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十分想念刘昊然

阿怡 3号厅检票员工 2019-08-14



写在前面


不得不说,电影版《最好的我们》非常聪明。

 

打着“青春”、“夏天”、“离别”的旗号,选择在毕业季、高考前一天这样一个时间点上映。

 

再加上改编自八月长安的经典IP,“振华三部曲”之一。

 

2016年翻拍的电视剧版,口碑也出乎意料的好,至今豆瓣仍有8.9的好评。

 

 

这让电影版《最好的我们》在上映第二天票房便破了5000万。

 

而且上座率相当高。


昨天买票的时候我特地瞄了一眼,晚上那几场几乎全都是满场。



为了帮那些明天高考结束后要去看电影的读者提前避雷。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最好的我们》到底怎么样?

 

《最好的我们》 

 


写这篇文之前,我特意看了一眼评分。

 

5.9。



高吗?

 

不高,对比剧版8.9的高分,几近腰斩。

 

低吗?

 

好像也谈不上一塌糊涂。

 

这种微妙的分数,往往意味着一部电影在不同的受众群体里得到了不同的观感反馈。

 

或者更直白地说,它有打动某个群体的地方,也有触怒另一个群体的地方。

 

别急,我们一个一个聊聊。

一一

 

先说说打动。

 

电影对高中生活进行了很多捕捉,尽管都颇为碎片,但胜在了一个真实有趣

 

靠什么实现有趣?

 

很简单啊,青春无敌。

 

里面的人都太有活力了,充满活力地嬉戏,充满活力地暗恋,充满活力地嘴硬。


甚至你明知道演员已经演的用力过猛了,却还是不会觉得突兀。


因为在青春里,这些疯了似的状态都能得到最合理的解释。



另外,电影也有很明显在往“生活化”拍。


全程大逆光虽然在质感上让这种生活化有些失真,但好歹一些故事层面有做到精准捕捉。

 

比如班主任对待学生的那股子状态和第一次带班的那种特殊意味。



配角,甚至群演都有一种“普通感”


丑陋的校服,课桌上高叠的书本,建国60周年校园合唱大赛,08年的奥运会,五月天新专辑,也算是真实。

 


场景上,底子里,是真的。


银幕前少男少女的哭笑,自然也顺理成章了。

 

但真实归真实,除此之外,我就再也挑不出什么关于它的好了。

 

 

国产青春片的通病它几乎一样都没落下。

 

配乐太满,旁白太多,场景单一。



先说配乐。

 

配乐在电影中的占比极高,几近过半。


电影中的情绪调动对配乐的倚重就像是抱着树死活不肯下来的树袋熊。

 

大概台词的孱弱让每一段高潮出现的时候都缺少力量,必须靠极度煽情的配乐去渲染。

 

可这种方式的滥用,无疑让整部电影落于低级。



电影旁白的稠密程度也很惊人。

 

虽然故事上,现在和过去两条线被交叉剪辑到了一起。


但很可惜,整部电影的两条线的大部分情节,画面转场,依旧是依靠旁白来完成的。

 

旁白的泛滥也让这种叙事方式的设置失去了基本意义,沦为了一种我们常常说的“PPT电影”



最后是场景。

 

男女主角相处过程中最重要的片段基本都设置在天台、教室、咖啡厅这几个地方,每一段戏,连演员的站位,镜头的机位都没什么变化。

 

看起来非常疲倦,也非常无趣。

 

更要命的是,电影采用了一种MV式的拍摄手法,频频逆光、滥用特写。

 

好像现在的青春片导演都把青春为一种明媚感。

 

可恰恰不是。

 

这种MV拍法只会让人觉得渲染过度,给人一种失真的感觉。




 

电影的叙事方面问题则更多。

 

首先,改编上急于把几个青春名场面露出,导致叙事的节奏过快,赶客极了,牺牲了很多连接剧情的必要铺垫。

 

人物的信息、性格以及每一段故事的前因后果交代的也不够清楚。

 

这就导致整个故事变得非常破碎。

 

无论是男女主角的内心情感变化,还是每一段故事情节的转折,都显得有些突兀,让人看得莫名其妙。



你都不知道耿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是因为什么喜欢上了余淮,就看见他们的感情以闪电般的速度发展。


仿佛生来就是一对。

 

如果没有看过原著和电视剧,看完这部电影很容易产生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

 

就算看懂它讲了什么,如此跳跃的叙事也很难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不可能为之触动。



另外,在剧情方面,它还犯了国产青春片的一个通病:


狗血且套路。

 

只不过不再是“堕胎、打架、撕逼”三件套。


这一次换汤不换药。


变成了“男生骑自行车带着女生,喝醉酒后看着当年的视频痛哭,对着大海喊:“再见了,XXX”。



还有电影片尾,耿耿与余淮在一起时说的那段台词与《那些年》里柯景腾对沈佳宜说的话几乎一模一样。


柯景腾:“对啊,我就是笨蛋啦,大笨蛋才会追你这么久。”


耿耿:“我白痴才等你七年,我白痴才会喜欢你那么久。”


倒也不是说这种俗套有错。


只是作为观众实在有些感觉疲惫,看了那么多年的华语青春片,兜兜转转十年了,我居然还在银幕上看与十年前无异的东西。


不触怒我们,真的很难。



再来说说许多人最关心的角色,演员方面。


对比一下原著和电视剧版里的人物形象。



余淮应该是班里那个有点皮又有点骄傲,学习上很有天分但又对自己有点怀疑的学霸男孩。



耿耿应该是一个看似大大咧咧却也心思细腻,努力上进但成绩总是不如意的平凡女孩。


原著和网剧中的人物设定和表演都是匹配且丰满的。


他们俩日常相处的模式像一对欢喜冤家,对彼此的喜欢也是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开始,隐秘地藏在每个不经意地动作和眼神之中的。


学生时代的“喜欢”最美好之处也正在于此。


可到了这部电影里呢?



陈飞宇饰演的余淮很帅。


他太过于注重这个帅了,以至于加上原著中的人设成了一种霸道总裁,太完美,太不食人间烟火了。


活生生把余淮演成了一个表情呆板,高冷叛逆且难以接近的坏学生。


所以当最后突然按照原著的“生病梗”进行转折的时候,缺少铺垫,狗血味道被无穷放大,人物设定的这种突然转变也根本讲不通,立不住。



何蓝逗饰演的的耿耿相对好很多,演出了高中生少女的感觉。


但也因为这种戏路的限制,在后续出演25岁的耿耿的时候,非常出戏,举手投足都还像个高中生。


比如当她多年后得知余淮消失的真相时做出的反应,竟然是对着电话一边甩手,一边大喊大叫。


完全不符合一个成年人的情感逻辑。


写在最后


看完之后和朋友也聊起,我们为什么怎么都放不下那个刘昊然演的余淮。


大家给我的答案意外的统一。


因为他演出来的那个余淮,和自己当初曾经明恋,暗恋过的那个高中男孩太像了。




所有人的答案统一到让我一度怀疑,大家是不是不小心喜欢过同一个男孩。


但想了想还是觉得,应该是他表演中的清透,真诚,少年气,感染到了我们。


让我们这些女孩下意识地把自己的初恋男孩投射到了余淮的身上。



我们不是只容许刘昊然占据余淮这个角色。


而是我们都还记得那个高中男孩。


那个永远的高中男孩,不管他在哪,变成了什么样的人,他在我们心中,都停留在了余淮的样子。



音乐/五月天-纯真

配图/《最好的我们》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