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苏交恶时中国怎么对付苏联上万颗核弹头?揭秘覆盖全中国的5000里地下核长城

2016-12-17 空中手游

冷战时代,美国核武库在巅峰阶段拥有31700枚核武器,苏联有40723枚核武器,这俩国家的核武数量是中国的数百倍,在那个各大强国剑拔弩张核战一触即发的时代,为避免亡国灭种,我国必须具备核防护和核报复的能力。



构建核反击能力的最佳选择是核潜艇,但当时中国核潜艇离下水服役并潜射洲际导弹形成战斗力还很遥远,同时我国也没有能实施洲际轰炸的战略轰炸机,空基核反击能力更无从谈起。



基于弹道导弹的陆基核反击体系就是我国当时技术、地理条件下的最佳选择。中国早期的能打到莫斯科的东风4远程弹道导弹采用永久式地表阵地部署方式,第一种洲际导弹东风5则采用加固的地下发射井部署,当时东风5真真假假的发射井共计24个,但这些位置固定的导弹发射井在越来越精确的侦察卫星和防区外导弹监控攻击下处境危险,即使将发射井加固依然无法保证导弹安全怎么破,老祖宗告诉我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但导弹公路机动有很多缺点,这种集运输、起竖、发射功能于一体的重型导弹发射车技术门槛较高,像白俄罗斯生产的MAZ 7917型白杨M导弹发射车,当时我国的技术储备不足难以研发,如果通过扩大勤务车辆编制分摊功能的方式来降低研制门槛,但这样车队浩浩荡荡目标太大,在核战争恶劣的电磁环境中条件下,不仅可靠性差,组织战役和后勤保障也极为复杂。而且公路机动弹道导弹自身定位仪器相对简单,发射准备也很仓促,因此导弹发射后的打击精度明显低于固定发射阵地发射的导弹,如俄罗斯白杨M洲际导弹从井下发射时的命中精度约260米,但是在公路机动时则增至450米。



那怎么办,老祖宗告诉我们: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故能自保而全胜也!我们中国就结合兵法、种族天赋和地理优势开创了一种集“安全、隐蔽、机动、准确、保障”为一体的核反击体系。即将整个发射阵地完全置于数百米的地下,我们建了几十艘在地下活动的“核潜艇”,由列车和汽车拖车牵引着不断的机动,厚重的大地屏障不仅让卫星观察失效,也可以避免电子干扰通讯畅通,地下建立了庞大的后勤基地,储备了大量的弹药、燃料、粮食等物资,十分方便维修补给,军人生活环境远远优于野外,一旦战争来临,这个穿梭在山脉下的“核潜艇”从敌人意想不到的地点破土而出展开报复,因为在和平时期就计算好发射地点的相关参数,极大的缩短导弹发射准备时间,并提高导弹精度。



为此,中国70年代开始建设堪比长城的超级工程“地下核长城”。长城工程都是第二炮兵的特种工程部队完成的,几十年来,在全中国不同地区共建设了超过5000公里的复杂的地下隧道,这是一个拥有多个独立的网络化地下隧道,打击其中一个或者一小段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并且这些地下隧道都可以抵挡钻地弹打击,因为在修建的时候,已经考虑了当地的地质坚固程度,最大程度的利用大自然山脉的力量。据核专家计算即便是爆炸威力100万吨级核弹也只能打击地下40米的目标,而中国地下核长城的大部分区段的深度至少是100米以上,甚至更深。



每个地下隧道网络都有数十个出入口和发射口,还修建了很多假出入口和假的洲际导弹,这些假导弹组成了数十只单独的洲际导弹部队,假导弹与真导弹区别很小,发射车和导弹弹体都是一样的,甚至有的还有发动机。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核弹头。



为建造地下核长城,第二炮兵工程部队无数官兵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献给了大山。在繁华的都市同样有很多无名工人英雄在建设民用版的地下长城——地铁,地下长城的部分端口和当地人防工程通过地铁和铁路连接,核战争时期只要打开地铁暗门,地下长城就与全国机场、铁道网连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华民族的终极避难所!也让我国拥有了无法摧毁的二次反击能力。我国在与对手激烈竞争的同时还能坐享和平,不是对手心慈手软,而是对手们知道先发制人无法彻底摧毁我们反会招致最恐怖的报复。总之想打人,先得学会挨打,打不死才是最强的震慑!



近年“长城工程”开始逐步解密,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防报》也多次披露了二炮部队修建地下导弹洞库的情况,长城工程的某些区段还被当地政府开发成旅游景点,比如6501工程。但我们仍未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需知居安要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



——  END  ——

图片 | 网络

空中手游:一个爱聊军事的手游自媒体

无条件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