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难尽的《绿皮书》
写在前面
今天是《绿皮书》拿下奥斯卡最佳电影的第五天。
也是它经过删减后在大陆上映的第一天。
豆瓣8.9,两天票房近8000万。
很显然,阿里影业的主投,影片中的合家欢气息,让中国观众头一次对一部奥斯卡最佳充满了普遍兴趣。
但非议也随之产生。
有人说它不过就是一出政治正确投机下的“友情小品”。
有人说它是教科书级的模版式电影,毫无导演个人风格。
还有人写出“我不建议你去影院给《绿皮书》贡献票房”
真的吗?
确实,它确实毫无导演个人风格,也确实将同性,种族非常投机性的杂烩在了一起。
很多朋友也都问过我,觉得《绿皮书》如何,我回复的往往是标题里的这个词,一言难尽。
是啊,它有太多可以解读的立场和角度了。
从不同的立场我们可以看到全然不同的评价体系和观点输出,还都各有道理。
可正是因为这样,当我们积极地从各个立场去解读它优劣好坏的时候,不也恰恰证明了:
它,一定有它的影像价值。
所以,今晚我就只是聊聊我自己的想法吧,聊聊《绿皮书》的好。
《绿皮书》
《绿皮书》虽然看起来通俗易懂,但导演其实还是有设置几个比较简单的观影门槛。
比如最主要的一个,什么是“绿皮书”?
在美国的种族抗争历史中,曾经出现过一本非常重要的黑人专用书。
作者是个黑人邮递员,叫维克多雨果,他在书中整理了美国当时可以供黑人入住和就餐的旅馆和餐厅,免得他们误闯了不该去的地方而被打死。
说白了就是一本黑人旅行手册,是为了黑人专门定制的救命书。
你应该也猜到了,这本书就是“绿皮书”。
毫无疑问,光是这个邮递员和这本书的故事就已经有足够分量被单拿来大书特书了。
但很显然《绿皮书》的编剧并不满足于此。
他们更倾向于把“绿皮书”只拿来当个故事基底,当孵化故事的土壤。
他们的野心更大。
你们也看到了,最后这本绿皮书上,被他们非常讨巧地植入了一个关于精英黑人和底层白人的故事。
没错,是精英黑人,底层白人。
早已固化的种族人设被他们饶有趣味地对调了。
白人成了工人。
意大利裔美国人托尼是个普通的底层白人,他在夜总会做保安,独自一人撑起家庭,是个典型的小丑式人物,可以为了微薄的赏金一口气吃掉26个热狗。
黑人成了精英。
唐是一位非洲裔的黑人钢琴家,他衣装革履,住所富丽堂皇,唐正计划去美国南部巡回钢琴演奏会,当时的南部是民权运动运动的腹地,他需要一位能说会道的白人做司机保护他。
人物对调之后,戏剧冲突便也随之产生了。
托尼是个典型的工人阶级的白人。尽管烟不离手,脏不离口,生活窘迫,但他依旧保有白人种族歧视者的傲慢,他拒绝接触黑人使用的东西,会偷偷把来家里干活的黑人用过的杯子丢到垃圾桶。
但同时它人物的底层小丑属性又决定了,当薪水足够可观的时候,托尼还是会接下给黑人唐当司机这份差事。
而唐尽管名声显赫,家财万贯,却依旧带有黑人的自卑和自我认同的缺失,哪怕感觉不满,也不会有太多的外化表现,只是默默承受着当时社会对黑人的所有恶意,以服从代替反抗。
电影非常高明的用两个小意象引出了二人这种性格的双向冲突。
一个是加油站里那颗戏剧性的小石头。
托尼认为在地上捡的就不算偷,唐执着的要求把石头物归原主。最后迫于地位的压迫,托尼不得不听从唐的指令。
另一个就是那块炸鸡。
炸鸡是电影中一个很重要的符号。
一开始当托尼一只手握着方向盘,一只手拿着一大块炸鸡吃的满嘴流油的时候,唐望着窗外心中没有一点波澜。
他不吃炸鸡,唐从小到大受过的教育告诉他:上流社会的人只能在餐桌前围好餐布用刀叉吃饭。可托尼不管这些,他不明白像炸鸡这样美味廉价的黑人食品,为什么唐作为一个黑人却不吃。他用了街头混混那套,耍着无赖逼唐吃下了第一口炸鸡,唐的表情告诉我们,味道不错。
这些略显轻松的情节,一边完整地塑造了二位主人公的性格差异,一个活得像黑人的白人,一个活的像白人的黑人。
另一边又在慢慢摆正甚至模糊这种差异,唐开始越来越不畏惧托尼,托尼也开始越来越理解唐。
一
当然,这一切也都只是这部片爆发能量的开始。
它最大的趣味源还是来自于它公路片的内核。
这里就涉及到第二个历史门槛:
黑人钢琴家的巡演是一路向南的,而在当时的美国,越往南,种族歧视的现象便越严重。
电影中出现了很多个桥段,来表现这种一路向南的变化。
比如有一幕是在南部一处农场边,托尼顶着烈日修理汽车,站在一旁的唐穿着西装与远处种植园里劳作的黑人四目相对,双方哑口无言。
扛着锄头为雇主卖命的黑人们怎么也想不通,那个与自己相同肤色的人为什么可以站在那看白人给他干活。
开始唐还可以住高级酒店,在餐厅用餐,但旅途越向南,环境越恶劣。唐只能住专供黑人入住的旅馆,而托尼必须住在另一家白人旅馆。
唐很熟悉这一切,这些情况是他这次旅途出发前就预想到的。但后来歧视的恶劣程度还是超乎了他的想象。
在后半程的时候,唐甚至已经开始被不允许上白人卫生间,不允许试穿西装,不允许和白人同桌吃饭。
这种变化成为了这部电影最主要的叙事推动力。
它在慢慢击垮唐的内心,也在慢慢改变托尼的立场。
它在告诉唐一个最绝望的事实,你可以跨越职业,跨越财富,跨越阶层,但你怎么努力,怎么富有都跨域不了肤色,永远跨越不了。
而这一路和唐产生友情的托尼,也开始逐渐无法忍受,他揪着酒店经理的衣服质问为什么,他只是想在这家餐厅吃饭而已。
但他们两个依旧改变不了任何事情,托尼只能拖着绝望的唐离开酒店,宣布罢演。
影片的高潮在一个雨夜爆发,唐绝望的朝托尼咆哮:
“我不像个黑人,也不像个白人,甚至不像个人,那你告诉我,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这是唐要问的问题,也是这部电影的母题。
他完全可以待在城堡一样的房子里,坐在国王椅上优雅的弹琴,而不是狼狈不堪地开什么南部巡回演奏。
唐不是真的要巡演,他是要去南部,去找自己。
写在最后
从影院出来我想了很久,这部电影到底在打动我们什么?
在种族问题离我们如此遥远的背景下,我们的欢笑和眼泪献给了谁?
直到我又看到电影里的这句话我才突然明白。
“天才并不够,唯有勇气,才能改变人心。”
这句话适用的,又何止是肤色。
更是无数的,我们的,不可言说。
音乐/Out like a light-The Honeysticks
配图/《绿皮书》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特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