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又又又来上市了
这是keep第三次冲刺港股IPO。
2023年6月25日,据港交所官网显示,Keep已通过港交所聆讯,正式赴港冲刺“运动科技第一股”,中金公司为上市独家保荐人。
对上市很执着的Keep
根据最新招股书显示,Keep在2023年一季度营收4.47亿元,同比增长7.2%,收入增加主要得益于虚拟体育赛事收入增长。亏损方面,按照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Keep在2023年第一季度经调整后净亏损金额为1.18亿元,相比2022年第一季度的1.55亿元,实现明显收窄。
本次募资将在未来三年内主要用于以提高技术能力推动产品创新为目的的研发、健身内容的开发及多元化以及品牌宣传推广。
Keep曾在2022年2月、9月两次在港交所递交过IPO申请,均因6个月内未通过聆讯,IPO申请状态转为“失效”,如今已无法查看。Keep目前正在第三次冲击港股IPO,在今年3月递交了招股书。冲击港交所上市,聆讯等待期最长是6个月,也就是说,6个月内如果无法通过聆讯,招股书就自动失效。Keep三次冲击IPO,时间上几乎每次都是间隔6个月,努力做到无缝衔接。
按照2022年的月活跃用户及用户完成的锻炼次数计算,Keep是中国最大的健身平台。中国健身人群中77.5%的人了解Keep移动应用程序。
2019-2022年,Keep平台的平均月活跃用户分别为2180万、2970万、3440万及3640万。2022年,Keep的月活跃用户在平台总共记录约21亿次锻炼次数。
Keep的目标是耐克?
Keep于2015年2月4日上线,致力于提供健身教学、跑步、骑行、交友及健身饮食指导、装备购买等一站式运动解决方案。成立早期,Keep公司创始人王宁曾经多次表示,Keep的目标是全球体育用品巨头耐克,公司想要成为未来数字化赛道的“耐克”。而后,Keep发展速度非常迅猛,成立仅2年时间,用户数量达到1亿;成立4年时间,订阅会员数达100万。
Keep已开发全面的健身解决方案,涵盖运动用户的整个健身生命周期,从规划健身目标和访问健身课程,到选择健身装备和健康食品,以及追踪体重和心率等测量数据。Keep的产品包括在线健身内容、智能健身设备和配套运动产品。
从Keep产品销售价格来看,产品多定位在中端产品,其中智能单车、跑步机、瑜伽垫等相关产品销量居全国领先地位。
用户快速提升的同时,Keep也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宠儿。在2015年产品上线后,三年内获得了5轮融资,并且成功引入了腾讯等资本巨头。2021年,KEEP完成F轮融资,融资金额达3.6亿美元,为发展以来最大笔融资。
如何留住用户成难题
在营收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keep亏损却加剧;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21年前三季度keep亏损额达7.99亿元,同比增长2285.6%,主要由于增加了流量获取和品牌推广等方面营销支出。
“互联网健身行业竞争仍然激烈,大量投入营销费用获得活跃用户的模式仍将持续。”华泰证券研报显示,无论是做硬件还是做内容,变现能力的终点依然是付费用户转化率和留存率。
作为一款APP,Keep需要活跃用户。而Keep平均月活跃用户增幅正在放缓。2020年,公司的平均月活跃用户是2973.4万,2021年是3435.8万,2022达到3638.8万。Keep平均月活跃用户的增幅逐渐放缓:2021年较上年的增幅是16%,但2022年较上年的增幅仅为6%。有投资人指出,Keep的用户存留价值、用户粘性,以及用户商业化潜力比较一般。
活跃用户能给Keep带来多少收入?
据招股说明书,从每名月活跃用户获取的季度平均收入,2022年一、二、三、四季度,分别是12.2元、14.5元、16.1元、18.4元。按年度看,Keep从每名月活跃用户获取的收入,2022年在60元的水平,再往前则更低,2021年每人花47.1元,2020年是37.2元。
Keep表示,公司实现盈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吸引新用户、扩大平台、变现用户群、将非付费用户转变为付费用户,以及留住付费用户的能力。公司无法保证用户将继续维持增长势头。截至2022年,Keep的经营活动现金流仍为负。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录得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净额7080万元、8.685亿元、4.56亿元。
如何留住用户,对于Keep而言,确实是个难题。
“AI孙燕姿”能火多久
一封举报信!撕开“车圈”舆论顶流……
50 万积分全部清零!东航,错在哪儿?
5000万博弈 阿里为何输网易?
国泰航空公布“毛毯事件”改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