产麦克风等声学电子产品,后通过进入国际一线消费电子的品牌的供应链,而迅速崛起。短短二十几年,公司营收超过千亿,他个人也积累下巨额财富,于2020年以32亿美元身家登顶福布斯山东首富。这耀眼的成就背后,是绕不过去的“代工之痛”。歌尔股份的经营模式主要是消费电子产品代工,在产业链上极为被动。准确的说,长期以来,它的业绩沉浮皆离不开海外大客户,尤其是苹果公司。2010年起,歌尔就进入了苹果供应链,成为其声学组件、有线耳机等产品的供应商。此后歌尔的业绩迎来大爆发,2010年至2014年期间,营收的平均增速高达67%,归母净利润的平均增速超过了80%。2019年,歌尔正式切入苹果AirPods组装业务,并很成为其全球AirPods第二大代工厂。同年,歌尔股份的营收和利润同比增速均接近48%。2021年底,作为“果链”龙头的歌尔迎来高光时刻,股价达到57.45元/股,市值超过1900亿元。根据光大证券的测算,2020年和2021年,AirPods大约给歌尔创造了206亿和244亿的营收,分别占歌尔营收总额的35.7%和31%。其对苹果的依赖程度,可见一斑。然而业绩受人左右的情况下,“果链”企业从来都是运气与风险共存。2021年11月8日,歌尔发布公告,某款智能声学整机产品被境外大客户要求暂停生产。据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的一份研报,直指这款产品可能为苹果AirPods
8月2日 下午 10:40
其他

云南首富,高

作者:赵一川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这几年稳坐云南首富的李晓明家族,最近被盯上了。23日晚上,上市公司恩捷股份发了封公告,说收到云南证监局出具的警示函,警示函指出恩捷股份实控人有严重的信批问题,并且超比例违规减持股票。这家公司的实控人,就是李晓明家族。既然收到监管函,那就不能不表示重视。恩捷股份称,实控人已经深刻认识到了错误,将在12个月内自筹资金购回违规减持的股票,且将违规减持的收益上缴公司。说到恩捷股份,关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朋友可能都有所耳闻,这家公司做的是锂电池隔膜,号称A股“隔膜一哥”。隔膜是锂电池四大组件之一,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爆发,早早布局隔膜赛道的恩捷股份,股价也一飞冲天。不仅市值暴涨,还把老板家族推上云南首富的宝座。这一切不过花了短短几年,堪称造富传奇。收到警示函后第三天,恩捷股份立马又发公告。这次说的是,公司部分高管合计增持532万股股票,合计增持金额2亿。这个效率真是高,要知道,这2个亿的增持计划,原本是恩捷股份去年10月就提出的,一直进展缓慢。然而警示函一到,“出于对公司长期价值的认可”,增持就火速完成了。李首富一家,是懂危机公关的节奏的。有媒体采访了恩捷股份的相关人士,对方说,警示函提到的违规行为都是此前发生的,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当年对相关条款的理解不深刻,才导致违规行为发生。对方强调,整个过程中不存在主观故意的情况。原来,一句对条款“理解不深刻”,就可以如此违规套现。毕竟,是不是主观故意真不好判断,就算收到监管函,大不了道个歉再表示回购就行了。其实细扒一扒,李首富一家类似的操作不止这一例。去年,恩捷股份曾打算做一笔交易——出价26亿元购买子公司上海恩捷4.78%的股权,这部分股权来自于两个美籍人士,分别叫Yan
7月30日 下午 7:56
其他

新疆首富,再失一城

作者:陈思美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稳坐新疆首富二十多年的孙广信,正面临创业以来最严重的压力期。他旗下的广汇汽车(600297.SH),目前已锁定退市。孙广信有“西部商业教父”、“西北孙老虎”之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便投身商海,凭借强悍的个人能力,一手缔造了庞大的“广汇系”商业帝国。截至2023年,孙广信坐拥广汇能源(600256)、广汇物流(600603)、广汇汽车、广汇宝信(01293.HK)、合金投资(000633)5家上市公司,总资产2575亿元,连续7年跻身世界500强,投资领域涉及餐饮、石材、房地产、油气、煤炭、物流等领域。广汇汽车是孙广信旗下颇为重要一块资产,自2000年便已成立。此后,通过并购等模式,规模迅速扩张,早在12年前便成为国内营收第一的汽车营销集团,并于2015年借壳美洛药业上市,市值一度高达千亿。财报显示,去年该公司营收达1380亿,撑起整个广汇集团营收的“半边天”。现如今,孙广信的这半壁江山已面临倾塌之势。因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钱,广汇汽车已经停牌。这恐是今年的A股市场里,最令人惋惜的一桩面值退市案例——截至一季度该公司还处盈利状态,账面资金尚有83亿多,停牌前其市值为64.66亿元。其走向退市,令诸多投资者难以接受。广汇汽车目前背后尚有十万股民,他们将矛头直指大股东,斥责其上市以来多次通过增发融到巨额资金,却在危急关头回购力度不足。针对种种争议,公司进行了系列回复,但依旧没有平息散户们的怨气。上市9年来,该公司股价累计跌幅超95%,不少人因此被套牢。但客观来说,广汇汽车想要自救难度颇高。一方面,上市以来其股本从最初的1.15亿股已经增至82.89亿股,购买需要巨额资金;另一方面虽然公司一季度业绩还有正面收益,但从其负债率和活动现金流等指标来看,其现金流已是十分吃紧的状态。财报显示,广信汽车虽然营收规模巨大,但利润率极低。以2023财年为例,其净利润却仅有3.92亿,净润率仅为0.46%。截至一季度末,广汇汽车短期借款高达304.63亿元,账上货币资金则只剩83.36亿元。最新的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公司2024年上半年将亏损6.99亿元到5.83亿元。另外,广汇集团所持有的广汇汽车的股份82%左右被质押,占广汇汽车总股本的43.81%。公告显示,锁定退市前,广汇集团已与一家叫金正科技的公司签署了转让协议,准备于年底转让20.3亿股(所持24.5%股份)给该公司。孙广信的资金压力可见一斑。换句话说,对于他,广汇汽车更像是一个烫手山芋,急需出清。这与行业大环境有关。随着新能源汽车崛起,传统汽车经销商开始面临巨大挑战,不少巨头被曝出资金链问题。如去年浙江中通集团传出破产消息,“4S店之王”庞大集团退市摘牌,今年年初广东永奥又暴雷结业。广汇汽车业不能幸免。财务数据显示,自2018年起,其业绩便开始触顶回落,2022年更是巨亏26.7亿元。2022年开始,打折去库存、狂卷价格战,让整个广汇集团在整车销售的毛利率方面惨不忍睹,其2022年与2023年的整车销售毛利率分别为0.44%和1.66%。另外,上市以来大肆狂张、大量并购、激增商誉,也加大了其财务风险。值得一提的是,恒大集团的崩盘,也一度让广汇汽车卷入纠纷。2018年,许家印以144.9亿元拿下广汇汽车41%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后续恒大陷入危机,所持大部分股份被质押给盛京银行,去年盛京银行也资产暴雷。广汇汽车外,孙广信商业版图中的其他公司,经营情况也不乐观,尤其是广汇宝信。广汇宝信是孙广信在港股市场的一笔重要落子,通过并购上市公司宝信汽车而来,主做中高档汽车品牌4S店。目前其股价仅有0.13元左右,且半月前刚刚发布了业绩预亏预警,预计今年上半年亏损1亿元左右。实际上,能源板块是整个广汇集团真正的顶梁柱。天然气领域,孙广信的布局甚早,是国内经营规模最大的陆基LNG(液化天然气)供应商。2022年,广汇能源利润达到113.38亿元。2023财年,广汇集团天然气销售约为385亿元,煤炭销售约为147亿元,总净利润约51.7亿元,远胜于汽车销售。但能源领域难免遭受周期波动的影响,7月10日,广汇能源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称,因受价格波动影响,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为13.6亿元-15.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62.39%-67%。相较而言,物流业务算是孙广信的一根新“拐杖”。长期以来广信物流主要利润点由商品房销售贡献。但2023年,其能源物流服务的毛利润由2022年的5亿元,增长为7亿元,同期房地产销售毛利润约为10亿元,两者差距开始缩小。今年一季度,情况再次反转,报告期内,广汇物流的能源物流服务收入为6.47亿元,同比增长136.01%,营收占比从2023年的29.34%提升至65.52%,远超房地产业务。资料分析显示,这一变化主要因为2020年以来,孙广信对新疆将淖铁路和红淖铁路两家公司的参股,由此打通了疆煤外运的北翼通道,并顺势在下游布局了物流基地,因此带来了新收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广汇汽车的股民怒斥大股东救市不利的同时,广汇物流却大手笔进行了护盘行动,于7月15日拿出2亿-4亿自有资金进行市场回购。由此也可以推断,孙广信已然悄悄转移经营重心,抛弃了原有的旧格局,把能源和物流视为新的业务基本盘。回顾孙广信三十几年的创业生涯,可谓是谤誉缠身。草莽英雄、长袖善舞、暴发式起家等等多种标签加诸于他一个人身上,他是一位精神面相颇为复杂的企业家,有圆滑世故的一面,也真性情的一面。比如他热爱篮球,曾长期支持着中国篮球事业的发展。凭借敏锐的目光,他踩中了石油天然气、房地产、汽车经销等多个时代风口;最终也难以避免受困于风口变化,遭遇转型生存之困境。平心而论,也并非是他一个人在遭遇着这种挑战。但愿凭借新疆丰硕的资源禀赋,这位“西北虎”还能再有翻身之力。*题图
7月28日 下午 9:25
其他

俞敏洪,想堵住某些人的嘴

作者:杨梅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小作文”事件233天后,董宇辉最终从东方甄选离职了。准确的说,是董宇辉连带着与辉同行这个公司实体,彻底单飞,与东方甄选正式切割。从俞敏洪和董宇辉这两位核心当事人的公开信来看,这算是一次体面的分手,也是一个计划已久的战略决定。“丈母娘”们争论不休的利益分配问题,都被一一摆在了明面上:公司送了,董宇辉反向收购与辉同行100%股权的钱,俞敏洪给安排了;承诺的全部待遇外,与辉同行的全部净利润,也都奖励给董宇辉。根据公告,与辉同行的出售价格是7658万,自去年成立截至今年6月底的纯利为1.41亿多。光是这两项,董宇辉就到手两亿多,人生赢家也不过如此了。而站在俞敏洪角度,这相当于“净身出户”。毕竟与辉同行曾是东方甄选全资控股的公司,孵化这个品牌的所需的场地、人员、供应链系统,最初都是由东方甄选提供支持。无论出发点是什么,俞敏洪此举都算得上大手笔了。从短期利益来看,俞敏洪能做出这个决断,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仅就股价而言,董宇辉离任的消息刚发布,新东方美股开盘便跌超4%;至于东方甄选的股价受董宇辉的动态而起伏已是常态,可以想见,新的交易日资本市场必然因董宇辉的离职而产生波动。业绩贡献方面,自今年以来,与辉同行每个月的销售额均超过东方甄选。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月,与辉同行直播间的累计销售额接近20亿元,而同期东方甄选直播间销售额仅有10亿多。后续几个月,东方甄选依旧处于下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天(7月25日)董宇辉确认离职后,东方甄选、与辉同行都在抖音进行了直播带货。但两家热度相差甚大,与辉同行的直播间观众人数,以及在带货总榜上的位置,都遥遥领先。众所周知,短视频领域里的超级大主播不可复制。它的诞生除了努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运气、玄学的观众缘,又恰好踩中莫名其妙的机遇。毫不客气的说,俞敏洪很难再造就一个新的“董宇辉”。但俞敏洪还是忍痛割爱了。而且根据公开信,主动提“分手”的,还是俞敏洪。姑且翻译一下俞敏洪这封公开信,站在他的角度,他认为小作文事件爆发以后,本寄希望将董宇辉与东方甄选进行分拆,给予董宇辉独立的运营权、一定的职权,就可以平息舆论争端。哪怕董宇辉自建团队后,已经对东方甄选形成同质化竞争,产生了商业模式内耗问题——但无端的攻击和污名化始终没有停止。作为公司创始人的他左右为难,一旦出现在镜头前面便遭受密集攻击,以至于无法支持公司发展,导致公司运营和股价都产生了巨大不确定性。换句话说,他认为董宇辉的粉丝以及舆论关注度,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和潜在风险,已经并驾齐驱。甚至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历经商海几十年的俞敏洪,显然就差把一句“不想玩了”,说在明面上。公告虽然发的突然,但双方的交易进行了估值测算,且有上市公司签字盖章,说明双方其实是经过充分洽谈的。根据时间线推断,这是一个计划已久的战略决定。早在今年3月份,俞敏洪便做出决定,双方已然就切割问题进行协商,并决定在财年结束(5月31日)之后向董事会提出申请。而根据这条线索,回溯6月份俞敏洪在物美创始人张文中直播间吐槽东方甄选乱七八糟,以及董宇辉在综艺节目中坦言抗拒直播,似乎能够产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从表面上看,董宇辉的离职算是一个好聚好散的结果。俞敏洪做的足够厚道,董宇辉方面也是充满感谢,东方甄选研发的运营系统后续还会交给与辉同行无偿使用,供应链方面也可能继续提供支持,面子、里子、人情可谓做足,一切充满温情脉脉的意味。但对于董宇辉和俞敏洪,这究竟是双赢还是双输,仍是未知。客观层面,东方甄选虽然自营品体系和会员体系已经搭建成功,商业模式基本稳固,但销售额显然短时间无法回春;董宇辉方面具备巨大的流量变现能力,但自此脱离原有系统支持,独立面对复杂的商业市场,也需要面临巨大的考验。假使,董宇辉离职主要是因为互联网舆论场的环境导致,这场看似皆大欢喜的和平分手,又难免带有几分悲凉和无奈的色彩。假使再回想起,当年“双减”政策之后,已然财富自由的俞敏洪为了几万员工坚持创业,悲壮转型的过往,这如今的一切又何等荒诞、变形。或许,真正欢喜的,只有那些为董宇辉而奋战的“丈母娘”了?*题图
7月25日 下午 11:57
其他

杀猪的万隆,还想干一票

作者:赵一川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自从三年前那场父子反目大戏之后,万隆很久都没消息了。这几天,他在新闻里又活跃起来。据万洲国际公告,其计划分拆子公司史密斯菲尔德在美国独立上市,如果上市成功,万隆旗下将拥有三家上市公司(其余两家是万洲国际和双汇发展)。万隆今年84岁,虽然早就有过退休传闻,但权柄始终没有旁落,至今仍牢牢掌控着“双汇系”。真是老当益壮。史密斯菲尔德曾是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商,2013年,万隆花了71亿美元将其收购,成为万洲国际的子公司。第二年,万洲国际在港股上市,万隆的猪肉生意一举坐大。当时之所以收购,是万隆认为双汇在国内有庞大的分销网络,而史密斯菲尔德有产品和技术优势,强强联合,这笔交易很划算。之后多年的确如此,史密斯菲尔德成了双汇的“供应商”,向国内市场供应了大量冷冻肉制品。在万洲国际的报表上,史密斯菲尔德的营收占比,一度还超过国内公司,占据大头。如果一切都这么和谐,就好了。2013年的那场收购,有几个点值得提一下。第一,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对当时的双汇来说,是一场“蛇吞象”交易。仅在营收规模上,史密斯菲尔德就要大不少。第二,万隆用于收购的71亿美元,基本都是借来的。第三,这笔交易造成了万隆父子的裂痕,为后来翻脸埋下种子。当时作为万隆长子的万洪建,是严重不赞同收购的。而参与交易全程的,则是次子万宏伟。万隆对两个儿子的天平,可能由此出现倾斜。某种程度上,这场收购不仅影响了万隆父子关系,也改变了双汇的发展轨迹。为了尽快填补71亿美元的债务窟窿,万洲国际在重组史密斯菲尔德之后,于2014年迫不及待地赴港上市。不过当时一波三折,万隆起初搞的声势浩大,募资规模也很高,不料遭到市场冷遇。上市不得不推迟。后来主动降低调门,大幅缩减募资金额后,万洲国际才总算上了市。而更要紧的,是父子关系,以及背后的接班问题。万洪建早在1990年就进入双汇,从基层岗位干起,跟着父亲打天下。随着万隆年事日高,长子继承,似乎异议不大。2018年,万洪建和万宏伟均进入公司核心层,如果不出意外,万隆早晚会顺利交棒。但问题是,这么多年下来,万洪建对父亲的经营战略,其实是有疑议的。比如反对收购史密斯菲尔德,万洪建认为中美肉制品市场传统不同,协同性没那么高,双汇借巨债收购纯属豪赌,万一失败将一无所有。即使在收购之后,万洪建也认为,双汇与史密斯菲尔德进行关联交易,从对方那进口大量冷冻肉,违背了双汇主做冷鲜肉的传统。不仅大量消耗双汇自身的资金,还影响了双汇在国内的市场策略。总之,父亲“重美轻中”的发展战略,他并不认同。只不过当时万洪建比较隐忍,当然也慑于万隆的巨大威望,没有公开点出双方的矛盾。一直到2021年6月,火药桶终于炸了。由于在万洲国际CEO人选上的分歧,万洪建当着万隆的面怒砸办公室,随即被保安控制。同样盛怒的万隆,很快免去长子的一切职务,将他踢出了公司。据万洪建所称,他表示矛盾是长期累积的结果,自己和父亲在公司发展战略上有巨大分歧,不仅公开指责万隆在公司业务上的做法,甚至还抨击其个人品性。二人彻底决裂。这个接班人,显然出局了。后来万隆果断调整了管理层,有意识扶次子上位,并表示会在合适时机“传位”。目前,万宏伟担任万洲国际执行董事兼董事会副主席——此前这个职位正是他的兄长的。除了人事上的震荡,这两年双汇系的业绩也在承压。因猪周期持续下行,万洲国际和双汇发展深受波及,营收和利润呈下滑态势。为了聚焦主业,双汇发展还在2020年剥离了地产业务。万洲国际同样忙着降本增效,不断关闭旗下经营不善的农场,今年一季度,净利润终于止跌。好在这轮猪周期迎来改观,从5月中旬至今,猪肉价格大体持续上涨,同时养殖端成本下降。从今年半年报预报来看,上市猪企们的业绩改善明显,至少阶段性熬出了头。外部行情改善,内部权力系统趋稳,在这样的局面下,万隆决定将史密斯菲尔德独立出来,冲击上市。也许他觉得,独立上市能获得美股投资者更合理的估值,不受国内市场的干扰,从而更好给美国业务输血。但对港股万洲国际而言,被剥离了这个子品牌之后,吸引力要打个问号。毕竟,当年万洲国际火急火燎地赴港上市,正是冲着史密斯菲尔德这个金字招牌的。没了儿子反对的万隆,这次能不能拿到他想要的结果?*题图
7月23日 下午 7:54
其他

43亿办婚礼,印度首富咋想的?

作者:杨梅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每张请柬的价值约合5万人民币,100多架私人飞机接送游客,伴郎和亲友团的伴手礼是25块价值超170万人民币的定制腕表,婚车劳斯莱斯库里南上铺满了黄金薄纱,女眷们佩戴板砖一样巨大的祖母绿,新娘装扮成一座行走的钻石山……尽管不婚浪潮席卷全球,但亚洲首富穆克什·安巴尼的小儿子阿南特·安巴尼的一场旷世婚礼,还是让全球的社交媒体陷入空前狂热。阿南特·安巴尼出生于1995年,是一个典型的富三代。他的祖父德鲁拜·安巴尼开创了现如今印度市值最高的商业集团信实工业(Reliance
7月20日 下午 10:08
其他

宗馥莉搞不定娃哈哈

作者:郭儒逸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一张网络截图,把娃哈哈和宗馥莉送上了热搜。今天,据一封网传的辞职信称,宗馥莉将辞去娃哈哈集团副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务,不再参与经营管理。信的落款是宗馥莉,时间是7月15日。至于辞职的理由,是宗馥莉认为在父亲宗庆后去世后,娃哈哈部分股东质疑其经营管理的合理性,导致她无法履职。截至发稿,辞职信真伪还没确定,不过从媒体采访到的口径中看出,这件事不是空穴来风。相关方也表示,正在进一步核实。宗馥莉从2021年担任上述职务,距今两年半时间。如果辞职属实,则距宗庆后去世还不到五个月。过去多年,娃哈哈集团的股权结构一直很简单,第一大股东为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背后是杭州国资,持股46%;宗庆后持股29.4%;职工持股会持股24.6%。网传辞职信称,是上城区政府和部分股东对宗馥莉提出质疑,按照这个股权结构来看,这个“部分股东”只能是宗家之外的另两大股东了。娃哈哈集团的这个股权结构,可能让外界感到意外。作为娃哈哈的创始人,宗庆后一直牢牢掌控着公司,但他直接持股比例并不是最多。从渊源上说,娃哈哈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这可能为后来当地国资持股埋下伏笔。宗庆后也想过拿回这部分持股,2006年双方就商谈过,到2023年,杭州上城国资就转让娃哈哈股权进行招标,不过没有后续。至于职工持股会,其实娃哈哈早在2003年就实现全员持股,股东数上万。2018年,娃哈哈集团职工持股会作为回购方,将所有员工持股买回。于是,娃哈哈集团的股权结构就三足鼎立,保持至今。在宗庆后时代,虽然他不是最大股东,但如果算上职工持股会的持股,合计将达到54%。拥有绝对话语权。当然,前提是职工持股会始终保持“一致行动人”的角色。这一点,对带领队伍打江山的宗庆后而言,应该不难办到。今年2月宗庆后去世,他的股份并没有被宗馥莉直接继承。宗馥莉在2021年担任集团高管后,陆续接手了娃哈哈旗下不少公司,但还没有染指娃哈哈集团的股份。她对娃哈哈的掌控力,以及国资股东和职工持股会是否完全认可这位接班人,可能还存在疑问。就职业履历而言,宗馥莉已经是娃哈哈的“老人”。她从2005年就接触一些业务,先后管理过童装、日化、宏胜饮料、国际化业务以及市场营销等,并在2021年成为宗庆后的副手。外界一向把她视为娃哈哈的接班人,宗庆后也多方栽培,力挺女儿。因此,娃哈哈的传承本来不应该是个问题,但现在看还是生了变数。不同于父亲,宗馥莉对公司内外事务,有着自己的一套想法。她在2018年高调成为娃哈哈品牌公关部部长,第一时间便更换了品牌代言人,拥抱年轻化。此举当时还引发一波争议。在她的主导下,娃哈哈的营销策略向年轻人靠拢,比如频推新品、跨界联名等,只是效果一般。娃哈哈始终难有新的爆款单品出现。还有就是对待上市的问题。宗庆后执掌期间,他对上市始终兴趣不大。而宗馥莉逐渐走到前台后,却公开表示,上市是个非常正常的举动。她认为,上市公司治理规范,有利于与合作伙伴进行谈判。在新的行业环境下,任何一个企业要取得大发展,都离不开资本手段的操作。除此之外,宗庆后在世时,也提到过父女管理风格上的不同。比如,海外留过学的女儿人情味不足,裁员很果断。有时候宗馥莉裁掉的人,他还要亲自再悄悄请回来。很难说宗馥莉的这些举措完全错误,毕竟娃哈哈的确需要革新,但当一切没有转变为实际的业绩时,说服力就要大打折扣了。与之相应的,就是宗馥莉的个人权威,没能在公司内部得到足够确立。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此次事件走向如何,宗馥莉都很难和娃哈哈完全切割。原因就在于娃哈哈体系太庞大了。虽然宗家人在娃哈哈集团层面持股不高,但在围绕娃哈哈的众多上下游企业中(如代工、印刷、包装、营销和物流等),其持股比例要更高。典型例子是宗馥莉直接掌握的宏胜饮料,宗庆后就称之为“她的公司”,如今宏胜饮料营收已是百亿级别,利润率甚至比娃哈哈还高。不过,就在网传辞职信的当口,宏胜饮料管理层也发生变动,宗馥莉的职位由董事长变更为执行董事。她的母亲施幼珍,则退出董事席位。背后一定发生了点什么。自古二代坐江山都是门学问,不仅要平衡勋旧与新贵,还要能守成懂革新,更重要的是在对手环伺下保住基本盘。不至于掉队。宗馥莉获得了接班的机会,但内外给她的容错空间貌似都不大,她的头衔至今还是副董事长,也许能说明点问题。娃哈哈的这场大戏如何继续,应该很快会揭晓。*题图
7月18日 下午 5:48
其他

温州前首富,手头紧

作者:赵一川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眼下,首富们手头紧不是新鲜事,这一次轮到温州前首富。就在几天前,房地产上市公司新湖中宝官宣了一则消息,其从四家银行获得95亿意向性授信额度。先不说实际能拿到多少,光这个象征意义,就不知道让多少房企羡慕了。别看新湖中宝名头不咋响,它原来的老板在资本市场上却赫赫有名,那就是现年65岁的温州商人黄伟。之所以说是“原老板”,是因为新湖中宝如今有新的实控人——浙江衢州国资。而衢州国资持有的新湖中宝股权,就是黄伟为回血卖出去的。黄伟当过温州首富,去年的胡润百富榜上,他和妻子以185亿元身家排在第290位。他执掌的“新湖系”,是老牌民营资本集团,新湖中宝就是最重要的运作平台之一。这些年,不少曾呼风唤雨的民营系资本纷纷凋零,但新湖系仍然顽强存在,不得不说有一套。当然,黄首富还是感受到足够的寒意的。新湖系多年来有两大支柱,地产和金融。这两样,算是把buff(效果)叠满了。新湖中宝是地产运作平台,而另一家上市公司湘财股份,是其金融业务核心。湘财股份的主要资产是子公司湘财证券,就是做证券投行业务。房地产行情自不必说,今年一季度,湘财股份净利润也暴跌40%,如此看来,新湖系这两条腿都不好迈。于是在资金压力下,这位温州前首富,不得不走上“卖卖卖”的路子。2021年,新湖中宝的注册地迁移到衢州,这让黄伟与当地搭上了线。去年2月,新湖中宝约10%的股份被转让给衢州国资,套现22亿。今年1月,黄伟又转让给对方更多股份,作价30亿。从转让价格来看,黄伟不占任何便宜,几乎是以十多年来的最低股价卖出。这两笔交易下来,他回笼超过50亿资金,也丢掉了新湖中宝的实控人地位。转手湘财股份的股权,也是类似操作。据湘财股份近期发布的一份公告,持股其17%的新湖系股东,为抵偿一笔32亿的债务,将这部分股权“割让”给了对手方。和新湖中宝不同的是,新湖系总算保住湘财股份大股东的位子,黄首富稳住了这块基本盘。不光卖上市公司的股权,大概从2019年开始,黄伟旗下公司就开始甩卖资产套现。给他接盘的,包括融创和绿城等业内公司。尽管如此,仍能看出新湖系对资金流的渴望,比如在去年,新湖就连发几笔中票和债券融资,足足拿下近40亿救急钱。看这些昔日的资本大佬忙着闪转腾挪,会有一种恍惚感。毕竟他们的风云故事在市场上流传甚广,当转折到来时,反差显得尤为强烈。新湖系一度很知名,但老板比较低调。在公开场合,很少见到过黄伟的身影。他早年做过老师,然后下海从商,人生从此开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伟靠摆眼镜柜台赚到第一桶金,接着投身刚起步的股市,通过转卖股票认购证完成资本积累,据说这一笔他挣了800多万。在那个年代,这无异是天文数字。1994年,黄伟创办新湖集团,进军房地产。从2000年开始,他的实业和资本版图不断扩张,先后拿下新湖创业、哈高科(后改名为湘财股份)、中宝股份(后改名新湖中宝)等上市公司,此外还入股多家银行、保险等公司。一手地产,一手金融,玩的风生水起。除了这些传统生意,黄伟也没放过热门风口。过去几年,新湖系投资过P2P、网贷乃至区块链,其中不乏大手笔。在地产界,玩多元化这么溜,大概能直追恒大了。这些操作,让外界对新湖系形成一种印象——相比地产主业,可能搞资本更娴熟。回顾新湖的发迹史,确实能看出一些端倪,比如其参控股的银行为地产项目输血,高比例质押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投资收益一度支撑业绩等。和一些稳妥的头部地产公司相比,新湖显得格外另类。不过,这种模式是存在于特定的政策和行业环境中,一方面房地产多年狂飙,另一方面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曾被明确鼓励,对嗅觉灵敏又大胆的黄伟而言,他只是跟进了彼时的风潮。也许新湖系的风险在于,摊子太开、步子太大,等到大环境剧变,就是兑现账单的时候。某种程度上,首富们的成功都是相似的,危机来临时扒开一看,暴雷的原因也无非那些。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和聚焦主业却高杠杆扩张的房企相比,现在的新湖系貌似没那么惨。去年和今年一季度,新湖中宝仍维持盈利,加上地方国资的扶持,融资端也有了起色。还是股东身份的新湖,能缓一口气。但黄首富另有苦恼之处——今年6月份新湖期货IPO被终止,在此之前,同是新湖系的邦盛科技(做大数据业务)IPO也折戟,他打造新的资本平台的想法暂告破灭。多年顺风顺水,终于遇到了坎。*题图
7月16日 下午 8:09
其他

又一个首富,被房地产击垮

作者:杨梅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出让掉自己一手打拼的家居帝国,并没有让车建新(曾用名车建兴)摆脱困境。上月,他所实控的红星控股(全称红星美凯龙集团有限公司)因无力偿债,已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红星控股现如今是家居龙头红星美凯龙(A股:601828;港股:01528)的第二大股东,由车建新与妹妹车建芳全资控股。上个财年,这家公司净亏损271.85亿元,总负债为325.25亿元,一年内到期的债务超过60亿元,账上的不受限货币资金仅剩下1.1亿元。这已是车建新断臂求生、全力自救的结果。作为“红星系”商业帝国的创始人,为了填补红星控股的债务窟窿,这三年里,他先后卖了红星地产的股份、美凯龙物业股权,甚至连红星美凯龙的实控权也旁落,将所持美凯龙29.95%股份出让给了建发股份,总共套现140亿元。但始终回天乏力。车建新的财富故事为外界熟知。传闻中,他出生于江苏常州市的一个农家,最早是一名小木匠,靠着借来的600块钱启动创业,创办了国内首批家居专卖商城,最终打造出一个家居连锁帝国。鼎盛时,红星美凯龙开出了300多个家居Mall,超过王健林的万达。尤其是红星美凯龙2018年在A股上市之时,作为“中国家具零售A+H第一股”,其在资本市场一时风头无两,两股总市值最高超过千亿元。车建新的身家也水涨船高,2020年一度高达430亿元,成为江苏常州首富和行业首富。短短四年,一方首富又因何深陷债务困局呢?又是熟悉的配方和熟悉的套路:杠杆经营+入局房地产。与外界印象中车建新做的是家居零售生意不同,他实际上更像一个商业地产商。他旗下有三个平台:红星控股、红星美凯龙和红星企发(全称重庆红星美凯龙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拥有红星地产和红星置业两个地产平台)。红星美凯龙作为核心业务,负责家居卖场运营。但它并非简单的家居渠道商或者零售商,而是一个地产运营商+平台服务商。公司只负责做商场管理,不做具体经营,为入驻的品牌商提供“统一的营销、统一的售后服务、统一培训”等服务,从而收取租赁和管理费用。换句话说,车建新做的是收租或者房东的生意,具有典型的商业地产特征,只不过专注于家居建材领域,进行特色连锁经营而已。红星美凯龙快速发展时期,正是商业物业费暴涨的时期,这种先行一步,让车建新迅速将红星美凯龙复制到各大城市,且吃尽了最初的地产红利。然而拿地、招商收租、运营、物业资产化、抵押、再买地,看上去是一个闭环,实际上每一个环都很重,对资金链的要求有多高可想而知。车建新对房地产的执念远不止于此。早在2007年,他便提出“复合地产”模式,即以家居卖场立项拿地,再进行开发住宅项目,这些都曾被外界解读为公司快速寻求现金流的方式。两年后,他成立红星企发。不同于红星美凯龙主要以自持物业、自建卖场为主,顺带“圈地”搞搞房地产;红星企发利用红星美凯龙的影响力,在家具城周边获取商业住宅项目,进行商业地产住宅的开发、运作及销售。2017年,国内地产行业一片向好,车建新在公开发言中表示,家居行业市场份额很小,很难做到千亿规模,而地产行业前三名都是五千亿规模以上。他叹息自己走了二十年专业化的冤枉路,才登上地产行业的晚班车。次年,他喊出千亿目标,开启大举拿地的模式。2019年,车建新又创办房地产中介经纪平台美凯龙爱家,试图比肩链家。在地产行业的黄金十年里,车建新的这一套很奏效。孰料,房地产行业遇冷很快就来了,雄心勃勃的车建新却并未意识到其中的危机。2020年,他依旧耗费47亿重金,接手了孙宏斌抛售的金科股份。这一年,他全年拿地金额168亿元,旗下的红星地产规模达到顶峰,全年销售额达654亿元。红星控股大幅扩表,2020年底总资产达2678.62亿元,接近美凯龙的两倍。繁荣的背面,是债务的不断膨胀。2020年底,红星控股债务总额超过1960亿元。之后,房地产大周期下行叠加疫情影响,红星系的家居、地产板块业绩双双倒退。车建新终于意识到危机,开始甩卖旗下的资产,以图自救。2021年,红星控股将旗下7家物流子公司以23.12亿元出售给远洋资本,以40亿元出售了红星地产70%的股权,以6.96亿元的价格将美凯龙物业80%股权转让给了旭辉永升。“减肥瘦身”之外,他还曾通过发债、转让债权等方式缓解资金问题,多次尝试新零售线上转型,自己亲自下场尝试过直播带货。巨额债务面前,想及时刹车调头,何其不易?一切都没有扭转最终的命运,去年6月,为摆脱困境,车建新卖掉红星控股所持红星美凯龙29.95%股份,换来62.86亿元资金,从此失去自己打拼多年的上市公司实控人位置。但红星控股最终还是没熬过去。企查查等平台信息显示,2024年以来,红星控股被执行总金额接近20亿元。公司多次遭遇股权冻结。车建新和陈淑红所持公司股份均已被司法冻结。一方首富债台高筑,近几年也算不上新闻,车建新的败局仍让人唏嘘感概。他本是寒门贵子的典型,凭借着个人努力,完美踩中了时代上升的节点,由农家小木匠一刀一枪打拼为行业霸主。他最初的品牌型商业地产模式,曾是商业创新的典型,2014年被哈佛商学院选为商业案例。总结起来,他错就错在没能及时的去杠杆,将企业发展重新拉回自己正常的轨道上来。然而,这样过于激进,一味追求规模扩张的首富,又何止车建新一个呢?他们的命运终局,又最终如何?*题图
7月14日 下午 10:10
其他

卖油的金龙鱼,你还好吗?

作者:陈思美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粮油第一股”金龙鱼(300999.SZ),遭遇了严重的信任危机。随着“油罐车混装”事件持续发酵,金龙鱼也被卷其中。7月9日有博主发布视频称,根据行车轨迹,涉事车辆曾在金龙鱼旗下工厂卸货。尽管公司对此做出回应,但最终调查结果没有出炉前,二级市场情绪消极,7月10日金龙鱼股价一度跌超8%。这对金龙鱼无疑是雪上加霜。近三年来,这家昔日被资本热捧的粮油巨头,正深陷增长烦恼,业绩萎靡、股价遇冷,市值较最高点时的7800多亿,跌去6000多亿,股价跌幅超80%。金龙鱼全称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囊括金龙鱼、胡姬花、香满园等多个品牌,身后背靠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家族,是丰益国际集团旗下控股子公司。目前由郭鹤年的侄子郭孔丰掌舵。郭鹤年是最富盛名的华人富豪之一,其商业帝国横跨糖业、地产、酒店、金融、传媒等等多个领域,享有“亚洲糖王”、“香格里之父”等美誉,稳坐马来西亚首富二十多年。粮油是郭氏家族重要的一块商业版图,早在1988年,负责家族大豆油业务的郭孔丰便前往深圳开发中国市场,与中粮合作投资了粮油企业南海油脂工业公司。2005年,叔侄联手成立益海嘉里金龙鱼,专攻内陆市场,与中粮旗下的福临门成为竞对。成立后,公司借助自身资本力量,很快便通过并购等手段打通产业链中下游,成为中国油脂市场的绝对霸主。作为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金龙鱼的营收曾一度是贵州茅台的两倍,市场一度看好这只“金鱼”。尤其2020年10月金龙鱼登陆资本市场后,犹如鱼跃龙门,三个月市值暴涨6500亿元,成为投资者疯狂追捧的“香饽饽”。然而,高光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净利连续三年大幅下滑,投资机构接连撤出,股价跌跌不休。尤其2023财年,其营收净利双降不说,扣非净利跌幅达58%。背靠巨贾,在叱咤中国粮油行业30年的金龙鱼,似乎快要游不动了。数据显示,相较上市之初,金龙鱼的股民已减少过半。粮油米面具超强的刚需属性,且金龙鱼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按理说境遇不该如此惨淡。但认真梳理一下财报,就会发现,这并非一门赚钱的生意。粮油米面行业属性就是薄利多销,门槛低。近四年为例,金龙鱼的毛利率最高不过在10%左右,最低不足5%;净利方面去年更是低至1.11%。与同属“四大神水”的茅台和海天酱油,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此外,近些年行业竞争也愈发激烈,鲁花、福临门等行业龙头的崛起,对金龙鱼产生了不少压力。极低的毛利率,也使得让金龙鱼对原材价格变化极为敏感。如2020年以来大豆价格持续上涨,就给金龙鱼的业绩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而为了应对成本端变化大量储备原料,却又拉低了其净利。如2022年,金龙鱼的536亿元存货中,就有251亿元为原材料。值得一提的是,金龙鱼近些年还一直使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然而成果惨淡,2020年公司套期保值业务亏损了35.5亿,2021年亏8.4亿,2022年又亏了2.44亿。另外,金龙鱼一直采取的是重资产运营的方式。与传统印象中的卖油、米、面等厨房食品不同,金龙鱼为了建立护城河,长期以来一直着力于产业链垂直整合。它不仅把手伸向上游,从事农副产品的加工,还将豆粕、米糠等副产品变成饲料,甚至通过油脂科技工艺产生相关产品。从营收结构看,2023年其厨房食品实现营收1476亿,营收占比高达58.7%,饲料和油脂业务总的营收为1022亿,营收占比40.7%。这种模式,好处在于能迅速凭借规模效应,成为行业巨无霸;劣势在于需要大量的资金维持。财报显示,金龙鱼的负债率常年保持在60%左右,债务压力已经凸显。另外,如果从多品牌、多品类等细分方面来看,金龙鱼实际上真正能守江山的大品牌还是有所欠缺。自2015年起金龙鱼不断寻求新的增长曲线,这一年它推出了酱油品牌“丸庄”,但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效益增长。醋、料酒、酵母、植物肉等产品,金龙鱼也均有所涉猎,效果均不尽人意。2022年起,金龙鱼也开始尝试预制菜、中央厨房等半成品食材的加工业务,推出“丰厨”这一专属品牌。仅仅是在去年上半年,金龙鱼在丰厨板块的研发上就投入1.14个亿。客观来说,预制菜与金龙鱼的主营业务,其实可以产生比较好的结合。但目前,预制菜和中央厨房依然是竞争激烈的状态,金龙鱼这些尚在初期建设阶段的项目能否突围而出,尚未可知。金龙鱼,寻求新增量的道路依然曲折。另外,口碑问题也在困扰着金龙鱼。今年315前夕,金龙鱼遭遇知名职业打假人王海对其旗下五常大米产地为假的质疑。现如今,又陷入“油罐车混装”舆论危机。这些负面舆情,多多少少对其后续经营产生干扰。好在,作为一家拥有雄厚外资且知名度极高的巨头,金龙鱼依旧保有逆袭的资本和条件。今年,金龙鱼创始人郭鹤年已101周岁,他的侄子郭孔丰也已75岁。企业交接班问题尚不明朗的前提下,两位老将还能够为金龙鱼发展再续辉煌吗?一切尚需拭目以待。*题图人物为郭鹤年,购买于视觉中国——END——董明珠,赌对了胖东来,舆论封神考王健林的好哥们,也缺钱了?
7月10日 下午 9:30
其他

胖东来,舆论封神考

作者:赵一川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1996年,中央电视台播过一个专题片《三兄弟的故事》,讲的是三个河南小伙的创业经历。这应该是于东来第一次接触媒体,一上来就整个大的。当时他在河南许昌开店不久,做糖烟酒的零售生意。中央电视台之所以要拍这个片子,是因为之前于东来哥仨去了趟北京,他们给中国航天基金会捐了2万块钱,要声援支持国防建设。在那段古早视频里,于东来还很青涩,他读书不多,镜头前讲的都是自己理解的家国大道理。年纪轻轻,就有一家国家级媒体专程上门拍摄,在那个年代也是非常罕见了。于东来的店叫望月楼胖子店,是借了哥哥一万块钱开的。在那之前,他干过一些零工,但都做不长。这家胖子店,就是后来的胖东来。胖子店很快在许昌有了名气,主要是老板老实厚道,不卖假货。央视这个片子对于东来生意的影响,已经不可考,不过无异于一次高级广告,堪称胖东来最早的舆论流量。现在,胖东来已是国内零售界顶流,并成功破圈。它的经营理念被同行争相模仿,于东来本人也备受追捧,只言片语都成了业界“圣经”,至于胖东来在河南的大本营,热度更直逼星级景区,接待了一波又一波前去膜拜的人。那么,胖东来的舆论形象,到底怎么一步步起来的?在互联网还不普及的年代,做生意,口碑很重要。从发家开始,胖东来一直盘踞在许昌和新乡,和当地人生活密不可分,它的口碑就是在当地人中相传的。作为胖东来的“自来水”,当地人给了这家公司很大支持。1998年,于东来遭遇创业以来的最大挫折,因一起与黑社会成员的纠纷,胖子店被付之一炬,死亡8人。这起案子震惊一时。很多人同情于东来,不少人还从外地赶来,表达支持。媒体就报道过一个例子,说有老人鼓励于东来不要倒下,为此愿意拿出自己不多的积蓄,帮助胖东来重新开张。这是胖东来在舆论层面,很早的一次正面亮相。这起惨案也许改变了于东来,回报当地顾客,成了他做生意的一个目标。后来胖子店重新开业,脑袋灵光的于东来第一次将“量贩”模式引入许昌,在当地可以说闻所未闻。2002年元旦,“胖东来生活广场”正式开业,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这是许昌最大的大型综合超市,开业第一年的营业额就达到5亿。查考过往资料,大约也是在2002年前后,外界就有了对“胖东来现象”的讨论。只不过由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并不发达,胖东来那时还没有太大声量。此后几年,胖东来模式不时出现在各种报道和研究文章中,开始为日后的舆论爆发做准备。2005年,胖东来第一次向外扩张,进入河南新乡。然后它几乎没再扩张过,不仅不走向全国,连河南其他地方都不愿去。这样的经营思路,自然越来越引发业界好奇——别人都是争着做大做强,但胖东来太另类了。不搞大举扩张,那就把区域市场做到极致。胖东来牢牢占据当地零售市场份额,最关键的还是口碑,滚雪球般壮大。这时候,河南当地和全国性媒体越来越多关注这家公司,将其作为一种成功的零售模式来讨论。胖东来在舆论层面的第一次高峰,出现在2014年。那年9月15日,于东来发了条微博称,未来3年胖东来只保留一家店,其余全部关闭。这就是闹得沸沸扬扬的胖东来闭店风波,外界还传出胖东来要倒闭的声音。其实胖东来当时活得不错,2013年时营收做到了70多亿,算下来单店的盈利能力,比永辉超市等强得多。于东来没说闭店的理由,可能是当时身体不太好,生意做得不开心,这在后来的采访中能看出端倪。那索性一关了之。不过风波最终平息,胖东来没有闭店。而这也被评为2014年度国内零售业十大事件之一。第二次流量高峰,是在2016年。这年9月初,胖东来新乡大胖店开业,引起轰动。据媒体报道,开业当天9小时内就迎来6万顾客,店外周边大量顾客聚集,还出动了几十名警察维持现场秩序。彼时正值互联网新零售风靡、实体零售被看衰,这一年盒马鲜生上海开出首店、步步高梅溪新天地开业,然而胖东来的热度却居高不下。从当时百度搜索指数(PC端+移动端)上看,胖东来的搜索频次,要远超过同期的盒马鲜生。可以说,移动社交媒体加速了胖东来舆论形象的建立。2017年,雷军亲自去河南“朝圣”胖东来,赞不绝口。同一年,京东超市开启为期一周的百城行活动,刘强东把第一站定在许昌。很明显,就是冲胖东来去的。这些互联网大佬的举动,某种程度上也给胖东来做了背书。而让胖东来真正全网出圈的,是2020年疫情爆发时的捐款之举。2020年1月底,胖东来宣布捐款5000万抗击疫情,于东来也在社交媒体号召为抗疫做出贡献。同批捐款的,是BAT等互联网巨头,身在其中的胖东来有点格格不入。除了捐款,胖东来还宣布所有蔬菜按照采购成本价销售,旗下三家医药超市24小时不关门,凡因抗疫牺牲的员工,公司将给予至少200万赔偿金。只扎根四线城市的胖东来,由此被更多人熟知。其“反传统商业逻辑“的企业文化,以及于东来个人以往的捐款救灾事迹,开始在网上广泛传播。2021年7月,胖东来再次火遍网络。当时河南遭遇水灾,胖东来大本营也身处灾区。除了宣布捐款1000万,于东来本人带领救援车队和物资亲自救灾。社媒上传播的细节,还包括胖东来安排受灾民众吃喝并在店内过夜,超市蔬菜均按成本价销售等。有网友感慨说,很高兴以这种方式认识了胖东来,这种企业家赚多少钱都开心。到这里,于东来的舆论形象,差不多完全立起来了。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捐款抗灾,同样是获得泼天流量,并非所有公司都得以成就,有的差点被反噬。胖东来是至今没塌房的那个。从2022年之后,胖东来虽然不常成为舆论焦点,但网络关注度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个时期,关于胖东来模式的讨论密集增多,于东来逐渐有了零售界“传道教父”的架势。今年以来,胖东来的网络热度持续走高,并在3月份到达有统计来的顶点。这几个月,整个零售业界最热闹的,莫过于胖东来走出河南,去帮扶陷入经营困境的同行们。永辉超市、步步高、中百等等品牌,都纷纷向胖东来求助。而在调改之后,这些帮扶门店大多有了很大改观。就在各大电商巨头因增长见顶而大打价格战时,胖东来却靠着自己的生意逻辑,给一些濒危品牌续了口气。很难想象,一家远在四线城市的区域品牌,如今拥有了巨头都羡慕的流量优势。果然,不是实体零售不行,是你的实体零售不行罢了。起初我觉得胖东来只是家网红公司,于东来就是个网红企业家,这家公司呈现在网络上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自家生意。但现在发现,这是家很有商业个性和定力的公司,如果连同行都折服,那不得不说于东来还是有一套。其实胖东来封不封神不重要,看多了过去几年的主流商场,现在多个异类挺好的。*图片来源
7月5日 下午 8:19
其他

去世的江苏钢铁巨富

作者:郭儒逸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一个民营钢铁帝国,刚刚失去了领袖。6月30日凌晨,江苏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因病逝世,让这个国内最大民营钢企陷入震动。沈文荣今年78岁,是沙钢的灵魂人物。他执掌这艘商业巨轮40年,截至今年一季度,沙钢集团净资产达1100亿,去年营收超过1500亿、净利润21亿,其粗钢产量仅次于宝武、鞍钢以及河钢集团,在民营钢铁企业中居首。此外,沈文荣还实控沙钢股份和抚顺特钢两家A股上市公司,截至7月1日收盘,总市值合计近200亿。作为钢铁业界极具话题性的人物,沈文荣1946年出生在江苏沙洲县(后改称张家港市),中专毕业后进入当地一家轧花厂担任钳工。上世纪七十年代,这家轧花厂投产一个小型轧钢车间,成为沙钢集团的前身。1984年,业绩出色的沈文荣升任厂长。这家钢铁厂在当时还是集体所有,张家港为代表的苏南集体经济模式曾叫响全国,沙钢便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中崛起。1992年,钢铁厂正式更名为江苏沙钢集团,在沈文荣主导的改制下,沙钢2004年实现私有化。此后又经历多次股权转让,沈在去世前大约持有沙钢集团54%的股份,为实控人。钢铁如今是国有和民营企业充分竞争的行业,但从一家小型集体企业转向民营巨头的历程中,沙钢堪称在市场缝隙中成长。沈文荣的商业个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胆大敢赌,早年从窗框钢入手,很快打开市场。随后又冒着内部劝阻和失败风险,斥巨资升级转型,进入新的钢材领域。就是在这样的强势带领下,沙钢步步壮大。过去二十多年,国内钢铁行业经历几轮周期波动,沙钢搭上过行业高光的顺风车,也在行业低谷时不得不转型求存。如果要观察这个行业的浮沉,在钢铁国企之外,市场化的沙钢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当年完成民营改制之后,沙钢便走上兼并重组的道路。在沈文荣看来,这是钢铁企业跑马圈地的重要方式。2005年出台的钢铁产业政策,也提出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方向,于是业内便掀起一轮并购重组潮。沈文荣的目标,从省内扩展到省外,沙钢一连将几家地方性钢企收入囊中。这些收购让沙钢的规模迅速做大,但作为一家民企,其中的艰难也不难想象。钢铁市场曾由国企主导,这种行业惯性遗留很久,另外又涉及地方重大经济利益和就业稳定,因此并购难度不会小。沈文荣能从中坐大,手腕和魄力可见一斑。这种并购思路,沈文荣后来也做过反思。钢铁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并购扩张见效很快,但花钱也多,同时还推高了负债率。沙钢股份2011年在深交所借壳上市,但此前很长一段时间,登陆资本市场始终是沙钢的一个难题。从效益指标上看,沙钢在九十年代就符合上市标准,其也早早提出上市申请,但一直没能如愿。现在回头看,不能快速上市对沙钢是个“双刃剑”——当年沈文荣认为民营钢企上市比较难,而国营钢企两三百亿规模就可以上市。但他也承认,相比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进行兼并重组,要更容易一些,不需要经过公开披露。此外,不上市也意味着财务数据不必公开,负债扩张的沙钢或许会少些麻烦。在沙钢近年的并购案中,有两笔值得一说。一是2018年沈文荣耗资44亿,拿下东北特钢旗下的抚顺特钢。彼时东北特钢连续亏损,陷入困境,并多次市场违约。为了寻求沙钢接手,当地官员亲赴沙钢会见沈文荣,最终这笔交易成为国企市场化破产重组的一个样板。二是2022年与复星就南钢股份的交易,沈文荣同样被看作白衣骑士,急于套现的郭广昌亲自拜会沈文荣,希望对方促成交易。这应该是沈文荣最引以为憾的一次并购,沙钢在付出极大诚意后,却遭到第三方“截胡”,最终错失这笔优质资产。据称沈文荣当时气愤异常,不惜与复星对簿公堂,直到去年10月双方才告和解。其实偏爱并购重组之外,在沙钢的创业史上,沈文荣也动过别的念头。2015年钢铁行业寒冬,沙钢股份陷入亏损。沙钢先后打算通过资产重组,转型进入新能源汽车和大数据行业,但两次重组都没能成功。沈文荣的钢铁和非钢铁双主业设想,最终落空。不过尽管如此,经过多年发展,沙钢集团仍建立起庞大的商业版图,涉及钢铁、金融、物流、新材料及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并且常年入选世界500强。有意思的是,沈文荣曾与郭广昌讨论多元化经营问题,他一度表示自己即使有了实力,也不会像郭广昌那样。某种程度上,他“食言”了。作为民营钢企巨头,沙钢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就是接班人。沈文荣公开表示过,沙钢并非家族企业,无论是何种所有制企业,都要聘任最优秀的人。其子沈彬从2016年成为董事长,正式走向前台。另外一个儿子沈谦,也在沙钢投资控股任要职。在沈文荣之后,儿子们和创业“老臣”支撑起了沙钢的大局。如今行业下行、业绩承压,失去幕后掌舵人的沙钢,可能迎来创业几十年的最大变数。*图片来源
7月1日 下午 9:57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香港千亿大亨,开始节衣缩食

作者:陈思美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谈起香港财富传奇,绕不开郑氏家族。尤其是家族第一代话事人郑裕彤,大名可谓响遍华人圈。传闻中,他“赘婿”出身,由学徒做起,将从岳父手中继承得来的一间金铺,做成了市值千亿的上市公司周大福(01929.hk)。他还掌控着香港最大的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公司之一的新世界发展集团(00017.hk)。近半个世纪来,左手珠宝,右手地产,让郑氏家族成为叱咤风云的香港商业巨子,与李嘉诚、郭得胜、李兆基并称为“香港四大豪门家族”。数代传承,这个家族积累下了巨额的财富。前首富许家印2008年陷入资金链困境时,也是靠郑裕彤等人出手认购恒大地产股份,才挺过难关于次年成功上市。去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上,郑氏家族以28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59亿)位列香港第三富豪。然而,环境变化、经济周期下行,顶豪家族也遇上了坎儿。郑氏家族目前由郑裕彤之子郑家纯掌舵,旗下4家上市公司,产业横跨房地产、珠宝、酒店、基建等诸多领域,其中新世界发展和周大福珠宝集团始终是最重要的两大板块。但目前,这两大主业都遭遇到了一定挫折。先从周大福说起。按理说,这两年金价疯长,周大福也该业绩节节攀高才对。世事难料的是,公司2024财年的业绩却不及预期,其深圳工厂也于月初爆出停产裁员传闻。个人观察与总结,周大福的珠宝生意难做,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产品重心转移所致;二是,在内地下沉市场高速扩张,销量却不及预期,反而拖累整体盈利水平。消费者对黄金饰品的追捧,源于其不仅具备消费属性也具有投资价值。但周大福的重要利润增长点其实来自镶嵌首饰及K金首饰等产品。纵观整个行业,长久以来黄金企业的毛利率其实并不高,像老凤祥、周大生等品牌的毛利率皆不足10%,梦金园、中国黄金等甚至在5%左右。周大福依靠自身的加工工艺和品牌溢价,一度将毛利率做到28%左右。消费降级的背景下,消费者对高溢价的镶嵌首饰已然不再买账。财报显示,今年1月到3月,周大福内地珠宝镶嵌、铂金及K金首饰贡献零售值12.4%,而在2021财年占比超30%。也就是说,赚钱的业务在连续下滑。产品重心转变,利润也开始走薄,2024财年上半年,其毛利率为22.4%,比2022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在内地市场的加速扩张开店,也给周大福带来了后遗症。自2018年开始,周大福陆续启动“新城镇计划”,推出“省代”政策,以加盟的形式与三四线金店经营者合作,快速抢占市场,于2023年6月份在内地零售点数量达到7604个。反映在财报上,这曾一度让其尝到营收高增长的甜头。周大福没到的是,三四线城市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没跟上自己扩张的速度。近几年,周大福的新店盈利水平普遍低于老店,单店收入直线下降。以最为激进的2023财年为例,该财年,周大福净增门店达到史无前例的1574家,但营收同比下降4.3%,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9.79%,内地的营业额也同比缩水了6.1%。另外行业内卷,持续上涨的金价让消费者开始观望等原因,也让周大福的业绩长期增长前景越发不乐观起来。根据周大福最新披露的数据,今年4-5月,周大福零售值同比减少20%;其中,中国内地同比减少18.8%,占周大福零售值的87.7%。截至目前,周大福的股价较去年年初已下跌超46%,公司市值蒸发约800亿港元。黄金生意增长疲软,地产生意也同样不景气。去年,新世界发展度过了艰难的一年。根据新世界发展最新披露的2023/2024中期业绩公告显示,2023年下半年,新世界发展的总收入为170.66亿港元,同比下降25%,其中,物业发展收入约67.4亿港元,同比下跌40.2%。于2023年末,新世界发展可动用资金合共约520亿港元。负债率方面,截至2023年12月,新世界发展的净负债率不降反升至49.9%,比2022年财年的43%还上升了6.9个百分点。新世界发展,之所以这两年降杠杆未达目标,是因为前几年内地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周期后,选择“逆行”来抄底内地楼市。2022年8月,郑家第三代接班人、新世界发展行政总裁郑志刚,曾称,未来一年,要在上海、广州、杭州和深圳等城市,投资约100亿元于土地市场。但鉴于负债率节节攀升,上述百亿计划也因预算缩减被“叫停”。去年,受内地楼市疲弱影响,新世界发展在内地的业绩也受到冲击。数据显示,新世界发展在内地的物业发展收入及分部业绩录得54.95亿港元和31.36亿港元,不及预期。近一年,新世界发展也开始不断出售核心资产。如2023年11月,公司出售所持的新创建集团的6成股权给母公司周大福控股集团,获得约217.5亿港元现金;今年3月1日,公司以40亿港元价格,出售了香港荃湾愉景新城商场及停车场全部权益。最新的一个消息是,6月28日,新世界发展又以14.4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深圳的一栋办公楼的30%股权出售给了周大福。按理说,新世界发展的负债率相较内地房企并不算高,但在向来以稳健经营著称的香港,它是负债率最高的大型房企,远高于新鸿基地产、长实集团等。而频繁卖卖卖,可见想见,应该是有一定的资金压力。本月24日,新世界发展公告称,今年集团已完成合计约350亿港元的贷款安排及债务偿还。另外,令郑氏家族比较头疼的是,和周大福一样新世界发展的股价也遭大幅蒸发。截止目前,新世界发展的市值为183.97亿港元,与高峰时期的1400多亿港元市值相比缩水严重,与市值超千亿的长实集团、恒基地产、新鸿基地产等已不可同日而语。资本市场的投票,或多或少能说明一定问题。而旗下两个支柱企业在资本市场遇冷,且陷入负增长困境,对这个百年豪门家族的二代、三代继承人,无疑是个考验。*图片来源
6月29日 下午 7:43
其他

厨房里的权力游戏:谁将成为真正的“食神”?

作者:迟宇宙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是哪里?凯瑟琳·泽塔琼斯一定会告诉你,是厨房。这位“电影皇后”在主演了《美味情缘》(No
6月27日 下午 8:03
其他

何享健,是会做地产生意的

作者:赵一川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搞房地产,何享健家族还是有一套。最近,港股美的置业宣布内部重组,将房地产开发业务剥离出上市公司,由大股东美的控股接手。仍留在美的置业的,只剩下部分经营性业务。也就是说,拿地盖房的活儿,美的置业自己不再做了。以后的重点,是物业管理和商业管理等轻资产业务。这家原本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公司,把将近2000亿的资产(主要是土地储备)及债务,都托付给了大股东。至于理由,是房地产开发业务被认为会带来沉重的债务负担。剥离之后,美的置业能获得更好的估值。何享健家族很慷慨,对于持有美的置业股份的外部股东,给出了满意的回购价。由于其家族持有绝大部分股权,算下来只要掏大约16亿港元,就可以把美的置业的房地产开发业务私有化。这个钱,对家电龙头美的来说不算事。其实如果不是这份公告,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美的还做房地产生意。家电是何享健商业版图的基本盘,经过几十年经营,已是绝对巨头。从总市值上看,目前A股上市的美的集团市值超过4300亿,格力电器是2200亿,海尔智家是1800亿。没想到除了本门生意,何享健家族搞房地产也有声有色。众所周知,家电和房地产业关系密切,这是不少家电企业染指房地产的原因。比如海尔、格力、长虹、海信以及奥克斯等,也都搞过房地产,不少目前还在经营。当年,这些家电企业对房地产雄心勃勃,海尔还提出过超越万科的目标,奥克斯亦很早染指地产,不过都没做到全国性房企的位置。当然,也有家电大佬对房地产不感冒,那就是董明珠。格力地产在2004年就开张,当年和格力电器是同一集团下的兄弟关系。后来,格力地产彻底脱离格力集团,与董明珠执掌的格力电器再无瓜葛。董明珠甚至公开表示,格力地产和她完全没有关系,相反其仍使用格力商标,是对格力品牌的伤害。看不上房地产的董小姐,自此长期深耕本业,终成一代网红。相比之下,美的堪称做房地产最成功的家电企业。何享健的地产梦,也起步于2004年。那年他通过子公司控股美的置业,2018年成功上市。何氏家族的地产野心并不小,美的置业在招股书里就提到,希望做成行业前十的房企。那是整个房地产都狂飙的几年,美的置业在上市一年后跻身千亿俱乐部,迎来顶点。尽管目前美的置业是少数没有暴雷的民营房企之一,但从发展路径上看,它也有过大跃进的经历。美的置业早期押注的是二三四线城市,2016年棚户区改造潮,这些线级的城市正是重点。美的置业踩中这波行情,规模飙升,当时管理层激进地提出目标:2020年冲击千亿销售规模。后来这个目标提前一年达成。2021年之后,房地产掉头直下,美的置业又成了白衣骑士,出资收购了很多出险房企的项目。管理层对此的解释是,这些项目多是打折收购,并且去化得到很大改善。在美的看来,它还是赚了。不过房地产是个资金密集型行业,想做大,不加加杠杆是绝对不行的。扩张之余,美的置业的债务规模也在攀升。高增长的故事很快结束,2022年美的置业销售规模跌破千亿——风光实在短暂。到了2023年,全面收缩成了主旋律。这年美的置业一共才拿5块地,销售规模继续下跌,净利润也跌去了四成。“地主”家再有钱,也经不起这么花了。庆幸的是,直到目前,美的置业都没和违约暴雷连在一块。在万科、碧桂园这样的优等生都资金告急的形势下,美的置业过的要滋润不少。在债务规模上,截至去年底,美的置业总负债为1500多亿,但短期债务并不多。在今年初的业绩会上,美的置业高管就说了,公司一年内到期债务120多亿,每个月只要还10亿左右。考虑到每月销售回款就有三四十亿,因此还钱没什么压力。太凡尔赛。如果说房企扩张的套路都是相似的,那能不能玩得起这个套路,自己要掂量下。美的置业属于天生拥有筹码的那类,它的筹码,就是背靠美的这棵大树。过去三年,美的集团每年净利润都有两三百亿,财大气粗。凭借美的这块金字招牌,长期以来美的置业的融资成本都很低,有时堪比国企。你的信用越高,人家就越愿意把钱借给你,这点体现的淋漓尽致。就算这两年行业不景气,由于美的能够提供担保,美的置业在发债融资上仍十分顺利。这样的资金优势,估计很多房企巨头都要羡慕。除了大股东给力,在具体操作上,美的置业也给自己争取到了时间。预感行业见顶后,其在2019年决定“换仓”,逐渐退出大量三四线城市的项目,转向一二线。另外就是快速降杠杆,到2022年“三道红线”全部转绿。而为了保证现金流,美的置业在这年把安全区间提高到24个月。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与很多出险房企不同,美的置业没有美元债,债务主要来自银行借款和公司债券等。这样的债务结构,转圜余地貌似也大许多。有“金主爸爸”撑腰,自己不作,在行业火热时跟进但没走极端,察觉不对能及时刹车,让美的置业暂时保证了安全。现在,出险房企忙着债务重组,没暴雷的各种艰难生存,反倒是一个主业做家电的,活成了地产界样板。你说唏嘘不唏嘘。*题图
6月26日 下午 9:04
其他

一家7口套现20亿,不算鬼故事

作者:郭儒逸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周一,可能有17万股民迫不及待地等待一只股票开盘,那就是鸿博股份(002229.SZ)。这家公司在周末很忙,一连通过互动平台释放了几个消息,意图要告诉大家:别担心。之所以这么心急火燎,是因为之前一条热搜,说的是鸿博股份的原实控人一家7口套现20亿,把公司留给了股民——如此煽动性的描述,估计现任管理层心惊肉跳,赶紧出来做做安抚。对很多人来说,鸿博股份这个名字太陌生,但它的故事料很足。去年,这只股票光涨停就有几十次,是AI风口的首只10倍股。简直炙手可热。而它股价狂飙的功劳,一多半得算在英伟达身上。在讲它和英伟达的故事之前,还是简单说说这家公司的过去。鸿博股份是家福建企业,1999年由一对尤氏姐妹创建,2008年上市成为“互联网彩票第一股”。没错,它的主业是做彩票印刷的。就在鸿博股份去年股价起飞之前,彩票印刷业务在总营收中的比例,还高达九成。当然除了彩票,它也印印包装、证件之类,但这些业务和AI都没有半毛关系。当年刚上市时,鸿博股份是典型的家族企业,尤氏一家7口持股超过70%,股权高度集中。这种持股结构,按道理是很容易被诟病的,可能会影响公司治理。不过相比经营公司,尤氏一家更喜欢套现。从2011年到2021年,尤氏家族整整减持了十年,套现约二三十亿,至今已从公司股东名单中消失。这也是上面那条热搜的由头。现在,鸿博股份的股权结构成了另一个极端——前十大股东的持股合计起来都不到8%,极度分散,成了一家无实控人、无控股股东的公司。彩票是个特许经营行业,如果要说门槛,可能就是那张许可证。作为国内彩票印刷行业龙头,鸿博股份造富了尤氏家族,但从2018年之后业绩就走上下坡路,此后连续几年的扣非净利润都是负数。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鸿博股份尝试过不少风口,比如手游、5G、区块链、元宇宙,甚至扫地机器人,这些年的热门赛道快跑遍了,但始终没有成功。直到后来又跨界AI算力,成为大热的“英伟达概念股”。在尤氏退出公司之后,接手的是个叫毛伟的人。他在2020年成为鸿博股份实控人,但在去年辞去董事长职务,离开公司。毛伟所持股份也因纠纷而遭司法扣划,在去年短短一个多月内,“变相减持”多达21%。之后,鸿博股份可以说就没有老板了。毛伟的这番进出,操作很谜,也很有争议。他当时一共花了11亿多从尤氏手中获得股权,然后这些股票被质押出去融资,陷入纠纷后股票被司法划扣,最终可能又流回二级市场。一圈转下来,尤氏成功套现走人、毛伟拿回了当年的投资(算下来还有赚头)、贷款方通过转让股票也收回了钱,最后买单的是股民。鸿博股份的算力神话,就是毛伟在任时搞起来的。几次转型不争气,鸿博股份一直想寻找别的生意。这时出现一个叫周韡韡的人,和毛伟搭上了关系。周韡韡是媒体人出身,2022年8月,鸿博股份设立全资子公司英博数科,由周全权负责筹建和运营等。英博数科的业务模式其实很简单——从英伟达手里拿到芯片设备,然后租赁给下游客户,从中赚取差价。英伟达的芯片,无疑是抢手货。尤其去年初ChatGPT大火之后,能和英伟达攀上关系拿到芯片货源,堪称大模型公司们的第一要务。英博数科并不做大模型,它做的是“卖铲子”的活,拿到算力再出租出去。鸿博股份就曾表示,与英伟达的合作,是子公司英博数科重要的业务门槛。而周韡韡,就是那个号称和英伟达攀关系的人。去年5月,英博数科表示有了第一笔营收,它的客户包括王小川的百川智能等。有关系、有客户,有营收,这也让母公司鸿博股份一跃成为“算力牛股”,上演狂飙大戏。但其实英博数科与英伟达关系究竟如何,是个谜。目前英伟达在国内有几家代理商,其中并没有英博数科。细挖一下,英博数科的货源是一家叫紫光晓通的公司,这家公司正是英伟达的中国代理之一。这么看,周韡韡与英伟达之间,还有一段距离。考虑到周韡韡的“重要作用”,去年7月,鸿博股份发布了一份股权激励公告,将授予周韡韡100万股限制性股票。但两个月后,这笔股权激励取消了。这可能是导致后来周韡韡与鸿博股份矛盾激化的原因之一。今年4月,曾经亲密合作的双方关系破裂——周韡韡被开了。周韡韡为什么被开,双方各执一词,再讨论的意义不大。从坊间流传的小作文看,退到幕后的毛伟,与周韡韡之间互有怨念。无论如何,算力牛股的故事,很难再畅快讲下去。就在本月初,鸿博股份发了份公告,称现有的三份AI算力合同生变,要么进展延后,要么从紫光晓通那没及时拿到货源。从四月份至今,鸿博股份的股价已经腰斩。有意思的是,就在被开之前不久,周韡韡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提到,英博数科不满足于只做算力租赁,而是要做“全栈式AGI生态服务平台”,只要客户有需要,就提供各种上下游相关业务。要从卖铲子,进化到卖挖掘机。但很显然,她想给神话续费的努力,失败了。从科技含量不高的彩票业务,到貌似最前沿的算力生意,鸿博股份跨界转型的尺度,有点大。这是一家努力的公司,见一行爱一行,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转型的路上。也许尤氏家族只恨套现太早,早知道还能赶上算力风口,高低再多等上几年。现在,造梦快醒了,为股民打抱不平容易获得道德支持,但回想这只股票之所以能成十倍股,恐怕在座的很多人都有责任。大骂实控人做局套现很过瘾,可是当初,也是这么喊人家小甜甜的啊。*题图
6月23日 下午 5:48
其他

女首富的“骚操作”

作者:陈思美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近年渐趋低调的前女首富张茵,因为一笔债券,卷入舆论风波。张茵是一位传奇女性,她白手起家,创立了纸业龙头玖龙纸业(港股02689.HK、美股NDGPY)。她靠收废纸成为中国首位女首富的故事,在大众间广为流传。长久以来,张茵还承担着为女性“正名”的特殊使命——她不仅先后三次夺得胡润女首富榜桂冠,还曾力压黄光裕、朱孟依、许荣茂、荣智健等一众男性英豪,于49岁之际(2007年)成为整个中国的首富。在那个商业世界基本由男性主导的年代,张茵的成功,打破了世人对女性从商的刻板印象。2010年之后,中国房地产行业迎来爆发期,造富风口迁移,杨惠妍、吴亚军等地产女首富横空出世,张茵这位古早传奇人物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张茵的财富量级依旧不容小觑,她所掌舵的玖龙依旧掌控全球居前的纸业产能,今年的胡润富豪榜上她以245亿元身家入围。这位商业经验丰富的经营老手,最近却因一笔诡异的债券,引发了股民的质疑。本月初,玖龙纸业发布了一则公告,将发行一只总价4亿美元的优先永续资本证券,年利率为14%,期限为三年。普通读者可能对永续债和14%的年利率没啥概念,在这里简单的解释一下。永续债又称无期债券,是一种长期债务工具,与传统债券的区别是发行者可以无限期的推迟偿还本金,只用支付利息即可。对于不少想拉长期限解决短期内流动性困境的企业而言,尽管承担了高票息,这也未尝不是一个选项。问题是,尽管永续债利率会高于普通债,玖龙14%的利率还是高到惊人。以同处造纸业的理文造纸(02314.HK)为例,2019年5月该公司也发行了一笔同类债,年利率是5.50%。同年,吉利汽车、中国光大控股也都发行过此类债券,年利率皆在4%左右。甚至,近五年来即便连融资困难的房地产企业,在发行同类债券时的利率,也要低于玖龙的水平。如佳兆业集团2020年同样是在新加坡发债,年利率是10.875%。玖龙纸业是全球造纸产能最大的企业之一,一家正处低估值期的行业龙头。按照常理,它的资产质量应该远高于财务暴雷的房企,拥有不少融资渠道。更何况,根据其2023年中报及年报显示,其过往在银行的人民币贷款利率都控制在4%以内,美元债利率也都在8%以内。它因何会发行如此高利率的境外债?诡异的是,这笔债认购方都是玖龙纸业董事长家族的自己人,包括董事长张茵、张茵弟弟张成飞、以及张茵儿子刘晋嵩。换算一下,三年内玖龙每年需要向张茵家族支付5600万美元利息(约合4亿人民币)。更令人生疑的是,债券中还有一项协议:在公司控制权变更后,如果债券持有人未在发生变更后的30天内赎回债券,债券年利率将增加5%。也就是说,董事长张茵即使失去控制权后,公司还要在原先的高利率下每年追加利息。信息披露后,大批股民在股吧宣泄愤怒,用极为刻薄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不满。宏观环境在过去数年已经发生的巨大变化,中资民营房企的美元债大面积违约+美联储正在加息周期,让美元债的利息成本攀高也不足为奇。但如此高成本的永续债不去寻找外部独立机构认购,而由大股东持有,还是让股民心生不满。玖龙纸业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牢牢掌控60%以上的控制权。但平心而论,这家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向来颇值得称道,上市以后连续17年向投资者派息分红,在投资者中的口碑向来不错。此举,着实晃了股民一下。由此,也引发了市场对玖龙纸业财务状况的猜疑。张茵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女首富,这两年的确正在经历行业艰难时刻。2023年,上市17年玖龙第一次交出赤字报表,全年亏损23.83亿元。信息显示,包装纸售价大幅下降以及原材料成本上升,是造成其亏损的主要原因。另外,玖龙以进口废纸为主要原料,2021年起,国家执行禁废令,玖龙受到不少冲击。面对政策变局,张茵被迫转型,耗资百亿级资金投资上游,推进国内外多个浆纸一体化项目。因此,公司的债务规模和财务费用这两年也在攀升。举债扩产、行业下行、业绩亏损,这位昔日首富的日子着实不好过。今年上半年,行业原本迎来周期性拐点,且通过转型高端品类领域后,玖龙盈利能力有所提升,今年一季度盈利2.9亿元。出于对业绩的乐观预期,曾让玖龙股价在4月底大涨近50%。然而,此次的发债事件再度触发了市场情绪,最近一段时间,其股价一直在3.5元左右的低价徘徊。而根据最新的一季报,玖龙应该是有一定的现金流压力。截至今年一季度,其总负债837.03亿元,其中短期借款132.76亿元,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有72.85亿元。公开发言显示,这两年张茵其实也力求打破困局。根据她的判断,中国强大的消费市场决定行业回暖是迟早之事,玖龙作为行业龙头必须具备前瞻性,提前补足产业链短板。但快速扩表,也在无形中加重公司财务压力。再成熟的企业家,都会面对各种周期,都会遭逢严峻的考验。张茵这样曾经光环耀眼的女首富也不例外。目前,对于其真实财务状况外界尚未完全掌握,对其逆势扩张的举措也不好武断臧否。但一叶知秋,通过这次的高息发债,对其面临的困局也可以揣测一二。张茵或许正遭逢创业路上的又一个节点时刻。*题图
6月21日 下午 10:00
其他

燕郊首富家族,闪了腰

作者:赵一川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不在公众视野很久的燕郊富豪李福成,正在遭受生意难做的压力。由于牛肉价格持续下跌,李福成旗下的上市公司福成股份,也被卷入这轮周期波动之中。这个曾经的A股“养牛第一股”,在持续多年的业务转型之后,还是没让李首富省心。李福成今年78岁,在河北燕郊是个传奇人物。早年他通过养牛发家,后来把生意扩展到房地产、餐饮、殡葬、预制菜以及商贸等领域,福成商业帝国的名头,在当地非常响亮。虽然福成股份董事长已由李家第三代接任,但李福成的影响力,无出其右。福成股份早在2004年上市,当时主营肉牛养殖屠宰,这也是A股第一家以此为主业的公司。不过,肉牛生意的高光没能持续太久,福成股份上市后业绩始终平淡,似乎难以撑起李福成的资本梦。因此福成股份在2013年大举转型,收购李福成旗下餐饮公司股权,正式进军餐饮行业。梳理福成股份的业务路线,能明显看到李福成家族企业在其中的作用。那就是,在福成股份需要时,李福成会将旗下未上市的业务注入上市公司,而在福成股份不需要时,业务再被剥离出来,归入李福成其他公司。左手倒右手,这一套做的相当熟练。2014年是个关键年份,考虑到现有业务不景气,福成股份又瞄准一个新的盈利点——殡葬业务。这一年,福成股份花了15亿拿下大股东福成集团旗下的宝塔陵园100%股权,摇身一变,又成了A股“殡葬第一股”。李福成对这次转型寄予厚望,相比养牛,殡葬业务有门槛、利润率更高,越早圈定市场越有希望赚到钱。在定了大方向之后,李福成在2014年辞去福成股份董事长职务,退居二线,把公司交到了其子李高生手上。事实证明,殡葬业务确实赚钱,很快便贡献了福成股份的大部分盈利。与此相反,从2014年到2017年,其肉牛业务却连续亏损。这个李福成赖以发家的起点,越来越“鸡肋”。这里穿插一个背景,虽然福成股份是整个福成系的资本平台,但在李福成的生意版图上,却并不完全依靠这家公司。上述提到的房地产就是一例,在燕郊,李福成一度有“李半城”的名号,说的就是他庞大的地产生意。房地产,才是赚钱的大头。然而就在2017年,燕郊出炉限购政策,房地产行业从高点急转直下,李福成大受冲击。这可能也是他后来想从福成股份变现抽身的原因之一。2018年,李福成一连做了几件事。一是打算转让福成股份的控股权,如果交易完成,李氏家族大约可套现65亿;二是将肉牛业务从福成股份剥离,由福成系其他公司接手;三是让福成股份进一步加码殡葬业务,花1.8亿获得湖南韶山天德福地陵园项目60%的股权。最后一件,是李福成在该年底决定复出,重新执掌一线大权。从事后来看,李首富想卖掉上市公司控股权的交易,不了了之。截至目前,福成股份的前四大股东席位,仍为李福成家族牢牢占据。不过其他几件事他都干成了,在甩开亏损业务的包袱之后,殡葬俨然成为福成股份的主业。而收购湖南天德福地项目,就是其跑马圈地的一大手笔。令李首富大失所望的是,尽管殡葬业务利润率很高,收购而来的湖南天德福地项目,却出现连年亏损,没能完成收购时的业绩对赌。对李福成而言,从原股东手里获得赔偿倒在其次,关键是他主导的业务转型也受到拖累。殡葬业务固然能贡献利润,但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始终不高,盘子做不大,在市场眼中就很难性感起来。坚持到2021年,李福成终于“妥协”了。福成股份在这年重启肉牛业务,在宣传文章里,这是因受到扶持政策的感召。重启养牛大计的做法十分朴素,第一步便是到全国各地大肆购买活牛。当时还一度闹出插曲——由于买牛的财务流程不合规矩,时任福成股份财务总监曾拒签财报并失联,一时成了资本市场上的热门谈资。无论如何,李福成把宝又押在了养牛业务上。尤其在去年,福成股份宣布投资数亿,在年内完成建设两个1万头牛规模的养牛场。这个规模,在业内堪称庞大。但如果考虑到眼下的牛市行情,这两个万头养牛场,不知道会不会变成某种负担。今年一季度,福成股份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大跌,其中营收同比降23%,净利润更大幅腰斩,同比下降超过六成。牛肉跌价的冲击波,还在继续。另外有意思的是,据福成股份2023年财报,其殡葬业务的营收占比,甚至比预制菜业务还略低了——看来兜兜转转几年,强如李首富,也不断有商场失手的时候。*题图为作者拍摄END-他,干跨了一家估值500亿的公司?挽救董宇辉的士气,是当务之急百亿继承人,直播间哭穷
6月18日 下午 8:27
其他

他,干垮了一家估值500亿的公司?

作者:陈思美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身陷停产、欠薪等传闻两年多后,柔宇科技最终还是没有躲过命运之锤——这家曾估值500亿元的独角兽公司迎来了生命终曲,进入破产清算。这大约是2024年最令人惋惜的一个商业失败案例。这家开局即王者的公司身上,萦绕过太多光环:天才科学家创业、折叠屏手机“鼻祖”、拥有3000多项专利、前后融资过百亿……最终却资金断裂。与公司一起跌落神坛的,还有创始人刘自鸿。这场败局让这位昔日的天之骄子饱受诟病,曾经被誉为“世界顶级科学家”的他,如今被质疑是“扯着高新技术旗号的骗子”。刘自鸿现年已41岁,“天才少年”始终是他身上耀眼的一个标签。他曾是高考状元、清华大学兼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的顶级学霸,IBM的顾问级工程师。2012年,他联合两个校友一起创立了柔宇科技,业务主要聚焦于柔性显示屏和全柔性传感器。两年之后,发布了全球最轻薄的柔性显示屏。该项技术号称可直接用于智能手机领域,可自由卷曲伸缩,厚度仅约0.01毫米,不足头发丝直径的五分之一。2018年6月,柔宇全球首条全柔性显示屏产线在深圳投产。同年10月,公司发布全球第一款消费级折叠屏手机,被誉为这个行业的“鼻祖”。一时间整个世界似乎都为他鼓掌,称他是“把世界掰弯的男人”。他登上了央视新闻,成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国产之光,各路资本追捧的对象。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产业资本对这位手握前沿技术的创始人充满关注与想象,期待他能走出一条纯国产柔性屏技术的励志中国故事。根据媒体梳理,在2012年至2021年期间,柔宇科技一共进行了9轮股权与债券融资,总计近百亿,估值一度高达522亿元。但事与愿违,就在人们以为柔宇科技将一飞冲天之际,其IPO之路却一路跌宕,资金链问题逐渐暴露。与高融资额、高投入呈现明显反差的是,其在B端和C端两个业务方向上,都没有激起太大的商业化水花。据柔宇科技招股书,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柔宇科技一共实现5亿元营收,净亏损额近32亿元。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只有实现盈利,才能谈及追求梦想。但根据刘自鸿过往的一些发言,他似乎对“情怀和理想”格外看重,而忽略了只有与市场终端对接,才能更健康、更长久活下去的问题。平板显示行业本就属于重投资领域,刘自鸿当初选择完全自研柔性屏技术路线时,便注定这是一场烧钱游戏。官方资料显示,2018年柔宇投产的全柔性显示屏产线耗资110亿,这一体量的投资额和对手相比不占优势,却也耗空了前期的融资。尽管柔性屏幕技术被认为应用前景广泛,但因其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商业化道路并不好走。另外,柔宇科技还曾遭受过产能不足和合格率不足的质疑。根据招股书,2018年-2019年柔宇的年设计产能只有几万张,2019年的良率仅为36%,2020年提升至65%。这一数据是低于某些同行竞对的。这些最终都反映在了市场上。ToB层面,国内一些主流手机厂商都没有采购柔宇的技术。招股书则显示,2017年,“企业解决方案”占柔宇主营业务比例为82.04%,2020年上半年跌至22.02%,收入仅为2476万元。ToC层面,柔宇虽有折叠屏手机、手写本、蓝牙耳机等多款产品,但也始终没有打开销路。不难理解,柔宇将业务从B端转型至C端,极有可能是消化自身产能的不得已之举。但作为一个供应链上游的企业,却同时开辟了toB和toC两个战场,在战略上难免失焦。更加烧钱不说,曾经的潜在客户变成手机产品的竞争者,或多或少使柔宇进入手机供应链的机会被大大削弱。产能不足、销售端不振,柔宇仍选择继续花大手笔扩建产线。就在烧钱游戏继续时,2021年2月柔宇科技上市计划搁浅,依靠二级市场融资的想法破灭了。根据刘自鸿的个人社交平台,自2020年后,他数次在微博上和朋友圈提及马斯克,将其当做自己渡过至暗时刻的精神支柱。某种程度上,刘自鸿是个非常理想主义的创业者,在他看来,创业如果天天想着钱的事,那就太无聊了。他试图用“改变世界的梦想”安抚团队和自己,但当柔宇不断有欠薪、停产的消息传出时,理想貌似一无所用。如何实现产销一体的商业生态,如何面对技术与商业之间的巨大鸿沟,已经是他不得不面临的的问题。另外,根据柔宇科技独立董事刘姝威的一些描述,创始人身上巨大的权力,也制约了这家公司的发展。公开资料显示,刘自鸿拥有柔宇科技超过71%的特别表决权。在关键的商业化运作上,拥有绝对权威却被认为不善此道的刘自鸿,成了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在柔宇渐渐滑向深渊之际,2022年8月至9月,其一个月之内便被法院强制执行五次。截至去年年底,柔宇共欠员工薪水4100多万元。2022年9月起,刘自鸿75次被限制高消费,最新一次为2024年4月23日,金额从4900元到1144万元不等。创业早期讲故事,后期讲产品,显然刘自鸿仅做好了前半句。如今公司破产清算,一切过往光环淡去,仅深圳宝安机场内一棵5米高、挂着500多个柔性屏的“柔树”,向过往的人流展示着柔宇科技曾经的辉煌。但从创业层面,把刘自鸿由创新者贬低为“PPT骗子”,显然有失客观。总体上来说,他是一位有技术执念与理想的创业者,但颇为遗憾的是未能将技术优势有效转化为商业优势。根据柔宇科技的回应,近两年里他本人多次借款给公司,用以维持公司运转。梳理柔宇科技的败局,并非就是成王败寇的嘲笑一位创业失败者,而是通过总结这家公司在技术革新与商业现实的碰撞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供更多高起点创业者借鉴与反思。*题图
6月16日 下午 10:49
其他

挽救董宇辉的士气,是当务之急

作者:郭儒逸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打工人要做到什么份上,才敢公开吐槽对自己工作的厌恶呢?看看董宇辉就行了。这两天,董宇辉的一番言论又上了热搜,他在一档谈话节目中表示,自己非常反感网红这个词汇,也非常抗拒卖东西,从这份工作中得不到喜悦。他还吐露目前的生活状态,说睡眠很差,得常吃安眠药,非常痛苦。总之,毫不掩饰的丧。董宇辉一说完,端午节后第一个交易日,东方甄选港股股价暴跌了9%。整个新东方,敢这么抱怨工作的,恐怕没几个人。前一阵子,俞敏洪也干过一次,他在直播间说东方甄选做的乱七八糟,以后要远离生意场,不想再纠缠到纷争中。他准备把更多的时间,去游山玩水,享受人生。结果短短几天,东方甄选股价蒸发了40亿港元,俞敏洪不得不出来道歉,表示说错了话,自己并不是真要完全撒手。一个老板,一个公司顶流,把新东方的直播带货事业批判地体无完肤,仿佛这不是份正常工作,恨不能早早逃离。能发生这种事的公司,大概无出新东方其右。如果再盘一盘,虽然不像上述两位如此口无遮拦,新东方员工里敢于公开流露真性情的,也不乏其人。比如去年底“小作文”事件中那位著名的小编,直接用公司账号开大,深藏功与名;在直播时怒摔手机的原CEO孙东旭,忿忿不平挂满脸上;还有另一位知名主播,不仅模仿孙的摔手机,更在直播时被弹幕激怒,骑脸开怼网友……这么看来,新东方上下率性而为、旁若无人的功夫,实属炉火纯青。职场上追求真性情,也许不算个事,但一家公众公司的员工这么玩,就不得不掂量下。最直观的,就是资本市场给俞敏洪和董宇辉的话投了票——在他们痛陈工作的痛苦时,东方甄选的几十亿市值灰飞烟灭。股民们可能忿忿不平:工作糟心能理解,毕竟大家都一样,但你们别大张旗鼓地讲出来。要讲出来可以,但不一定非拿安眠药来渲染苦情气氛。气氛越苦,股价越跌,谁知道你们是不是随时可能跑路啊。要是再被追究个信批违规,那就更得不偿失了。也许董宇辉当时没想这么多,新东方长期以来的企业文化,带给员工们一种松弛感。其中一个很著名的例子,是2019年新东方在北京工体开年会,几位老师表演的改编歌曲火遍网络,歌词大尺度炮轰新东方的大公司病,结果俞敏洪在台下大笑鼓掌。内部文化很压抑的公司,可能整不出这样的活。另外,去年东方甄选的小作文风波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CEO周成刚和俞敏洪、董宇辉喝了顿酒,周成刚就发文直呼俞敏洪是“老头”。这在其他公司更不多见。而对于那名“惹祸”的小编,俞敏洪表示,不管犯什么错误,都会保护其个人隐私和未来生存空间——在当时舆论汹汹的情况下,能做到这份上,也算不易了。在一切正常运转的时候,这样的企业文化能够锦上添花,老板率性大气、员工自主成长,是和谐公司的典范。但当这家公司火到经常被拿放大镜看时,就很要命了,如果还是过去的那套行事风格,难免不会出岔子。有很多粉丝支持董宇辉,认为他说的没毛病,这样的董宇辉才真实。就算不在直播间买东西,听他聊聊天也是好的。确实,董宇辉太过稀缺,不在那个位置很难体会他的身心压力,能给粉丝提供情绪价值、能与大家产生共情,还要求那么多干吗呢?但我还是要说一句,压力和收入成正比,总比不成比例要强。郭德纲相声里就说了,演员挣那么多,其中有一半是排队候场的钱,没资格去抱怨。现在看起来,俞敏洪和董宇辉更是有浪漫主义情结的人,对商业现实抱有不满,骨子里敏感叛逆,向往一种幻想的精神生活。新东方也是这样的公司,以前搞的是“灵魂工程师”业务,现在却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卖货续命,其中的落差不难想到。即使俞和董都有精神洁癖,不让直播间里出现叫卖声,仍无济于事。这个落差,构成了他们如今痛苦的源头。浪漫英雄式的人物,容易引发世人同情,往往也容易碰壁。他们被声名所累,除非某天摆脱这个身份。但问题是,现在的新东方和东方甄选,还真少不了创始人老板和业务大腿。与其不停地在失言和道歉里循环,不如想想办法挽救一下董宇辉的士气,把他的丧扑灭在摇篮里。这或许是当务之急。*头图
6月12日 下午 6:21
其他

百亿继承人,直播间哭穷

作者:陈思美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穷人装富,富人装穷。炫富网红集体塌房的当下,有一波“哭穷”的阔少,正在短视频平台悄悄崛起。他们本是上市公司的继承者、家族生意遍布全国各地的企二代,但他们却纷纷在短视频里,讲述起人生不易:家族企业负债,自己连续创业失败,在自家公司上班却毫无特权,还是个社恐i人……自称“负二代”的这位,是曲美家居的(603818.SH)董事长赵瑞海之子赵泽龙。两个月前,赵泽龙开通了抖音账号,第一条视频的标签就是“负债前行”。按照他的讲述,他本出生于“罗马”,父亲1987年创立了曲美家居,2015年公司在上交所上市,被誉为“北京家具第一股”,市值最高时接近百亿。然而2019年,22岁赴美留学归来的他,正雄心勃勃想继承家业之际,却发现自己竟由“罗马人”变作“牛马人”:不仅与父亲理念不合,被“逐出”公司独自创业,还需要“父债子还”,继承企业的48亿负债。公司债务确实是有。曲美家居在上世纪90年代因首创弯曲木家居工艺,而打开销路。营销理念方面也颇为超前,不仅在电影《甲方乙方》中进行了广告植入,还于本世纪初请冯小刚与葛优代言,在央视大打广告,一度全国知名。资本化后,更是规模迅速扩大,截止到去年年中该公司在全国已有一千一百多家经销门店。大额负债,主要源于2018年对一家挪威上市公司Ekornes的收购。后者是全球知名的高端家具制造商,旗下拥有Stressless等全球知名摇椅品牌。这笔交易作价40.63亿元,彼时曲美家居的总资产仅有21.59亿元,为此公司四处筹资并向银行抵押贷款18亿。收购完成后,曲美家居的资产负债率由之前的23.17%上升至71.98%。截至今年一季度,公司总共还负债46.16亿,负债率在66%左右。这笔收购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关税壁垒,打通了曲美家居的出口通道。尤其近年来,Stressless品牌已经为曲美家居贡献了过半的营收占比。客观上来说,这并不算一步错棋。更何况,上市公司的负债,恐怕与股东个人财产是两回事儿吧?目前,赵泽龙尚未在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担任过任何职务。所谓的“为父偿债”,恐怕更像是短视频里的一个“梗”而已。翻阅赵泽龙的视频,可以观察到,这位1997年出生的年轻人,深谙当下互联网打工人的黑话,流行暗语信手拈来不说,企业负债与公司股价也被他生冷不忌的拿来公开调侃。他的剧本里:父亲不务正业沉迷于重金养鸽子,爷爷忙着找对象之余动辄对他血脉压制、无情打击——总结起来一句话,他不仅无限接近普通人,还比普通人活得更有压力。“富二代”其实是个“负二代”,显然是个颇有观众缘的故事。目前,赵泽龙的抖音粉丝量已达13万。帮公司免费宣传了一波不说,两月就吸粉过十万,也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成绩了。赵泽龙并不是第一个在短视频平台上展示“少爷的烦恼”的企二代。两年前,洁丽雅集团董事长石磊的儿子石展承,便用“毛巾少爷”的账号,亲自为消费者演绎起了豪门短剧。洁丽雅的前身是创始于1986年的小型集体企业“诸暨县毛巾厂”,创办人是毛巾大王石昌佳,是毛巾行业的龙头企业,近几年一度业绩承压、陷入迭代转型难题。石展承的出现,某种程度上让这个国货老品牌重新进入了消费者视野。这位1999年出生的企三代,顶着一张俊俏的瓜子脸,用爽文的剧情,配合《繁花》的商战BGM,讲述着一个个豪门内斗故事。在他的故事设定里,他笨拙、废柴、一事无成,创业连续失败,逐梦演艺圈却只能演太监,雄心勃勃回归家族企业想要一展身手,却还有位腹黑海归小叔(洁丽雅集团现任总裁石晶)要和他争抢家产,最终只能沦为家族企业中的窝囊废与显眼包。故事虽然虚构,但却十足吸睛。截止到目前,石展承已拥有96万粉丝,上周他在抖音开展了首场带货直播,整场销售额超500万。对于家族企业来说,这些带货成绩还是小意思,更多的益处在于这位“毛巾少爷”抢占流量高地后,一遍遍对着消费者灌入了品牌心智。在石展承的视频里,家族三代创业的故事、洁丽雅的新疆棉业务与生产标准,被反复提及。一人之力省下千万广告费,不算夸张。通过抖音橱窗等手段,石展承还轻松帮家族企业打开了线上通道。目前洁丽雅在抖音上拥有多个旗舰认证店铺,近30天销售额累计已过亿。真是一个网红少爷,就扛起了整家公司的品牌营销部啊!除了以上两位,好利来创始人罗红的二儿子罗成是一位在抖音拥有300万粉的网红,特步创始人丁水波的女儿丁佳敏拥有80万粉,港股上市公司嘉士利的少东家黄泽坤也于去年年底入驻了抖音。作为“投胎小能手”,这三人在短视频中和千万打工人一样拥有不可言说的苦与痛——罗成是个社恐“i”人,上班如坐针毡,经常社交死亡;丁佳敏在公司毫无特权,面对老板老爸战战兢兢,还随时被领导批评;黄泽坤能够继承的只有工厂机器,一旦不努力家族企业就有破产之虞,自己就随时会“饿死”……总之一句话,富人也有缺陷与弱点,富人的生活充满苦恼与风险。隔着手机屏幕,看到那一众富二代的生活也如此不成功,咋就格外的有利于心理平衡?但稍一琢磨,又有点变味:为啥我一直习以为常的普通,富二代却可以拿来变现和赚钱呢?投胎不如别人成功也就罢了,我咋就连做短视频也这样普普通通,没有别人成功呢?哎!*头图
6月11日 下午 9:20
其他

首富造假案中的男人

作者:赵一川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做审计是门艺术活,做恒大的审计更是如此。最近,恒大曾长期合作的审计机构普华永道陷入风暴,超过30多家上市公司接连取消了对其的续聘,这家全球顶级会计师事务所在华业务蒙上阴影。普华永道是A股审计“大户”,去年其服务的上市公司达到107家,获取的审计酬金将近9亿。但现在,一个审计机构最重要的资产——信誉,碎了一地。从2009年恒大上市到2023年初,普华永道做了14年恒大的审计机构。包括财报和发债等在内,两者都密切合作。一直到2020年财报,普华永道出具的都是“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几乎伴随了恒大的发迹史。就在恒大暴雷前的这一年,普华永道获得的酬金还高达5400万。谁知道,双方结束蜜月一年多之后,回旋镖又打回来了。今年4月中旬,网上曾热传一份举报信,署名是部分普华永道合伙人。信的内容堪称劲爆,除列举一系列内部问题外,更将对恒大审计失败的最终责任,归于普华永道亚太及中国区主席——赵柏基。普华永道对举报信进行了回击,称与事实相悖,且已报案处理。但这个回应远远不够,反而招来更多揣测。赵柏基今年62岁,在财会业内大名鼎鼎。他不仅是普华永道亚太及中国区主席,还是其全球领导团队最有权力的五个人之一,且是唯一的亚洲代表。过去30多年,赵柏基为众多中国内地及香港的国有和私企提供过审计咨询服务,涉及金融、科技、传媒、制造和零售等多个行业。一个不折不扣的金融精英男。公开资料显示,赵柏基出生在香港,在那里度过童年。1984年,他在加拿大开始职业生涯,1992年返回香港发展。据他后来回忆说,自己原本在加拿大呆的很舒服,但回香港度假时看到了香港及内地的巨大机遇,这成为吸引他的主要因素。有关赵柏基早期职业经历的信息,比较模糊。一种说法是,他在九十年代就任职普华永道香港,第一笔交易是帮助一家香港建筑企业收购内地资产,1995年被提升为合伙人。但从上述举报信中却能看出,赵柏基是出身于另一家已倒闭的会计师事务所巨头——安达信,当年随安达信中国业务一起并入普华永道。矛盾点在于,这个事件的发生时间是2002年。这里简单交代一下,安达信也曾是全球著名会计师事务所,与普华永道、德勤、毕马威及安永合称“五大”。不过2000年美国安然公司造假案爆发,作为审计机构的安达信声誉一落千丈,被踢出了市场。而它在中国和香港的审计业务,2002年被普华永道收购。从此,江湖上就剩下了“四大”。这一年,赵柏基40岁左右。在审计界,频繁更换审计机构的情况,其实不常发生。因为跟踪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通常要很长的时间,更换审计机构意味着时间和沟通成本会大幅上升。当年安达信审计业务并入普华永道之后,安达信的很多原客户并没有流失,也可以说明这点。无非是换了一块审计机构的牌子,而负责审计的,很可能还是原来那帮人。但在业务之外,更复杂的是人事上的合并,双方能不能完美磨合,难以保证。以致于在二十多年后,上述举报信还拿赵柏基的出身说事,不惜捅出所谓的山头内斗。也就是在2002年,赵柏基被派驻北京,三年之后成为普华永道中国审计业务主管。他的职业生涯很顺利,2011年又成为亚太区审计业务主管。2015年,赵柏基进一步高升,成为普华永道中国区主席,接替的是在普华永道工作了32年的杨思远(Silas
6月7日 下午 8:32
其他

默多克,为什么这么爱结婚?

作者:杨梅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全球的90后都在恐婚,93岁的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却第五次结婚了。这位靠新闻发家,在小报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超级富豪,正用自己的绯闻八卦反哺自己的同行。他和历任妻子的照片,再次冲上各国互联网的头条,供全球亿万网友审视,甚至波及到了远在北京的、第四次离婚的汪峰。从吃瓜角度,默多克的婚史,的确是远比默多克的商业史更吸引人的话题。尤其是这次的“五婚”故事。根据坊间传闻,这段惊世骇俗的爱情,是由第三任前妻邓文迪保媒牵线——67岁的新娘埃琳娜·朱可娃不仅是一名分子生物学家,还是邓文迪闺中密友的母亲,俄罗斯石油巨头亚历山大·朱可夫的前妻,以及俄罗斯著名寡头、身家145亿美元的罗曼·阿布拉莫维奇的前岳母……除了惊叹有钱人的老年生活之丰富精彩,以及邓文迪的胸襟和气魄,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呢?尽管“婚姻就是男人对女人的最大诚意”这种话语,已经油腻且落伍。但默多克愿意签下婚书,还是弥漫出几分诚恳的味道。毕竟作为身价172亿美元的顶级富豪,他的每一次分分合合都具一定的“含金量”。尤其第二次离婚时,前妻安娜分走了17亿美元,外加强势附加了自己和3位子女的企业继承权,成为当时全球最昂贵的离婚案件之一。众所周知,与安娜离婚17天之后,默多克与邓文迪进入了婚姻殿堂。为了无缝衔接下一段婚姻,付出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只能说默多克比张艾嘉还懂“爱的代价”。放眼望去,诸多更新派的富豪比如马斯克在经历两任妻子后,早就开始秉持“非必要不结婚”的态度,以最大程度规避财产风险了。那么,在商场上精于计算的默多克,为啥又这么执迷于结婚呢?一个令我几乎捧腹的观察,中文互联网上已经就默多克的“五婚”至少开启了两门生意:一门是星座分析,教你根据星盘攻克恋爱脑富豪;一门是家族信托生意,不少相关律师正借势对高净值人群,进行一大波财富风险隔离宣传。喜欢谈恋爱是真的,恋爱脑是不可能的,毕竟默多克在商场上以精明著称。安娜的离婚律师丹尼尔·贾菲曾表示,默多克就像对待商业谈判一样对待离婚问题。和邓文迪离婚时,默多克请到的是离婚律师界的金牌大状埃勒·E·加尔,这位律师曾帮著名房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的前妻伊凡娜·特朗普,在唐纳德濒临破产之际还挖走2000万美元的分手费。可以这么说,在陷入爱情时,默多克有可能会老房子着火;但在结束爱情时,那也是雷霆手段、人间清醒啊!梳理默多克的商业履历,可以清晰勾勒出这样一幅画像:这是一个喜欢冒险且充满野心的男人。从二十几岁时在澳大利亚让《新闻报》和《星期日邮报》起死回生,到闯荡英国、进军美国,收购《太阳报》、《纽约邮报》、《泰晤士报》,买下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以及背上巨额债务豪赌全球卫星电视帝国梦,都可展现出他从不满足于此刻的性格。能量大致是守恒的,你很难要求一个在事业上充满欲望的人,在婚姻与爱情中突然转性,变得安分且平静。默多克需要陷入爱情让自己“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年轻”。《名利场》特约编辑马克·西尔曾观察到,和比小自己37岁的邓文迪在一起后,默多克犹如“重生”,他开始坚持严格的瑜伽练习,染黑头发。是的,默多克一生都在试图通过爱情“回春”。从世俗的角度,他的第二任妻子,小他17岁;第三任,小他37岁;第四任,小他25岁;现任,小他26岁。这本杂志去年曾这样形容他:“这位顶尖富豪一生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结婚,即使92岁的高龄,他仍没有放弃爱情。”其实可以刻薄一点,默多克从来没有放弃跟年轻女性的爱情。当然,家族信托也为他这些大胆而冲动的行为,起到了托底的作用。鉴于从安娜那里领悟到的离婚经验,等到邓文迪上场时,据说默多克已经制定出了完整的信托和婚姻协议。因此,根据报道,邓文迪离婚时分得的财产有限:两个女儿共同持有新闻集团873万美元的A级无投票权股份;可与女儿共享曼哈顿第五大道的三层顶楼总面积达743平米豪宅公寓;以及独享北京故宫东面的一套四合院。但峰回路转的是,离婚6年后的2019年,默多克把新闻集团下的子公司作价713亿美元卖给了迪士尼,据说邓文迪的两名女儿也因此每人获益20亿美元。邓文迪一跃又成为了超级女富豪之母、幕后大赢家。第四次离婚,默多克付出的代价也不算大。据说前名模瑞莉·霍尔因为这段婚姻,大约拿走了默多克3亿美元的分手费和价值约3亿美元的房产。虽然相较前两位不算多,但也足够两人好聚好散了——离婚后两人通过律师在报纸《今日美国》上表示,“依旧保持友好关系”。至于社交达人邓文迪,就更是好朋友了。媒体图片显示,前几天她还盛装出席了默多克的第五次婚礼。只能说,世道难行钱作马,金钱真的能够更好的摆平和前妻的关系。最后,还有个更扎心的问题。大众不怎么看好这位93岁老人的爱情,也与他的健康问题有关。这几年,默多克健康状况频频亮红灯,经历背部骨折、跟腱撕裂、心房颤动以及新冠疫情折磨,去年更是从福克斯新闻和新闻集团卸职。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13年前默多克就豪掷5亿美元在美国的马里兰州创建了一所长寿研究机构,他的目标是活到125岁。按照他的规划,他还将享有32年的人生。按照普通人平均寿命80岁计算的话,目前的他相当于我们的48岁?只能感叹一句,谁说爱情使人年轻?明明是有钱的情圣,才能享受爱情。就在你我调侃人家93岁还结婚的此刻,默多克却认为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头图
6月5日 下午 9:12
其他

茅台董事长的红

作者:赵一川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几天前,贵州茅台在仁怀茅台镇举行了2023年度股东大会,来的人很多,整个茅台国际大酒店都住不下了。股东们一是来参加大会,二是有个更重要的目的——看看新一任的茅台董事长。今年4月底,贵州茅台宣布换帅,51岁的张德芹上任。在这次的股东大会上,他毫无意外地正式当选,成了这家白酒巨头的新掌门人。茅台这几年换帅堪称频繁,最短的只干了一年半时间,身为茅台“老人”的张德芹,在这种背景下走马上任。茅台向来不缺流量,它的总市值超过两万亿,冠绝A股。看看市场上被命名的各种“茅”,就知道茅台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分量。这样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只要想红,那挡是挡不住的。但张德芹说他不想当网红,这不是他所期待的。过去一个月,他“战战兢兢”,说自己是在给股东打工,希望给大家服务好。相比某些前任,这个姿态要低得多。在不少企业界大佬每天绞尽脑汁创造流量时,这位茅台新老大算是另类。自2011年之后,贵州茅台先后经历了袁仁国、李保芳、高卫东以及丁雄军四任董事长。其中,袁仁国和高卫东都被判了无期,其他落马的茅台高管也不在少数。而每次人事更迭,都备受外界瞩目。茅台掌门不好干,可见一斑。某种程度上,坐在这个位子上的人再低调,都很难盖住天然的网红属性。在股东大会的交流中,张德芹并没有谈具体业务,对分红、提价等问题也没明确回复,比较明确的有两条:一是被问及与经销商的关系时,张德芹称要尊重经销商的盈利模式;二是谈到创新时,他表示茅台今年做了很多“傻事”,公司有纠错的能力,发现不合适会马上调整。这两条似乎都有所指。茅台销售主要分为直销和经销渠道(批发代理),过去多年,经销商撑起了茅台的销售大盘,而直销自营却占比不高。茅台与经销商既是利益共同体,同时两者也有博弈,因此渠道平衡就很微妙。袁仁国时代的不良遗产之一,是违规批条导致经销体系混乱,2018年李保芳上台之后,首先拿经销商体系开刀。在他的主导下,茅台在短时间内就取缔数百家经销商,试图重整销售链条。李保芳的盘算是通过整顿经销商,提升直营渠道占比。2020年高卫东接棒之后,经销商的压力也不小,他曾在联谊会上要求数百家经销商当场宣誓,表示不加价销售、不囤积居奇、不哄抬价格等。除此之外,他在任职期间推动著名的“拆箱令”,要求专卖店和经销商将茅台酒按1499元/瓶的价格拆箱售卖,以此控制价格稳定市场。不过这招效果平平,一度还造成了茅台“天价纸箱”的闹剧。丁雄军延续了改革销售体系的思路。在他任职的两年多内,茅台直销渠道占比从2021年的22%,上升到2023年的45%,已经接近一半。2022年上线的“i
6月2日 下午 8:36
其他

福建首富,“败走”云南白药

作者:陈思美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随着一纸公告,陈发树与云南白药(000538.SZ)长达15年的纠葛落下帷幕:陈发树与儿子陈焱辉双双去职,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陈氏父子离职背后,是正处巨震中的云南白药。自5月初,多家媒体报道称这家千亿药企爆发窝案,原董事长王明辉等5位高管被调查。与云南国资并列第一大股东的陈发树,也深陷舆论漩涡之中。现如今,父子二人纷纷“出局”董事会,又让整个事件添了几分扑朔迷离的色彩。陈发树是新华都实业集团的创办人,曾多次问鼎福建首富,以资本运作见长。投资紫金矿业、基隆股份、中国中免等企业均让他获得巨额回报,因此被誉为“中国巴菲特”、“超级牛散”。这些称号某种程度上也能呈现出陈发树的一些个人特质:过去十几年,在资本市场上他高度活跃,以快准狠的买入与卖出见长,敢于跨行业投资,先后踩中多个风口,实现了巨额财富增长。云南白药是他投资生涯中的重要一笔。这笔交易历时颇久,几经波折。坊间传言,他之所以执着于这家公司,是因为在长江商学院结识了王明辉,由此看好这家百年药企的前景。但根据他过往的一些资本动向显示,2009年,他三次从紫金矿业处大规模减持,总套现约42亿元。大笔现金流傍身,让他开始寻找下一个优质标的,云南白药便在那时进入他的视线。资料显示,同年9月他以22.08亿元,拍下红塔集团6581万股云南白药股份。这笔交易遭遇了云南红塔母公司中国烟草总公司的反对。为此,陈发树将云南红塔告上法庭,开始了一场长达5年的诉讼官司,但最终败诉。此后,陈发树转而借道二级市场买入股份,成为公司2015年的前十大股东。2016年,云南国资对云南白药的控股股东白药控股进行改制,陈发树终于成功入局。他不惜通过溢价40%的代价,斥253.7亿元巨资收购了白药控股(持有云南白药41.52%股权)的一半股份。这场交易的溢价之高,在资本市场上一度引发轰动。这笔资金已超过当年富豪榜上公布的陈发树个人的总财富值,以及新华都集团的总资产。相关报道称,为了争夺股权,陈发树不惜出售和质押名下不少地产与股份,可谓是一场豪赌。外界普遍认为,陈发树对公司经营决策发挥重要作用,是在2019年。这一年,混改再次深入,云南白药吸收合并母公司白药控股,完成整体上市。之后,公司的持股比例变成云南省国资委和新华都及关联人各占25.14%,并列第一大股东之位,云南白药自此进入了无实际控制人的状态。同年,云南白药董事会改组,陈发树、陈焱辉父子获任非独立董事。与此同时,陈发树被选为云南白药的联席董事长,正式进入核心管理层。云南白药大手笔炒股行为,似乎也与这种外界推测互相印证。从时间节点上来看,2019年8月陈发树任联席董事长后,云南白药当年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为88.21亿元,此后逐渐递增,飙升至2020年的112.29亿元。贵州茅台、小米集团、腾讯控股以及伊利股份等非医药股,陆续出现在公司投资名单中。而云南白药在近年发布的两份关于利用闲置资金开展证券投资的公告中均明确表示,其投资执行团队由董事长/联席董事长牵头组建。
5月31日 下午 9:39
其他

兄弟最终解释权,归刘强东

作者:赵一川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现在的互联网大佬里,公开表现得很焦虑的,刘强东算一个。最近京东的新闻不少,比如人员优化、严格考勤、管理层反思大企业病等,但最能勾起外界关注的,还是刘强东的一番内部讲话。在讲话中,刘强东重申了要奋斗的大道理,尤其那句“凡是长期业绩不好,从来不拼搏的人,不是我的兄弟”,让京东的兄弟梗又火了。一家公司在顺风顺水的时候,老板是不会说这种话的。那个时候,只会大块分肉、大碗喝酒,兄弟情长。刘强东就有过这样,前几年网上流行的视频里,他因为员工宿舍是蹲便器气的想骂人,许诺过要让公司造房子并以成本价卖给员工,还说要让普通员工的薪水待遇,永远比他老家的县长要好。大家都是兄弟,怎能让自己的兄弟吃苦呢?对京东来说,兄弟梗的确算不上新鲜事。这个词刘强东很爱用,在时不时就发布的内部信里,他每次都得喊上好几声。他的兄弟们每每腼腆地端着酒杯,看着老板意气风发,一副快意商场的模样。在生意好做的时候,没人去计较到底谁算是兄弟。刘强东曾解释过,他所说的不是那种在公司混日子的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才是真正的兄弟。然而,他的解释被有意无意忽略了,外界把京东看成一家兄弟文化弥漫的公司,刘强东就是那个带头大哥。在东哥的一声声兄弟里,没准真有人犯了迷糊。但是当京东增长遇到瓶颈,差点掉出零售行业的中心时,这和谐的一幕就变了。过去几年电商格局急剧变化,加上整个消费环境的影响,不止是京东,其他电商巨头的高增长神话也很难继续。其实,刘强东整肃兄弟队列的话没毛病,在任何一个有业绩或盈利追求的组织,躺平或混日子都是难被接受的。京东之所以被吐槽,是因为兄弟这杆旗在过去飘的太高了,猛然间对兄弟们这么严苛,有点让人不适应。现在看来,刘强东还是需要兄弟的,只不过能够入围兄弟圈的半径已大大缩小。具体来说,就是采销队伍。这次刘强东猛批一些高管和员工懈怠时,京东同时宣布,从今年7月起,通过一年半时间,京东采销的年度固定薪酬由16薪提至20薪,并且业绩激励上不封顶。除此之外,京东零售的所有采销业务管理者,将获得平均涨幅30%的现金加薪。这距离京东采销的上一次涨薪,还不到半年。当时不仅一线采销大幅涨薪,京东还发出召集令,希望离职的采销兄弟“回家”。在其他互联网大厂纷纷优化降薪的背景下,刘强东对京东的采销员工,堪称大方。在整个京东的盘子中,零售业务是最核心、收入占比最高的业务,也是京东多元化业务的基础。其中京东零售的收入占比,占到将近九成。而采销作为撑起京东业务大盘的一线关键岗位,分量自然是很重的。在京东的历史上,采销一度非常强势。作为商品采购和销售策略制定的一环,他们手握流量分配和众多资源,是实实在在的挣钱部门。执行多年的采销一体模式,让京东成为电商巨头,但其中的弊端也逐渐显露。比如,采销一体对自营业务的资源倾斜,影响了京东的POP(第三方商家)生态。京东自营的消费体验固然不错,但价格也贵,在流行低价竞争的当下,这显然是不利的。从2019年开始,京东开始尝试采销分离,主推的是时任京东零售CEO徐雷。但貌似成效不大。大概要动的奶酪太多了。徐雷之后,担任京东零售CEO的辛利军曾表示,采销分离的难点在于分合之间的融合有难度,会产生混乱。辛利军在这项改革上同样困难,去年11月,这位刘强东曾经的肱骨兄弟,被免去了职务。过去一年,京东的采销体系进行了一轮大变动,由刘强东亲自主导。调整之后,按具体品类拆分为众多采销作战单元,这些作战单元拥有更大的经营决策权和人事财权等,同时自负盈亏。且从采销普通员工到CEO,中间最多只有三个层级。另外很明显的一个变化是,在各个作战单元内部,不再区分自营和第三方商家,而是被统筹全盘考虑,实现所谓的“平权”。刘强东把赌注,押在了采销兄弟们身上。从成绩上看,这次架构大调整是有效果的。今年一季度,京东营收和净利润超过预期,都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4月份的数据也不错,用刘强东的话说,那就是公司各项参数稳住了下滑的势头。果然,谁能赚钱,谁才是真正的兄弟。兄弟的最终解释权,就握在东哥手里。就是不知道,这些采销员工,能不能长久成为老板的兄弟。在历史上,把手下当作兄弟的著名范例,是战国名将吴起。他喜欢和士兵打成一片,同吃同住,不辞辛苦。《史记》里有一句话,“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说的是有一个士兵腿上生了脓疮,吴起就亲自用嘴为他吸出脓血。做到这个份上,兄弟情直接拉满。但后面还有一句,“卒母闻而哭之”,是因为吴起曾为这名士兵的父亲吸过脓血,结果为报答吴起的恩情,这位父亲战死了。现在,看到吴起又对儿子这么做,母亲只能忧虑痛哭。刘强东当然不是吴起,但对他的兄弟们来说,看到老板怒斥“躺平”的讲话,这大幅涨薪也不好拿啊。*头图
5月28日 下午 7:54
其他

百亿浙商大佬,身陷困局

作者:杨梅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浙商富豪张国标身陷多事之秋。今年以来,他所实控的企业接连借款逾期,他本人多次被执行与限高。种种迹象显示,这位昔日风光一时的资本大佬,疑似陷入资本困局。张国标为资本市场熟知,源于他收购了百年老字号张小泉(301055.sz),并推动其A股上市。但张国标家族的资本版图,远不止一个张小泉。他所创立的富春控股集团业务涉及供应链、智能制造、医疗康养、金融等领域,拥有杭加新材、网营物联、如意仓、运通网城等10余个知名品牌。其中“运通网城房地产信托”于2016年在新加坡主板上市,是新交所首个中国物流与电商资产的信托项目。张国标出生于浙江富阳,部队退役后开始从事建材行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闯入上海滩,组建了上海浦东富春贸易公司(富春控股前身),主营砂石建材贸易。在沪期间,他抓住机遇与港资合建搅拌站,完成公司改制,不断扩大规模,成为上海市最早拥有建材码头岸线的民营企业,在建材、五金、港口贸易产等行业地位稳固。财富方面,张国标的个人身家在百亿级别。他与儿子张新程2021到2023年连续三年上榜《胡润富豪榜》,最鼎盛时财富量级达110亿元。张国标拥有强大的浙商朋友圈。他是上海浙江商会执行副会长,与郭广昌、马云、周成建都有交情。资料显示,他曾是“菜鸟网络”的原始股东之一,与马云、郭广昌一起启动过“中国智能骨干网(CSN)”项目。富春集团旗下的如意云仓项目也是在此背景下推出,再加上运通网城的上市,一度抓住了电商物流的先机。商业综合体开发方面,他也曾着力下注。资料显示2010年1月,郭广昌、张国标等人共同发起创立了浙商资源整合平台“浙商建业”,合作投建了富阳·东方茂城市综合体、杭州新天地·东方茂城市综合体、东阳·中国木雕文化博览城等多个项目。这些项目背后还有美特斯邦威集团、杉杉集团、新光控股、横店集团东磁公司等众多浙企巨头的身影。说回张国标家族与张小泉的故事。张小泉是一家有400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后因跟不上时代的商业变革,一度中落。最终于2007年被富春集团以增资的方式,取得了实际控制权。推动张小泉上市的过程中,也有一众浙商鼎力支持。张小泉上市前的招股书显示,复星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亚东北辰,申通快递董事长陈德军,杭州市国资委旗下企业杭实集团,万丰锦源(浙商陈爱莲实控企业)等前十大股东,均是知名浙商。2021年,张小泉作为“剪刀第一股”成功上市,力图借力资本焕发第二春。但近年的“拍蒜断刀事件”、“刷好评被罚事件”,对品牌产生了一定影响,再加上消费增长不及预期,这两年其业绩不断下滑。财报显示,其净利润已连续两年下滑,今年一季度其净利润仍在下滑。比资本平台盈利能力下降更严重的是,公司实控人也貌似陷入了债务危机。张小泉的实际控制人为张国标、张樟生、张新程,张樟生目前担任张小泉董事长,张新程担任董事。张国标和张樟生为兄弟关系,张国标和张新程为父子关系。从股权结构来看,张国标、张樟生合计持有富春控股集团100%股权,富春控股集团持有杭州富泉投资有限公司100%股权,杭州富泉投资有限公司持有张小泉集团99.9981%股权。张小泉集团持有张小泉48.72%股权。此外,张新程还通过嵘泉投资等合计控制张小泉10.35%的股权。然而,财报显示张国标家族所持有的张小泉股权,已经基本被质押掉了。其中张小泉集团所持股份99.90%已被质押。嵘泉投资所持股份也有49.46%被质押。另据中国执行公开网信息,今年张国标共被执行10次,执行标的约6.7亿元;张樟生共被执行2次,执行标的约4.2亿元。富春集团和张小泉集团也多次被执行。张国标家族的这些债务纠纷,均发生在西安。相关公司公告,具体解释了两笔:一笔是2023年12月,张小泉集团向西安大明宫雁塔购物广场有限责任公司借款1.278亿元;一笔是2023年7月,富春集团旗下网营物联(杨凌)供应链有限公司与长安银行签订了3亿元的固定资产借款合同。这两笔皆逾期。因张国标、张樟生以及富春集团等为这两笔借款提供连带担保,所以被限高和执行。官方公开信息显示,近年来,富春控股集团接连在陕西有多笔大额投资、合作以及项目开工。其中网营物联(杨凌)供应链运营中心,预计总投资额15亿元,是公司2019年和陕西省杨陵区合作的重点建设项目,去年已进入二期建设。另外,2022年富春控股集团还有中央厨房供应链产业园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两个总投资皆10亿以上的项目,在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户。债务纠纷背后,是否与这些重点工程项目资金吃紧有关,目前不得而知。但显而易见的是,作为上市公司的张小泉,已然被实控人和母公司的这些债权诉讼拖累。5月22日,张小泉受到深交所十连问,要求其对净利润下滑、是否存在对母公司及实控人提供贷款和债务担保等问题做出说明。同日,张国标、张小泉集团、富春集团等再被执行2.45亿元。资本市场因此产生了一定波动。23日、24日张小泉股价两连跌,截至5月24日收盘张小泉股价为12.41元/股,相较上市初的38元左右,跌幅已超过60%。债务问题迟迟不能解决,上市平台业绩不振、股价又因负面新闻拖累,张国标陷入左支右绌之境。*头图
5月24日 下午 8:39
其他

张康阳,不需要被惋惜

作者:郭儒逸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苏宁少主张康阳,还是失去了国米俱乐部。由于没能在最后时刻偿还3亿多欧元的借款,意甲豪门国米的控制权发生变更,由张康阳的债主橡树资本接管。按照流程,接下来橡树资本很可能会重洗管理层,抹除苏宁时代的所有印记。苏宁是在2016年入主国米,当时花了2.7亿欧元拿下70%的股权。2021年苏宁流动性危机爆发,为了缓解俱乐部运营压力,向橡树资本借了一笔为期三年的贷款,并以国米股权作为抵押。从去年开始,苏宁无法按时还钱的消息就不时流出,国米的归属因此引发关注。直到上个月,张康阳曾无限接近融资成功,一举解决橡树资本的麻烦,但他的愿望落空了。其实苏宁退出国米并不意外。相比当年收购时的财大气粗,这几年苏宁的日子不好过,连创始人张近东都不得不退居二线。虽然今年张近东悄然复出,但苏宁的财务状况仍然艰难。一周前,深交所向苏宁易购下发问询函,让其限期解释2023年财报的相关问题,其中就包括营收连续四年下滑、亏损幅度较大的原因等。很多人在惋惜张康阳失去国米,这算得上欧洲足坛结束中资时代的标志。国米球迷对这位年轻主席的态度,应该是极具分化的——一方面,他在有限的财政条件下带领俱乐部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另一方面,多年的“欠债不还”形象,让这家百年俱乐部的脸上也不光彩。这几年多亏国米拿了几座冠军,才让张康阳被扫地出门时,还保留了一丝丝颜面。不过,张康阳需要别人的惋惜吗?我们设想一下这个场景:张康阳融资成功,如期归还橡树资本的贷款,他继续稳坐国米主席的位子。那么接下来面临的,仍然是负债经营俱乐部,以及成绩的很大不确定性。比如像去年那样打进欧冠决赛的机会,以国米目前的阵容来看,肯定是不多的。一旦不能持续拿到好成绩,自然会影响国米的估值——从套现的角度来说,并不划算。因此,在俱乐部最有价值的时候,与其继续举债经营、“以贷养贷”,不如顺势解套走人。毕竟,按照双方协议规定,橡树资本在扣除欠款之后,还要支付给张康阳一方国米市价与欠款之间的差价。也就是说,国米市价越高,张康阳就越有利。这个条款堪称精妙。如果腹黑一下,失去国米所有权,没准张氏父子很乐见其成。他们不一定有足够的动力,像新闻报道中呈现的那样,去竭尽全力寻求新的融资。当年苏宁投资国米时,张近东所看中的,是国米品牌对苏宁国际化的帮助。现在苏宁自顾不暇,国际化更无从提起,即使继续持有国米控制权,对母公司苏宁的加成作用也微乎其微。而如果只当做张康阳的一个玩票项目,那也太烧钱了,何况苏宁还烧不起。借着贷款到期无力偿还的机会,张康阳和背后的苏宁,几乎可以全身而退。弄的好,他们还能拿到一笔差额款,并且免去了自己给俱乐部寻求买主的繁琐流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失去的是一家对自身生意无足轻重的俱乐部所有权,但得到的,是彻底摆脱这笔债务甚至资金回血(理想状况下)。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国米球迷的感怀之情,这无形的支持,或许更能温暖“落寞”的心。尽管当了长达八年的老板,张康阳一直依赖职业团队在管理球队,苏宁更像是一个财务投资者,而不像是能给国米注入灵魂的角色。出局之后,不知道张康阳对国米的感情还剩下多少,他曾为球队流过泪、对俱乐部的工作人员都关爱有加、曾表示坚决捍卫国米的价值观,但这段经历应该给他上了宝贵的一课——真情固然可贵,但有时候在金钱的考验面前,还是太脆弱了。*头图
5月23日 下午 7:18
其他

上海地产大亨,舒服日子到头

作者:赵一川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53岁的上海地产大亨叶茂菁,这两天估计心气不顺。三天前,他旗下的上市公司天宸股份收到一份股东提交的文件,这份文件表达了对公司的严重不满,并提出两项诉求:一是要求公司回购股份,二是要求管理层在两个月内制订明确转型发展规划。这个股东的愤怒,是有理由的。从去年开始,该股东多次以每股10元以上的价格买入天宸股份股票,一路增持成第四大股东。然而目前股价已经腰斩,亏的底掉。于是,不惜公开发难来讨个说法。说起天宸股份这家公司,多数人可能都没听过。但它的背后老板,尤其在上海滩的地产界,一度大名鼎鼎。那就是知名富豪叶立培、叶茂菁父子。叶立培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移民澳洲,起初在中澳之间做针织贸易,1989年创立仲盛集团并进军国内房地产行业。叶家自此逐渐发迹。仲盛集团在上海开发了不少知名项目,比如陆家嘴地标上海银行大厦、南京西路的南证大厦以及上海大型商城仲盛商业中心等。天宸股份几乎与仲盛集团同时成立,不过与叶家产生关联是在2000年左右。当时,叶立培以兄长叶立润的名义,入主天宸股份的前身上海联农。上海联农是由上海农委发起成立,1992年在上交所上市,后改名为天宸股份。起初天宸股份是以地产为主业,虽然名义上由叶立润持股,但实际上叶茂菁从2005年起就担任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到2011年,叶立润以年事已高无暇顾及为由,通过家族内部转手,将控股权转让给了叶立培、叶茂菁父子。那时候,除了当“地产大王”,叶氏父子对影视圈同样很感兴趣。他们早年曾在多部影视剧中担任监制等,尤其身为富二代的叶茂菁,不时与娱乐圈女星产生绯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与赵薇之间的未果恋情。叶氏父子的地产生意曾风生水起,但自金融危机之后就一蹶不振,后来干脆将地产业务出售。大概从2010年之后,天宸股份就成了一家“无主业”公司,从此走上一条靠投资收益为生的路。大A江湖无奇不有,体现在天宸股份身上,就是两点:一是长期没有主业,一是业绩主要靠分红。剥离地产业务之后,天宸股份曾多次表示要尽快明确主业,改变缺少主营业务收入的状况。比如2015年,天宸股份就号称要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标的为工业污水回收及处理的环保公司控股权。2016年,天宸股份又盯上了教育行业,称要收购教育产业类公司。但这两次转型尝试均失败告终。转眼到2021年,大健康行业的风头正盛,叶氏父子又瞄准该行业,宣布将旗下公司酒店改造成医院使用。果然股价还得靠概念,苦于天宸股份多年无主业的股民,第二天就迎来了涨停板。不过,转型大健康还没玩明白,天宸股份在去年5月继续宣布,拟投资116亿元在安徽芜湖建设新能源光伏项目,并表示是“长期谋划”的结果。有意思的是,整个2023年,天宸股份的营收还不到3亿,净利润才2000多万。这种没有主业的情况,也曾引发交易所的质疑。比如2022年,天宸股份营收为2.44亿,其中房地产销售居然构成最大收入来源,占比九成以上。而且,这部分收入全部确认在第四季度,如果扣除这部分业绩,天宸股份很可能就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真是精准过关。交易所据此寄出问询函,要求做出说明。这几年下来,天宸股份的转型堪称多变,主业仍然摇摆不定。难怪这次股东要发难——一通操作猛如虎,但是没看到成效啊!不过与股东着急不同的是,身为老板的叶氏父子,可能没那么急迫。因为,即使没有主业,也不妨碍公司每年躺着赚钱。而常年给天宸股份分红,撑起其利润报表的,就是地产龙头绿地控股。这就要说回当年叶家入主上海联农,当年上海农委除了发起成立上海联农,还成立了另一家公司,就是绿地。上海联农与绿地互相参股,叶家正是借此持有了绿地的股份。这笔交易简直无比划算,2015年绿地作为上海国资混改试点借壳上市,叶家大丰收。后来在财报中,天宸股份就曾直言不讳地表示,公司利润主要依靠绿地控股的利润分配。绿地俨然成了天宸股份的利润调节器,当年分红多,天宸股份就赚得多,分红少,天宸股份就赚得少。比如2022年,由于没有收到绿地的分红,天宸股份净利润便暴跌超过七成。截至今年一季度,天宸股份位列绿地控股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22%。然而,近几年绿地控股的净利润持续下滑,从2020年至2023年,其净利润分别为137亿、62亿、10亿、-95亿。到今年一季度,下滑势头还没有止住,净利润为8200万,同比下滑高达95%。眼下的房地产,龙头都不敢说自己好过,巨额分红就更别提了。过了多年舒服日子的叶老板,真到了该想想其他出路的时候。*头图
5月21日 下午 7:29
其他

四川首富之女,接了个烫手山芋

作者:陈思美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接班不满14个月,四川首富之女刘舒琪便遭遇巨大挑战。行业变天,公司业绩下滑,股价一路下探,诸多难题摆在了这位年轻女掌门面前。刘舒琪曾被誉为最幸运的富二代之一。她拥有海归背景和美丽的容貌,身为一方首富的父亲刘汉元为她打下巨大的家业。刘汉元创立的通威股份(600438.sh)是最赚钱的光伏企业之一,市值一度超过2900亿。更难得的是,这位超级富豪似乎并不恋权,一年多前他扶持刘舒琪火速上位,将千亿光伏帝国全权交到年仅34岁的女儿手中。颜值爆表还坐拥泼天富贵,刘舒琪一度出圈,成为社交媒体上惹人羡慕的“投胎小能手”。然而刘舒琪的这个班接的并不容易。刚刚接管公司之后,她便迎来了周期魔咒,光伏行业变天了。通威股份最高光的时刻当属2022年,当年硅料价格从年初的8.8万/吨扶摇直上,一度触及33万/吨,作为硅料龙头通威股份也身价大涨,实现净利润257亿,同比大涨217%,创公司历史之最。但到了2023年,风口退去了,行业产能开始过剩,无论上游的原材料多晶硅还是硅片或者组件,价格大幅下跌。这一财年,通威股份的净利润同比下跌。等到今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开始负增长,归母净利润更是出现了近8亿元的亏损,为7年来首次单季亏损。产业链上下游价格大幅下跌,也触发了市场情绪,光伏资本盛宴正迅速散席。自2023年起,通威股份的股价便不断下探,最新数据显示,公司市值已不足千亿。不到两年时间里,少了2000亿市值。不过行业性的波动,困扰的并非通威股份一家公司。数据显示,市值千亿的光伏企业已经从两年前的15家跌到2家,就连12年没出现过亏损的硅片龙头TCL中环,今年一季度业绩也出现爆雷。行业变天,即意味着江湖大洗牌,对头部企业来说这是危机也是机遇,谁能在动荡的背景下逆势坚挺,或许才能赌赢未来。刘汉元是多次赌赢过周期的人。他于2006年硅料行业颇为景气时,由饲料行业跨界入场,这本身就是一次挑战。十几年时间里,光伏行业出现过数次低谷,刘汉元都靠发力革新技术和逆势抄底获取规模,渐渐成为龙头。至少在公开层面,刘舒琪表示她早就深谙这个行业波峰波谷交替的本质。同时,尽管父亲已经放权,但似乎还是刘舒琪的一大底气。她认为未来5年到10年的行业趋势,父亲比她看得更清楚,而且他们也做了充分的准备。①根据公开资料梳理,逆势扩产、押注光伏行业未来的触底反弹,应该是通威目前在下的一步棋。仅去年一年,通威就官宣了在鄂尔多斯、成都、乐山等多个城市的五个重大投资项目,总投资额高达645亿。其中,仅今年1月份在鄂尔多斯的项目,就斥资280亿元。根据刘汉元过往的风格推断,这更像是刘汉元的手笔。尽管已经交权,但刘汉元是否还掌控着通威这艘巨轮,不得而知。公开层面的信息显示,刘舒琪一直是马不停蹄奔走在经营第一线的。最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她四处洽谈,完成涉及到企业数字化转型、全球供应链体系建设、融资贷款、光伏产品出海等层面的多项交流合作。从这些信息推断,刘舒琪不会是前台花瓶的角色。接班前,刘舒琪曾在公司的商务部门历练过两年,负责供应链、市场、销售和成本管理等环节。在此之后,她便上演火箭式接班。销售方面,她似乎也拿下了一些成绩。本月,通威股份和千亿光伏巨头隆基绿能签下391亿纯晶硅产品销售合同。市场如此不景气的情况下,如此巨额订单,对公司上下是个提振。在业绩不景气的状况下,通威股份似乎并没缩手缩脚。过去,通威股份的优势产能主要集中在全球硅料+电池片两个领域。为了应对周期,通威又开始发力太阳能和组件业务。试图通过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来消化自身产能、提高企业竞争力。想要用一体化布局打造新的护城河,资金、研发、市场与成本控制能力缺一不可。目前尽管净利润出现亏损,但通威股份的现金流还算充沛。最新的资产负债表上,通威有超过300亿的账上现金,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0%以内。但存货问题也值得警惕,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通威股份存货规模为112.71亿元,较2023年末激增了约34亿元,增长高于同行。对此,公司解释主要是经营规模扩大所致。这也是通威股份“周期解法”中无法回避的一环:想通过扩产投资未来,但暂时的产能过剩却又会增加资金压力。面对这轮下行周期,刘汉元父女也做了不少大手笔的举动,如大额派息、大股东增持、回购公司股份等举动,稳定投资者的信心。但行业回暖时机未到,刘舒琪暂时恐怕还无法卸除身上的压力。注释:①《通威股份刘舒琪:跨越周期性》,郭立琦,中国企业家*头图
5月18日 下午 8:46
其他

郁亮不再广交朋友了

作者:郭儒逸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经过前段时间的紧张之后,万科这两天终于听到一些好消息。一个是万科从多家银行获得73亿的担保贷款,顺利得到“输血”。另一个是万科股债连日大涨,总算在资本市场喘口气。董事会主席郁亮的神经,应该能稍微放松下了。作为行业风向标,万科眼下任何的风吹草动,几乎都被盯着。大到整个公司战略的调整,小到一家子公司的运营,都可能会被拿来解读。这不,万科与比亚迪刚刚注销的合资公司,就是个例子。据工商资料显示,万科旗下一家叫“万科云地”的深圳公司,于5月10日被注销。这家公司成立于2017年,由比亚迪与万科联手设立,其中比亚迪方面持股72%,万科方面持股28%。双方合作的背景,是2016年底达成的一项重磅协议——万科与比亚迪将共同探索“轨道+物业”新模式。这是两家公司公开可查询的首次大型合作,当时郁亮与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高调站台,给外界描绘了一幅盛大远景。然而这桩合作最终无果,比亚迪的云轨业务没跑出来,万科想要开展的新业务尝试,也就无从谈起。有报道说,这家合资公司去年就开始走注销流程,现在双方正式分手。其实,当年万科与比亚迪互送秋波时,正值万科进行战略转型发展多元业务。从2014年开始,万科决定成为一家城市配套服务商,而不再是单纯做住宅业务。转型之后,万科希望业务能够涵盖住宅地产、消费体验地产以及产业地产等,这被认为是新的增长曲线。在这个思路下,那几年万科可谓广交朋友。总部间的意向性合作、各地子公司之间的合作,或者成立合资公司,万科基本都有尝试。不只是比亚迪,郁亮还把目光投向一大票知名公司,希望合作产生化学反应,实现双赢。比如,他曾亲自带队在2014年前后拜访各大互联网巨头,学习互联网思维。随后万科便与阿里、腾讯和百度等展开合作,建立合伙人制度、建设联网小区、布局商业社区等。在郁亮看来,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房企必须理解新规则、找到新伙伴,否则就很危险。除了互联网公司,万科结交的也有实体巨头,比如万达。2015年,万科与万达意外宣布合作。当时王健林和郁亮都亲临签约现场,互相恭维对方,表示将探索房地产企业的新模式,这场合作的规模将是千亿级别。万达的考虑是进一步推动轻资产化,万科则想通过合作提高商业地产的能力,双方会共同拿地运营、试水金融创新以及社区消费等。郁亮当年说过一句话:万达和万科都处于转型关键阶段,结盟符合双方需求,可谓门当户对,一见钟情。王健林也附和说,两家公司都是名门正派,万达只会找万科来合作。不过在那场高调的发布会之后,这两家公司的具体合作,就很少见诸报端。直到去年6月份,大连万达商管的股权被冻结,导致上市之路突生变数,外界才知道摆了万达一道的,正是“老朋友”万科。双方由于在长白山项目上的财务分歧,几乎公开撕破了脸,好在纠纷最后和解。曾经的一见钟情,不知道至今还算不算数。一直到2019年,万科四处出击,希望破解房地产下半场的发展焦虑。它的合作对象,还包括文旅、物流、咨询服务等领域公司,除了开合资公司用于项目合作,也发起设立基金,寻求相关投资机会。而万科的业务版图,也一度扩张至地产、物业服务、商业、长租公寓、物流仓储、教育、养老度假等。万科的雄心壮志是,至少建立六个千亿级业务,才能再造一个新的万科。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随着行业大环境变化,万科喊出了著名的“活下去”口号。经历了数年的多元转型,郁亮不得不提出收敛聚焦,巩固基本盘。到2021年,万科又提出开发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并重,实际上还带着点多元化的影子,只是注意力可能略为集中。而今年以来万科流动性的紧张,加剧了战略的再次调整。4月底,万科高调宣布瘦身计划,郁亮称万科将退出非主营业务,清理和转让非主业的财务投资,聚焦综合住区开发、物业管理、租赁住宅三大主业。这意味着那些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经营性业务,都将被放弃。郁亮给出的理由很直接——现在万科的部分压力,就来自于长期经营性业务占用了开发业务的资金,虽然它们大多做的不错,但资源实在有限。万科不得不放弃业务,郁亮也不得不放弃曾经的合作伙伴。与比亚迪合资公司的注销,虽然双方都没有公开做出回应,但可能不外乎上述逻辑。比亚迪还有更刺激的新能源汽车战场,万科也需要集中精神搞主业,好聚好散。除此之外,万科曾在2018年参与亚洲物流巨头普洛斯私有化,据财新报道,目前万科正考虑出售其手中持股,作价接近300亿人民币。这无疑是一笔应急钱,不过交易还没实现。至于更多非主业项目上的合作,应该都会受到战略调整的影响,万科精力资源有限,要出售或退出无非是时机和价格的问题。作为“瘦身计划”的最新动作,万科日前大幅折价出售深圳一地块,这块地是2017年购得,原计划是用于在深员工办公使用。但由于“行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万科决定不再建设该项目。郁亮把刀都挥向了自己人,过去几年生意场上交的那些朋友,恐怕就更舍得割爱了。紧要关头,还是各自飞吧。*头图
5月16日 下午 7:15
其他

她们为什么都爱周受资?

作者:杨梅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继晒大厂工牌后,社交媒体上又涌现一股女性新时尚:晒偶遇周受资。霉霉演唱会偶遇、茶水间偶遇、沙拉店偶遇、迪拜偶遇……周受资不仅是一种社交话题,还是一枚时尚挂饰。和这位“人类高质量男性”产生交集,总能无形中透露出类似“人在国外,刚下飞机”的中上阶层气息。谈论、偶遇正为TikTok奔走斡旋的周受资,成为打工人(尤其是女白领)流行的精英自证。尽管颜值便足以构成喜欢上一个人的理由。但我仍试图想寻找出颜值之外,为什么这么多女性喜欢上周受资。这位2015年便加入小米,进入中文媒体视野的帅气男性,为何会在9年之后,成为俘获万千迷妹的商界男神。地缘政治肯定是首当其冲的一个原因。周受资一跃成为互联网上的大红人,缘于去年3月底的那次美国听证会。资料显示,北京时间2023年3月30日晚,周受资的TikTok粉丝数超过了百万,而在听证会前他的粉丝数仅为1.8万。如何应对困难和挑战,可以为一个男人的魅力最大加成。身在全球风暴眼中心的周受资,毫无疑问赢得了铺天盖地的关注和镜头。但有趣的是,针对周受资五个多小时的现场表现,我从男性和女性口中听到了截然不同的反馈。从社交媒体上的评论来看,无论中外女性,对听证会上的周受资,大多都使用了一个词:心疼。她们着重强调周受资的以下几种特质:谦和、自控、礼貌、无奈。尤其对照听证会上政客们咄咄逼人的面孔,周受资那张楚楚可怜的东亚脸,似乎区别于站在过同一个位置的、面孔沉闷且僵硬的扎克伯格等,多出了些政治商业以外的感性色彩——我私下认为是一些全球女性不可言喻的共同审美点:美强惨人设,激发出女性的同情心和保护欲。男性的看法,显然更理性。他们倾向认为周受资的自控,是理所当然的职务行为。地缘关系以及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塑造了他一个不可越轨的形象。不同于马斯克等创业者可以具备社会形象越轨的“特权”,TikTok摇摇欲坠的命运要求周受资这个掌舵人必须谨慎克制,不能有丝毫行差踏错。从媒介形象资产运营这个角度,他同时又是地缘政治的一个受益者。商业男性的帅其实可以分两种:创业者的帅和职业经理人的帅。前者更放,后者更收;前者更具开疆拓土的侵略性,后者更守规则,多数气质内敛。讨厌狼性文化,恰好暗合了当下打工人的社会情绪。再加上当下女权大旗高张,男性的攻击性正是最不受女性群体欢迎的特质。放眼国内的顶级一线男性创业者,除形象儒雅亲和的雷军外,刘强东们可谓精准踩雷,极少有能成为女性商界男神的人选。叠加了这两重讨喜buff的周受资,成功却无攻击性,既能方便女性慕强,又通过美满婚姻剔除了花心风流等负面形象资产,无疑就是时代的天选之子。喜欢一个人,理由大都是荒唐的。我听过喜欢周受资的最荒唐却也合理的两种理由:一个是,他在高盛工作过,面孔上却没有华尔街之狼的精明、冷血;一个是他一直带着素圈婚戒。前者好理解,后者大约只有35+的已婚女性才会会心一笑。得不到且貌似忠贞,又是一项魅力加成。互联网上的喜欢,大都如此,相比起一个真实有缺点和弱点的人,我们更倾向喜欢一个精致完美的纸片人或者瓷器。当然,现代女性的喜欢,也并非仅拘泥于两性。大批女性粉丝对周受资的迷恋,并不仅仅因为他自律的身材、得体的穿着。从个人奋斗史角度,职业女性更欣赏的是一个人如何抓住时代机遇,通过自律和努力,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这无关性别,是一个奋斗中的人,对另外一个优秀的人发自内心的羡慕。周受资应该是华裔精英实现阶层跃升的典型范本。根据他的自述,他应该出生于新加坡的一个中产以上家庭,父亲从事建筑行业,有自己的公司。他通过读名校,进入金融行业,从而结交到圈层大佬,继而又靠个人卓越的工作表现,先后成为雷军和张一鸣旗下的大将,为小米的上市、TikTok的出海立下汗马功劳得到过亿年薪。同时,他还是全球化浪潮的幸运儿。在中国互联网企业飞升的二十年中,他赶上时代浪潮,遇上了最急速增长的风口,选中了最火热成长的国度和行业,抓住每一个节点腾空而起。精英教育背景和中西方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又让他的一切那么合乎时宜:企业需要出海开疆拓土时,他是最优选;TikTok陷入命运拉锯战,对张一鸣虽则不幸,但对周受资的职业履历,却也是一笔加成。足够努力,足够幸运,还被时代选中,这样的人谁又会不羡慕呢?对着他现实版“河道英”的脸,大约无数打工人的魂儿,都会冲出西二旗或者高碑店的格子间。与其说人人都爱周受资,不若说人人都想成为周受资,成为打工界的天花板。不可否认,喜欢周受资的女性免不了叶公好龙的成分。动辄五六个小时的听证会,复杂的中国科技公司海外化难题,又有几人有耐心去了解原委呢。从这个层面上,不善交际的张一鸣,应该庆幸选择了网红化的周受资。哪怕更多粉丝着迷的只是关于周受资的二次剪辑视频片段,但因为周受资的存在,TikTok的确赢得了更多的同情和支持。无论TikTok最终的命运归宿如何,至少周受资奋力而搏的姿势,还在吸引着大批原本并不关心商业的女性的持续关注。这对渡劫中的TikTok,也是一笔财富。*头图
5月14日 下午 8:26
其他

黄金大王,每月净赚20亿

作者:陈思美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市场不景气,却总有人在闷声大发财。陈景河就是其中的“幸运儿”之一。他所执掌的公司赌赢了周期、接住了泼天富贵,去年赚了211亿,今年一季度又净赚62个亿。陈景河现年67岁,福建龙岩人,相较他的老乡张一鸣和王兴,陈景河的光环与影响力都要略逊一头。但提起他背后的紫金矿业(601899.sh、02899.HK),很多人就会瞬间熟悉了。这是一家有矿的公司,在全球坐拥15大金矿、11大铜矿、9大银矿、2大铁矿、3大锂矿、6大锌(铅)矿。它还是一家富豪批量制造机。从2019年到现在,高毅资产首席投资官邓晓峰因为重仓这家公司,豪赚获超百亿。邓晓峰押注时,紫金矿业A股股价仅为3元左右,目前公司股价已超18元,市值约4800亿。4年6倍,诸多散户和知名基金经理因为投资这家公司赚的盆满钵满。最为传奇的是,它还缔造了两位地方首富。紫金矿业的前身原为一家地方国企(上杭县矿产公司),原本技术背景出身的陈景河于1992年辞去福建省地质局高级工程师职务,就任该公司总经理一职,成功将这家年利润仅3万元的小厂,几年时间内利润翻了600倍。之后,为了融资扩大经营,陈景河开始呼吁改制。当时,身为紫金矿业土石方工程供应商的陈发树和柯希平,因作为债权人而获得股权。后续,这二人又出资参与了公司股改。其中,陈发树的“新华都系”共出资3359万元,成为紫金矿业第二大股东,柯希平通过厦门恒兴持股5%。到2008年紫金矿业A股上市时,陈发树个人及公司的持股市值达155.29亿元,柯希平最开始投资的1000万元,也已经价值74亿。这笔巨大收益,成为陈发树和柯希平日后投资的“现金奶牛”。陈发树在2009年一跃成为福建首富,柯希平也多次蝉联厦门首富。话题再回到陈景河。作为千亿市值的公司董事长,陈景河极少现身于台前,近年他最为公众津津乐道的是一段年龄差异显著的婚姻——4年前,时年63岁的他与小自己25岁的钱冰女士缔结婚姻,一时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综合其个人创业经历,他身上明显具备闽商豪赌血拼、善观时变的性格特征。敢于开采低品质的矿山,是他行走矿业江湖的一大利器。紫金矿业的起家地紫金山,原本是一座不被看好的贫矿,陈景河通过用千余吨炸药直接荡平无用山头等常人不敢想的手法,轰开了这座金山的大门。大手笔、大魄力背后,也让早期的紫金矿业绑上了野蛮生长的标签,陷入环境问题与舆论争议。艺高人胆大、敢于下注,是陈景河的另一大特色。紫金矿业登上矿王宝座,离不开其敏锐的并购策略,特别是在资源价格低迷时期的大肆“买买买”。据相关媒体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紫金矿业相继发动了20多次并购,交易金额超过540亿元。多年的全球并购,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矿王”。资料显示,去年紫金矿业的铜、金、锌产量分别居全球第5、第8和第4位,是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矿业公司。以铜价和金价相继下行的2014-2016年为例,这几年里,紫金矿业的触礁几乎扫遍了全球,在海外收购了科卢韦齐铜业、刚果(金)卡莫阿-卡库拉铜矿、武里蒂卡金矿、巴里克(新几内亚)公司、澳洲凤凰黄金公司和诺顿金田等诸多矿产(其中有些是项目股权)。金价低迷的2022年,紫金矿业又将苏里南Rosebel矿区95%权益、招金矿业20%股权及海域金矿30%权益收入囊中。财报显示,这一财年,紫金矿业的交易金额超过300亿。锂电的风口,它也没错过,在国内紫金矿业是次于天齐锂业和赣锋锂业的锂矿大户,拥有湖南道县湘源硬岩锂矿、西藏拉果错盐湖锂矿、阿根廷3Q锂盐矿等不少矿产。手握大量同行羡慕不来的低成本矿源,又赶上今年黄金大涨,这场金价盛宴中陈景河理所当然成为大赢家之一。但客观评价,紫金矿业的业绩并不能只笼统归咎为胆子大、不差钱。除了一门心思挖矿,对冲风险也算得上一招。众所周知,无论金还是铜都存在很强的周期性波动。陈景河的多产品布局,让他对冲掉了部分周期性风险。根据公司财报,2023年黄金和铜的业务营收分别占比42.09%和25.21%。换句话说,尽管黄金帮其赚了大钱,但铜也是重要支柱,贡献了700多亿的营收不说,毛利率也颇高,超过了47%。金和铜相互支撑,糟糕的时候能够有效对冲价格波动,幸运的时候则能周期共振,真可谓是赢麻了。当然,作为上游矿资源公司,陈景河了逃离不了重资产行业的宿命。其负债规模一直被投资者诟病,去年在其净利润创历史新高的同期,公司资本支出也达到了历史新高的304亿元。同时,由于融资规模扩大和外币借款利率上升,公司的长期借款已经高达775.3亿,财务费用也激增不少。财报显示,紫金矿业2023年的资产负债率已经到了59.66%。所以尽管公司的造血能力很强,但资金依然不算充裕。幸运的是因为产量和价格的上涨,现金流暂时没问题。另外,紫金矿业的海外矿产主要位于南美、非洲的一些欠发达国家,在投资安全性、经济政策风险方面一直存在一些隐忧。当然,短期之内频繁的地缘政治冲突和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都在不断增强黄金作为避险资产的吸引力。陈景河的这门矿产生意,应该还颇具想象力。这场惠及到公司经营者、投资机构以及众多股民的泼天富贵,应该还能持续一阵。*头图
5月10日 下午 10:06
其他

美的“太子”,马失前蹄

作者:赵一川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刚过去的五一档,有两部电影票房扑了街,一部是《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另一部是《穿过月亮的旅行》。可能收回本都困难。这两部电影背后,都有一家叫百纳千成的上市公司。作为主投方,百纳千成股价连跌两天,目前徘徊在5.3元左右,市值大约50亿。就在昨天,百纳千成举行了2023年业绩说明会,去年其亏损1.86亿,同比降幅高达995%。今年一季度,如果以扣非净利润来算,仍然亏损757万。有参加业绩说明会的投资者没忍住,直言公司交出的答卷令股东很不满意,应当换血来重塑管理层。百纳千成的董事长叫方刚,而他上面的老板,是美的创始人何享健之子何剑锋。何剑锋应该不会轻易换人,毕竟方刚是美的“老人”,深受信赖。2018年,何剑锋一共花了18亿拿下百纳千成的控股权,成了这家影视公司的实控人。他本人没有亲自出面,而是派出有美的背景的管理层,替他打理这块生意拼图。何剑锋今年57岁,虽然年近花甲事业有成,但外面的人每提起来,还是很自然地奉上一个绰号——美的太子。没别的原因,他的父亲何享健名望太高,子辈们的光芒被彻底掩盖了。美的集团是市值近5000亿的家电巨头,2012年,何享健辞任美的集团董事长,他没把重任交给儿子,而是给了职业经理人方洪波。除了保留一个董事的职位,何剑锋并不参与美的管理运营,与父亲的商业帝国保持了距离。这十多年下来,方洪波干的不错,何剑锋还要不要接班,貌似变得无关紧要。职业经理人接棒家族企业,美的算是个不错的案例。没有权斗、平稳过渡、业绩增长,这总比那些执意让二代接班,却把公司霍霍不轻的要强。除了百纳千成,何剑锋手里还握着两家上市公司——盈峰环境和顾家家居。前者是早年收购而来,后者是去年底斥资88亿拿下,创下当时家居行业的最大股权收购纪录。在美的体系之外,何剑锋俨然打造了另一个庞大的商业版图,足以让老父亲感到欣慰。这是光鲜的一面。而如果重新梳理何剑锋的创业历史,很容易发现,这仍是个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俗套故事。就像王思聪能从老王那拿5个亿创业,何剑锋的成功,一般人还真没办法效仿。根据公开资料,何剑锋早年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一度进入美的工作。他从基层的车工、钳工干起,历任过多个职位。1995年前后,他离开美的,独自创业。何剑锋的第一桶金,正是从美的身上赚来的。起初,他的公司贴牌生产美的产品,随后又代理销售美的电器,左手倒右手,很快把生意做大。2004年,何剑锋干脆把自己的公司卖给美的,据说套现7000万,完成了原始积累。大概从这个时候起,何剑锋跳出电器生意,盯上了金融和资本运作。在父亲支持下,何剑锋新成立的公司——盈峰集团,成了这位少东家的基本盘。通过买壳,盈峰系持有了上市公司盈峰环境(原名为上风高科),后又成为易方达基金的大股东。在这些交易中,何享健都给了友情价,将原由美的持有的股权转手卖给盈峰系,帮了儿子一大把。何剑锋的盈峰系版图,借此不断扩大。2008年,盈峰集团摇身一变,名字改成了盈峰投资。这意味着,何剑锋距离家族赖以发迹的实业,更远了。盘算何剑锋的投资领域,包括环境、科技、先进制造、文化和消费等,其中不乏一些独角兽级别的公司。他所处的商业环境,已经与父亲的年代大不相同,讲究所谓风口,因此这位美的太子出手频频。而何享健从做电风扇到做空调,似乎只干了这一件事,这对父子,在从商志趣上应该是大不相同的。如果要说何剑锋在投资路上“失手”的,恰恰是在影视领域。其实在收购百纳千成的前几年,盈峰系就曾入股海润影视,海润影视在业界大名鼎鼎,股东包括一众娱乐明星。然而,从2010年到2017年,海润影视四次冲击主板上市都未成功,逼不得已只能挂牌新三板,但业绩连年亏损,光环不再。这次试水,何剑锋所获无多。到了2018年,正值影视寒冬,行业跌至冰点。决定再次出手的何剑锋,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异类,不过何享健仍给了儿子支持,在收购百纳千成时也掏了部分收购款。何氏父子,要再赌一把。百纳千成原名华录百纳,是家老牌影视公司,曾有央企背景。不过它的长处是在电视剧领域,在电影方面并不突出。何剑锋入局之后,虽然投入不少,但其电影业务至今没形成气候。今年的五一档,原本是集中展示这笔投资的业绩,结果又令人大失所望。手握一把天牌,何剑锋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话说回来,商场失意是太稀松平常的事,这一点,八十多岁的何享健应该体会更深。2020年,何享健曾在住所遭到劫持,当时据称是何剑锋从自家别墅的河中游到对岸报警,才幸运解救了老父亲。相比人身安全,生意场上的起起伏伏,确实没那么重要了。在父亲的商业帝国之外游离了二十年后,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何剑锋的盈峰系入主了顾家家居,这是和美的主业最接近的一笔投资。过去,何享健大力支持过儿子,除了没给他一个美的董事长的身份,钱和资源都慷慨给足了。对何剑锋来说,除了上一次的“游泳救父”,他的顾家家居或许能真在在商场上帮到父亲——一个家庭消费的商业闭环,还是有想象力。这也是一个“太子”的本分。*头图
5月7日 下午 8:08
其他

南通首富,十万火急

作者:陈思美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南通前首富陈锦石,应该是最焦灼的地产人之一。就连“美元大佬”单伟建即将援手的消息,也没能在资本市场为他换来喘息之机。他所执掌的中南建设(000961.SZ)不仅被“带帽”,股票变更为“ST中南”,还被提前锁定退市。中南建设的母公司中南集团最初是一个建筑包工队,由陈锦石1988年带领28人创立。和所有白手起家的富豪一样,陈锦石的创业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和励志感,30多年时间里,他一步步将小作坊做成上市公司。最巅峰时(2020年),中南建设的营收超过2000亿,位列国内房企16强。陈锦石本人,也以140亿元财富值,成为江苏南通地区身家最高的人物。然而,和所有的高速扩张的房企一样,中南建设的高规模背后是高杠杆和高负债。一旦政策收缩和行业下行,公司很难刹车调头,很快陷入经营危机。自2021年起,中南建设的业绩开始断崖式下滑,并于次年11月公开违约。此后的境况更是每日俱下。财报显示,2021年到2023年,三年期间中南建设亏掉了178亿元。截至2023年底,中南建设总资产2269亿元,总负债2068亿元,其中有息负债432.6亿元。另外,一年内的所有有息负债227.3亿元,但货币资金仅75亿元(其中包括受限资金33.58亿元)。化债、求生,成为陈锦石这两年的日常。他和女儿陈昱含四方奔走,一方面不断变卖资产腾挪优化,一方面不断和债权人谈判缓释兑付压力。年报显示,公司有3只存续境内债完成了5年展期,2只将于一年内到期。境外债方面,去年6月底公司也尝试推进重组事宜,但并没有获得债权人的通过,目前4只存续的美元债均已违约。市场大环境所致,公司经营面始终难以盘活。最新一季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同比下降11%,净利亏损6亿。短期负债方面虽然有所减少,但货币资金也相应减少至61.7亿。化债端进展艰难,陈锦石父女开始寄望于融资端。过去,陈锦石曾给外界留下过长袖善舞的印象。他在南通市口碑颇好,与当地保持着良好的政商关系,是南通的头部房企、纳税冠军,公司参建过鸟巢、国家大剧院、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不少知名国家工程。陷入流动性危机以来,南通市国资屡次对其进行驰援,如2022年5月份,地方资管中国华融通过成立合作主体的形式向其提供总规模不超过50亿元的支持,同年8月份,江苏资产又联合中南城市建设共同设立20亿元的基金以纾困中南系。最近公司与单伟建的太盟投资集团(PAG),商谈中南系债务化解、股权交易等合作,也是通过南通市海门区政府牵头。今年2月份,海门区政府专门推出了对中南建设的七大纾困举措,表态会撮合公司与金融机构协商,支持社会资本通过市场化机制设立投资基金,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太盟是年初斥资救了万达、解除其上市对赌危机的亚洲著名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单伟建也因此被称为王健林的“白衣骑士”。单伟建近期曾表态,看好中国楼市的长期发展。太盟中国总部2月刚签约落户江苏苏州。政府出面、“地产救星”单伟建援手,瞬间提振了市场的信息。消息发布后,4月22日中南建设直线涨停,当天成交近100万手,大量散户涌入。这对于苦难中的中南建设而言,可谓一场及时雨。彼时,中南建设已经连续12日低于1元收盘,正处退市边缘。然而,让投资者措手不及的是,紧随其后的是一纸公告,深交所宣布公司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并停牌,而后4月24日公司被挂上了ST。至于牵手太盟一事,面对深交所的问询,公司也画风突变,称尚处于筹划阶段,双方仅是就可能性进行探讨,并无具体方案或推进计划。之后,ST中南连续3天跌停。截止上周五收盘,股价已经跌到0.72元,股价连续15个交易日低于1元。因股票ST后涨跌幅被限制为5%,公司纵然五天连续涨停也只能到0.92元,目前已是无力回天,锁定退市命运了。这波操作,让众多股民叫苦连天的同时,市场也对其与太盟的合作消息产生了质疑。众所周知,万达的经营性物业资产优质,租金收入和现金流也处稳定状态,而中南建设长期重仓三四线项目,土储结构导致近两年销售业绩和销售现金流持续萎缩。投资万达商管和投资中南系,或许并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和单伟建的合作,陈锦石究竟能拿出多少筹码,实属未知。仅从面对危机的态度而言,陈锦石父女这两年颇有可称道之处。出险以来,父女二人多次公开声明,绝不躺平退缩,保交楼方面也一直在积极推进。但公司的财务问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仅有积极的态度,恐怕并不足以化解当前巨大的危机。陈锦石的薪酬问题,也一直被投资者诟病。上市公司财报显示,2022年中南建设巨亏91.71亿,2022年公司实控人兼董事长陈锦石的年薪却仍然高达1088万,位居A股房企董事长第一名。去年,陈锦石的年薪降到了96万。但公司偿债能力和现金流状况仍在恶化的情况下,这份薪资依旧引起了不少网友吐槽。截止4月30日收盘,ST中南已连续17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退市已无悬念。陈锦石通过与单伟建的谈判,让公司在资本市场翻盘的希望已然落空。而保壳失败、一季度持续亏损,也让陈锦石这场谈判再次丢失了两个重要筹码。陈锦石翻身的砝码,已经越来越少了。*头图
5月2日 下午 9:05
其他

李宁,又不灵了?

作者:赵一川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如果要在国产运动品牌里树一个“挨批”的靶子,现在的李宁,应该算一个。最近李宁发布了2023年财报,去年营收276亿,同比增长7%,净利润32亿,同比降幅达21%,成为国内几大上市运动品牌中唯一利润下滑的。在资本市场上,这家公司也让人挠头,目前其港股股价跌至20港元左右——相比上一个高峰时期(2021年9月)的107港元,暴跌超过八成。到底发生了什么?其实李宁的低迷,从去年就显露迹象。在销量、利润和股价方面,遭受很大压力。创业三十多年,李宁和他的公司又都走到十字路口,面临抉择时刻。去年年中,李宁曾接受《中国企业家》的采访,他对记者表示,不太喜欢“改革”这两个字,因为容易给人带来动荡的联想。当时李宁正经受“国潮”红利的褪去,市场趋势变化叠加业绩承压,公司不得不求变。时至今天,就算再忌讳这两个字,恐怕也不得不去做了。观察李宁,感觉它是一个很典型的体育零售样本。从崛起到独领风骚,再到落后于同行,这个过程中,有时代元素、有商战、有战略失策,还有创始人的进退故事,内容很丰富,也许能读出点启发。从李宁多年的创业史来看,某种程度上,它的现状并非偶然。李宁创立于1990年,主营运动鞋、服装、器材和配件产品等。整个九十年代,它是当之无愧的业内老大。2000年前后,李宁销售额始终徘徊在10亿元左右,为了再进一步,当时管理团队决定尝试国际化。那也是阿迪和耐克杀入国内市场的时期,凭借低价策略,逐渐蚕食李宁的市场份额,并很快完成对后者的超越。①虽然李宁在2004年赴港上市,成为首家在港股上市的内地体育品牌,但仍不得不调整战略,希望走时尚化路线突围。这步棋并不好走,也许是过于激进,最后主导这场实验的空降高管离职走人。而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使得体育消费热情空前高涨,包括李宁在内的体育品牌吃到红利。但市场火热在刺激业绩之外,还带来了高库存。奥运退潮之后,国际巨头等适时降价走货,而李宁却又上了发条。2010年是个关键节点,当时李宁营收将近百亿,风头正盛。就在这一年,李宁决定再次转型,通过品牌重塑和渠道整合,瞄准高端化和年轻化。事后证明,这场转型是完全失败的,李宁不仅没站稳高端市场,过去的基本盘也被对手抢夺,其中就包括后起的安踏。这场堪称分水岭的转型,导致李宁连续多年亏损,资金链告急,一度被迫大规模关闭门店。无奈之下,已将权柄交给职业经理人的李宁,不得不重掌公司,挽救公司于水火。艰难求生的李宁,终于等来一个时机,那就是所谓“国潮”兴起。2018年,李宁新创立的子品牌“中国李宁”,在纽约时装周上声名大噪。李宁开始与本土国潮的概念绑定在一起。这种绑定在2021年达到顶峰,当时国潮风越刮越烈,李宁的股价和业绩都坐上了火箭,营收首次突破200亿大关。在这股浪潮中,它成了同业中的最大赢家。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当李宁在2010年和2021年两次到达高点时,都选择过同一种策略,那就是大幅涨价。不仅主品牌涨价,子品牌更是如此,比如其在2021年推出的“李宁1990”子品牌,一件羽绒服高达6000多元,直接归档为轻奢。涨价的主要考虑,可能是继续冲击高端化,但价格上去了,品牌力似乎没跟上。对李宁来说,这是个诱人的陷阱——也许为情怀高价买单的大有人在,但割完一波之后,后继乏力。于是在国潮热褪去之后,李宁的库存急剧增加,不得不在降价去库存与维持高端形象之间求平衡,一种越来越拧巴的状态。随手翻翻社交平台,就能看到不少网友对此的吐槽。伴随这种拧巴的,是战略的又一次转向。据2023年财报,时尚潮流业务“中国李宁”的营收,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不超5%。李宁联席CEO钱炜此前表示,“中国李宁”会一直存在,但一定不会替代专业运动的占比和角色,未来李宁会聚焦主品牌。这意味着,做潮牌赚不到钱之后,李宁将回归到“专业运动领域”。这条路虽然很熟,但肯定也不轻松。梳理之下不难发现,从2000年至今,李宁经历了好几次战略摇摆,在时尚、专业运动或国际化之间来回拉扯。这家公司固然取得过巨大成功,但每次的战略调整,与当时的消费趋势未必完全合拍,不仅贻误了自己的战机,还把部分市场拱手让给对手。非常可惜。比如2010年时寄希望于体育消费市场升级,强调运动属性,但这种估计有点超前,反而错失了休闲市场。再比如眼下,户外、马拉松、女子和童装运动市场,这些新兴的行业风口,李宁也尚未完全抓住。而李宁曾取得的风光,一定程度上或都与借势营销有关,奥运会是,国潮风也是。这些成功当时很瞩目,但也容易滋生惰性。对比李宁与同行们的研发投入,国潮风盛行的三年间(2020-2022),李宁每年的研发投入均低于几家国内同行。到2023年,老对手安踏的研发投入超过16亿,不仅远超李宁,甚至超过了国产体育上市品牌之和。反映在业务规模上,这种差距更加明显,去年安踏的总营收,相当于2.3个李宁。数字并不意味着全部,但至少能说明一些问题。从行业排名上来说,李宁当然仍是头部公司,但急剧的市场变化,无时不刻在撼动着江湖格局。一招不慎,后果就不好说。李宁在创业史上做过多次重大调整,现在又到了紧要关头,希望这次能踏的更准一点。注释:①谷永强.李宁转型趟路.财新网.2011参考资料:[1]阿瑞.越来越贵的李宁,终于跌落神坛?.《新周刊》[2]李宁怎么说不火就不火了?.《中国新闻周刊》*头图
4月30日 下午 6:55
其他

周鸿祎的身段

作者:郭儒逸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国内的企业家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唯恐自己太红的,另一类是唯恐自己不红的。最近的周鸿祎,属于第二类。经过一段时间来的自我努力,周鸿祎终于又火了。线上的直播间和短视频,线下的发布会和车展,他的存在感无所不在。一个54岁的中年男人,陷入到对网络流量的极度渴望之中。如果以热搜级别的标准来看,过去几年,周鸿祎大概红过四次。一次是2017年,360公司借壳在A股上市,市值一度接近5000亿,当时风头大盛;一次是去年4月份,周鸿祎离婚,前妻拿着价值90亿的股票潇洒走人;一次是今年初,他和某自媒体创业者公开互怼,为此还特意开设发布会,号称教大家学习演讲技巧。这在大佬中真是罕见;最近一次就是现在,周鸿祎成了选题匮乏的财经媒体的救命稻草,连篇累牍地写他的文章,他也如愿成了超级网红。这个男人,真让媒体老师又爱又恨。从商这么多年,当网红成了周鸿祎目前最大的心得。在企业家群体里,他几乎是喊这个口号最响,并且最身体力行的。作为互联网老炮,在董宇辉如日中天时,周鸿祎组团去向这个比他小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取经。在老冤家造出小米汽车时,他又多次公开赞扬雷军,号召向雷总学习。没有网红的时代,只有时代的网红,在这个“流量”占据高地的商业时代,周鸿祎貌似又找到了抓手。只要能成网红,地位高低不算什么,江湖恩怨不算什么,放下身段更不算什么。不过相对来说,周鸿祎的红,缺乏基本面支撑。360的市值已经不同往日,跌到不足600亿。根据之前发布的2023年财报,营收下滑,净利润虽然大幅减亏,但还是亏损。今年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仍然没止住下滑的势头。360曾经尝试过不少其他业务,就像无数追风口的公司一样,它也想分杯羹。但大多没成气候。如今让他勉强跻身一线的,靠的不是公司规模,而是网络人设。企业家当红炸子鸡里,有些人的红,是业务加持的,比如英伟达的黄仁勋。有些人的红,是过往人气的总爆发,比如雷军。周鸿祎和他们都不一样,他的红,总有一种巅峰逝去却无限留恋的感觉——为了咂摸过去的荣光,愿意不惜代价。其实企业高高低低很正常,基业长青的毕竟是少数。只是有的人愿意后退一步,有的人仍迷恋舞台,试图自我复苏、自我唤醒。就像“披荆斩棘的哥哥们”那样,试图激活哥哥们的少年状态,让他们相信自己还可以,还能够继续战斗。眼下的周鸿祎,就是类似的人设。在这一波流量起来之前,有人说周鸿祎这些年变圆润了,不像早年那么咄咄逼人,动不动就骂战约架。红衣大炮成了红衣大叔,生发出岁月在男人身上流逝的感慨。甚至还把周鸿祎的转变,看成互联网江湖格局固化的隐喻。从表面上看,这个说法有道理,年龄的确是男人沉稳的催化剂,但周鸿祎把大家都骗了,事实证明他的性格并非如此。这一点,刚被周鸿祎直播怒怼的哪吒汽车CEO张勇有体会,在北京车展现场看他坐上车顶的观众更有体会。不是这个脾性,还真干不出这些事。周鸿祎并没有变得慈眉善目,他始终保持着战斗欲,只不过要找合适时机展现出来。他还有点表演性人格,这句不是讽刺,从丰富商界大佬生态的角度来说,这反而算得上好事。毕竟年轻一代的互联网老板都喜欢玩退休,老炮们再不挺身而出,这个商界就太无趣了。对重新成为网红这件事,周鸿祎肯定不陌生。他早早就是了,对网红养成这套逻辑也驾轻就熟。但到了网红新时代,打法还是要变变的,比如要善于运用新技术和新平台——前不久他通过短视频晒出自己的衣柜,给网友们展示了他的几十件红色衣服。一个男人竟然主动展示衣柜,并把多年的衣服梗和流行渠道完美结合,也就属周鸿祎了。评论都说,周鸿祎当网红的目的,是为了给公司业务导流。不仅哪吒汽车需要周鸿祎的免费广告,360的主营业务也要靠老板多多代言。这是做生意的逻辑。那别的大佬不知道网红的好吗,显然不是,但愿意付出同等努力的并不多见。某种程度上,周鸿祎想当网红,就像张朝阳想在北京车展上讲物理课那样,都带点私人属性。张朝阳讲课越来越成为爱好,而周鸿祎想红,我宁愿相信部分是出自对外界注意力缺失的焦虑。这里面起作用的,是激素。*头图
4月28日 下午 5:14
其他

钟薛高老板,坐上绿皮火车

作者:杨梅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01.继巴菲特的晚宴后,商界又出现一种很新的昂贵饭局——不惧坐一晚绿皮火车和人聚餐。它的开启者,是被限高的钟薛高创始人林盛。上周天,他奔赴北京和新浪财经CEO邓庆旭共进了一顿晚餐。假使林盛是从公司总部上海出发,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选择:1,上午12:15分,乘坐总时长22小时31分钟的1462次列车;2,下午16:30分,乘坐总时长16小时02分钟的T110次列车。这两趟车的票价分别为156.5元和177.5元,三根钟薛高“厄瓜多尔粉钻”雪糕的钱。这也是由上海开往北京的、仅剩的两趟绿皮车。在这个全球最聪明的脑袋、最滚烫的热钱纷纷流向AI大模型和智驾的年代,绿皮车大约是比天价雪糕还稀有的存在。曾站在新消费风口上的林盛,却成为“效率就是金钱”的逆行者,迎来了他的绿皮火车时代。他所创立的雪糕品牌钟薛高,也走向了被消费者放弃的边缘,随时有倾覆之虞。02.这个垂垂危矣的网红品牌,最初却是乘着最快的“时代列车”奔袭而来。成立16个月,钟薛高营收便破亿,巅峰之际一年售出1.52亿根雪糕,营收超10亿。站立在它身后的,都是最顶尖的一线投资机构。根据媒体披露,不到6年时间里它至少完成了五轮融资(对外只公开到A轮),从一级市场募集了接近13亿元资金。创始人林盛,也是一个崭新的人,新到正好符合时代的网红叙事。他把冰品这个不太具备规模和想象力的赛道,玩成了一门崭新的生意。林盛历史学系毕业,广告人出身,创立自有品牌钟薛高之前,最闪耀的业绩是让马迭尔和中街1946这两个东北街边小店里的雪糕品牌,一举翻红,成为火遍全国的高端冰品。林盛的产品改造手法主要集中在三块:提升颜值,打造故事,疯狂造势(也即他口中的产品突破、内容突破、外部造势)。在他的操盘下,这两款原本平平无奇的雪糕不仅拥有了好看的浮雕图案,卖出了20多块钱的高价,还见证过激荡历史,承载了“东方小巴黎”哈尔滨的城市记忆,被大帅张作霖亲自印证过好吃。别的且不提,如此昂贵、好看、且有“国潮老字号”加持的产品,消费者拿到社交媒体上分享,是不是正合适?在网红品牌层出不穷的当下,此类操作并不稀奇。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故事发生在2015和2016年,正处消费品网红化发轫之始。林盛可谓是个中鼻祖。林盛曾公开表示:“网红是通向品牌的必经之路”、“如果你连网红都做不了,那就别做品牌了”。两年多后,这套组合拳被林盛如法炮制,钟薛高“厄瓜多尔粉钻”雪糕诞生。这是一款据说用各种昂贵材料打造,售价高达66元/支的雪糕。它出没于李佳琦、薇娅、罗永浩的带货直播间,占据着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不断与热搜联系在一起。顶级的流量、资本的热捧、震惊市场的销量,一切好运和高光都笼罩在林盛身上。03.尖峰时刻的林盛,不知是否考虑过,让他出道即巅峰的不止是营销打法,还有时代的东风。彼时,因有新媒体、新渠道、新产品三个大浪的加持,再加上国内新生代消费升级的崛起,新消费领域热钱翻涌。投资人迫切寻找着下一个流量品牌,手握两个成功案例的林盛,就是行业争抢的香饽饽。一股脑想要掘金的金融资本,甚至来不及思考这是一个门槛+护城河偏低,且市场份额高度分散的行业。截止2020年,我国冰激凌市场规模才刚超过1400亿元,份额超过2%的品牌不超过7个。而钟薛高连续三年超100%的年复合增长率,更是烧旺这股投资跟风热。钟薛高这个品牌的败落,有林盛从专职线上营销到转型整体运营过程中,实操经验不足的原因。“每日人物”的报道显示,打造供应链和线下转型这两个环节,都偏离了他的舒适区。据报道,为了营造产品外形上的创新感,钟薛高至少在设备、工艺等方面投入了几个亿,然而因为借用代工厂的缘故,钟薛高并没能把供应链攥到自己手里,原则上这些设备都是代工厂的资产;另外就是铺设自有冰柜,钟薛高6年来一共向线下投放了超过5万台,这部分投资可能也在3亿左右。为了高增长而决定下沉的战略,就更脱离实际了。低线城市,又有多少高端消费群体来帮助其消化产能?再加上线下铺货渠道竞争激烈,以及近期的控货稳价不清晰,其超高价人设俨然碎了一地。至于“火烧不化”“爱要不要”“雪糕刺客”等种种事件引发的负面舆论,制作材料中加入卡拉食用胶的“添加剂”风波,产品配料涉嫌虚假宣传,更是让其从高处迅速坠落。林盛曾在《红星资本局》的专访中反思,“跑得太快、下沉得太快”。他口中的“快之错”,包括被一时的流量所蒙蔽而进行的高速扩张,也包括业绩高增长背后失去了对品控的把控力。但风口与潮水褪去之后,有一件事林盛没怎么再提过。那是2019年,钟薛高的最高光时刻,林盛曾说过么一段话:“性价比是没有底线的。历史上,但凡能穿越不同经济周期,一路走下来的品牌,没有一家是做性价比的。我做好我自己,我站在这里不动,消费者的生活水平会慢慢上来的。”①彼时的他,认为消费升级的大势刚刚开始。他没有预料到的是,很快疫情爆发、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全民掀起了一场罕见的消费降级。此后,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期逐渐丧失,诸多赛道开始存量搏杀,巨头们纷纷紧锣密鼓的业务调整,寒气吹到了多数人身上。被迫乘坐绿皮火车的企业家,林盛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在他之前,被限高的已有许家印、卢志强、张力等昔日辉煌到不可想象的超级富豪。他们和林盛的共同点是:同样使用过魔法,区别仅在于前者是“债务魔法”,后者是“流量魔法”;也同样在泡沫破灭的那天,财富盛宴终结,陷入债务窘境。只希望,他们都能如林盛所说,不跑、不赖、不怂,卖红薯也把债还上。注释:①《21分钟卖200万,钟薛高走红秘诀:不标签,不迎合,不嘚瑟》,21世纪商业评论*头图
4月26日 下午 9:39
其他

张康阳,等来救急钱

作者:赵一川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刚过去的一天,张康阳应该很兴奋,他的球队在意甲夺冠了。北京时间今天凌晨,意甲第33轮的对决中,国际米兰战胜同城死敌AC米兰,提前5轮夺得本赛季意甲冠军。自2018年成为这家豪门俱乐部的主席之后,张康阳治下的国米一共拿了七次冠军,位列队史第三。在这场焦点比赛前,张康阳出现在F1上海赛现场,这是他时隔很久再次露面。他和各路明星拍照合影,用英语接受采访,心情看上去很不错。在球队夺冠之后,据意大利媒体报道,张康阳准备了300万欧奖金,用来犒赏球员们。相比2021年时中超夺冠却被解散的江苏苏宁,国米球员要幸运多了。过去两三年,由于苏宁陷入流动性危机,国米的命运也摇摆不定。张氏父子出售国米的传闻,不绝于耳。为了维持球队运转,国米曾在2021年向美国橡树资本贷款2.75亿欧,年利率达到12%,约定三年后连本付息。算下来,也就是今年5月份到期。如果还不上,国米的控制权就要移交他人之手。说来也巧,橡树资本号称全球最大的不良资产投资机构,投的都是那些深陷困境的资产。它的老板叫霍华德·马克斯,是个投资圈大名鼎鼎的人物。除了借给苏宁钱,橡树资本还曾在2022年介入过恒大的危局,真是富贵险中求。张康阳原本希望能与橡树资本谈判,把贷款展期到2027年,代价是支付更高的利息。但这个提议应该没得到对方的响应。毕竟霍华德·马克斯是玩金融的,不是玩足球的。张氏父子只能急寻其他办法。据意媒报道,最近张康阳与一家美国基金达成协议,3年融资4亿美元。这笔钱偿还橡树资本的贷款绰绰有余,国米的控制权也不至于旁落。毫无疑问,是一笔救急钱。国米这次夺冠后,足球界关于张康阳的议论可能会减少点。作为国米史上最年轻的一届主席,他的资质能力曾饱受质疑,再加上苏宁的债务问题,国米前景一度不被看好。然而几年过去,至少在成绩上,张康阳的确没混成一个玩票公子。对现在的苏宁来说,国米绝对算是优质资产,但面对仅两三亿欧的贷款,还起来仍然费劲。站在幕后为儿子撑腰的张近东,过的不算畅快。据ST易购此前发布的财报,去年其净亏损42亿元,迟迟没能走出泥潭。好在亏损额在逐渐减少,吊着一丝希望。今天收盘,ST易购的股价掉到1.5元,总市值为139亿。而在历史高点时,当时还叫苏宁云商的这家公司,市值曾冲上1600亿。现在,账面严重缩水。复盘起来,苏宁败退也是一个因激进扩张踩雷的商业故事。在电商平台兴起之前,苏宁和国美的线下大卖场模式,曾风光无限。甚至还催生过中国首富——黄光裕。等到互联网电商平台风靡,苏宁模式逐渐落伍,零售业界被重新洗牌。张近东不得不向互联网靠拢,当年苏宁易购改叫苏宁云商,就是一个例子。那几年,手里有钱的张老板不仅在线上卖电器,还进行了一系列多元投资,比如母婴电商、视频网站、团购网站、电竞平台、快递以及体育行业等。表明风光下,一直有隐患。统计显示,从2014年开始苏宁易购的扣非净利润就是负值,这说明盘子很大,但并不赚钱。后来让张康阳卷入与建行债务纠纷的,由头就在这个时期。2020年8月,张康阳与建行签下一笔贷款协议,投向苏宁小店项目。该项目在2017年推出,一度扩张很猛,但最终不了了之。张康阳由于无法及时还贷,还被建行公开追债,闹上了法庭。到2021年,张近东终于踩下刹车。他表示,针对不在零售主赛道的业务,该关的关,该砍的砍。不过为时已晚,同年在引入外部投资后,张近东黯然辞去苏宁易购董事长,只挂了个名誉虚衔。这个职务,被资方之一的阿里派人接替。此后的两年间,张近东几乎也不露面了。转折直到去年上半年出现,当时苏宁易购董事长再度换人,由出身苏宁的人士掌握。张近东也变得活跃,开始频频与家电品牌商会面,从去年底到今年初,他越来越多出现在内外场合,安排布置工作。用他的话说,苏宁的至暗时刻已经过去,命运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又是一出创始人回归的戏码。按照张近东的意图,苏宁要重新聚焦家电3C业务,并且提出了今年要盈利的目标。他也不再痴迷互联网,而是要“稳住线下基本盘”,称这是重中之重。除此之外,苏宁还要继续挺进下沉市场,在张近东看来,这是仅次于稳住基本盘的第二要务。虽然动作很大,但不得不说,属于苏宁的那个时代很难回来。零售大卖场的想象空间,只能说聊胜于无。现在是流量时代,无论张近东本人还是苏宁品牌,似乎都不占优势。黄光裕出狱后还宣称要在18个月内重现国美荣光,然而事实证明,机会太渺茫了。而与负重前行的父亲相比,31岁的张康阳在国米这块自留地上,要舒服得多。网友们对他的评论,变得越来越宽容,他带领国米逆袭登顶,正是很多人爱看的落魄霸总不屈不挠的故事,这个人设也讨人喜欢的多。当然他也得继续忧虑,那就是三年后,到期的新贷款能不能及时偿还呢?*头图
4月23日 下午 8:15
其他

百亿营收霸总,亲自教我致富

作者:赵一川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最近在B站上看到几段视频,是创维老板黄宏生分享的个人感悟。黄宏生今年68岁,他在1988年创办了创维,这家公司已经经营了36年。虽然上了年纪,又是传统家电行业出身,但黄宏生却在B站上开了账号,给网友们交流起人生经验。这些视频的标题,有浓厚的成功学味道。比如,“如何避免陷入穷人思维”、“一个人能致富的真正原因”、“不赚钱的三大误区”、“成大事者的四种智慧”等等。黄宏生会简略讲讲自己的体会,以及对企业经营的思考,在每段视频的结尾,他会把话头引导到自己推出的视频课程上,表示如果听了他的课程,会完全打开对商业的认知,从中受益匪浅。也许这些课程充满了黄老板的真知灼见,不过乍看之下,仿佛置身于机场、车站的书摊上,被各种经管和致富书籍包围。似乎读了这些书,小则发财致富,大则创业成功,从此走上人生巅峰。而相比机场的野鸡文学,一家营收几百亿的老总亲自下场给你指点迷津,貌似要靠谱多了。黄宏生去年就尝试做起了短视频,他解释过为什么想当一个“网红”——除了给自家产品宣传代言,更重要的是,他认为中国新一轮的企业发展浪潮即将到来,而无数年轻创业者仍感到迷茫、缺乏信心,因此他要传播企业家精神,把人生经验和教训分享给大家,帮助他人走向成功。用黄老板的话说就是,“自己淋过雨,所以想替别人撑把伞”。当然,这把伞也不是白撑的,上面提到的视频课程,售价是365块。黄宏生不是第一个走上卖课之路的企业家,比他小几岁的李国庆,早在2021年就干过这事。当时,他在微博里推介自己的付费课程,表示要为创业者答疑解惑,教创业者们怎么给公司估值、怎么和投资人博弈、怎么避坑,点评他们的商业计划书,并“择优”为部分项目出具推荐函。能上这个课的,必须是“创业公司的合伙人或高管”,人数以50人为限。课程为期一天,每人收费9999块。分众传媒的江南春,是有名的“广告大王”,也在去年推出过类似课程。同样是一天的课程,学员可以接触“亿级总裁思维”,并能在精英小班中1V1对话江南春。这个课程的售价要比李国庆高的多,每人收费6万块。不知道这种精英模式的课程销售如何,不差钱的大有人在,没准很多人愿意花高价去聆听教诲,感悟商业智慧。但黄宏生的课要便宜的多,只消一顿饭钱,就能深度学习,如果不执着于1V1交流,我等普罗大众也消费的起。毕竟,霸总耐心教你致富的机会,可不多见。黄宏生卖课,应该不太在乎那点课时费。以365块计算,就算能卖出去100万份,收入也不过3.6亿。如果刨去渠道等费用,真正落到创维(或者他本人)手里的,还要更少。去年,创维的营收是690亿,净利润是96亿,公司还远没沦落到要靠老板卖课的份上。现在企业老总走视频路线蔚然成风,出镜做短视频的、卖课的、直播带货的,都能找到合适的路数。尤其不少老一辈企业家们,经过短视频时代的残酷洗礼,也刷新了自己的商业认知。要想不落伍,就得收收架子,争取把自己这个IP发扬光大。深居简出这种日子,就让那些年纪轻轻就提前退休的互联网老板去过好了。黄宏生本人的创业经历,是支撑他卖课的基础。创维是个老牌子,尤其在电视领域曾经家喻户晓。2000年,创维进入国内彩电行业前三,并在香港成功上市。那几年黄宏生风头正盛,意气风发。不过,他在2006年因涉嫌挪用资金被香港法院判刑6年,直到2009年获保释出狱。在牢里期间,黄宏生把公司交由职业经理人打理,即使出狱之后也没有立刻“收权”,而是在2011年另起炉灶,投身新能源汽车领域。几年后黄宏生正式回归创维,目前创维的业务版图涵盖了家电、光伏、互联网等板块,而创维汽车则由黄宏生本人持有,独立于公司之外。相比曾经的辉煌,如今的创维很难说是绝对头部,随着家电消费趋势变化,仍是创维基本盘的彩电业务,不得不面临萎缩。至于造车业务,和雷军一样,黄宏生也说过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搏”,因此投入了80%的精力。然而光烧钱不说,创维汽车去年的销量,还不到2万辆。黄宏生经历过家电行业的残酷大战,比如1998年由长虹发起的价格战,电视价格暴跌,行业内100多家厂子倒闭。再之后是乐视模式的冲击,当年的互联网电视打的传统电视厂商找不着北,后来乐视崩塌才喘过一口气。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这两年行业加剧内卷,创维汽车仍然亏损,前景不太明朗。这些,可能都是花了钱他就会给你详细讲讲的内容。按照宣传话术,黄宏生的课程亮点,包括“真实过往”、“实战场景”和“沉浸式深省”,适合的人群是“正在人生奋斗途中的你”。宣传语也堪称直击心灵——你为何努力实干还没成功?为何熟读人生道理却仍然负重前行?刀法精准,读完汗流浃背,忍不住就想掏钱包了。大佬们如果出于兴趣,愿意分享自己的过往阅历,那肯定是好的。就像郭德纲在相声里常说的,如果从中听出了什么道理,那是观众自己的事情,并非演员所强加。但现在,商业大佬们把自己的经验教训包装成付费课程,教人成功创业、教人迅速赚钱,目的性十足,多少就变了味儿。在卖课教人成功之前,黄宏生也有自己的学习渠道,那就是看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万历十五年》、《致良知》是他最爱的几本,一本讲磨炼意志,一本讲权谋政治,一本讲王阳明心学,但这些书多大程度上帮助了他创业,不好说。相反,他最直接的教训,恰恰是从商场本身学习到的,其中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是,2000年创维上市当年,营销负责人带大队人马出走,不仅让黄宏生大为震惊,还重创公司业绩。据黄宏生后来反思,一家公司最重要的是优秀人才,如果不能善待他们,那就要犯下严重错误。这个教训,恐怕光靠看书学习,是根本没办法领会到的。那么话说回来,发家致富或创业成功的捷径,能从几节付费课程里轻易找到吗,大概率也不会。你想从霸总身上得到窍门,殊不知霸总走过的弯路,你一步也少不了。成功是别人说的,焦虑是自己给的。想到这,我蠢蠢欲动的手,老实了。*题图
4月18日 下午 7:40
其他

破产首富,套现44个亿

作者:杨梅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01.作为吃瓜群众,日常最大的免费娱乐休闲活动,莫过于阅读以下两种信息:明星出轨、富豪破产。蹊跷的是,这年头,富豪落败的频率竟有要超越娱乐圈的鸡毛蒜皮之势。这不,这几天就有一条“四川前首富宣告破产”的新闻冲上热搜。这位首富名叫肖文革,他曾经实控的印纪传媒日前宣告破产,公司银行账户仅剩371元,目前还有两只合计8.74亿元的违约债券尚未清偿。买房亏了五十多万的我,仿佛瞬间于苦闷而沉重的生活中,得到一丝慰藉。首富又怎样,还不是那啥“忽喇喇似大厦倾”?相比起他的债务,那点房贷真叫不值一提。越有钱就越趋近于高风险,这几乎是首富们唯一能够给予我的情绪价值了。好歹我还能用风险厌恶以及平安是福,解释我这贫瘠却平凡的人生不是?但在肖文革身上,这点沾沾自喜的看客心理恐怕是难以被满足了。梳理他的资本运作之路,你会发现,这极有可能是个债权人抱头痛哭、股民呼天喊地,幕后操盘手却盆满钵满的资本闹剧。肖文革1967年出生,他的背景成谜,就连名字也有“肖文阁”一说。公开资料中,有他出身军人家庭,极擅处理政府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说法。A股影娱巨头印纪传媒前董事长+实控人,是他的公开身份。印纪传媒这家公司可能不知名,但其参与投资的作品在影视圈皆是重量级,如《建国大业》、《杜拉拉升职记》、《钢铁侠3》、《长安十二时辰》等。《建国大业》中,肖文革还扮演过何应钦一角。除了作品,这家公司的前身DMG传媒还另有一个神秘来头:由曾经获得过全国女子体操全能冠军的吴冰和她的美国丈夫丹·密茨于1993年创办,主要从事广告制作、品牌营销业务。肖文革于1997年加入公司,传闻中他在影视圈人脉丰富,与韩三平、葛优、冯小刚等皆有结交。2008年左右公司开始涉足影视领域,一出道便是参与联合出品《建国大业》这样的大作,2013年因与迪斯尼、漫威影业共同出品了《钢铁侠3》,更是让公司在业内名声大噪。凭借着联合好莱坞走向国际市场的卖点造势,2014年11月,印纪传媒正式借壳猪肉加工企业金高食品上市。02.彼时,影视公司资本化正值热潮。借壳上市缩短公司IPO周期,原也无可厚非,但印纪传媒的谜之操作却就此开始。首先是公司股权信息成谜。上市前,公司账面价值6.3亿元,估值60亿元,肖文革持股76.5%。通过资产置换上市后,肖文革持股77.82%,而公司的创始人吴冰和和丹·密茨却与公司毫无股权关系。如此造富机会近在眼前却不持一股,不禁让人感叹,真是一对大度的夫妻!公司的业绩也成谜。收购时,印纪传媒曾承诺2014年至2016年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4.30亿元、5.58亿元、7.19亿元。之后,印纪传媒以每年超额1%左右的净利润完成了对赌协议,完成程度之精准令人惊叹。上市后,印纪传媒市值最高时一度接近500亿元,跃居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之上,肖文革的股票账面资产曾达380亿元,超越刘永好成为川股富豪第一人,被视为四川首富。然而,奇怪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2018年,印纪传媒突然业绩大变脸,净利润从上一年的7.69亿元,直接变成了亏损17.86亿元。同时,公司还发生了大额债务违约、诉讼导致银行账户被冻结。公司董事也相继离职。按说,此时正处公司的关键时期,实控人出面稳定市场信心才是正道。但肖文革却反其道而行之,开始疯狂套现。随着股份解禁期结束,2018年2月,他将持有的1.07亿股公司股份转让给了安信信托,套现金额13.6亿元;同年6月,他又继续大额转让股份,再度套现10.44亿元。二级市场减持外,股票质押融资也成为肖文革变现的另外一个手段。自公司上市以来肖文革及其一致行动人频繁质押股权38次之多,等到2018年6月股权质押率已经达到100%。通过股权质押的方式,肖文革共获得20.46亿元的融资。算下来,肖文革在资本市场获得的资金达44.5亿元,要远高于公司上市以来创造的经营利润之和。此外,印纪传媒还有个80后大股东叫张彬,从2016年底到2018年初,张彬也通过频频减持获利8.3亿元。说句公司快被掌控者们抽干了,也不为过。03.印纪传媒还有一系列诸如“忽悠式”复停牌、信息披露错误等神操作,在此不多做赘述,仅简略展示几个奇葩事迹。一个是,看似与印纪传媒没有任何股权关系的吴冰,于2015年底取代肖文革成为印纪传媒董事长,同时担任总经理。等到了2016年,公司财务总监、董秘和几位董事也都相继纷纷辞职。吴冰开始身兼董事长、总经理职务、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四务。等到证监会问询此事,她却称自己在国外养病,无法回国接受约谈。第二个是,2018年7月,公司公告,准备购买肖文革名下的4套房产作为办公产所,作价6600万元。而这几套房屋原本已租赁给印纪传媒的相关公司,年租金1015.55
4月16日 下午 9:51
其他

王石的退休金,不好拿

作者:郭儒逸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这周五,万科部分境内外债创了历史新低,这家龙头房企的日子实在不太平。谁都在揣测万科的资金状况,很难知道它距离安全底线究竟有多远。就在万科上下努力迎接市场的动荡时,有一个特殊的人正置身事外,那就是万科董事会名誉主席王石。虽然挂着一个头衔,但王石与万科的关联已经减弱,应该不必再操心公司的事。现在带队闯关的,早就换成了他的迷弟郁亮。王石似乎有足够的时间,去干点自己想干的事。最近,王石就驾着赛艇,在秦淮河上划了一趟。潇洒自在。除了玩赛艇,从时不时发布的微博来看,他的注意力也早不在房地产生意上——要么分享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要么给年轻人提供点忠告,充当一回人生导师,诸如此类。一个月之前,王石还和妻子田朴珺过了一个难忘的结婚纪念日,田朴珺送给他一辆定制版的汽车,并且把两人的亲密互动也分享在微博上。如果不是万科今年来频频“告警”,这份岁月静好也不会被打破了。王石2017年从万科退休,除了享受生活,他在事业上也没闲着。再创业办公司、搞私募基金等等,他新创办的公司一度还传出上市消息。不管从其他渠道能获得多少收入,据王石此前参加访谈时透露,他仍然按照以前的工资标准从万科领取退休金,每年加起来有一千万出头。他说,这笔钱足够他生活开支了。好事者把这段采访视频翻了出来,一边是轻轻松松千万退休金,一边是资金承压的万科,这笔钱王石是不是仍照单全收?按道理,当年王石的这个退休待遇,并不过分。2017年是房地产行业的高峰时期,万科也不差钱,郁亮当时的税前年薪(包括固定薪酬和年度奖金),就超过千万元。而拿更多的是“经济利润奖金”,这是万科自2010年设立的一项业绩激励标准,郁亮2017年的税后经济利润奖高达1500万。其他董事会高管的年收入也是个庞大数字。对刚经历“宝万之争”的王石来说,当时他选择退休,颇有点让位保身的意思。这种情况下,万科给老董事长一个体面的退休标准,似乎无可厚非。问题出就出在后来事情起了变化。从今年2月份开始,万科的资金状况就成为业界关注焦点。行业不景气,房地产公司的好日子一去不返,最开始是高杠杆的民营房企频频暴雷,后来蔓延到万科这样的头部混合所有制房企。截至目前,万科仍然保持着在公开市场的信用,但不可避免受到市场超跌的冲击。在销售额上,过去三年万科连续下跌,从2021年的6000多亿降到去年的3700多亿。净利润也是如此,去年净利润为121亿,同比降幅达到46%。几乎腰斩。在田朴珺发微博庆祝结婚纪念日的同一天,万科公布了今年前两个月的销售业绩,其中销售面积同比跌了38%,销售金额同比跌了43%。而业绩不好也拖累了股价,有统计说,万科A已经创下了八年多来的新低。都不是什么好消息。在备受关注的偿债方面,截至去年底,万科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超过600亿,公司账上的货币资金则有一千亿。看上去覆盖短债没问题,但不久前万科总裁祝九胜曾表示,剔除预售监管资金和其他受限资金,万科能动用的钱还是很有压力的。看来,别光说万达要靠卖资产求生,万科盘活资产套现的紧迫性,也不低。公司日子比较紧张,万科高管们也自觉做出了“牺牲”。从这个月起,郁亮、祝九胜和监事会主席解冻的月薪,降到税前1万元。8位全职董监高还自愿放弃2023年度奖金。不仅如此,实行了十几年的“经济利润奖金”制度,去年已被取消。据新的薪酬机制,郁亮和祝九胜的薪酬,将在参考净利润指标的基础上,再加入股价作为系数。如果万科股价继续跌跌不休,郁亮今年的收入恐怕又要缩水了。股东们的利益,也不得不做出让步。出于业绩下滑,以及保留更多子弹应对危机的考虑,万科打破连续31年分红的纪录,决定取消2023年的分红。用万科的话说,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所有人都得节衣缩食,共同过关。至于王石是不是也节衣缩食了,目前还不清楚。万科没公开回应过“千万退休金”这个事儿,在财报里也没有提及半句。翻看万科的2023年年报,在一份包含17名董监高的薪酬表单里,税前薪酬最高的是郁亮,仅为127万。还有五名未在公司实际任职的董事和监事,薪酬是0。王石的酬金情况不明,年报里另一份表格或许能看出一二——那是获得2023年现金薪酬最高的五位不具名人士,最高的拿了696万,五人合计拿了2300多万。不知道王石是否身在其中。从荣辱与共的角度来讲,如果王石的千万退休金缩点水,也很正常。在房地产行业,万科一向被称作好学生,财务策略比较稳健,信用评价也比较高。同样是营收和利润下滑,相比一些暴雷房企,万科的基本面应该要更优,比如截至去年底,已经连续15年经营性现金流为正。在银行融资端,这是万科长期最依赖的融资渠道,据称也是正常状态。比如3月份,万科就成功从兴业银行搞定了一笔14亿的贷款。如果没有过硬点的信用,银行的支持不会那么痛快。庸俗点说,在眼下这个时刻,远离了万科业务的王石,切身利益仍然与公司紧密绑定。毕竟万科过的好,他的退休金才更加有保障。当然这很可能只是我狭隘的猜测,万科家大业大,支付一笔千万退休金不在话下,不过舆论悠悠,只有业绩真的翻了身,如此花钱才更有底气。轻松拿钱的王石,也才没那么多非议。*题图
4月14日 下午 5:33
其他

女首富,赌输了一条命

作者:杨梅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因被判死刑,张美兰这个名字刷爆全亚洲乃至全球的金融版面。这是个颇为吸睛的故事,组合了诸多能够发挥读者想象的元素:67岁仍容貌美丽的越南女首富,身涉该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诈骗案,被判处死刑。且从事的主业还是容易引发贪腐遐想的地产业。就连其涉案金额,在各方口径中也莫衷一是。根据多方数据比对能够确凿的是,从2012年到2022年,张美兰及其团伙利用上千家“空壳公司”,通过做高抵押资产价值等手段,一共在越南第五大银行西贡商业银行(SCB)进行了2500笔贷款,骗取贷款金额超1000万亿越南盾(约合人民币2900亿元)。这相当于几乎掏空了这家银行,占该银行发放信贷总额的93%,接近越南2022年GDP的1/9。越南高检的公诉书则显示,扣除所有抵押品后,张美兰仍旧给西贡商业最终造成了677万亿越南盾(约270亿美元)的损失。而张美兰个人被控侵吞逾125亿美元,被责令赔偿西贡商业银行673万亿越南盾。如此巨额的数字不但惊爆了读者的眼球,恐怕就连媒体老师写稿时,光换算汇率都要颇费一番功夫。除此外,张美兰还涉行贿罪、违反贷款规定罪。其中行贿一项,也创下了越南史上单笔最高纪录,据报道,她向越南央行高级监督员杜氏仁行贿了520万美元。这一案件的重大及罕见,还不仅体现在金额上。据报道,此案的受害者多达4.2万人,他们购买的西贡商业银行的相关金融产品产生了兑付问题。除张美兰外,有包括越南央行前职员、越南政府前官员等85名被告卷入其中。为审理此案,约2700人被传唤出庭作证。仅是相关文件,便有6吨,共有近2500份文件和100万张纸条。张美兰案让整个越南金融圈为之震荡,三名西贡商业银行前高管被判终身监禁,无数相关人员锒铛入狱。张美兰的丈夫朱立基、侄女张惠云,也都因牵连其中而获刑。张美兰的崛起,是伴随着越南的“革新开放”开启的。关于她的身世传言甚多,被采信且流传最多的是,她是越南第四代华人,祖籍广东省汕头市,1956年出生于胡志明市。年轻时她和母亲曾在西贡的中央市场摆摊卖化妆品。1992年越南“革新开放”,她和全家人在同年成立万盛发公司,由外贸生意做起,后又准确抓住了越南房地产市场的红利期,在越南发展最快、土地价值最高的胡志明市拿下了大量黄金地块,30年间成长为越南最大房地产公司之一。关于她具体的财富,因公司并未上市而无从统计,但她“越南华人女首富”的头衔却广为人知。在越南,她被称为“纳税大户”,胡志明市的地标性建筑西贡时代广场,就是她的手笔。她名下的温莎酒店,是越南最高级的酒店之一,曾经承办过2006年的APEC峰会。张美兰的丈夫朱立基,出生于香港,祖籍是广东顺德市,同样是靠房产起家,曾任越南时代广场集团董事长。据说二人在越南市场的开拓中相识。政商人脉丰富,向来是这对夫妻传递给外界的印象之一。疫情期间,张美兰捐赠了价值5.7亿元人民币的医疗物资,解了越南政府的燃眉之急。2011年,张美兰夫妻二人还曾同时获得过越南的劳动勋章。2022年4月份,一则张美兰将与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进行战略合作的消息,曾让这位神秘的邻国女首富刷爆中文互联网。据报道,当时通过张美兰的牵线,李嘉诚的长实集团与日本欧力士集团会见了胡志明市市长潘文迈,并商讨相关投资事宜。然而,不到半年,张美兰便涉嫌债券发行诈骗被捕了。根据时间线推测,彼时她应该是被越南的另外一个地产大亨、新黄明集团董事长杜英勇所牵涉。众所周知房地产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需要不断有资金输血。发行债券一直是越南房地产企业中长期融资的主要渠道,杜英勇便是通过发债套取资金的个中高手。2022年4月,他因被控操纵价值3.55亿美元债券诈骗,导致数千名投资者受害,一审被判刑8年。同年10月份,张美兰及其侄女张惠文等,也因同样的罪名身陷囹圄。而后,张美兰套取、诈骗西贡商业银行贷款的盖子随之被掀开。资料显示,2011年,张美兰受当局力邀,在越南央行协调下参与SCB和另两家银行合并,就此进入金融业,并一度被视作“越南金融的救世主”。殊不知,该银行竟成了她个人的“血库”。通过巧妙的股权安排(将股份登记在多达27人名下),张美兰规避了个人股东不能持股超过5%的规定,最终实际控制西贡商业股份银行91%以上的股份。然后,通过频频制作虚假贷款申请,从中提取巨额现金,以用于公司经营和个人用途。根据报道推测,张美兰案判决前,她的丈夫朱立基应该尝试过大量变卖手中资产,以填补万盛发背后的资金窟窿。如2023年,位于香港中环的盈置大厦被他以8.19亿美元出售。就在本月3日,张美兰旗下公司还折价以21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出售了公司在新加坡的一栋办公楼,接盘者是中国民营船企龙头公司扬子江船业。颇有几分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而梳理张美兰创业的整个过程,更是颇多让人感觉眼熟的操作,比如豪横拿地、债务高企,殊不知这也为她的倒台买下伏笔。从煊赫一时的一国女首富,到该国最大的金融诈骗犯,张美兰的跌落远非地产财富神话破灭可以简单形容。根据她从银行疯狂诈骗吸血的案情推测,这背后很有可能又是一个熟悉的加杠杆+赌国运,却最终“债务魔法失灵”的故事。*题图
4月12日 下午 11:41
其他

李嘉诚,又卖了几十亿

作者:赵一川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香港红磡地铁站附近的置富都会商场售楼处,这几天很热闹,一度排起了长龙。都是来抢房的。这个新楼盘是李嘉诚旗下公司和港铁合作推出,4月6日上市当天就卖了400多套,销售额达75亿港元,创下十几年来的新纪录。后来紧急加推了一波,又马上售罄。香港楼市,很久没这么火爆了。置富都会上一次的类似场景,恐怕还是在2017年。当年5月,李嘉诚旗下一处叫“海之恋”的楼盘火爆开售,上千人排队选房,一直排到几百米之外的地铁站。当时有人甚至用“疯楼症”来形容,不过从那之后,这个场面就越来越少。这次的新盘,是李嘉诚长子李泽钜担任长实集团主席后的首个拿地项目,称得上开门红。李嘉诚目前已退休,李泽钜成了庞大商业帝国的新掌舵人。这个项目成绩,他的父亲应该比较满意。长实方面表示,这个楼盘的首批售价打了折扣,甚至无法覆盖成本。赔少当赚——首富家族果然有格局。而有意思的是,就在3月下旬,李泽钜在出席长实集团2023年业绩会时表示,香港人这几年过得很辛苦,经过了一浪接一浪的压力测试。不知道这次折本卖房,是不是要给港人送一波福利。这次李嘉诚家族的出手时机,非常应景。今年2月底,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取消几项楼市调控措施,政策全面转向。沉寂很久的香港楼市,终于迎来报复式行情。截至目前,最有代表性的项目就是李家的这个新盘,不仅香港当地人买,不少内地人也迅速南下抢购。具体来说,香港此次全面取消的,是三项印花税调控措施。分别是:额外印花税、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这三项印花税是在2010年后陆续推出,当年金融危机之后的量化宽松政策使得大量资金涌入香港楼市,为了抑制楼市炒卖,俗称“辣招”的调控措施便应运出炉。其实不用管这些拗口的名词,它们的核心目的,都是以税收方式来提高楼市交易成本。包括外地人和本地人,如果想在香港买卖房,得多花不少钱。从实际效果看,过去十余年香港楼市整体飙涨,这些辣招短暂起到过效果,但并不明显。一直到2022年,香港楼市的上涨势头才告结束,此后便掉头冲下,陷入长时间低迷。以前是怕过热,后来干脆没人买。众所周知,香港的房子金贵,一向是抢手货。经济大环境好时,交易活跃,非常繁荣。这几年情况变了样,香港经济承压,去年港交所的IPO募资额创下二十年来新低。寒气肆虐,楼市也没能幸免。尤其去年特区政府有意识放松相关政策,但并没能真正刺激楼市后,全面解除限制俨然成为最后的大招。用港府官员的话说,就是“在当前的经济及市场情况下,楼市调控措施已无需要”。因此,不仅交易印花税被取消,原有的贷款压力测试也同步取消,按揭贷款比例得以放宽——压箱底的手段都派上了用场。李嘉诚家族,早早就嗅到这种转向的气味。去年8月,长实集团就曾低价推出过一处新盘,比附近地区的新盘价格都低得多,号称过去七年香港市区均价最低的新盘。李泽钜当时表示,长实一向都是以贴近市场价格或低于市价来促销项目,以便迅速成交回笼资金。他还号召香港市民逆势买房,认为是个好时机。在这次全面放松之后,长实如法炮制,又一次马上推出低价盘——按照宣传口径,这已经不是低价销售,而是在亏本卖房。效果显而易见,售楼处的门槛都被踏破了。内地卷低价卖车,李嘉诚卷低价卖房,抓住有利时机快速回血,首富在这点上还是很清醒的。不过李家是不是真的在做亏本生意,见仁见智。比如去年8月的那个楼盘,价格之所以标的低,可能在于区位并不理想,周边配套不足。更关键的,那块地皮原是工业用地,长实多年前低价购入后,经过调整变为住宅销售,扣除所有成本之后,即使便宜卖也仍然有的赚。某种程度上讲,首富家族不过是打了个“低价”的幌子。李首富永远不赚最后一个铜板——这是外界常常用来形容李嘉诚做生意警觉的一句话,但他肯定也不会轻易放弃能赚到的每个铜板。*题图
4月10日 下午 8:02
其他

哪吒张勇,急需一个网红导师

作者:杨梅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清明假期,哪吒汽车的CEO张勇发布了两条微博。一条是哪吒EP41定名为“哪吒S猎装车”,另一条是哪吒S轿跑车的宣传视频。平心而论,这就是中规中矩的宣传产品之举。但反馈却有些扎心。张勇的评论区里充斥着两种声音:1,换个营销团队吧;2,下次发布会让周鸿祎来讲一讲。自家造车,却需要投资人刷脸站台,着实令人无奈。但客观现实就是如此,开年以来,哪吒汽车和张勇最出圈的话题,便是被大股东周鸿祎怒批。事情发生于上月底,张勇联合周鸿祎搞了一场探访哪吒生产线的直播。CEO+战略投资人双向奔赴、共同营销造势,原本是一场汽车圈的佳话。估计张勇万万没想到,这场按理应该其乐融融的宣传活动,竟然变成了“吐槽大会”。两个多小时里周鸿祎激情开麦,从哪吒的产品命名到营销策划,统统一顿怒批。投资人当着镜头贴脸训斥,应该算是开了创投圈的先例。如若不提前了解前因后果,我差点以为误入了《赢在中国》的创业导师训话现场。仔细咀嚼,甚至颇有几分《我的霸总上司太耀眼》之类的小剧场短剧之味道。换位思考,如若我是张勇,估计会当场脚趾抠地。但尴尬归尴尬,效果很明显。彼时正值小米汽车上市在即,周鸿祎这波热度蹭的其实挺清奇。而随后,张勇一条“接受老周批评,营销向雷军学习”的微博,转发与评论量是日常的十倍。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明眼人都看得出,孩子是打给外人看的,周鸿祎这一顿猛烈输出,最终不过是一场欲扬先抑。收尾处,他和张勇又巧妙的达成了一个共识:车是好车,问题在于不会讲故事。作为老汽车人,张勇这场造车故事,的确讲的有点吃力。2023年,哪吒汽车的总销量约为12.74万辆,在5家主流造车新势力中垫底,且是这5家中唯一同比下滑的车企。从投资人的角度,周鸿祎有理由急赤白脸。根据哪吒股东360集团年报,2020年哪吒净亏损13.21亿元,2021年净亏损29亿元,2022净亏损69.19亿元。三年亏损超过百亿,作为曾经第二大股东,不着急是假的。更何况,360的财务状况也并不怎么乐观,2022年360集团亏损22亿元,其中投资哪吒汽车带来的损失达5.93亿。今年开年第二天,张勇在微博上进行了复盘,把销量下降的原因归结为新老产品没有衔接好、定价策略失误、营销团队不力。他换掉营销高管,自己亲自挂帅狠抓营销。让张勇过去名动汽车圈的,正是他的销售能力。他曾主管过奇瑞新能源以及北汽新能源的营销业务,并创下带领北汽实现年销十万辆的佳绩。但遗憾的是,他的“土狼战法”(即从空隙中创造市场,再从“老虎”嘴里拔牙),在如今的汽车圈大战中似乎并不奏效。相较理想汽车是奶爸车首选,小鹏主打智能驾驶,蔚来突出服务,哪吒汽车的品牌形象不算太清晰。哪吒上市之初的定位是“农村包围城市”,想凭借高性价比从四五线城市中突围,但自打去年一众车企纷纷发动价格战后,价格优势已非哪吒的独家王牌。换句话说,他眼中的“空隙市场”,已有比亚迪、长城、五菱等虎狼环伺,虎口拔牙又何谈容易?或许张勇应该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如今的汽车营销,不仅需要在销售渠道上下功夫,还需要创始人本身就是个IP,能亲自下场做网红、造话题。缺乏流量,是张勇面临的一大难题。以社交平台上的粉丝数据为例,张勇于2023年9月份开通了个人抖音账号,目前仅有6707个粉丝,相较蔚来李斌开通账号20多天便吸粉63万,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关于如何在互联网上“露脸”,张勇的确需要周鸿祎这样一个好导师。开年不到一百天,周鸿祎先是教育了网红程前如何做主持人,而后开发布会进行演讲教学;现身东方甄选的直播间,拜俞敏洪为师学习直播;放下多年恩怨情仇,与猎豹的董事长傅盛化干戈为玉帛;成为中国第一批AI布道者,讲解2024年大模型十大预测;与李彦宏公然唱反调,battle以后还需不需要程序员;顺带指导张勇如何正确起车名、做营销。不得不说,这位行业“老兵”虽然身价要远超李国庆,但已经成功把自己活成了李国庆,在网红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顺畅。调侃归调侃,如今这年头,企业家将自己打造为流量中心,是真香。不仅能赶得上时代浪潮,如若能像马斯克、雷军、余承东们一样,仅靠一人之力便能为新产品引来亿万流量,省下的又岂止是一两个小目标的广告费?说到钱的问题,哪吒汽车正处在“薛定谔的缺与不缺”状态。大约去年10月份,张勇在接受媒体采访中称并不急于找钱,公司账上尚有100多个亿。但根据今年2月底的消息,哪吒汽车正在筹备赴港IPO事宜。而张勇本人也改口称,对于企业钱当然越多越好。同样是今年2月份,他曾因在微博上力挺高合汽车的丁磊,而被爆出年终奖推迟发放的消息。随后,张勇发布一篇小作文,一句“看来有必要把寒气传递到每一个人了”,又引发外界对公司将有裁员举动的猜测。看来,想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流量势能,并不容易。作为CEO,如今的流量时代不开通个人账号、发表个性观点,俨然已经不符合潮流趋势,但表达观点的分寸又着实难以拿捏。如果非要高情商发言的话,只能说:在线上引流方面,不止张勇一个人有焦虑。魏建军也是其中之一,去年以来,长城汽车品牌营销方面的人事频频变动。据报道,魏建军认为,长城汽车的品牌营销认知落后和保守,希望内部向吉利、华为、理想等企业学习,更好地运用直播、短视频、社交平台塑造品牌并实现销量转化。最新的动态显示,尽管面对镜头,魏建军这个老牌企业家尚有些僵硬,但他已经开始积极自我突破出现在小米汽车发布会的直播现场,与雷军友好互动了。李斌下场直播、魏建军学习友商、李想和余承东争做“微博之王”……造车大佬集体奔赴流量“新战场”已然是大势所趋。那么,就算被怒怼,张勇还会继续和周鸿祎连体直播吗?*题图
4月7日 下午 10:24
其他

钟睒睒们的生存哲学

作者:郭儒逸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70岁的钟睒睒不会想到,一向远离聚光灯的他,前不久会莫名其妙遭遇网暴。因为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的去世,作为竞争对手农夫山泉的老板,他几乎被口水淹没。宗庆后有几多哀荣,他就有几多骂声。据2024胡润全球富豪榜,钟睒睒连续第四次成为中国首富,财富达到4500亿元。去年一年,在香港上市的农夫山泉净利润120亿元,虽然在舆论场上不讨喜,但钟睒睒在生意场上却赚到手软。然而首富不好当,他的巨大财富,反而成了某些网友抨击时的陪衬。甚至连钟睒睒的母亲都受到连累,由于替儿子忧虑,她在3月份去世。距离宗庆后去世,不过半个月。为了应对舆情,以及由此引发的股价下跌和销售下滑,农夫山泉摆出低姿态,表示要加强品牌建设,不过钟睒睒也许是不服气的——他没有被在商场上击败,只是不得已迎合舆论罢了。坐在首富的位子上,风光之余,这也是必然的代价。过去二十多年,中国一共产生过十几位首富,也许不同财富评比机构得出的榜单有差异,但随着财富信息越来越相对透明,这个顶端小群体的构成也一度固定。尤其在2021年之前,房地产和互联网富豪的轮流登顶,成为中国首富争夺战的一景。钟睒睒就是在2021年第一次成为首富的,当时他的财富被评估为3900亿。迄今为止,他都没让这个荣誉旁落,并且财富又涨了几百亿。2021年可以算作一个首富时代结束的标志,在那之前的一年,中国首富是马云。马云当时已功成名就,江湖地位达到顶峰。如果不是后来的事情,他和阿里的际遇可能会大不相同。可惜没有假设,首富也不能例外。马云第一次财富登顶是在2014年,当年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开始了他真正辉煌的几年。“马爸爸”的称呼,也就是那时流行起来的。接下来的三年,在被王健林和许家印轮流截胡后,马云从2018年到2020年一直稳坐这个位置。那几年,他太顺了。去年3月,在杭州某条隧道的车流中,“路人”随手拍下一张马云身影,那是他时隔很久再次露面。彼时阿里的地位已没那么稳固,内外危机重重,马云回归也促成了随后的“1+6+N”大分拆战略。阿里号称将开启成立来的最大组织变革,以重新获得竞争力,外界也都在冷眼旁观这家巨头的变化。在这场重塑阿里的运动中,马云始终没再出现在前台。但显然,所有重大决定仍然不会脱离开他。时间过去了一年,阿里似乎仍在寻找合适的道路,当初的大分拆计划悄然调整,几家子公司独立融资的设想纷纷搁置。马云最亲密的战友重新执掌公司,他本人则继续隐入尘烟,除了偶尔曝出增持自家股票,几乎没了公开消息。今年,马云到了60岁,耳顺的年纪。在争夺中国首富的竞赛中,除了现在风头正盛的钟睒睒,问鼎次数较多的一个是马云,另一个是王健林。王健林第一次成为首富,是在2013年。在成为首富之前,他曾和马云有个著名的赌约——到2020年,如果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的份额达到50%,王健林就给马云一个亿,反之,马云给王健林一个亿。在这些超级富豪的眼中,一个亿算不得什么大赌注,只是“一个小目标”而已。这个戏谑的说法,成了王健林高光时期的注脚。2016年,由于对估值不满,王健林让万达商业从港交所退市,并计划两年内重新在A股上市。胡润当时表示,如果回A成功,王健林的财富将达到3000亿,进入全球前十。但王健林失算了,万达商业兜兜转转,多年都没能成功登陆A股。一直到去年底,万达商管(由万达商业更名而来)的上市对赌,都是压在王健林头上的一座大山。所幸,这个对赌危机暂时解除了。截至目前,万达的资金状况仍然成谜,在王健林主导下,万达不断出售资产和转让股权来回血。他的商业帝国不复以往。王健林不仅没能进入全球前十,在今年的胡润富豪榜上,反而远远掉在了后面。而马云,也不知不觉掉出了前十。中国的首富们,不乏白手起家的,他们有一条相似的路径:经过艰苦创业到达事业顶峰,又借助越来越发达的传播媒介,获得巨大声名。不过之后的情形不尽相同,有的随事业起伏自然淡出,有的能维持在富豪榜前列,有的则遭遇重大转折,成了大众的谈资笑料。与全球性富豪相比,中国首富的更迭可以说快的多,稳定性不足。同样是过去二十年,世界首富其实始终在几个人之间轮替,名字耳熟能详。尤其近些年,这个首富群体十分固定,很少像中国首富这样大起大落。对这些中国富豪来说,他们在顶峰时越风光,在低谷时就越落魄。灰头土脸是轻的,严重点的,身败名裂。现在再看已故的宗庆后,算是首富群体中,从生前到身后都很圆满的人物了。如果要说对首富光环比较清醒的,黄光裕是一个。他在2004年就成为中国首富,当时只有35岁。在接受采访时他说,富豪榜就是个通缉令,谁上谁倒霉。这个形象的比喻,把首富的心迹微妙地呈现了出来。然而这份清醒没能拯救黄光裕,他后来锒铛入狱,直到2021年才回归自由身。等到出狱,属于国美电器的时代早一去不返。黄光裕也想过东山再起,国美这两年在不断自救,但效果甚微。据国美零售刚发布的财报,2023年营收仅6亿,同比缩水达九成,亏损额更是达到100亿。虽然国美表示管理层没有躺平放弃,但考虑到经营困难和巨额外债,黄光裕要翻身太难。这个困难的程度,可能只比许家印轻一点。中国首富从来不好当,在这个现象背后,或许有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探讨。无论如何,眼下的他们都在趋于谨慎低调,首富头衔固然能带来很多无形的益处,但这些益处的代价,越来越被纳入考虑。这是一个明显的转折。前辈们的经验和教训,是如此弥足珍贵。作为新一代的首富,钟睒睒没准能从中学习到更多生存哲学。*题图
4月3日 下午 6:43
其他

山东新首富之争,他又败了

作者:杨梅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6天前,山东新首富之争落下帷幕。参与这场财富战场巅峰角逐的,分别为信发集团创始人张学信之子张刚、魏桥创业集团创始人张士平之子张波、南山集团创始人宋作文之子宋建波。这三人身上,颇有一些共同之处:都是创二代接班,旗下重要资产都与铝业有关。一个省份的富豪榜前三位皆是二代,放诸于全国也称得上特别。这与这个省份的经济模式有关,山东富豪多与传统产业的关联度较高,长盛不衰的创富主力军大都年龄偏大,如常年在前三把交椅上你争我夺的张士平、张学信、宋作文都是40后。人事有代谢,财富亦如此。现如今,以上这三位鲁商巨头有人故去,有人隐退,新一轮的较量在他们的接班人中展开。今年的胜出者是80后的张刚,他已连续三年蝉联山东首富宝座。相较而言,现已54岁的张波在财富量级上渐有不敌之势。过去,他背后的家族曾独占山东财富霸主位置近十年。相较2021年入围《胡润百富榜》时的1030亿财富值,今年张波家族(也即郑淑良家族,郑淑良为张波母亲)的财富值已缩水三百多亿元。仓促接班,或是原因之一。不同于张刚和宋建波多年前便接过权杖,2018年张士平去世的前一年魏桥集团方正式完成交接班。而魏桥集团重要的铝业板块,则直至张士平过身之后,才完成人事接替,由张波出任。灵魂人物离世、人事变动、权力更迭,尽管张波已在企业内部历练多年,背后的波澜动荡尤可想象。而除了权力交接,张波面对的还有魏桥集团的转型难题以及业绩颓势。张波之父张士平是一代传奇企业家,他由工人一步步做起,将一家不足百人的小型油棉厂做成世界500强、山东第一民企。靠着独创的“魏桥模式”(自建电厂+循环经济+降本增效),在不被看好的红海市场里一路过关斩将,把纺织、铝业这些利润微薄的夕阳产业做到了世界第一。去世前,张士平旗下拥有魏桥纺织、中国宏桥(1378.HK)、宏创控股(002379.SZ)三家上市公司,集团规模数千亿。但因行业内卷(比如张学信的信发铝业也采用“自发电”模式)、市场周期、环保问题等,“魏桥模式”日渐面临挑战。尤其2019年,魏桥纺织和中国宏桥业绩均大幅下滑。主业滑坡、资本市场冲击以及企业增长难题,都向着张波这个继承者袭来。张波这个班,接的并不容易。根据公开资料梳理,接班近5年以来,张波进行了力度不小的战略大转移。首先,产能方面他把近400万吨电解铝产能从山东往云南进行了大迁移,这几乎相当于魏桥三分之二的电解铝产能。其次,他试图将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开始转向新能源汽车行业。2022年,他先后与华人运通、重庆小电天体、狮桥集团及百度旗下的DeepWay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2023年,魏桥集团更是买下北京蓝雀灵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半数股份,控股领途汽车。同年,集团还收购了位于位于青岛的北京汽车制造厂,拿下完备造车资质,正式入局整车制造。对于造车,张波曾踌躇满志,称力争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实现50万辆的生产制造和集成供应能力,并逐步形成百万辆级的创新汽车产业生态圈,实现带动产值超过千亿元。他下这一步棋的原因是魏桥原有的两个产业都有天花板,必须配置新产业。而魏桥在电解铝向铝产品、铝用品转移方面早有布局,尤其是在全铝车身和一体化压铸车身这两项汽车材料轻量化技术方面,具备优势。但这种优势仅限于对原材料的掌控。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是三电系统,而车身在整车制造的成本构成中只占15%左右,铝材料的使用对汽车成本并不造成绝对影响。张波这场造车仗,并不好打。斥资10亿美元入股极石汽车,应该是张波最出圈的造车新闻。极石汽车背后的操盘手是石头科技的创始人昌敬,二者合作的增程式电动车极石01于去年11年开启交付,但品牌存在感和销量都不强,目前累计销量为2357辆。虽然,按照张波最新的说法,造车不是他的目标,汽车永远不会成为主业。魏桥集团进军新能源汽车的初衷是快速将自己的汽车轻量化部件打入汽车市场,缩短从研发到应用的时间,继续拉伸延长铝产业链,造车其实就是一个测试和示范。不过,这项测试有点过于费钱。10亿美元的投资毕竟不是一个小数目,以极石01目前的销量来看,这笔投资回本还遥遥无期。频频大手笔收购背后,也能看出魏桥主营业务面临迫切转型发展之压力,以及张波对寻找企业第二增长曲线的急切。与父亲张士平的深居简出不同,接班后的张波公开活动频频。在品牌宣传上向来极为低调的魏桥,也一改之前的风格,在其继任之后,对张波进行一些形象包装。魏桥集团官微上发布的一篇文章,称张波起步的平台貌似比常人高很多,但他天生要承担的责任超乎常人想象。的确如此,魏桥集团是中国民企的前十强,这十强的掌门人中,张波是唯一一个二代接班者,堪称所有“企二代”中权力最大的一个,身上背负的责任也可见一斑。业绩层面,中国宏桥去年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营收和利润双双回归到增长轨道,尤其净利同比增幅31.7%,达114.61亿元。但债务方面,仍旧承压。财报显示,截止2023年中国宏桥总负债940亿元,其中短期负债为491亿元,现金及等价物为335.48亿元。本月26日,中国宏桥成功发行了一笔3亿美元债,对公司流动性问题是个好消息。魏桥集团旗下的魏桥纺织由张波的妹妹张红霞继承,去年年底该公司已完成私有化退市。此前,行业转冷、销量下降、持续亏损,一直是围绕着魏桥纺织的难题。张红霞正谋求通过数字化技术提质增效、研发新面料等革新转型。作为整个集团如今的话事人,张波身上的担子显然比妹妹更重。张波进入魏桥集团已有28年,跟随父亲创办商业帝国之余,他也算是对这家企业的历史与时代困境最为了解之人。他个人频频现身前台,应该是想最大程度上为魏桥这艘老牌工业巨头,在时代语境中争取更多的存在感。迅速调整车辙以谋行远,是他目前面临的重任。只是跨界也意味着风险并存,尤其在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格局中,成为黑马的难度可想而知。张波的突围之路,还很长。*题图
3月31日 下午 9:52
其他

雷军,耍了所有人

作者:赵一川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在经历了多次辟谣后,就在今晚,小米汽车价格终于公布。最低21.59万,最高29.99万,雷军就能和你交个朋友。小米果然还是那个小米,熟悉的性比价路线。在3月28日的上市发布会之前,小米汽车的这个悬念,吊足了外界胃口。即使发布会开始后,雷军也是先讲了一通车漆颜色、轮毂轮胎、音响、手机支架,甚至还讲了车载冰箱的防甩动设计,愣是把价格放到了最后。憋的看直播的网友们,连刷了两个小时的“赶紧报价”。看的出来雷军有点紧张,演讲时几个现挂并没有响,眼睛更频频去瞟提词器。讲到某些容易尴尬处,还能看到坐在台下的蔚小理三位老板,那意味深长的一笑。也许是为了烘托最后的价格,雷军把保时捷和特斯拉抬了出来,拿小米SU7和这两个直接对标。他说,不看配置和性能谈价格,那是不行的。言外之意,小米汽车既然有“百万豪车的硬件配置”,那价格自然也低不了。如今的小米,是有底气够一够高端的。十年之前,红米一代发布时现场连个投影仪都没有,到场的媒体也只有几十人,当时雷军立志要做“年轻人的第一部手机”,他确实做到了,799元的红米1把千元机市场搅个天翻地覆。十年之后,小米汽车的发布会高端大气上档次,不仅把几位一线友商的老大邀来站台,还有外国大咖的现身说法、媒体老师的视频夸奖,场地也扩大了不少,黑压压坐满了观众。更重要的是,现在的雷军,都要做“普通人的第一辆保时捷”了。其实在今晚之前,小米汽车已经把高价预期拉满。雷军此前就说过,小米汽车的采购成本比较高,定价上有压力。按照三个月前的口风,他口中所说的集性能、配置和技术为一体的小米SU7,价格感觉得直奔三五十万而去。而在这场发布会的大部分时间,雷军也是这样的口吻,估计媒体老师们都把调侃他的稿子准备好了,结果不得不再做做修改。可能更出乎意料的,是在价格出炉之后,雷军貌似还不过瘾,将一些配置权益连声直呼“免费送!”,恍惚之间,甚至有点直播带货主持人的那味儿。拉高预期,意外“低价”——这样的营销效果,刚怒批哪吒汽车CEO不懂营销的周鸿祎,恐怕又要点个赞。这次小米汽车SU7的定价,几乎是比着纯电标杆Model
3月28日 下午 11:03
其他

王健林,关键时候朋友多

作者:郭儒逸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老王不愧是老王。这两天,一条“大连万达商管162亿股权被冻结”的消息,让王健林又一次成了焦点。就在吃瓜群众揣测万达的命运时,最新进展显示,万达已经与纠纷方协商一致,被冻结的股权也将很快解冻。这次万达惹恼的,是民生银行扬州分行。因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该银行在诉讼前申请冻结了这部分股权。不知道万达方面做了什么运作,很快让原告方消了气。王健林对股权被冻结这个事,应该并不陌生。这起事件前几天,大连万达商管就有50.7亿股权被冻结,执行法院是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冻结期限自2024年3月4日至2027年3月3日。实际上,这部分股权曾在去年7月被冻结,不久后同样解冻。从2021年至今,万达相关的股权冻结案不少,一般情况下,股权冻结并不会影响继续行使股东权力,也不会影响对公司的实际控制,但对万达这种游走在敏感区的公司来说,频繁的股权冻结消息,对信心面的冲击估计不小。幸运的是,这些股权冻结基本都能化险为夷,王健林短时间内纵横捭阖的能力,比同行还是略高一筹。其中一个很出名的,就是去年6月与万科的纠纷案。当时正值珠海万达商管冲击港股上市,却突然曝出万达集团持有大连万达商管的19.8亿股权被冻结,在这个关键节点对万达下手的,正是万科。而让郁亮出手的原因,很简单——钱。这是一个由爱生恨的故事,2020年7月,万科入股万达旗下长春北方影都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5%。该公司负责长春国际影都的房地产项目开发,入局后的万科准备打造名为“万科星光城”的大盘,总建筑面积达到68.8万平方米。按照设想的剧本,万达负责项目的商业地产部分,万科负责住宅部分,大家一起赚钱。但可惜的是,双方最后一拍两散,并且围绕十几亿的尾账产生了纠纷。在这种情况下,万科向法院申请冻结万达的上述股权。值得一提的是,被冻结股权所对应的是1287亿净资产,占万达净资产的三分之一,区区十几亿的纠纷,却让上千亿资产受限,王健林当时可能要掀桌子了。不过,事情的结果还是好的。仅仅过了月余,万科与万达的财务纠纷就达成和解,万达被冻结的股权也很快解冻。当然双方和解的条件不得而知,无论如何,王健林让难缠的郁亮放手了。某种程度上,王健林堪称万达的首席危机公关大师,每每在紧要关头,他要么能搞定对手,要么能拉来朋友,帮助公司渡过难关。尤其是“朋友”,王健林还真不缺。去年7月,正在四处找钱的王健林,就迎来过一位新朋友。当时,万达电影控股股东万达投资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拟向一名叫陆丽丽的女士转让1.8亿股股份,转让价格为每股12.07元,套现约22亿元。靠卖股份回血22亿,对万达来说称得上一条捷径。此次股权转让完成后,陆丽丽将一举成为万达电影第二大股东。陆女士并非泛泛之辈,是东方财富创始人其实的妻子,市场笑称是东财的“老板娘”拉了王健林一把。在2023年的胡润全球富豪榜上,其实以670亿元财富位列榜单第211位。到了去年12月,珠海万达商管的上市剧本终于有了新剧情,王健林头上的雷被拆除。那时放了王健林一马的,叫单伟建。此人在私募股权投资界大名鼎鼎,他是太盟投资的合伙人,2021年珠海万达商管引入外部投资者,太盟出资180亿,在全部投资额中占比近一半。上市对赌之下,他应该是王健林最希望松口的那个投资人。单伟建没让王健林失望。在最后关头,太盟投资联合其他投资者与万达签下新“条约”,解除了上市对赌危机。王健林究竟是如何说服对方的,是个谜。外界能看到的是,在新条约签订之后,万达丢掉了对珠海万达商管的绝对控股权。在去年万达不断的“卖卖卖”中,及时接盘帮助王健林回血的,还有个叫柯利明的人。同样在去年12月,万达电影宣布易主,实控人将由王健林变更为柯利明。具体交易是,万达一方将万达电影控股股东万达投资的51%股权,转让给了柯利明控制的公司。转让价款为21.55亿。柯利明40岁,早先做过投行工作,后来才投身影视圈。他旗下的中国儒意,投资押中过这两年的不少高票房电影。作为万达旗下的优质资产,万达电影数次充当过王健林的套现利器,随着公司易主,他的电影梦不得不舍掉了。一直到现在,万达虽然不时传出钱紧的消息,但始终没有公开违约暴雷。这个表现,应该与王健林的种种人情生意不无关系,对手愿意和解,朋友愿意挺一把,就算放点血,也比无人问津好的多。根据刚出炉的2024胡润全球富豪榜,王健林家族的财富继续缩水,掉到了300亿元。和他类似,碧桂园杨惠妍家族的财富也暴跌,他们在财富榜上地位不同以往。不仅如此,碧桂园也正卷入股权冻结案件,超百亿股权被项目合作方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而王健林还在为万达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最近,万达商管成立了一家住房租赁公司,进入了这个眼下比较热门的领域。万达广场也在不时出售,目前这个数字涨到了14座。根据万达商管的存续债券信息,万达短期内的偿债压力仍然不小,2024年的老王,继续砥砺前行吧。*题图
3月26日 下午 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