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00多个抗日奇侠让日本人给团灭了,抗日武侠到底打了谁的脸?

2016-11-08 胡椒 空中手游

曾经有一位哲人说过,如今的抗日剧,刚开始看以为是金庸武侠剧,五集以后发现是缠绵悱恻的琼瑶剧,最后才发现原来是武侠偶像剧!在这个古装/仙侠剧和都市/言情剧齐飞的年代里,抗日剧作为播了几十年的老题材却完美融合了前两者的精髓,稳稳地坐上了国产影视作品过审率最高题材的头把交椅,用作品数量和编剧脑洞教育了我们——与时俱进是多么地重要。




就连《老九门》这样经典的IP在搬上荧屏之后都成了披着盗墓外衣的抗日神剧,当然《老九门》的命运从他的前作《上交给国家》那就已经能看出端倪了,在这个土匪和地主少爷都能扛大旗打鬼子的时尚潮流下,盗墓贼们当然不能掉了价,说错了,应该是盗墓侠。





正所谓“剑气纵横三万里,一剑寒光十九州”,毕竟是一部小说改编来的网剧,张大佛爷的人设这么厉害我姑且当做这是一部历史架空性质的作品凑合看了,但是有些上了卫视播出的抗日剧依然走金庸先生的路子,这就不得不说是一种病态了。


自从《抗日奇侠》、《箭在弦上》等几部过分离谱的抗日剧被点名批评之后,本以为抗日题材作品会痛定思痛,让他们的主角重新做人,没想到还是能出现如《我叫赵传奇》这样的主角一个大跳就能转体360°翻过一架飞机的神作:




《铁道游击队》里这手“御车飞行”的绝技能把成龙大哥给看哭,什么《A计划》的自行车追逐戏跟我们游击队员比起来简直就弱爆了,别的不说,成龙敢骑自行车过火车么?咱能!




还有《炮神》这种一听名字就让人联想到老司机,每炮必中的意淫症晚期作品:



总之就是你批评你的我拍我的,反正只要有人愿意看就成。可能在导演们看来哪天把抗日剧拍出《诛仙青云志》的既视感,那就算是修成正果了。所以偶像化和武侠化的抗日作品虽然网上招来一片谩骂,却往往都能拔得收视头筹,在这些作品里,我们的抗日英雄们仿佛都带有隐形的翅膀,子弹不到最后一集是不会照着要害打的,武力值远超西门吹雪、楚留香、乔峰、杨过、张无忌这些LOW逼。




神剧里的这些“抗日奇侠”们不禁让我想起了赫赫有名的西北军“大刀队”,1933年长城抗战中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无外乎二十九军的大刀队了——“我们喜峰口的英雄是光着脚、露着头、使着中古时代的大刀抢回了山,夺回了岭,俘虏了几千日本人,捉住了几十辆日本坦克......”有些传奇之所以被称为传奇,就是因为数字实在是太过于离谱了,但是当时的报纸不这样想,把我们的战士夸的越勇猛越好,把日本人的战车写成纸糊的才好,因为这样知道了消息的百姓才不会畏惧日本人




但是事实却与传奇相差甚远。一是夜袭日军的并非大刀队,而是配备了大刀的“手枪队”,手枪配合大刀,才取得了近身夜袭的优势;二是这种优势并没有保持多久,29军这支偷袭部队其实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曾指挥长城战役的桂系将领黄绍竑曾回忆说中方士兵伤亡达六百余人,中日双方的伤亡比大概为1:1.3,胜是胜了,但却绝无传言里歼灭三千日军那么夸张。



围在腰间那一排就是装驳壳枪子弹的皮套


如果大刀队真如传说中那么神勇,宋哲元又何必在战后发出“我以三十万大军,不能抗拒五万敌人,真奇耻大辱”的感慨来?同时他还批评那些鼓吹大刀队的媒体——新闻界不去报道正规军的新式武器,而来鼓吹大刀队,不是又要演出义和团的老把戏了么!


什么叫“义和团的老把戏”?这就是在说这种严重偏离事实的“演义”,会导致普通民众将抗战看的太过儿戏,果不其然的是,不仅普通民众,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诸如川军等从未与日军交过手的地方部队在开战之初也严重低估了日军的战斗力,很多没见过大场面的士兵直接就吓懵了,平白葬送了无数儿郎的性命。



慰劳喜峰口守军的妇女代表


再来一个反转的,世人都觉得中华武术很神秘很牛X,李小龙也把中国人的威风给打向了世界,但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李小龙,武术这东西,也就在小说和影视作品里看着厉害而已,真拿到战场上,倒不能说一点用没有,但是绝少能起到决定作用。




武术在抗战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这个事,咱们从大体和小众两个层面分别说一下。


从大体上看,必须很难过的承认一个事实——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的“武力值”是远逊于日军的。


这个“武力值”不是指的装备或者说部队的作战素质,单纯指拼刺或者说一对一单挑。日本历史上常年战乱,所以形成了独特的武士阶层,那种近乎变态的武士道精神在早期的精锐日军中可谓是根深蒂固,所以日军向来十分重视拼刺搏击训练,再说日军也不差钱,士兵吃得好穿得暖,身体倍棒,发起个“万岁冲锋”连美国大兵都要怕上三分。玩《使命召唤5》要是不拿个喷火器被小日本弄死的几率还是蛮大的。




反观中国,作为神秘的东方武侠发源地,虽然国民政府十分重视国术,不仅在地方设有训练团,在军中设有国术教员,还专门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可以说,民国时期是国术最后的回光返照,民国之后,中国便只剩武术,而“只杀敌,不表演”的国术,却走到了一个“末法时代”。


但即便是这样,中国军队的单兵战斗力依然比不了日军。原因很简单,腐败的国民党高官连军费都贪,当兵的拿不到足够的军饷,一个个瘦的皮包骨头,首先从身体素质上就跟日军差了一大截;二来是刀不好。那个年代好钢都拿去造枪造炮了,留下来打成大刀的都是残次料,如果真跟日本人的武士刀对砍几下,卷刃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所以电视剧里那些一场仗下来,拿把大刀随随便便就砍掉几十个日军胳膊腿的人物,虽不能肯定的说没有,但全军顶了天也就能出一两个。




小众层面来说,就得说说那些武林高手们了。


跟现在不一样,在民国时期,中国还是有一批诸如八卦掌韩幕侠(周总理的武术恩师,内战期间贫困而死)、形意拳大师薛颠(53年反右派的时候被军队堵在胡同里用机枪扫死)、青帮大佬、自然门开山鼻祖杜心五(53年自然死亡)等宗师级人物的,然而这些江湖大佬或是一代宗师也没说厉害到能手撕鬼子或凌波微步躲子弹的,他们做的更多的是慈善,没错,就是慈善。毕竟是开馆授徒经济来源比普通人广,冬天施舍些棉衣米粥什么的是大师们做的比较多的事。


也有一些如山东国术馆副馆长窦来庚这样投身军旅的武林人士,我军赫赫有名的许世友将军便是少林出身,据说曾一刀劈死一个日军大佐,不过现有的资料都是传闻,无法考证真实性。



许世友与警卫员较量棍棒


除了许世友,陈赓大将祖父是清军管带,陈赓自小习武,刀法出众,据说最厉害的是腿功,要没这两手,当年还真不敢揽中央特科头头的瓷器活。


独臂将军贺炳炎,这位是真正的刀王,学的是武当刀法,军中人称“再世关公”。


最牛的要数练洪拳的贺龙了,黑社会出身,也就是当年的“袍哥人家”,贺龙在建国后主管新中国的体育建设事业,不是没有理由的。




要说功力最高的,大概要数贺炳炎了,抗战的时候贺炳炎是个团长,也就是李云龙的级别,抗战期间取得的最著名的战绩是在雁门关伏击日军,歼灭日军五百人,如贺老将军这种级别的牛人一仗也才杀了这么点鬼子,还是带着一个团杀的,请问神剧里那些动不动就太极拳鹰爪功的奇侠们,你们在一打一打地杀鬼子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同为武当出身的贺老将军的感受啊?




最后再讲一个“抗日奇侠”全军覆没的故事,没有任何不敬英雄的意思,单纯探讨一下武术在战争中的作用。


山东省主席韩复渠不战而退致使济南失守后,山东国术馆副馆长窦来庚把众多武术人才找来,组织起一支义勇队,后来越来越多的武林人士慕名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在发展到三千余人的时候,被国民政府改编为山东省保安第17旅。


1942年7月,日军也调集了3000多人的部队,来围剿17旅。如果按照抗日神剧的套路,数千武林高手,打3000小日本那还不一会儿就给撕完了?但结果是不到两天,17旅几乎全军覆没,窦来庚也身受重伤,自杀殉国。




看过《倚天屠龙记》的朋友大概对蒙古大军围剿光明顶一役都有印象,明教那么多高手,为何还让蒙古军队打的落花流水?实则战争与武术是有本质区别的,习武之人强身健体固然能让人在体能和灵敏度上高于一般人,但在需要协同作战的战场上,这种个体的优势很多时候都近似于0,不过前面说的这些都是废话,一句话总结就是——功夫再高,一枪撂倒。




所以,现在的抗日剧里一味地把主角武侠化实在是有辱观众们的智商,导演编剧们光知道中国观众喜欢看武侠,没错,我们是喜欢看武侠看金庸,可是金庸写的是历史背景下的武侠,而神剧拍的是武侠背景下的历史,这能一样么?


看金庸,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看神剧,我们又看到了什么?“武功之高者,看谁杀的多”么?




殊不知照着这个拍法,别说我们看不到一丝国家危亡之际英雄豪杰们那种无可奈何却又奋不顾身的自杀性赴死,就算是导演们所依仗吸引眼球的武侠风也失去了武侠的精髓和对武术最基本的尊重,因为他们可能永远都理解不了的是什么叫做“武”



 点此查看历史文章:  


男人为什么爱看女特务?


只要有这两种冲锋枪出现的抗日剧,趁早换台!


越军说:打死中国人后,赶快跑!


信朴槿惠被邪教控制的,一定也相信世界在由共济会掌



——  END  ——

文字 | 胡椒

图片 | 网络

空中手游:一个爱聊军事的手游自媒体

无条件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